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28 06:53 來源:溫州日報甌網 編輯:遊歷 瀏覽:2546
邱國鷹
溫州市洞頭區302座大小島嶼,如一顆顆璀璨珍珠,歡跳在偌大的東海漁場碧藍的玉盤上。其中面積最大的大門島,古稱青岙山,清代時稱黃大岙山。其次為洞頭本島,古稱中界山,清代時叫三盤山。其餘如古稱東臼山,即今鹿西島;狀元岙山,即今之元覺島。洞頭諸島雖居偏僻海隅,卻因航道通暢,地處險要,漁產豐饒,風光旖旎,歷來為人們所倚重。自唐以來,文人、官員以詩記之,留下了不少佳作。
刺史惋惜:積水滄浪一望中
從目前能查閱到的資料看,最早為洞頭留下詩篇的詩人,當推唐代的溫州刺史張又新。
張又新,字孔昭,今河北省深州市人。他是當時出了名的才子,在「解元」「會元」「狀元」 三次大考中都拔得頭籌,謂之「連中三元」, 獲得「張三頭」的美譽。我國科舉制度,從隋至清長達1300餘年, 「連中三元」者連他在內僅有17人。80年才出一個的學霸,厲害吧!只是他的「官運」不濟,多次被貶。唐寶曆年間(825--826年)被貶到溫州任刺史。
來到溫州,張又新得知南朝時溫州郡守顏延之曾在轄地青岙山建過望海樓,大喜過望,當即與手下乘船尋覓,借「海島遊」排解貶官後的滿腹鬱悶。可惜這時距顏延之建樓,已過了近400年,望海樓不耐風霜雨雪侵蝕,片瓦不存。張刺史看到的,只是一望無際的大海,青翠欲滴的山峰。他鬱悶之心再添加失望,回來後寫下《青岙山》,一抒胸臆:
靈海泓澄匝翠峰,昔賢心賞已成空。
今朝亭館無遺制,積水滄浪一望中。
張又新賦詩寄意,後來者選詩有心。《全唐詩》把這首詩收進去了,在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全唐詩》第7函第1215頁可以查到。也正因為有這首詩,顏延之在青岙山建望海樓的史實才廣為人知;2003年,洞頭開始重建望海樓,也才有了歷史的根基。
洞頭文化旅遊事業如果要評選先進,顏延之應當評為景區建設先進個人;張又新則可評為文旅宣傳積極分子,兩人都當之無愧!
到了清代,望海樓雖然塌毀已久,卻仍然有人對她心心念念。一個叫戴文俊的詩人,把心念化入《望海樓》詩中:
天風振袂上危亭,蜃市初消海氣清。
日暮雲中君不至,高歌獨有老龍聽。
這首詩,是懷念建望海樓的溫州郡守顏延之的。其實到了清代,望海樓早已不存。但作者想像自己登上望海樓,微風吹動著衣袖,霧氣剛剛散去,美麗的海市蜃樓不見了,天朗海清,風光秀美,令人流連忘返。真懷念你呀,建樓的太守,。我對著大海高聲吟誦,我等待著你,想與你共賞美景。可惜直到傍晚你都沒能前來,我高聲朗讀詩歌,只能給老龍王聽了。
戴文俊是浙江嘉善人,在溫州擔任小吏長達20多年,對溫州的文化歷史、民情風俗很了解,寫有《甌江竹枝詞》97首,《望海樓》是其中的一首。
巡撫慨嘆:誰平鯨浪駕樓船
為洞頭寫詩,職位最高的官員,當推阮元。他在《自麗水縣放舟至永嘉縣》四首之一寫道:
東甌國在海山邊,十裡江城萬井煙。
已見颶風傾蔀屋,誰平鯨浪駕樓船。
三盤島嶼參差出,百粵帆檣雜遝連。
豈似登州高閣上,碧環千裡接遼天。
