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四中校長:夫妻關係在家庭教育中必須佔首位,其次才是孩子!

2020-12-16 電力學院專業講師

「中國自古以來從來沒有像今天一樣如此重視孩子的教育」--北京四中校長劉長銘。

家庭教育在社會上受到的關注度非常高,每個有孩子的家庭無一例外把孩子的教育放在首位,很多家長辛苦培養孩子是為了讓他以後能有更好的生活,能夠達到父母未曾擁有的高度,實現父母的夢想。但是對於很多家庭來說,孩子都很難完成父母的目標,或者說,很多父母的心願是一生都不可能實現的。因為我們無法接受孩子成為一個普通人,雖然對絕大多數家庭而言,這就是現實。

但我們並不這麼認為,我們仍然熱衷於所追求的目標,於是就產生了很多不可思議的現象,比如說幼兒園已經有奧數了,而且還分快慢班。

這不像是教育,而是「搶跑」。雖然人們都知道「人生就像一場旅行,不必在乎目的地,在乎的,是沿途的風景,以及看風景的心情」,但很少會有人這麼做,大家普遍認為這種悠然自得的人生觀是孩童時期不該有的。父母認為孩子的一生就像賽跑,誰先起跑便佔得先機,但是卻忘了,人生更像是一場馬拉松,誰先跑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誰能最先到達。

然而,家長們依然十分熱衷於「搶跑」。

請鼓勵你的孩子做一個幸福的普通人

我們對孩子的希望往往由:出生時有很多幻想,能上一所好學校,考試有好成績,慢慢地希望孩子能順利畢業,找一份好工作,組建一個溫馨的家庭,再生兒育女,有穩定的收入,健康的身體,家庭一直和諧,最後老有所依。幾乎每個人的心路都是這樣一個過程,從開始懷著崇高的理想,逐漸走進現實,直到生命的終結才明白我們一生真正的追尋,那些不切合實際的幻想和開始時的迫切願望在最後全都化為虛無。

俗話說「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一個優秀的廚師可能不是優秀的科學家,反之一個科學家可能不會做飯。世界上成功的人畢竟是少數,絕大部分人都是普通百姓,過著平庸的生活。但是普通人就不幸福了嗎?現實卻是普通人才是最幸福的。

應該把和孩子溝通當做一門藝術

首先請家長們思考自己和孩子之間有豐富的話題嗎?彼此有多樣的表達方式嗎?我們除了談論考試成績和上輔導班以外,有沒有其他的話題?或者是「只要你考得好,什麼事都不用操心」。孩子什麼都不用管,就真的不會管了,即使油瓶子倒了,孩子也會視而不見。

孩子的學習家長其實幫不了什麼忙,家長能做的不僅是為孩子提供儘可能好的教育,為孩子解決一切後顧之憂,也要在孩子遇到挫折時給一個沉默但溫暖的擁抱,或者給予堅定的鼓勵。和孩子溝通應該注意方法、場合、彼此的心境和一次恰當的時機。

家長和孩子建立牢固的感情紐帶

千萬不要把孩子看的比你的伴侶還重,夫妻關係才是最重要的。有了牢固的夫妻感情,才能有牢固的家庭以及和諧的家庭環境,孩子才能夠在正常、良好的環境下成長。教育孩子不應該技術化或者藝術化,給孩子一個和諧的家庭最重要。只有讓孩子能夠自然的、幸福的成長,才是我們教育孩子最需要做到的。

