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四中校長:父母對孩子期望過高,是因為無法接受孩子是普通人

2020-12-25 兩口育兒

北京第四中學的校長劉長銘,長期任職班主任的他,曾經培養過許多獲得競賽金牌的中學生。在教育這一方面,身為校長的他有許多話要說。

雖然他曾經培養過數以萬計的尖子生,但是這些尖子生卻並沒有像我們想像中的那樣,成為科學領域中的佼佼者,這是為什麼呢?

之所以造成這種差異的,不是學校,而是孩子的家庭。

劉長銘校長認為:大多數家庭都存在著這樣一個普遍的現象,那就是家長把自己沒有達成的夢想,強加給了自己的下一代,並覺得孩子有義務去幫自己完成未盡的夢想。

中國社會發展這麼多年以來,現在的家長已經變得越來越重視孩子的教育,這是一件好事。但也正因為如此,父母過度地關注孩子的教育問題,由此引發了一系列之前從未遇到過的分歧,其中之一就是孩子的夢想和父母的夢想。

每個家長都希望將來自己的孩子能夠成為科學家、企業家、醫學家等等,但是他們往往忽略了,這個可能性其實是非常小的,也就是說,這是一種不切實際的幻想。

家長們之所以會覺得他們的孩子能夠達成目標,是因為他們沒有辦法接受自己的孩子,是一個普通人的事實。

人生是一場長跑,每位家長都希望孩子最終能夠突出重圍,笑到最後。但是,在這場長跑中,你得了第一還是第二其實並不重要,因為無論你再怎麼盡力跑,你的前面總是有你超越不了的人,很有可能你終其一生想要到達的重點,不過是別人的起點罷了。

家長們要意識到這一點,並接受自己的孩子將來有可能成為一個普通人的事實。

鼓勵孩子成為一個普通人,並不意味著鼓勵孩子變得平庸。

每個人心裡對成功的定義都是不一樣的,有的人可能覺得名留青史才算是成功,有的人覺得只要能夠將自己的工作做到極致就是成功。

就像這幾年興起的「大國工匠」,雖然他們的職業不盡相同,但是他們卻在自己的領域做到了極致,這何嘗不是一種成功呢?

當然,在教育孩子這個問題上,家長學會如何跟孩子進行有效溝通,也是一個大問題。

很多家長都覺得孩子只要把學習搞好了,那麼其餘的一切都不用管。

但家長們往往忘記了,一個人的優良品質,往往比成績更重要。跟孩子進行溝通的時候,無疑也是在塑造孩子人生觀和價值觀的一個過程,選擇合適的時機、合適的場景跟孩子進行溝通,會對他們的一生產生巨大的影響。

事實證明,家庭環境的確會影響孩子的品德性情。而在各種家庭關係中,夫妻關係往往是排在第一位的,家庭和睦會給孩子的成長帶來正面影響,不把孩子放第一位,是為了避免將來會不由自主地溺愛驕縱孩子。一個在良好的家庭教育下成長的孩子,那麼 他的未來,一定會是美好的。