阮元官曆乾隆、嘉慶、道光三朝,轉任多地巡撫、總督,又重視辦學興教、勘書刻本,被尊為三朝閣老、九省疆臣,一代文宗。嘉慶年間,他在浙江先後任學政和巡撫。這首寫於嘉慶二年(1797年)的詩,寫的就是他行舟巡視,途經洞頭洋面所見的情景:颱風曾經摧毀的草屋,在大浪間巡行的戰船;一座座島嶼次第而過,眾多來自閩廣一帶的船隻揚帆梭行……這一幕幕場景,為我們展現了200多年前洞頭諸島的風貌:惡劣的自然條件,險要的海防重地,與福建、廣東頻繁的海產貿易……史料載,阮元為官,施慧政,有廉聲,經常出外巡察,關注民生,體恤災民。細究詩中所吟,此評價不虛。
阮詩中提到的樓船,指的是木質戰船。洞頭自南宋建炎年間(1127-1130)開始,就是朝廷駐兵、巡防的重地,從南宋至清近800年,洞頭洋面、洞頭諸島,倭寇竄犯、海盜騷擾,烽煙四起,戰事不斷,這在清代另一位詩人方鼎銳的《樓船》詩中也有反映:
南麂山迎北麂山,鳳凰洋面水迴環。
三盤最是逋逃蔽,全賴樓船數往還。
詩有原註:「南北麂山、鳳凰、三盤皆溫州洋面。」而三盤,則是清代時對洞頭本島的稱謂。
方鼎銳生活於清同治年間,曾任溫處道觀察,在溫六年,寫有《溫州竹枝詞》,於同治十一年刊印。他對溫州沿海海防十分熟悉,用「最是」「逋逃蔽」寫出洞頭的險要和賊寇的狡詐,以「數往還」描寫營兵的辛累。字雖簡,戰況如在眼前。他用詩歌,把洞頭「外載海洋,內資三江」「盜得之可以為巢,我得之可以堵守」海防要地的形象勾勒出來了。
恩貢讚美:此間小住亦神仙
張又新和戴文俊的詩,懷念的是望海樓,卻也順帶寫了洞頭的景觀。「靈海泓澄匝翠峰」「蜃市初消海氣清」,給人們展現了海島獨有的美景:碧海清澈,山峰青翠,海氣清爽,時不時還能看到海市蜃樓。而對洞頭美景寫得最到位的,當數清代王步霄的《三盤山》詩了:
蒼江幾度變桑田,海外桃源別有天。
雲滿碧山花滿谷,此間小住亦神仙。
清雍正六年(1728年),朝廷增設玉環廳,洞頭本島及海上諸島為所轄二十都。王步霄是玉環瑤岙人,清鹹豐五年的恩貢。能被舉薦為恩貢,學業也是十分了得的,不過清光緒六年的《玉環廳志》,只說他「善詩,精岐黃」,沒列什麼官職。大約他是遵循讀書人「不為良相,便為良醫」的古訓了。他還寫有《海蜇詩》: 「美利東南甲玉川,販夫坐賈各爭先。南商雲集帆檣滿,泊遍秋江海蜇船。」 寫了洞頭海蜇旺發季節,港口海面停滿了南方來的商船,商販和「牙郎」們忙碌穿梭的情景。可見他是來過洞頭,對洞頭的自然景觀、漁業生產有實地感受的,因而才寫得出「雲滿碧山花滿谷」的眼前勝景,才會有「此間小住亦神仙」的愜意慨嘆。
擔任過玉環廳同知的呂榮,也寫過《三盤山》的詩:
見說三盤峻,滄溟一覽收;
卻愁行處險,聊作望中遊。
雪浪雲邊疊,煙霞日下浮。
地遙身未歷,心為境勾留。
呂榮不像王步霄,他沒有親身來到洞頭,只是在聽了屬下的稟告,聽說洞頭景色秀美後,心生「勾留」;卻又害怕「地遙」「行處險」,故而只能作「望中遊」,寫下了這首詩。即便如此,倒也寫出了「雪浪雲邊疊,煙霞日下浮」的佳句,還是有兩把刷子的哦。
如今,洞頭與溫州陸島相連,地不遙,行不險,作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一批批海內外賓客來到這海外桃源,享受「小住亦神仙」的樂趣,倒也要感謝張又新、王步霄這些先行者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