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四中校長劉長銘炮轟中國教育:滿嘴口號卻沒落地

2021-03-02 黔教關注

北京四中校長劉長銘炮轟中國教育:滿嘴口號卻沒落地

【教育拾貝】

我們一些學校在營造什麼樣的環境?

有學校提出:提高1分,「幹掉」1000人。

提出這樣口號的學校到底在追求什麼?

今天靠自己成績「幹掉」1000人,

那麼,將來,

學生或許也會為了「幹掉」別人而不擇手段,

不排除給人下毒,把別人幹掉。

北京四中校長劉長銘在廈門,

把「槍口」對準教育,

面對臺下校長、德育主任為主的聽眾,

直言不諱地說,

沒有哪個國家的校長像中國校長這樣,

有那麼多的口號和理念,

但是,絕大多數沒有落地。

如果學校只是為了教知識,

那麼,也就沒有存在的必要。

好的學校教育要給孩子價值體系,

但這種價值並非是靠課程教出來的。

劉長銘校長列舉了各種奇葩現象:

貨車半途壞了,車上的貨物被哄搶一空;

日本海嘯,災區秩序井然,反倒是

千裡之外的中國開始一輪又一輪的碘鹽瘋搶;

節日過後,

垃圾成堆的天安門廣場和三亞海灘……

學校經常會埋怨社會、埋怨環境。

不要埋怨!

製造這些奇葩現象的人,

五年前、十年前或更久前,

都曾是我們的學生!

我們要想想:學校教育給了他們什麼?

我們的教育有哪些問題?

雖然我們沒必要往自己的身上背「十字架」,

但是,我們應該有擔當,

這件事是我們沒有做好的。

那麼,學校教育到底哪裡出錯了?

只炫耀「車技」 忘記目標

打了比方,很多校長如同賽車手,

考慮的是如何展示自己嫻熟的車技,

卻不知要把車開到哪裡。

今天沒有哪個國家的教育

像中國教育這樣轟轟烈烈,

改革措施令人眼花繚亂。

校長們總想把學校搞得

今天和昨天不一樣,

明天和今天不一樣,

如同夏丏尊在《愛的教育》序言裡所形容

「從外形的制度上、方法上,走馬燈似的更變迎合」,

「有人說四方形好,有人說圓形好,朝三暮四地改個不休」,

但是,「池的要素『水』」,

反而無人注意。

滿嘴口號卻沒落地

中國的教育基本上沒有和國際人才市場接軌,

「我們的學校缺少文化,不缺口號,口號不是文化」。

劉長銘以自己接觸的眾多國外學校來做比較,

他說,

也沒有哪個國家的校長和中國校長相比,

滿嘴有這麼多的口號和理念,

談起來都一套套的,

但是,最缺少的是在現實中的落地。

沒有突破「放羊娃」的邏輯圈

劉長銘講了廣為人知的放羊娃的故事:

問放羊娃,「放羊幹嘛呢?」

「賺錢呢!」

「那賺錢幹嘛呢?」

「娶婆姨呢!」

「娶婆姨幹嘛呢?」

「生娃咧!」

「生娃幹嘛咧?」

「放羊呢!」……

冷靜下來想想,

我們真的就比放羊娃所追求的境界高麼?

我們的教育其實也陷入「放羊娃」的圈圈:

讀書、學奧數,上大學,找個好職業,

然後買車、買房、娶媳婦,然後生子,

然後孩子讀書、學奧數、上大學……

只把學生當成容器和機器,沒把他們當成「人」

我們的教育價值也在發生改變,

最初,是知識本位。

把它形容為「容器」,

學校塞給學生儘可能多的知識。

上個世紀90年代,教育價值向能力本位轉移。

在老師看來,學生就是機器,

要努力使他們具備各種能力,解決各種問題。

無論是容器還是機器,

我們都沒有把學生當成一個活生生的人,

公民意識、生活、情感、交往、健康、悲憫等等

人的基本屬性,都被忽視。

中國學校把「以人為本」的口號喊得最響,

但是,「中國教育卻最不以人為本」。

那麼,是不是家長可以放棄學校教育?

