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是「嚴鼎中學語文」,歡迎點擊關注
朋友,這個夏天,和你一起,重溫舊時光
音頻 | 嚴鼎
光浪漫而又溫暖,影卻是那樣的飄忽不定。
遲子建
①光肯定不單單是為了黑暗而存在的,因為光也生長在光明的時刻。比如白晝時大地上飛舞的陽光,它就是光明中的光明。當然,大多的光是因了黑暗的存在而存在的,生長這樣光明的物品有:蠟燭、油燈、馬燈、電燈泡、燈籠、篝火等等。月亮和星星無疑也是生長在黑暗中的光明,但它們可能是無意識地生長的,所以對待黑暗的態度也相對寬容些。月亮有圓有缺,即使它滿月時,也可能一頭扎進烏雲的大厚被子中蒙頭大睡,全不管有多少夜行人等待它的光明。星星呢,它們的光暗淡的時候多於明亮時,所以人類想藉助它們的光明,是不大容易的。
②我記憶最深的光,是燭光。上小學的時候,山村還沒有通電,就得用燭光撕裂長夜了。那時供銷社裡賣的最多是蠟燭,蠟燭多是五支一包,用黃紙裹著。當然也有十支一包的,那樣的蠟燭就比較細了。蠟燭白色的居多,但也有紅色的,人們喜歡買上幾包紅蠟燭,留到節日去點。所以供銷社裡一旦進了紅蠟燭,買它的人就會擠破門檻。在那個年代,蠟燭是完全可以作為禮品送人的。正月串親戚的人的禮品袋中,除了雞、鴨、罐頭和布匹外,很可能就會有幾包蠟燭。懂得節省的人家,一支蠟燭能使上四、五天,只要月亮的光能借上,他們就會敞開門窗,讓月光奔湧而入,刷碗掃地,洗衣鋪炕。
③我最愛做的,就是剪燭花。蠟燭燃燒半小時左右,棉芯就會跳出猩紅的火花,如果不剪它,費蠟燭不說,它還會淌下串串燭淚,髒了蠟燭。
④我剪燭花,不像別人似的用剪刀,我用的是自己的手,將大拇指和二拇指併到一起,屏住氣息探進燭苗,尖銳的指甲蓋比剪刀還要鋒利,一截棉芯被飛快地掐折了,蠟燭的光焰又變得斯文了。我這樣做,從未把手燒著,不是我肉皮厚,而是做這一切眼疾手快,火還沒來得及舔舐我。
⑤燒剩的蠟燭癟著身子,但它們也不會被扔掉,女孩子們喜歡把它們攢到一起,用一個鐵皮盒盛了,坐到火爐上,溶化了它們,採來幾枝幹樹枝,用手指蘸著滾燙的燭油捏蠟花。蠟花如梅花,看上去晶瑩璀璨,有喜歡粉色的,就在蠟燭中添上一截紅燭,溶化後捏出的蠟花就是粉紅色的了。在那個年代,誰家的柜子和窗欞裡沒有插著幾枝蠟花呢!看來光的結束也不總是黑暗,通過另一種渠道,它們又會獲得明媚的新生。
⑥光中最不令我喜歡的就是陽光了。往往我還沒有睡足呢,它就把窗戶照得雪亮了。夏天的時候,它會晃得你睜不開眼睛,讓人在強烈的光明中反倒有失明的感覺。不過我不討厭黃昏時刻的陽光,它們簡直就是從天堂播撒下來的一道道金線,讓大地透出輝煌。比較而言,月光是最不令人厭煩的了,也許有強大的黑暗作為映襯,它的光總是柔柔的,帶著股如煙似霧的飄渺氣息,給人帶來無邊的遐想和溫存的心境。好的月光質感強烈,你覺得落到手上的仿佛不是光,而是綢帶,順手可以用來束頭髮的。而且瀉在山山水水的月光也不像陽光那樣貧乏,月光使山變得清幽,讓水變得柔情,流水裹挾著月光向前,讓人覺得河面像根巨大的琴弦一樣燦爛,清風輕輕撫過,它就會發出悠揚的樂聲。
⑦馬燈和油燈,因為有了玻璃燈罩作為襯託,其性質有點像後來的電燈了。很奇怪,我印象中使馬燈的都是些老氣橫秋的更倌和馬夫,他們提著它,要麼去給牲口餵夜草,要麼去檢查門閂是否閂上了。而掌著油燈的人呢,又多數是年老的婦人,她們守著油燈納鞋底或者是補衣裳,油燈那如豆的火苗一聳一聳的,映著她們花白的頭髮和衰老平和的面龐。所以我覺得馬燈和油燈與棺材前的長明燈密切相關,因為使著這兩種燈的人,離點長明燈的日子是不遠的了。