相關焦點

  • 四中校長:請鼓勵你的孩子做一個幸福的普通人
    [摘要]中西方家長最大不同就是我們無法接受孩子將來可能是普通人。 中國家長和西方家長相比最大不同點就是我們無法接受我們的孩子將來可能是一個普通人,但是,對絕大多數家庭來說,這就是現實。大家可能聽說過現在奧數已經開到了幼兒園,幼兒園已經開始分快慢班。社會上有更多的現象說明,我們更加看重的是「搶跑」。其實人生是一場馬拉松,起跑的時候誰站在第一排、第二排根本不重要。
  • 父母「期望過高」,對孩子的影響究竟有多大?
    從孩子呱呱墜地那一刻起,很多家長就對孩子寄予極高的期望,樂器、繪畫、舞蹈、遊泳……學習各種才藝,希望孩子樣樣精通;語文、數學、英語……參加多個輔導班,盼望孩子各門功課名列前茅。父母的厚望或許可以化為孩子奮發向上的動力,但不考慮實際情況的過高期望,則會成為孩子巨大的壓力。
  • 北京四中校長劉長銘:出了狀元為何要拒絕接受採訪
    今年,北京的文科高考狀元出自北京四中。這讓媒體著實頭疼了一番,一幫媒體人在四中門外苦等……記者們調侃說,每年最害怕的就是狀元出在四中,那意味著又將吃上閉門羹。是什麼,讓這所在全國都最負盛名的北京四中大門緊閉?是什麼,讓劉長銘校長一直如此低調?……我們還是從劉校長自己的話中來看看吧!
  • 北京四中校長炮轟中國教育:不把學生當人
    京四中校長劉長銘在廈門,把「槍口」對準教育,面對臺下校長、德育主任為主的觀眾,直言不諱地說,沒有哪個國家的校長像中國校長這樣,有那麼多的口號和理念,但是,絕大多數沒有落地。雖然我們沒必要往自己的身上背「十字架」,但是,我們應該有擔當,這件事是我們沒有做好的。那麼,學校教育到底哪裡出錯了?
  • 孩子越長大越發平庸?父母的過高期望,會讓孩子喪失內部動力
    後來多多的父母與多多進行了一次心與心的交流,多多表示:自己太累了,父母的期望太高了,讓我快承受不了了。多多的這種現象就是孩子無法承受父母過高的期待,而導致內部動力喪失的現象。這樣的現象會讓孩子逐漸變得消極,對什麼事情都提不了幹勁,從而變得負能量滿滿。
  • 「孩子不是父母的作品」不要對孩子有過高的期望,請讓他活出自我
    每位父母都曾對孩子懷有不切實際的過高要求和期望,總希望孩子應該儘早的接受教育,然後贏在起跑線,總是想急切的看到孩子成才,可是卻忘了這中間需要一個漫長的發育過程。孩子的智力發展是時斷時續的,然而並沒有父母有耐心給予足夠的時間讓孩子來成長。孩子在本該享受歡樂的年紀卻偏偏承受了過重的壓力,導致孩子本身一系列健康、行為和心理問題的出現。
  • 北京四中校長:夫妻關係在家庭教育中必須佔首位,其次才是孩子!
    「中國自古以來從來沒有像今天一樣如此重視孩子的教育」--北京四中校長劉長銘。家庭教育在社會上受到的關注度非常高,每個有孩子的家庭無一例外把孩子的教育放在首位,很多家長辛苦培養孩子是為了讓他以後能有更好的生活,能夠達到父母未曾擁有的高度,實現父母的夢想。但是對於很多家庭來說,孩子都很難完成父母的目標,或者說,很多父母的心願是一生都不可能實現的。
  • 父母最大的認知,是放棄對孩子過高的期望,接受兒女的平庸
    事實上為了未來這份值得期望的高回報投資,許多父母陷入誤區,把兒女當成自己可以壟斷丶控制的機器,主觀而霸道。02 兒女的平庸是父母生命中的不能承受之重為人父母想兒女成器,有非凡的事業,有滾滾而來的名利,以獲得更多人的羨慕和尊重等等,這些美好願望都可以理解。
  • 原北京四中校長劉長銘炮轟中國教育:不把學生當人
    北京四中校長劉長銘在廈門,把「槍口」對準教育,面對臺下校長、德育主任為主的觀眾,直言不諱地說,沒有哪個國家的校長像中國校長這樣,有那麼多的口號和理念,但是,絕大多數沒有落地。如果學校只是為了教知識,那麼,也就沒有存在的必要。好的學校教育要給孩子價值體系,但這種價值並非是靠課程教出來的。
  • 北京四中校長劉長銘炮轟中國教育:不把學生當人
    那麼,什麼是教育價值體系,劉長銘以北京四中為例,認為,應該包括生命教育、生活教育、職業教育和公民教育。每項都有具體的要求,均以「省略號」來代替,但是,並沒有最終結論——一直在補充。北京四中的這個教育價值體系並不是課程,劉長銘批評說,我們老是喜歡用純技術的觀點來解決教育——重視什麼,就要開發什麼課程,開發課程很容易,入腦入心難。
  • ♀北京四中校長:凡是把孩子放在第一位的,等待這個家庭的多半是悲劇