不時會讀到這樣報導,

某家長在家庭私塾培養孩子,孩子也考上大學。

劉長銘說,寫這種報導的記者,根本不懂教育。

學校是個小社會,

學生到學校是要在社會生活中,

完成一個從自然人到社會人的過程。

如果學校僅僅是為了傳遞知識,

那麼,在目前的網絡時代,也沒有存在的必要。

劉長銘認為,

未來,教育的本位要從知識、能力向「價值體系」轉變,

這才是好的學校教育。

那麼,什麼是教育價值體系

劉長銘以北京四中為例,認為,

應該包括生命教育、生活教育、職業教育和公民教育。

每項都有具體的要求,

均以「省略號」來代替,

但是,並沒有最終結論——一直在補充。

價值體系不是課程

北京四中的這個教育價值體系並不是課程,

劉長銘批評說,

我們老是喜歡用純技術的觀點來解決教育

——重視什麼,就要開發什麼課程。

開發課程很容易,入腦入心難。

價值只有滲透到平時教育教學工作中,

讓學生在一種完全不知不覺中去接受,去完成,

才是真正的教育。

他列舉了北京四中學生通過高考後到農村支教獲得的領悟:

一個人,

只有將自己理想和服務社會相結合,

才是完美結合,

來說明價值是如何滲透到人的心靈中去。

老師是榜樣

學校希望學生成為什麼樣的人,

也要讓老師成為什麼樣的人,

只有老師對工作充滿了熱情,

那麼,學生們未來才會有職業精神。

這種影響不是靠老師說教,

也不是校本教材就能解決,

人的影響,是無法代替。

有一年,

北京四中一位家長給老師寫了封信,

說孩子到了四中後有一件事情特別激動,

即在分班測試結束時交卷子,

當孩子把卷子遞給老師的時候,

老師說了一聲「謝謝」。

孩子回家後告訴父母:

上學九年,

從來沒有任何一位老師跟他說過「謝謝」……

劉長銘問老師:

說「謝謝」是大事嗎?

但你平時說了嗎?

他因此和在場的學校打了個「賭」,

他說,

從現在起,

號召老師向學生說「謝謝」,

他們回答問題後,

「請坐下」,

以一種平等、尊重的態度來對待學生。

我敢打賭,

只要堅持一兩年,

那麼,無論基礎多麼差的學校,

一定會與眾不同。

1.

我們一些學校在營造什麼樣的環境?

有學校提出:提高1分,「幹掉」1000人。

提出這樣口號的學校到底在追求什麼?

今天靠自己成績「幹掉」1000人,

那麼,將來,

學生或許也會為了「幹掉」別人而不擇手段,

不排除給人下毒,把別人幹掉。

2.

如果沒有高考,沒有了課程標準和考試說明,

那麼,老師們還會教書嗎?

我們有沒有對應的知識體系,

知道哪些知識要教到什麼程度?

我們經常在課堂上說:這個知識很重要!

但是,真的它很重要嗎?

其實未必,是因為考試經常考。

千萬不要認為,考試的重點,就是知識。

3.

