扯臉,湖北仙桃人也叫作「絞臉」、「挽臉」,是一種古老而傳統的美容技法,主要功能是拔除臉上的汗毛,讓臉上的皮膚更加光滑細膩。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曾在仙桃的民間流行。如今美容院、美發行業引領著女人們追求時尚的品味,時代賦予了女性們更豐富的美麗內涵,「扯臉」 已是一個夕陽詞,漸漸淡出人們的記憶。
小時候,見過母親常給關係親密的女鄉鄰們扯臉,也記住了她們常念叨的一句話:「要得皮肉變,十天開回線。」意思是說,要使臉上的皮膚保持鮮嫩,得堅持扯臉,且保證至少十天扯一次。女人們對「美」的追求,始終是執著的,不會受到貧窮和年代的半點影響,也不會有城市和農村的界限。記得有個黃阿姨,她丈夫在鎮上的食品廠上班,每周會回家一次。每臨丈夫回家的前一天,黃阿姨都會到我家裡來,讓我媽幫她扯扯臉。有時候她來了,碰到我媽正在忙農活兒騰不出手,我媽就勸她,你才扯了臉沒幾天,改日再過來我幫你扯。黃阿姨是從來不聽勸,也不會掃興而歸的,她總有理由讓我媽停住活兒替她打理面容,嚷得最多的理由是:「寧可荒田荒地,不可荒眼荒鼻」。就是說,即使再忙,也要抽點時間來扯臉,打理一下自己。可見,扯臉對愛美的女人而言,顯得多麼重要。
「扯臉」的工序不算複雜,大致分為「淨臉、抹粉、扯」三道程序。
淨臉時先用溫水給接受扯臉者洗臉,再用乾淨的熱毛巾抹乾臉上的水珠。然後塗上一層白白的滑石粉或者小兒痱子粉,用手來回抹勻。塗抹時,不能忽略頭髮的邊緣,邊緣還要塗得更多些。記憶中黃阿姨常被我媽塗抹得像個「白骨精」。
扯是最後的一道工序,也是一門有技術含量的活兒:把一根略粗的棉線一端用牙齒咬著(因為細線會扯得汗毛很疼,所以用略粗棉線);右手拿線的中間,左手將剩餘的棉線拉到左邊。這時左手不動 ,右手用食指將棉線中間部分纏繞,纏繞五六圈的樣子,再用右手拇指和食指撐開中間部分呈三角形。兩人面對面地調整好坐姿、高度後,將線挨到被扯臉人仰起的面部,右手拇指和食指反覆地把線一張一弛,一拉一合。這種手和頭有規律的像彈鋼琴似的協調運動,帶動棉線不停地在面部絞動。先從下巴,到臉,再到額頭,由下及上,將臉上的汗毛一一絞掉。扯完了臉上的汗毛,再扯眉,眉毛也會被扯得齊整整,如彎彎的柳葉。
汗毛被拔光,眉毛修得齊整有型,臉上也光滑、變得白淨多了,這是扯臉後最直觀的美好。扯臉還有一個好處是扯掉了面部的絨毛,女人們沒有了汗毛這個隔層,要打水粉、塗胭脂,更能依附在皮膚上,起到美容的作用。
扯臉的習俗,是為愛美。小時候,多少次我躍躍欲試地把小臉湊過去,也想體驗一回,但都被大人們嬉笑著推開了。她們嬉哈著告訴我,小姑娘家是不能扯臉的,只有到了出嫁當新娘子的那天,才能扯臉。
出嫁那天的扯臉,是女人人生旅程的第一次,因而也叫「開臉」。「開臉」,可以理解為女孩告別「黃毛丫頭」時代、走向成熟的標誌,是女孩們的「成人禮」,是由姑娘變成媳婦要邁過的一道坎,意味著從此要走出家門,成為別家的人,要受到男方家父母的管束,要做孝順爹婆的好兒媳,敬愛丈夫的好妻子。
仙桃市古屬雲夢澤,舊稱沔陽,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建制歷史。沔陽女孩子出嫁要「扯臉」的習俗,有一個傳說:隋煬帝荒淫無恥,濫搶民女。有戶人家的女兒要出嫁怕遭搶,就把出嫁女兒臉上的汗毛全部除去,塗脂抹粉,面若發光的珍珠,假扮城隍娘娘抬到新郎家,躲避了官兵的檢查。後來大家跟著學,成了風俗。
時代的車輪滾滾向前,微小如塵的民間傳說早已淹沒進浩瀚的時空。風俗的來歷,真假不緊要,它只為告訴我們,「扯臉」是歷史悠久的老手藝,是古老的傳統美容行當。
如今「扯臉」已經不再符合人們的審美觀念,「扯臉」作為一種成人儀式,也已經成為時代的產物,逐漸走出仙桃人民的視線。但是,現在的女孩子出嫁之前,都要進美容院或美髮店搞美容造型做頭髮,其實這與早年間的「扯臉」何嘗不是異曲同工?一樣都是寄託著新娘對美的追求,對新生活的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