相關焦點

  • 金華家長學堂 | 婚姻關係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
    金華家長學堂 | 婚姻關係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 2020-06-14 04:0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北京四中校長劉長銘:出了狀元為何要拒絕接受採訪
    今年,北京的文科高考狀元出自北京四中。這讓媒體著實頭疼了一番,一幫媒體人在四中門外苦等……記者們調侃說,每年最害怕的就是狀元出在四中,那意味著又將吃上閉門羹。是什麼,讓這所在全國都最負盛名的北京四中大門緊閉?是什麼,讓劉長銘校長一直如此低調?……我們還是從劉校長自己的話中來看看吧!
  • 北京四中校長:成年究竟意味著什麼
    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和民族中的任何一個人,在生命的歷程中都要經歷一個隆重而莊嚴的儀式。這個儀式之所以隆重而莊嚴,是因為它關乎一個民族或國家的存亡,關乎一個種族生命的延續,關乎一個民族文化的傳承。為了種族生命的延續和民族文化的傳承,任何一個民族都必須將生存的責任、發展的責任、繁榮的責任、強盛的責任,交付給這個種族和國家中的最富生命活力的群體。這個群體,就是一個國家中的最年輕的公民。
  • 北京四中校長炮轟中國教育:不把學生當人
    京四中校長劉長銘在廈門,把「槍口」對準教育,面對臺下校長、德育主任為主的觀眾,直言不諱地說,沒有哪個國家的校長像中國校長這樣,有那麼多的口號和理念,但是,絕大多數沒有落地。雖然我們沒必要往自己的身上背「十字架」,但是,我們應該有擔當,這件事是我們沒有做好的。那麼,學校教育到底哪裡出錯了?
  • 四中校長:請鼓勵你的孩子做一個幸福的普通人
    家庭教育決定孩子的一生,千萬不要認為上名校才是決定一生;夫妻關係永遠第一重要,千萬不要把孩子放在第一位,凡是把孩子放在第一位的,等待這個家庭的多半是悲劇;永遠要保持溝通,家長的言行會影響孩子的一生;孩子的任何缺點和優點都與家長有關,不了解孩子就沒有成功的教育。
  • 北京四中校長劉長銘炮轟中國教育:滿嘴口號卻沒落地
    一北京四中校長劉長銘在廈門,把「槍口」對準教育,面對臺下校長、德育主任為主的聽眾,直言不諱地說,沒有哪個國家的校長像中國校長這樣劉長銘認為,未來,教育的本位要從知識、能力向「價值體系」轉變,這才是好的學校教育。那麼,什麼是教育價值體系,劉長銘以北京四中為例,認為,應該包括生命教育、生活教育、職業教育和公民教育。
  • 原北京四中校長劉長銘炮轟中國教育:不把學生當人
    北京四中校長劉長銘在廈門,把「槍口」對準教育,面對臺下校長、德育主任為主的觀眾,直言不諱地說,沒有哪個國家的校長像中國校長這樣,有那麼多的口號和理念,但是,絕大多數沒有落地。如果學校只是為了教知識,那麼,也就沒有存在的必要。好的學校教育要給孩子價值體系,但這種價值並非是靠課程教出來的。
  • 從順天中學堂到北京四中 曾經的四中有多牛?
    當時,北京的中、小學分為京師、保定(北大保定派)兩派,京派尊重林琴南,力主保存國粹;保派則尊崇北大校長蔡元培,提出要發展科學。四中屬後者的領頭學校,開北京中學尊重科學之先河。1931年招收高中一年級新生56人,報名458人,被錄取者佔12%。高中二年級招收插班生15人,報名323人,被錄取者佔5%。學生來源以河北和北京為主,兼收全國各地考生。因為收費少,有住宿條件,又享有盛名,所以報考的學生很多,被錄取者多為勤奮刻苦、有上進心的學生。
  • 北京四中校長劉長銘炮轟中國教育:不把學生當人
    那麼,什麼是教育價值體系,劉長銘以北京四中為例,認為,應該包括生命教育、生活教育、職業教育和公民教育。每項都有具體的要求,均以「省略號」來代替,但是,並沒有最終結論——一直在補充。北京四中的這個教育價值體系並不是課程,劉長銘批評說,我們老是喜歡用純技術的觀點來解決教育——重視什麼,就要開發什麼課程,開發課程很容易,入腦入心難。
  • 北京四中往年開學典禮校長、教師、校友和學生代表講話稿
    也正因為如此,在四中的工作和學習經歷都會成為每個人生命中最美好的回憶。前幾日,我受邀參加老校友的書畫展,見到了許多的四中老校友。他們作為四中人的驕傲溢於言表,他們對母校的感恩言行令人感動不已。都已是白髮蒼蒼的老人,他們對四中的記憶甚至可以追溯到半個多世紀以前,仍然津津樂道。見到我這個年輕的校長,卻又恭敬說一句:校長好,我是你的學生。
  • 北島:文革中的北京四中
