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朱邦凌
在投資大師中,彼得·林奇可與巴菲特齊名。但與巴菲特頻登富豪排行榜不同,彼得·林奇從來不登富豪榜,因為他只是一名基金經理,管理的是別人的資產。彼得·林奇1977年接管富達麥哲倫基金,13年資產從2000萬美元增至140億美元,年複式增長29% 。可以說,彼得·林奇是一位卓越的股票投資家和證券投資基金經理,也是有史以來最成功的投資大師之一。
彼得·林奇的經歷富於傳奇色彩,少時家境富裕,但父親去世後家道中落。彼得·林奇只好去打工,半工半讀,在高爾夫球場當球童。彼得·林奇大學時期依舊繼續當球童,耳濡目染,他對股票投資發生了興趣。此後自己投資小有收穫,靠這種方式完成大學學業。大學畢業後,多年奮鬥成為當時最成功的共同基金管理人之一。可他在事業巔峰時急流勇退,宣布退休,退休後從事慈善事業 。
彼得·林奇的著作有《戰勝華爾街》、《學以致富》,一問世便成為暢銷書。現在,林奇的影響力絲毫未減。他的名字依然家喻戶曉,在投資界也仍備受尊崇,他還依然在設在波士頓的投資巨頭富達發揮著積極的作用。林奇培養出的一些最傑出的基金經理管理著富達旗下的基金,他幾乎算得上是每一名股票分析師的導師。
1、球童耳濡目染之下,建立了對於股市的基礎認知
據公開資料,1944年1月19日,彼得·林奇出生於美國波士頓的一個富裕的家庭裡。父親曾經是波士頓學院的一個數學教授,後來放棄教職,成為約翰·漢考克公司的高級審計師。可是不幸的是,在林奇10歲那年,父親因病去世,全家的生活開始陷入困境。
全家人縮衣節食,林奇也從私立學校轉入公立學校,並從高爾夫球場找了一份球童的工作,半工半讀。林奇擔任球童的高爾夫俱樂部中,有不少證券機構從業人員和投資人,耳濡目染之下,林奇建立了對於股市的基礎認知。那個50年代的美國,瀰漫著對股市的不信任,普通人把股市想像成投骰子的賭博遊戲。人們相互告誡說:千萬別碰股市,風險太大了,會讓人輸個精光!彼得·林奇的親戚們,也大多目睹了幾次股災帶來的嚴重打擊,在他的親戚中,幾乎沒人會談論或提及股票。
可在球場上,彼得·林奇看到的卻是另外一幕:在高爾夫俱樂部裡,客戶都是一些大公司的總裁或CEO,比方說吉列公司、寶麗來公司等等。每次,當這些大富豪打出漂亮的曲線球時,就會興高採烈地吹噓自己近來的成功投資。雖然那時的他,還沒有足夠的錢用於投資股票,可他確實知道有不少人,因為投資股票而大賺其錢。
在結束了半工半讀的數年之後,林奇進入了其父曾經擔任教職的波士頓學院,並有意識地選擇學習、研究與股票投資有關的學科。在沃頓商學院除了必修課外,他沒有選修更多的有關自然科學、數學和財會等課程,而是重點的專修社會科學,如歷史學、心理學、政治學。此外,他還學習了玄學、認識論、邏輯、宗教和古希臘哲學。還沒有真正涉足商海之時,林奇就已經意識到,股票投資是一門藝術,而不是一門科學。
林奇後來回憶:在我念大學的時候,我對航空運輸行業做了一點研究。我看上了一家名叫飛虎的公司。我投了1000 美元,我記得我認為這家航空運輸公司將成為未來的明星企業。我買了這隻股票,結果運氣非常好,這隻股票因為其它原因大漲。這樣我就遇到了我的第一隻10 倍股。我從20 美元開始賣出,一直賣到80 美元,這隻股票的獲利支付了我讀碩士的學費。
2、13年資產從1800萬增至140億美元
大學暑假期間,林奇來到世界最大的投資基金管理公司——富達(Fidelity),在這裡做暑假實習生,能在這樣的公司實習,是一種非常難得的機會。這份工作不僅使林奇打破了對股票分析行業的神秘感,也讓他對書本上的理論產生了懷疑,教授們的理論在真正的市場中,幾乎全線崩潰,這種信念促使了林奇特別注重實際調研的作用。
