日前頒布的《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為中國教育現代化繪就了偉大藍圖,同時吹響了浙江教育向新時代進發的號角。新時代有新事業新要求,新事業新要求要有新作為新擔當。回望教育改革的歷程,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省全面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一批標誌性、引領性的改革舉措取得明顯成效,在建設教育強省、實現教育現代化的道路上邁出了有力的一大步。在全省教育大會即將召開之際,教育之江即日起推出「教育強省 『浙』裡起航」欄目,敬請關注。
浙江優先發展教育落地有聲
儘管整個村裡只有4名適齡學前兒童,但德清縣何村村委會和教育局一合計,還是選擇留下這個離城鎮較遠的何村幼兒園教學點,理由是為了方便村民的孩子能就近入學。隨後,他們籌集了30萬元對教學點進行重新修建,並配足了師資。去年秋季何村幼兒園正式開學。
「教育項目要優先落地」,在浙江絕不是一句口號。
關心教育、支持教育、確保教育優先發展,一直是浙江省委、省政府領導的重要工作內容。40年來,強勁的教育改革呼聲、實在的教育改革舉動、廣泛的教育改革共識,一切都在證明,浙江教育人心懷「民生」,腳踏實地,始終以「優先發展教育事業」的理念推進教育改革發展。
把最好的資源留給教育
從幼兒園到高中,每周都有外教去上課,這一「外教進課堂」是龍泉的一項市級工程。家長們很高興,因為政府承包了所有費用。其實,龍泉的財政並不寬裕,2018年收入也就9個多億。但當地黨政領導班子對教育卻極捨得花錢,去年光完善教育基礎設施就花了1.65億元,今年又計劃投資1.85億元啟動15個教育項目,並明確表示,「要把最好的資源給教育,給老百姓一份滿意的答卷」。
把最好的資源留給教育,早已成為全省上下的高度共識。這讓堅持把教育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有了堅實的思想基礎,行動的方向更加明確,前進的步伐更加鏗鏘有力。這些年來,省委省政府、省教育廳用實際行動倡導、垂範優先發展教育的思想,使優先發展教育的理念和戰略落到實處。
在1月召開的省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上,省長袁家軍強調,要堅持立德樹人,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優先發展教育事業。而每年的政府為民辦十大實事中,教育也從不缺席。今年,「全面推進『網際網路+義務教育』,推進1000所中小學校結對幫扶,讓城鄉孩子共享優質教育資源」再次入列。
多年來,在教育發展的關鍵時刻,省委、省政府都會及時召開會議,制定和出臺重要文件。《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實施意見》《浙江省教育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關於全面實施高等教育強省戰略的意見》《關於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實施意見》等,把科學發展的理念,把對人民群眾的關愛,全部傾注到努力辦好人民滿意教育的偉大實踐中,以及全方位助力教育的發展上。
教育優先,投入先行。縱觀我省,多年來對教育的投入只增不減。2017年,全省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總投入1595.98億元,比上年增加172.41億元,增長12.11%。全省地方教育經費總投入2132.79億元,比上年增加241.98億元,增長12.80%。各地也緊跟步伐,積極推動教育改革發展,建設優先投入,人才優先引進,困難優先解決,典型優先宣傳,切實把教育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
用最大的勁破教育難題
優先發展教育,源於對浙江人民群眾期盼的正面回應。針對教育領域的熱點、難點問題,我省教育系統迎難而上,用最大的勁攻堅克難。
為了解決「減負」難題,各地都將其列入地方教育規劃綱要,建立了一系列課業負擔監測、舉報、公告和問責制度,堅決貫徹「選擇性」課改理念,全力打造有效課堂、開發拓展課堂,還每個孩子輕鬆快樂童年,讓每個孩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機會。
為了進一步規範招生秩序,著力解決群眾呼聲強烈的擇校和亂收費問題,我省下重拳要求各地實現「零擇校」。2013年就已有九成縣域實現公辦初中小學「零擇校」,這項原本被視作「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如今已成為推進教育公平的「浙江範本」。