    近日,北京四中校長劉長銘的一篇文章《請鼓勵你的孩子做個幸福的普通人》引起廣泛關注,闡述了不一樣的家教觀。那麼,從家長的角度,從社會的角度,到底該不該鼓勵孩子做個普通人?  剛出生的孩子並沒有什麼區別,為何三年、六年、九年成長之後就產生了很大的差異,走出了不同的道路?這個差異就是由家庭造成的。
  • 怎么正確把握對孩子的期望?父母做好5點降低期望值,欲速則不達
    但是,教育家警告,不要讓孩子去做他不願做也無法做到的事情,不可留給孩子太大的壓力,無論何事,超過了「度」就會引起質變,結果事與願違。父母對孩子的過度期望,極有可能會毀掉這個孩子的前途,這並非道聽塗說。父母之前威脅的話語在他腦海裡盤旋,一遍又一遍地重複著,於是,他想了很久,「叛逆」的個性最終決定離家出走,離開這個「是非之地」,脫離父母的管控。有的孩子因為沒有達到父母的要求。感受到自卑、難受、無能,他們無法正視父母焦急期盼的目光,也不知道怎麼做才能達到父母的期望。有時候,特別討厭看書和學習,想一氣之下把書全部撕碎。
  • 總想孩子"有所作為"?接受孩子的平凡,是父母能給予最好的尊重
    然而有的父母卻無法接受自己的孩子很平凡這個事實。為什麼?很多父母自己是一個普通人,卻無法接納自己是個普通人的現實。回想起自己過去,往往會有很多不甘心,然後將這一份不甘心嫁接到孩子身上,希望孩子將來能彌補自己心中的遺憾,希望孩子將來能不凡。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曾做了一份問卷調查,對1863名家長進行的一項調查。
  • 父母要求過高,對孩子來說是壓力,三種方法調整對孩子的期望值
    說起女兒,小梅非常擔憂,因為她的女兒學習成績一般,在班級上只是中等水平,然而她對女兒的期待很高,希望女兒能考上當地最好的私立中學,她認為只有這樣,女兒才有更大的機會考上好大學。其實,小梅的這種心情,我是理解的。因為我也希望卡卡學習成績能夠在名列前茅,也希望卡卡初中、高中、大學都能讀名校。試問作為媽媽,有誰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優秀呢?
  • 接受孩子是個普通人,是每位家長終生的必修課
    馬伯庸首先總結了一個熱帖中有關人生三階段的說法:人生三階段,知道父母是普通人,知道自己是普通人,知道孩子是普通人。接著,他又講述了因為兒子要上小學前自己望子成龍而不能的焦慮,進而講到了自己小時候的頑劣以及父母在教育自己時的無奈,寫得很有意思,卻也非常深刻。
  • 快期末考試了,好父母都是降低孩子成績的期望值
    家長過高的期望超過了孩子最大的能力,反而不利於孩子的成長。我們得承認不是所有人用苦功就能考上清華北大的,人和人之間確實存在智力差距。有一種孩子叫「別人家的孩子」,家裡有這種孩子,父母算是幸運。但是絕大多數孩子都是普通孩子,養育孩子的過程中,父母要付出很大的了心力。父母都愛自己的孩子,看自己的孩子最順眼:我家寶貝最聰明、最可愛,長大了能出人頭地。
  • 北京四中校長:成年究竟意味著什麼
    此外,你們還要成為一個積極、樂觀、豁達、坦蕩的人,因為只有具備了這些健康的心態和生活理念,你才有可能擁有幸福的人生。因此,今天的儀式,是你們成為公民的開始,是你們去獨立品味和解讀生命價值與意義的開始,是你們修煉人生美德新的起點,是你們向傑出中國人邁出的第一步,也是你們開始尋找成功與幸福的開端。  出席今天儀式的還有同學們的父母和師長。
  • 由家長期望值過高想到的
    從教許多年,見過各種各樣的家長,家長們的期望值坐標圖就是一個由高到低變化的曲線。期望值最高的是一年級家長,期望值就像在高高的山頂。因為孩子剛開始上學,還是一張白紙,每個父母都認為自己的孩子很聰明,一定會很優秀的。
  • 對孩子有期望?好嗎?壞嗎?
    在這裡,我想再考慮一下「對孩子的期望」。為什麼說對孩子的期望。不好?  希望自己的孩子的父母可能具有「我希望他們這樣成長」和「我希望他們過這種生活」的理想。  其他人可能會考慮自己的生活和孩子的生活,並嘗試實現自己無法做的事情。
  • 對成績越好的孩子,父母的期望越高,殊不知高期待正在毀了孩子
    從小就生活在父母厚望之中的孩子如今性情大變,自己對孩子的教育其實都沒有怎麼變過,到底是哪個環節出了問題父母也非常納悶孩子到底是因為什麼變成了現在沒精打採1、 父母對孩子過高的期望對越優秀的孩子父母的期待也就越高,很多時候家長會沉浸在自己認為的標準當中忽略實際孩子的能力,對孩子的標準越來越高但是沒有考慮孩子的實際情況,過高的期望會給孩子帶去非常多心理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