⑧有了光,而又有了形形色色的天上和人間的事物,就有了影子。雲和青山有影子,它們的影子往往是投映在水面上了;樹、房屋、牲畜、籬笆、人、花朵與飛鳥,都會產生影子。有些影子是好看的,如月光下被清風搖曳的樹影,黃昏時水面漂泊的夕陽的影子以及燭光中小花貓躡手躡腳偷食兒的影子。我印象最深的影子,是燭光反射到牆面的影子,它們有桌子的影子,有花瓶的影子,有插在櫃角的雞毛撣子的影子,也有人影。這些上了牆的影子隨著光的變幻而變幻著,忽而胖了,忽而又瘦了;忽而長了,忽而又短了,讓人覺得影子畢竟是影子,一從實物中脫離出來,它就走了樣了。
⑨生活的富足,使馬燈、油燈漸次別我們而去了,燭臺也只成了一種時髦的展覽了。當我們踏著繁華街市中越來越絢麗的霓虹燈的燈影歸家,為再也找不見舊時燈影的痕跡而發出一聲嘆息的時候,那些燈影斑駁的往事,註定會在午夜夢回時幽幽地呈現。
選自《遲子建散文》人民文學出版社2008年版
遲子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一級作家,中國作協第六、七屆全委會委員,中國作協第九屆主席團成員。出版《茫茫前程》獲得莊重文文學獎、首屆魯迅文學獎。出版《偽滿洲國》、《額爾古納河右岸》、《白雪烏鴉》、《群山之巔》、《額爾古納河右岸》等,且多部作品獲獎。
文章開頭即表現了作者的看法「光不單單為了黑暗而存在」,「當然,大多數的光是因為黑暗的存在而存在的。」這兩句話通過「當然」一詞掂量一下就知道,「光因黑暗的存在而存在」是作者想要強調的,也就是光明與黑暗相互依存。接著作者又說到月亮和星星也是黑暗中的光明,但它們對待黑暗的態度相對寬容,這裡的「寬容」指月亮和星星散發光芒時,黑暗也同時存在,不會被其消亡。最後作者說,想借用月亮和星星的光明是不大容易的。因為月亮和星星發出光亮時,黑暗也還是存在。綜合整個段落去看,作者想要表達的核心就是「光明不是獨立存在的,光因黑暗的存在而存在,光明與黑暗相互依存」。這種直接說明並舉例論證的方法來展現文章觀點的方式也可以運用在我們自己的文章中,比如用開門見山或表明中心的方式直接展現自己的觀點和思考。
行文中作者描寫令自己記憶最為深刻的「燭光」來表現「光與影」的主題,影子伴著燭光,也隨著光的變幻而變幻,描寫了家鄉對蠟燭的使用、剪燭花、捏蠟花等小時候的記憶,表現了對故鄉和童年生活的回憶,以及對故鄉未來的祝願之情。
和太陽光相比的月光,通過比喻、擬人、對比等手法在作者的展現下更加親暱可觸,月光瀉在山水間,宛如巨大的琴弦,發出悠揚的樂聲;不似陽光那樣貧乏,帶著股如煙似霧的縹緲氣息,生動形象地寫出了月光的強烈質感,它不令人厭煩、柔柔的展現自己的美,讓人更加喜愛。
本文象徵和反襯手法運用嫻熟,文筆細膩,結尾既包含了作者對時光流逝的傷感,對故鄉和童年的懷念,也有對「舊時燈影」的消失感到失望無奈,望這繁華的霓虹燈下也有著淳樸可親的柔情。
1.作者為什麼會對燭光「記憶最深」?請簡要概括其中的原因。(4分)
2. 第⑥段描寫的月光有什麼特點?作者是怎樣描寫的?(6分)
3.有人說,文章的第⑦段內容和全文的主旨不合。你認為呢?請說明理由。(4分)
4.文章末尾的「一聲嘆息」包含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4分)
1.蠟燭燃燒半小時左右,棉芯就會跳出猩紅的火花,如果不剪它,費蠟燭不說,它還會淌下串串燭淚,髒了蠟燭。
2.好的月光質感強烈,你覺得落到手上的仿佛不是光,而是綢帶,順手可以用來束頭髮的。而且瀉在山山水水的月光也不像陽光那樣貧乏,月光使山變得清幽,讓水變得柔情,流水裹挾著月光向前,讓人覺得河面像根巨大的琴弦一樣燦爛,清風輕輕撫過,它就會發出悠揚的樂聲。
3.這些上了牆的影子隨著光的變幻而變幻著,忽而胖了,忽而又瘦了;忽而長了,忽而又短了,讓人覺得影子畢竟是影子,一從實物中脫離出來,它就走了樣了。
嘗試描寫夜晚燈下你奮筆疾書的情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