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美育
運動,為了釋放更好的自己
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蠻其體魄」,「德智皆寄於體,無體是無德智也」,從古至今,中國的傳統教育一向架構了德育、智育、體育三維空間。缺少一隻腳,生命之鼎就無法挺立,哪怕成績再好也難以為繼,《標準》明確強調體育測試不達標無法評優、評先,正是基於這樣的現實判斷。當體育與學位掛鈎,直接影響到畢業乃至就業,哪個學子還敢冷落體育?誰還敢寧願宅在屋裡,也不願走上操場、舒展肢體?
體育被「降格」,鍛鍊被淡化,學生體質不佳只是表層憂慮,更深層次的社會性憂思在於,它將直接影響到國家和民族的未來。學生體質弱,未必儘是機制之弊。但這種「體質焦慮」,卻提醒我們的管理部門拿出超越競技體育、應考體育的思維,著力推動全民體育。如果把競技體育比喻成體育的塔尖,那麼全民體育就是體育的基座。競技體育的發達固然重要,全民體育的發展更是不可或缺。沒有全民體育的發展,競技體育就是沙上築塔。
如果熱愛體育真成了我們的生活方式,強健的豈止是身體。
學校體育不能再「溫柔」下去了
梁啓超說:少年強,則國強。少年之強,不僅在於智力,也在於強健的體魄與意志。遺憾的是,近30年來在應試教育的指揮棒下,校園體育被極大邊緣化。雖然,近年來,教育部門及時糾偏,加強了學校體育,保證開足體育課,配齊體育老師,不少地方推出「每天在校運動一小時」的措施,但重智育、輕體育的觀念短時間內難以扭轉,加上一些家長對於校園體育安全的過度擔憂,導致學校體育教育束手束腳,陷入溫柔化的怪圈。
現在的學校體育到底有多溫柔?有人總結為「三無七不」,即無強度、無對抗、無衝撞,又不出汗、不髒衣、不喘氣、不摔跤、不擦皮、不受傷、不長跑。體育中天然含有拼搏、對抗的因素,這樣的溫柔體育如何能夠讓青少年擁有強健的身體和意志?
要讓學校體育不再「溫柔」,首先要解決安全這一痛點。此前上海某中學體育課上一學生受傷,法院以「沒證據證明體育老師進行過安全教育」為由判罰學校承擔部分責任,此判決曾引發廣泛討論。人們普遍認為,這樣的審判結果無異於對「溫柔體育課」推波助瀾。
其實,學校體育與運動安全並非天然對立,「溫柔體育課」也並非無解。要讓體育老師和學校能放開手腳,需要足夠的保障機制:一是安全教育和急救措施要補足,二是體育安全事件責任的劃分要到位,三是校園保險制度要跟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