我可以很負責任地說,

上大學不是一輩子的事,

上什麼大學更不是一輩子的事,

一個人日後能否成才,

取決於他的胸懷和布局。

——END——

來源:教育之窗

好消息!學習資源類公眾號i初中語數外學習 上線了, 每天發送中小學各科免費學習資料,為你學習錦上添花,可長按下面的二維碼添加關注。

相關焦點

  • 原北京四中校長劉長銘炮轟中國教育:不把學生當人
    北京四中校長劉長銘在廈門,把「槍口」對準教育,面對臺下校長、德育主任為主的觀眾,直言不諱地說,沒有哪個國家的校長像中國校長這樣,有那麼多的口號和理念,但是,絕大多數沒有落地。如果學校只是為了教知識,那麼,也就沒有存在的必要。好的學校教育要給孩子價值體系,但這種價值並非是靠課程教出來的。
  • 北京四中校長劉長銘炮轟中國教育:不把學生當人
    滿嘴口號卻沒落地中國的教育基本上沒有和國際人才市場接軌,「我們的學校缺少文化,不缺口號,口號不是文化」。劉長銘以自己接觸的眾多國外學校來做比較,他說,也沒有哪個國家的校長和中國校長相比,滿嘴有這麼多的口號和理念,談起來都一套套的,但是,最缺少的是在現實中的落地。
  • 【重磅】北京校長劉長銘炮轟中國教育:不把學生當人
    北京四中校長劉長銘在廈門,把「槍口」對準教育,面對臺下校長、德育主任為主的觀眾,直言不諱地說,沒有哪個國家的校長像中國校長這樣,有那麼多的口號和理念
  • 北京四中校長炮轟中國教育:不把學生當人
    京四中校長劉長銘在廈門,把「槍口」對準教育,面對臺下校長、德育主任為主的觀眾,直言不諱地說,沒有哪個國家的校長像中國校長這樣,有那麼多的口號和理念,但是,絕大多數沒有落地。雖然我們沒必要往自己的身上背「十字架」,但是,我們應該有擔當,這件事是我們沒有做好的。那麼,學校教育到底哪裡出錯了?
  • 北京四中校長劉長銘:我所理解的成功的學校教育
    如果有一天,社會實行了按住址就近編排考場,以減輕考生的奔波勞頓和交通擁堵,學校不再比拼升學率和平均分,我們還會當校長嗎?那時候學校所追求的教育價值又是什麼呢?在我看來,中國不缺少訓練,但是缺少真正的教育,缺少對人的精神與心靈的關注。  不久前,媒體報導某教育局長推進教育改革所遇到的尷尬。我敬佩他的勇氣,同時也認為這個結局是必然的。古今中外用行政權力推進教育改革鮮有成功的先例。
  • 北京四中校長劉長銘:出了狀元為何要拒絕接受採訪
    今年,北京的文科高考狀元出自北京四中。這讓媒體著實頭疼了一番,一幫媒體人在四中門外苦等……記者們調侃說,每年最害怕的就是狀元出在四中,那意味著又將吃上閉門羹。是什麼,讓這所在全國都最負盛名的北京四中大門緊閉?是什麼,讓劉長銘校長一直如此低調?……我們還是從劉校長自己的話中來看看吧!
  • 北京四中原校長劉長銘:回憶和陶老相處的幾件事
    陶老是德高望重的教育前輩,是我最敬仰的教育家之一。陶老有很多稱謂。他的學生叫他「陶老師」,過去學校的同事叫他「陶校長」,北京的老校長們喜歡叫他「陶主任」,年輕的教育工作者叫他「陶老」。這些稱謂反映了陶老完整的教育生涯和豐富的教育經歷。我平時習慣叫他「陶主任」,這是延續了我的前任邱濟隆校長的習慣。
  • 北京四中原校長劉長銘:回憶和陶老相處的幾件事
    他的學生叫他「陶老師」,過去學校的同事叫他「陶校長」,北京的老校長們喜歡叫他「陶主任」,年輕的教育工作者叫他「陶老」。這些稱謂反映了陶老完整的教育生涯和豐富的教育經歷。我平時習慣叫他「陶主任」,這是延續了我的前任邱濟隆校長的習慣。陶老是北京四中校友。他1948年考入北京四中初中,入學後和李敖坐同桌。李敖後來去了臺灣,成了作家。
  • 北京四中校長首度開口談狀元:理解丁藝莎低調
    北京文科狀元丁藝莎:「莎姐」低調面對媒體採訪  「我很欣賞丁藝莎這種寵辱不驚的態度,也能理解她所表現出的冷靜。」昨天(6月26日,下同),北京四中校長劉長銘首次向媒體提及今年的狀元事件。  高考成績揭曉後,文科狀元的母校——北京四中的校長劉長銘回絕了媒體的採訪。
  • 北京四中網校盟員校長黃向偉:讓首都教育資源惠及遠方