獲得MBA學位後,林奇加入了富達。1977年,他被任命管理麥哲倫基金,當時該基金的業績優異但規模較小,資產規模僅有1800萬美元。林奇大量投資了一些較大的板塊,他把25%的資金投向了公用事業板塊,後來又在一些金融機構的股價不到帳面價值一半時投資了400家金融公司。他還買入了一些當時的成長型股票,比如塔可鍾、Genentech和家得寶(Home Depot, HD)。當他1990年離開富達時,該基金的資產規模已經增長至140億美元。
林奇在對股票價格是否合理的判斷上,有個獨門秘籍——PEG指標。也就是市盈率(P/E)/企業利潤增長率(Growth)。PEG是彼得林奇用於評估成長型公司的方法。彼得·林奇曾經指出,最理想的投資對象,其 PEG 值應該低於 0.5。PEG 在 0.5-1 之間,是安全範圍。PEG 大於 1 時,就要考慮該股有被高估的可能。
3、急流勇退:享受看著孩子們一天天長大的天倫之樂
林奇《戰勝華爾街》序中自述:1990年5月31日,咔嗒一聲,我關掉了科特龍證券行情報價機,走出了我在富達麥哲倫基金的辦公室。到這一天為止,我已經在麥哲倫基金工作了整整13年。最後我統計了一下,我管理麥哲倫基金期間買過的股票總數高達15000多隻,而且其中很多股票還買賣過好多次。怪不得大家都說,從來沒有見過一隻林奇沒有喜歡過的股票,結果搞得我以「股票多情種」聞名天下。
林奇自述:我的離職確實十分突然,但也絕非一時衝動心血來潮。我無法享受經常與家人相伴的幸福時光,無法享受看著孩子們一天天長大的天倫之樂。孩子們長大時變化可真快,簡直一個星期一個樣。幾乎每個周末,她們都得向我自我介紹,這樣我這個平日只顧忙於投資卻根本不沾家的老爸才能認出來誰是誰。你開始反思為什麼自己以前不懂得珍惜寶貴的生命時光,不多花一些時間陪孩子們去參加學校裡的體育比賽、去滑雪、去看橄欖球賽;你會提醒自己,再也不要當一個工作狂 了,因為沒有人在臨終時會說:「我真後悔沒有在工作上投入更多的時間!」
投資大師紐伯格認為,巴菲特和林奇是現代社會最偉大的兩位投資家。連同索羅斯一起,他想用「天才」這個詞形容他們。但是,「如果讓我選擇誰是最完美無缺的,整體來看,我只會選彼得.林奇。他的人品可稱第一;還有一點讓我欽佩的是,他知道什麼時候退出,回歸家庭」。
4、散戶投資:找到一些你掌握很多信息並且能理解的公司
遠景型公司不能給你帶來回報。「避免遠景型公司(longshots)。每一次你聽到有人向你推薦股票,他們推薦的股票讓人如此興奮,以至於他們在電話上和你交談的聲音很輕柔。「我曾經買入過25家遠景型公司。我跟蹤了它們5年。沒有任何一家公司取得突破,我買了25家,沒有一家公司成功。」
「避免高增長、容易進入的行業。高增長行業是一個可怕的領域,因為每個人都想進入這個行業。有多少人聽說過Crown Cork Seal公司?這是一家了不起的公司。它們製造罐頭以及罐頭和瓶子的瓶塞。」
「在股票投資方面,散戶絕對具有難以置信的優勢。有些散戶在化工行業工作,有些則在造紙行業就業。他們將比我提前9個月獲悉化工行業的景氣狀況變化。他們能最先知道氯出現了短缺。他們可以率先知道腐蝕劑缺貨。他們能第一時間知道庫存銷售完畢。但是他們卻去買生物工程類股票。」一般業餘投資者早在專業投資者數年之前,就已經十分了解當地優秀的上市公司及其產品了。
「因此你需要找到一些你掌握很多信息並且能理解的公司,然後和這些公司綁在一起就行了。就是這樣。股市上有許多牛股,你要做的就是找到其中的幾隻就行了,必須要讓你的牛股彌補你的錯誤。考察的公司最多的人將在投資這場遊戲中取勝。人們通常的做法是一隻股票漲了20-30%,他們就賣出,他們會持有賠錢的股票。實際上人們應該反過來操作,賣出賠錢的股票,讓賺錢的股票多跑一會兒。市場上有的是牛股。
林奇發現了一個投資技巧,那就是購買一個股票前,先問問自己是否喜歡他們家的產品,是否認可他們家的產品。彼得林奇選擇消費行業牛股的秘籍就在於逛街。一次他去購物,看到玩具反鬥城裡孩子們玩得樂不思蜀,流連忘返,就知道這會是個牛股。結果不出所料,玩具反鬥城的股價從25美分一路漲到36美元,漲了144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