為了破冰「一考定終生」,我省率全國之先啟動高考改革,並不斷深化招生考試制度改革。完善學考選考制度、「三位一體」綜合評價招生制度、改進普通高中學校考試招生辦法等一系列舉措,把考核重點遷移至思考判斷、創新思維、綜合分析能力上,更加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幫助學生找到最適合自身發展的路徑。
為了讓人人享有優質的教育資源,全省實施了義務教育薄弱學校改造和重點縣建設、消除義務教育大班額專項規劃、學前教育補短提升工程、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工程、高中段教育特色協調發展工程、高水平大學引育工程、產教融合發展工程、終身教育體系建設工程等,始終以公平、質量和效益為前提,努力實現人的充分全面自主發展。
為了提高人民群眾的教育獲得感,我省教育系統以「最多跑一次」改革為抓手深化教育管理機制改革,在全國率先實現中小學跨省轉學信息共享,跨省轉學一次申請成功率從80%提升至95%以上,已有2.37萬名外省轉入的學生通過數據共享方式成功辦理了轉學。統計顯示,目前我省群眾到教育部門辦事的平均辦理時限從36.2天縮短到29.8天,平均所需材料從8.3件減少為7.4件。
優先發展教育,教師是關鍵。多年來,我省不斷加大投入,先後出臺鄉村教師支持計劃、高校「錢江學者」引進計劃等,在教師津貼、職稱評定等方面給予政策傾斜,千方百計提高工資待遇,不斷改善教師的工作、學習、生活條件,高度重視教師培養培訓,大張旗鼓表彰優秀教師,教師隊伍建設取得了長足進步。截止到2017年,全省各級各類學校專任教師約有63萬人,比2012年增加了7萬餘人。
浙江教育人明白,這些教育的難點熱點問題,看似微小,卻關乎教育優先發展能否真正落到實處,能否真正滿足人民群眾對教育的需求。未來,我省仍將在堅持立德樹人、補齊教育短板、提升教育質量等方面,以對孩子、對社會、對歷史高度負責的態度,大力推進和深化各項改革。
舉全部的力推動兩大戰略
教育優先發展的關鍵著力點之一,是構建適應新時代的教育治理體系,實現教育治理能力現代化,以此解決教育發展不充分帶來的總量問題和教育發展不平衡帶來的結構問題。
「浙江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強有力的科技和人才支撐,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實施教育強省和人才強省戰略。」省委書記車俊在浙江大學建校120周年紀念大會上的講話擲地有聲。
今年全省教育系統工作會議也同樣明確,「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實施教育現代化和高等強省戰略,把『國之大計、黨之大計』的教育定位轉化為優先發展的實際行動,不斷堅定凝聚人心、完善人格、開發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的教育工作目標」。
去年4月,省委常委會召開會議,專題研究浙江大學建設發展問題,希望學校牢固樹立世界眼光、充分彰顯中國特色、深深紮根浙江大地,搶抓新時代機遇、勇立「雙一流」潮頭,早日躋身世界一流大學行列並走在前列。浙大副校長羅建紅說,省委、省政府一如既往的全力支持,將為浙大衝刺世界一流創造更好的條件。
隨後,紹興、台州、嘉興三地的黨委不約而同地把常委會開進了當地高校,並以此來表示將舉全市之力支持這些學院的發展,創建有地方特色的高校標杆,為加快現代化城市建設提供強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撐。
西湖大學的成立僅用了6個多月的時間,除國家、省、市、區各級政府的大力支持外,像浙江敦和慈善基金會、浙江民營企業美好控股集團等也都位列捐贈人名單。它的成立,開創了中國高等教育改革發展之先河,對新時代中國高等教育辦學體制改革創新具有重要意義。而新成立的中國科學院大學(國科大)寧波材料工程學院、落戶杭州餘杭區夢棲小鎮的設計開放大學,都以為地方和國家培養頂尖的專業人才為己任。
優先發展教育,我省正在努力藉助信息化,讓教育站上「網際網路+」的風口。作為全國第一個出臺教育信息化專項規劃的省區,從阿里巴巴到一年一度的世界網際網路大會,我省擁有得天獨厚的新技術發展優勢。目前,全省共開發共享4.2萬餘個教育微課資源,累計建成2249個特色教學空間,200多個省級名師網絡工作室引領教師專業能力提升,教育基礎資料庫建成並投入使用……浙江教育人正在運用信息技術、人工智慧和教育大數據促進教育理念、教學形態和學習方式的系統性變革,努力用智慧教育引領和促進教育現代化。
萬裡鯤鵬正舉,教育春風漸酣。在教育優先發展的號角聲中,我省各地教育生態煥然一新,「教育書記」「教育市長」紛紛湧現,教育成了政府優先發展的「政績工程」,更成了老百姓的「幸福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