    四中是北京乃至全國最好的中學之一,對我來說就像天堂那麼遙遠。小學考初中先填志願:第一四中,第二13中,第三40中,這基本是我們那一帶成績中上的男生的共同模式。通考時,我因未識破語文考卷中「極積」這一詞序顛倒的陷阱,在去天堂的半路拐了個彎,進了13中。  記得那天是董老師監考。她在我書桌前駐足長嘆,提醒大家交卷前一定要細心檢查。
  • 北京四中網校盟員校長黃向偉:讓首都教育資源惠及遠方
    北京四中網校盟員校長黃向偉:讓首都教育資源惠及遠方黃向偉是民盟北京市委委員、民盟北京市委基礎教育委員會副主任,自2001年北京四中網校成立伊始即擔任該校校長,自此開啟全國第一代名師遠程教育業務。黃向偉長期關注K12教育領域,目前的管理範圍已經涵蓋北京四中網校、龍之門大語文、外交部子女遠程教學服務、海外華文學校教師遠程培訓等多個板塊,致力於打造學習全過程智慧教學平臺,並協助北京四中推進全校範圍的教育信息化改革。在黃向偉校長的帶領下,經過多年發展,北京四中網校目前在全國已經擁有近200所分校。
  • 北京四中國際部校長:高一閱讀目標是5000頁英文原版書
    北京四中國際部校長石國鵬,為高一學生制定的閱讀目標:閱讀5000頁英文原版書,約合20本英文書。他有句名言:沒有足夠的閱讀量,出國就是「作死」。有人一看到一年閱讀5000頁的英文原版書,就會覺得非常多。其實如果平均到365天裡,一天也就是14頁的閱讀量。這樣一看,仿佛又不多了。但是,真正能夠堅持下來的人不多。
  • 贛州四中校長劉愛平跳樓自殺 遺書全文、死亡原因
    「你知道嗎,那個每天在校門口讀國學的校長走了?」  「誰,劉愛平校長嗎???」  昨天(6月5日),贛州市公安局章貢分局發布了關於贛州四中發生墜樓死亡事件情況通報。  隨後贛州的各個微信群都在轉發著劉愛平校長跳樓自殺的消息:  他是一名好校長,人很好,性格也很好,一直專注著教育事業。」
  • 北京四中校長馬景林:建雄安分校是實實在在的
    3月6日,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四中校長馬景林向財新記者確認,四中將在雄安設立分校,「是實實在在的一個重建校」。  北京優勢教育等公共服務資源支持雄安,是雄安新區建設必不可缺的條件。2017年8月,北京市委書記蔡奇率團赴雄安新區和保定市交流考察後,敲定北京四中、北海幼兒園、史家小學、宣武醫院等作為首批引入雄安新區的教育、醫療機構。
  • ♀北京四中校長:凡是把孩子放在第一位的,等待這個家庭的多半是悲劇
    近日,北京四中校長劉長銘的一篇文章《請鼓勵你的孩子做個幸福的普通人》引起廣泛關注,闡述了不一樣的家教觀。那麼,從家長的角度,從社會的角度,到底該不該鼓勵孩子做個普通人?  剛出生的孩子並沒有什麼區別,為何三年、六年、九年成長之後就產生了很大的差異,走出了不同的道路?這個差異就是由家庭造成的。
  • 北京四中校長:父母對孩子期望過高,是因為無法接受孩子是普通人
    北京第四中學的校長劉長銘,長期任職班主任的他,曾經培養過許多獲得競賽金牌的中學生。在教育這一方面,身為校長的他有許多話要說。雖然他曾經培養過數以萬計的尖子生,但是這些尖子生卻並沒有像我們想像中的那樣,成為科學領域中的佼佼者,這是為什麼呢?
  • 北京四中馬景林:對學生的「即時性」評價,反而容易急功近利
    近日,北京四中校長馬景林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不要太過強化教育評價指揮棒的作用。 應本著多元、系統的視角來關注人的全面成長和發展。 北京四中在社會實踐上下足了功夫。以志願服務為例,北京四中開展德育教育的一種方式,通過完善自我、幫助他人、服務社會,來培養學生們家國天下的情懷和捨我其誰的擔當。
  • 孩子、伴侶和父母誰更重要?理想的家庭中,孩子排在第三或第四位
    這句話同樣也得到了網紅明星媽媽Papi醬的認可,她認為獨立女性人生最重要的排行榜中,第一位應該是自己,其次是伴侶,然後才是孩子和父母。因為人陪伴自己的時間最長,而伴侶是和自己度過這一生的,作為其次。而我們只能陪伴孩子和父母共同度過人生中的一小段路,剩下的路都是他們自己走,所以排在最後。
  • 北京四中的學生,為什麼如此優秀?
    北京四中創建於1907年,是當之無愧的西城四金剛之首。皇城根兒下的百年名校,無論是歷史底蘊,還是人才培養,放眼整個北京都名列前茅。百餘年來,四中延續著首任校長王道元先生「厚其積儲大效於世」的傳統,肩負著「家國天下,捨我其誰」的使命感與責任感,堅守著「今日我以四中為榮,明日四中以我為榮」的諾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