    北京四中網校盟員校長黃向偉:讓首都教育資源惠及遠方黃向偉是民盟北京市委委員、民盟北京市委基礎教育委員會副主任,自2001年北京四中網校成立伊始即擔任該校校長,自此開啟全國第一代名師遠程教育業務。黃向偉長期關注K12教育領域,目前的管理範圍已經涵蓋北京四中網校、龍之門大語文、外交部子女遠程教學服務、海外華文學校教師遠程培訓等多個板塊,致力於打造學習全過程智慧教學平臺,並協助北京四中推進全校範圍的教育信息化改革。在黃向偉校長的帶領下,經過多年發展,北京四中網校目前在全國已經擁有近200所分校。
  • 北京金融街潤澤學校總校長劉長銘:好教育的求索之路
    為全面宣傳北京教育成就,展現北京優質教育均衡化的進程,發現學校的教育價值,發現校長的思想之音、發現學校獨特之美。自2020年9月25日起,《教育頭條》策劃播出「京城名校長好聲音」品牌直播欄目。此次刊播的是北京金融街潤澤學校總校長劉長銘做客《教育頭條》視頻直播間的全部內容。
  • 優才創智聯合直播:創新工場李開復對話北京四中劉校長
    這將由我們教育領域的革新者們首先來回答這一問題。社會變革的發起,教育必須成為先導和引領。那麼,面對人工智慧的快速發展,我們在面向下一代的時候,該作出怎樣的教育抉擇呢? 6月11日上午9點到12點,人工智慧先行者、創新工場CEO李開復博士將和教育理念革新者北京四中校長劉長銘圍繞AI對孩子教育帶來的顛覆,展開一場關於傳統教育與人工智慧時代教育的巔峰對話。
  • 北京四中校長談擇校熱 建議重視家庭教育
    全國兩會進行到第七天,代表委員們針對目前的教育現狀又提出哪些切實可行的建議?「以寄宿制助推教育均衡化」「整頓助考培訓機構,斬斷作弊產業鏈」「提高教師教齡津貼」……這裡是否有你認同的「教育好聲音」?支持「好聲音」!
  • 北京四中到底是因為學生牛還是老師牛?網友:學生比老師牛!
    也就是說,對於教育要培養怎樣的人,學校是沒有考慮的;其次,中國的學校教育缺少文化,滿嘴有這麼多的口號和理念,談起來都一套套的,但是,最缺少的是在現實中的落地;再次,我們的學校教育沒有突破「放羊娃」的邏輯:讀書、學奧數,上大學,找個好職業,然後買車、買房、娶媳婦
  • 北京四中到底是因為學生牛還是老師牛?網友:好學生成就好老師
    也就是說,對於教育要培養怎樣的人,學校是沒有考慮的;其次,中國的學校教育缺少文化,滿嘴有這麼多的口號和理念,談起來都一套套的,但是,最缺少的是在現實中的落地;中國學校把「以人為本」的口號喊得最響,但是「中國教育卻是最不以人為本」。接下來給大家分享國內比較有名氣的中學,北京四中。
  • 臺北市女一中資優班將訪北京四中 深度體驗交流
    中國臺灣網10月5日消息 據臺灣「中央社」報導,臺北市立第一女子高級中學校長張碧娟將率團於23日參訪北京,90名資優班(尖子班)學生將與北京四中資優班學生一起聽課,深度體驗北京學生學習狀況。北京四中校長劉長銘上月底曾率團赴臺交流,150多名學生和老師參與,教師們還演出原創大型古裝話劇「鄭伯克段於鄢」,並和北一女中、建國中學等學校交流。
  • 北京四中校長劉長銘言辭犀利評中國教育:滿嘴口號卻沒落地
  • 從順天中學堂到北京四中 曾經的四中有多牛?
    北京四中的名聲,更在於它非凡的經歷和那一長串名字如雷貫耳的校友。在中國,北京四中獨一無二。當時,北京的中、小學分為京師、保定(北大保定派)兩派,京派尊重林琴南,力主保存國粹;保派則尊崇北大校長蔡元培,提出要發展科學。四中屬後者的領頭學校,開北京中學尊重科學之先河。
  • 老師沒回復班級群消息,家長破口大罵毆打老師!尊師重教,刻不容緩!
    教育之窗[講述教育 評說教育 推動教育]關注教育之窗 我們共享精彩老師沒回復班級群消息
  • 北京四中校長:夫妻關係在家庭教育中必須佔首位,其次才是孩子!
    「中國自古以來從來沒有像今天一樣如此重視孩子的教育」--北京四中校長劉長銘。家庭教育在社會上受到的關注度非常高,每個有孩子的家庭無一例外把孩子的教育放在首位,很多家長辛苦培養孩子是為了讓他以後能有更好的生活,能夠達到父母未曾擁有的高度,實現父母的夢想。但是對於很多家庭來說,孩子都很難完成父母的目標,或者說,很多父母的心願是一生都不可能實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