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教許多年,見過各種各樣的家長,家長們的期望值坐標圖就是一個由高到低變化的曲線。期望值最高的是一年級家長,期望值就像在高高的山頂。因為孩子剛開始上學,還是一張白紙,每個父母都認為自己的孩子很聰明,一定會很優秀的。這本無可厚非,但隨著學習中問題的不斷出現,家長的期望值在慢慢地下降,家長也在學會面對現實,面對孩子並不是我們期望的那麼優秀這個現實,但是讓家長們去改變這個現實確實也很困難,於是就出現了許多問題家長。
下面這則寓言故事,有趣,又發人深思。
虎媽媽、虎爸爸一直很掛心自家的小老虎,為他的成長犯愁,因為自從小虎出生後就愛吃素,喜歡吃蘿蔔、青菜,從來就不喜歡吃肉,完全沒有獸中之王家族的那種善於廝殺的野性和虎視眈眈的氣勢,虎媽虎爸為此整天嘆息發愁。
忽然有一天虎媽尖叫一聲,叫來虎爸,說:「老公,老公,快來看呢!我們兒子終於轉性了,有虎性了!」
虎爸聞訊縱身一躍,衝過來問:「在哪裡?在哪裡?」
原來小虎正在全力追趕一隻小兔子,虎爸見此面露喜色,心想:「這小子,還是像我!」
看著小虎追上了小兔子,只是用爪子抓撓兔子的頭、臉,這邊虎媽那個急啊,吼叫道:「傻孩子,快使出咱們虎氏家族的致命法寶呀,用嘴死死地咬住脖子!」
可小老虎聽不進,還只是胡亂地扒著兔子的頭臉。
幾分鐘之後,正在虎媽、虎爸聲嘶力竭地為小虎助威時,卻聽見了小虎響徹雲霄的吶喊:「兔子,還我的蘿蔔……」
讀完這個故事,若有所悟。這似乎就是一個當代教育案例!小虎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比較陰柔,缺少虎威。虎爸虎媽應該從虛高的期望值中走下來,找到合乎小虎發展的方法,幫助小虎找回不一樣的虎威。
從心理學上講,對期望和現實的評估與調整是人類認識自我、認識自然的一套高級意識系統。而現實卻截然相反,我們的父母不能客觀地評估孩子,也不能有效地調整策略,於是就出現了一批批失望的父母,和一批批壓力山大的孩子。據有關報導,我國青少年存在心理障礙的人數在逐年增加,主要原因是父母的期望值過高,而孩子無法達到這個目標。心理學專家李玫瑾教授曾說孩子出現了問題,不要去問孩子,要去問他們的父母,中國的教育問題要先解決父母問題。
在當代教育中,父母的期望總是那麼大,大得超出了孩子的承受能力,父母從來都不從孩子的實際情況出發,只是按照自己的想法要求孩子,可孩子遵循自己的發展之路,在自己智力範圍內生活、學習,因而就有了父母心中的孩子、和現實中的孩子兩個發展情勢,而且這兩種情勢大有分道揚鑣的趨勢,於是就出現了許多問題孩子、問題家長,就像虎媽虎爸一樣。
那麼,父母如何來制定合適的期望值呢?
首先要多方面地去了解孩子,對孩子形成一個客觀的評價。要根據孩子的年齡段,了解孩子的生理、心理和思想的發展狀況;了解孩子的學習習慣、學習態度、學習方法以及學習能力等有關學習的情況;還要了解孩子近階段各門功課的近況;可以向老師和同學了解,也可以通過觀察,當然,方法多樣。
其次要根據實際情況,制定合適的期望值。弗魯姆認為,期望的東西不等於現實。期望值過高或過低都不好。期望過高於現實,即實際結果小於期望值,便會緊張、焦慮,產生挫折感。期望過低,則又會造成懈怠慵懶,不思進取。把期望值客觀而理性地放高一些,這樣的期望值會比較合適。就像我們平常說的一樣,跳一跳就可以摘到蘋果,而不是把目標定得高高在上,使人望而生畏。這樣經過努力,有很大的成功機率,不會給心理造成太大的壓力,信心還能因此大幅度提升。
第三要及時總結,適時調整原有期望值。在實現期望值的過程中,要根據變化的情況,家長還應經常調整自己對孩子的期望值,儘量做到自己的主觀願望與孩子的客觀實際相一致,這樣不僅能舒緩自己的情緒,同時還能減輕孩子的壓力,避免出現崩潰的父母和崩潰的孩子。
爸爸媽媽們,孩子是自己的,你知道你有多愛他,甚至把全世界給他,你都願意。善待孩子,不要把你的愛變成了無法彌補的傷害。用李玫瑾教授的話說「孩子天天學習,父母天天向上」,做一個學習型父母,理解孩子,放鬆自己,和孩子一起一起成長,將來碧海藍天上的那個翱翔的雄鷹,也許就是你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