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碩士學位對我來說,就像一個雞肋,食之無味又棄之可惜。要是沒有這個標籤,很多工作我願意去幹&rdquo
「碩士學位對我來說,就像一個雞肋,食之無味又棄之可惜。要是沒有這個標籤,很多工作我願意去幹」
中山大學檔案學研究生林蔚已經畢業半年了,至今沒有找到穩定工作。畢業後,她在贛南師範學院當過兼職輔導員,後來又給一個當企業銷售主管的同學做私人助理,沒有合同,月收入3000元,勉強維持生活。
「我喜歡做檔案工作,不想浪費專業知識,所以找工作就集中在與檔案相關的崗位。」林蔚一邊幹著臨時工,一邊積極地尋求新的機會。不久前,她看到雲南麗江師範學院招檔案學助教,儘管招聘期已過,但還是打電話去問了下。接下來,林蔚還要去中山大學南方學院面試一個輔導員崗位。
同樣身為研究生的華中師範大學研究生李清在別人忙著找工作時,一心埋頭考博。考博失敗後再找工作時,發現「好工作已經被別人挑完了」。李清告訴記者:「我在學校裡呆久了,不善於交際,口語不好,只能繼續走學術道路,做做研究。」
這樣的自我定位,使得她在求職過程中始終堅定地把簡歷投向大中專院校。「我本可以去初高中教書,但都放棄了,這不是我想要的工作,我不會勉強去做。」李清最近進入一家三本院校任授課老師。「沒有編制,合同每年一籤,我隨時能走。我還是要考博,爭取到更好的院校裡做研究工作。」
在調研中,本刊記者遇到了很多像林蔚和李清一樣的研究生。他們年齡較大、期望較高,不甘心「將就」一份穩定工作,寧願在一些臨時崗位上打散工,以便於繼續求職或申請讀博,為「一步到位」而奮鬥著。還有一些研究生「執著」地想進公務員系統或去能夠提供編制的事業單位,認為這些崗位工作穩定、壓力小、待遇較高。但實際上,只要他們能夠適當降低自己的期望值,找到一份相對穩定的工作並不困難。
「讀研就是為了改變命運」
接觸研究生群體可以感受到,他們求職的自我定位普遍比本科生高,並且認為通過激烈的研究生入學考試、經過三年的學習鍛鍊,自身專業知識、能力素質、人生閱歷等都得到了提高,因而對工作地域、性質、薪酬等懷有比本科生更高的「期望值」,求職意向表現出「三大」、「三高」、「三不」的鮮明特點。
三「大」心態,即就業首選大城市、大機關、大企業。多數研究生希望在長三角、珠三角等經濟發達地區就業,尤其是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記者在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看到,貴州師範學院的招聘宣講會上,學生反映非常平淡,僅有4人遞交簡歷,許多學生表示不願去西部。法學研究生常志飛說,自己曾在欠發達地區做過行政工作,工作不忙,但工資不高,也無法實現自身價值。而廣州經濟社會發展水平高,機遇多、空間大,「讀研就是為了改變命運,我再也不想回去過那種"空虛"的生活」。
不少西部高校的研究生也想跳入一線城市。貴州大學計算機學院研究生劉倩說,她和很多同學都在努力找東部的工作。大機關和大企業也是研究生的首選,中山大學法學院研究生何振東告訴記者,自己投簡歷的公司量少質高,都是知名大企業,如時代地產、南航、保利地產等。
三「高」心態,指的是求職過程中追求高穩定、高地位、高收入。受父母期望、社會導向等影響,多數研究生更希望找到「鐵飯碗」,進入公務員系統、國有企事業單位和高校等就業。今年暨南大學法學院兩名研二學生以本科學歷考取了省內公務員,最後為此辦理了退學手續,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研究生們的就業心態。中國人民大學心理學研究生張清芳說,她的求職目標就是穩定有編制,「編制讓人有安全感和歸屬感,能知道自己的未來」。貴州大學計信學院通信與信息專業研究生李治國則認為,體制內的工作社會地位高,「有衣錦還鄉、光宗耀祖的感覺」。
