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議員:經濟遭扼殺,烏克蘭人已淪為美歐的「廉價奴隸」
2014年克裡米亞危機後,烏克蘭徹底倒向西方。西方主導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成為烏克蘭最大的金融家。烏克蘭親西方的政客對IMF慷慨的貸款援助心存感激,但一些有識之士看到了其中的巨大風險。
烏克蘭議員、"反對黨綱領--終身黨 "聯合主席拉比諾維奇12月8日(當地時間)在接受NewsOne電視臺採訪時批評說,IMF向烏克蘭提供貸款的條件極其不公平,其目的是將烏克蘭人民變成歐美發達國家的 "廉價奴隸"。"IMF把我們當做現金牛--奪走我們的土地,扼殺我們的工業,強迫我們提供廉價的成熟奴隸。"在拉比諾維奇看來,IMF不是烏克蘭的救世主,而是披著慈善外衣的 "掠奪者"。他列舉的IMF的三宗 "罪 "確實有理有據,並非空穴來風。
掠奪土地。去年11月,澤連斯基在各方壓力下,強行在議會通過了新的土地改革法,允許不同形式的農地所有權流轉到市場。據悉,這項改革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貸款的一個附加條件,旨在迫使烏克蘭放開土地市場,讓歐美跨國公司 "長驅直入"。不少人擔心,大量土地被國內寡頭和跨國公司掌握後,烏克蘭將徹底失去政治和經濟自主權,國內的貧富差距將進一步拉大。
扼殺經濟。蘇聯解體後,烏克蘭工農業基礎良好,"家底 "份額僅次於俄羅斯。但這些年來,被西方忽悠成了敗家子,一副好牌被玩得一塌糊塗,"富二代 "淪為歐洲排名墊底的 "窮小子"。在軍工領域,烏克蘭擁有一批優秀的軍工企業,如安東諾夫設計局、馬達西奇公司等。然而,安東諾夫公司與俄羅斯的合作、馬達西奇公司與中國的合作都因為美國的幹涉而告吹。中方對馬達西奇公司的收購本來已經進入最後階段,但在蓬佩奧8月親自出面幹預後,被美國政府以反壟斷為由緊急阻止。據俄新社報導,中國投資者已向烏克蘭政府申請國際仲裁,要求賠償35億美元。
被迫 "奴役"。由於國內經濟不振,無法提供足夠的就業機會,烏克蘭4000多萬人口中,有四分之一的人被迫背井離鄉,到鄰國波蘭、俄羅斯、羅馬尼亞等歐盟國家謀生。換句話說,烏克蘭已經成為歐盟和俄羅斯的廉價勞動力來源。
賓諾維奇呼籲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趕出烏克蘭。然而,擺脫IMF很難,烏克蘭內外交困,就像一個重病患者,這與IMF的輸血是分不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