三「不」心態,即就業不去基層、不去民企、不去創業。記者接觸的多數研究生都不願到基層就業,他們認為到基層可能會失去優越環境、高薪待遇、發展前景等,機會成本很大。貴州民族大學民族學研究生程蒼嶺2012年考取了貴陽市村官,但她表示這實屬無奈,若考取本校輔導員,她將放棄村官崗位。「村官兩年到期後還得面臨抉擇。父母也覺得本科畢業就可以當村官,何必要考研,這不讓人笑話嗎?」
研究生普遍不願創業、不敢創業。貴州大學計算機專業研究生李慶東在校時曾嘗試創業,但他說這條路舉步維艱,需要競爭力強的創業項目、有效的資金和政策支持以及極強的毅力。創業失敗後,他被迫加入「求職大軍」,表示今後不會再輕易嘗試創業。而民企壓力大、不穩定,則成為眾多研究生的「墊底」選擇。
「好像被碩士標籤捧殺」
在記者的採訪中,許多研究生的求職期望並非不願降低,但來自媒體、父母、朋友的異樣眼光好似芒刺在背,「推」著他們不得不挺入「更好的行業」、「更高的收入」、「更體面的崗位」,感覺被碩士標籤捧殺了,不知該何去何從。
鍾情於檔案工作的林蔚,父母在江西南豐養殖甲魚,家庭年收入有幾十萬元。儘管父母沒有給壓力,但小縣城出個研究生不容易,鄉裡鄉親非常關注她的工作情況。每次林蔚回答說在代課或者做助理、每個月兩三千元時,得到的回應總是:「研究生畢業怎麼給人打工啊?工資這麼低啊?早知道不讀研究生,直接跟你爸媽做生意才好呢!」
華中師範大學研究生李巖家境貧寒,父親是工廠裡的普通職工,母親無業在家,上大學靠的是多方籌措和助學貸款,研究生學費也是靠自己兼職一分一分攢起來的。「我找工作時心理負擔很重,總覺得必須找一個研究生該有的待遇。」李巖前後投了60多份簡歷,一個都沒有成功。長時間求職無果,她有時候想「乾脆回家算了」,但「一想到是家人的希望,自己只好又扛下來」。
一位研究生對記者說:「雖然高學歷不一定意味著好工作,但高學歷找不到好工作就會被認為是失敗者。碩士學位對我來說,就像一個雞肋,食之無味又棄之可惜。要是沒有這個標籤,很多工作我願意去幹,可現在實在不敢找一份與社會期望值出入太大的工作。」
在巨大的心理壓力下,越來越多的研究生在求職中表現出與本科生一樣的盲目,帶著「飢不擇食」、「隨大流」、「廣撒網、多撈魚」等心態求職,缺乏明晰的自我定位、方向目標和求職規劃。
「我們只知道自己不想幹什麼,卻不知道自己想幹什麼。」暨南大學法學院研究生鄭勇這樣總結一些研究生的就業規劃。李巖也是這樣,她開始找工作的時間比同學都要早,但沒有明確目標,投過簡歷的單位既有科技公司,也有翻譯公司、留學培訓機構,還有初高中學校、大中專院校。「找工作太盲目了,每天跑得那麼辛苦,都是做無用功。」
廣州大學公共管理學院行政管理專業研究生黃功城在準備公務員考試時,看到同學們都去參加學校的招聘會,他也跟風跑招聘會、投簡歷,又擔心會影響公務員考試複習。「求職時,研究生和本科生一樣莽撞。」
「為什麼路越走越難」
在求職過程中遭遇種種挫折之後,一些未穩定就業研究生向記者抱怨,為什麼書越讀越多,路卻越走越難?一些人埋怨,隱性歧視太多。
受訪的未穩定就業女研究生,均表示遭遇過性別歧視。林蔚曾經「幾乎」被廣州的一所高校錄取為檔案館職工,她順利通過一次筆試和三次面試,還得到該館館長的讚許和校領導的肯定。「最終面試的三個人中,只讓我去了檔案館實習。館長告訴我沒問題,最後只要走一下人事程序,讓我回去等通知。結果館長三四天後打電話給我,還是想要個男生,覺得我不合適這個崗位。」林蔚感到十分憤怒,也十分委屈。
這些未穩定就業的研究生的心態十分矛盾:想降低期望但不甘心降低期望,需要人關心又怕人關心,感覺不公但又無可奈何。(文中受訪研究生均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