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商報記者 魏敏
你玩過魔方嗎?六種形色的交織穿插,轉出六個面的千變萬化。面對眼前的這兩個十八歲中學生,面對他們其實還沒真正開始的人生,我想到了魔方。
在大多數高三學生正在高考衝刺的當口,高三學生王曉寧和劉康一卻已經拿到了清華大學的入學通知書,正在享受為期半年的悠閒假期——採訪當日,前者中午剛從北京回到鄭州,後者則馬上要趕下午飛往廈門的航班。
他們有限的人生體驗,就像那變化萬端的六面魔方,看似簡單,只有六面,卻足以投射出不可估計的能量。
面對寒窗
早上被夢想叫醒
Q:都說十年寒窗學習苦,你們覺得苦嗎?累嗎?
王曉寧:我的小學和初中都是純應試教育,感到學習負擔比較重,進入高中後,反倒覺得沒有以前那麼壓力大了。學習苦,確實苦,但每每想到自己的夢想與未來,心中就燃起了動力。說實話,每天早上起床都不是被鬧鐘叫醒的,是被夢想叫醒的:我要上清華!
劉康一:我和王曉寧剛好相反。我的小學和初中是在沒有壓力的學習環境中度過的,進入高中後,感到身邊的同學競爭很激烈。無論是強度上還是壓力上,都會有很累的時候,身體疲倦還好解決,更有挑戰性的是心累。
但在快節奏的學習生活中,要學會自我調整,我高中三年每天大課間堅持跳繩700個,晚上會拉韌帶,始終保持明媚而平和的心境。
面對學習
方法加心態
Q:關於學習,有什麼可以分享的?
王曉寧:高中學習和生活不同於初中,高中知識量大、能力要求高,還要有很強的自主和實踐能力。我一直堅持獨立學習、自主學習,善於規劃、善於歸納總結,等等。
我喜歡自由地追尋能觸動我的事物,不過於功利地求取他人慣性思維中的「成功」。
劉康一:我認為還有一條,那就是要有不斷調整自己心態的能力。初中時我在學習生活中基本上沒有遇到什麼太大的阻力,中招考試也平穩度過,高中時期我有意識地培養自己應對挫折、調整心態的能力。進入高中第一次月考,我的成績很不理想,但我並沒有考慮太多,更沒有因此焦躁、無措。之後一場期中考試,我的成績回到了班級前三。
面對落榜
高考不是唯一出路
Q:如果沒有被保送,有沒有落榜的準備?
王曉寧:不僅有心理準備,事實上行動上也做了不少準備。會不會復讀,要看那個時候的具體形勢來做決定了。現在的選擇有很多,高考並不是一個人唯一的出路。
劉康一:確定想上清華是高二上學期,在清華出成績之前,不去想出現不好的結果怎麼辦,全力處於備考狀態。我記得保送填志願的那天晚上放學,我跟同桌說的最後一句話是:「我不妥協,這就是我為什麼最後有可能抵達。」如果真的落榜了,我會選擇其他出路,不會復讀。
面對保送
適合就是優勢
Q:競爭保送生,覺得自己的優勢是什麼?
王曉寧:我認為一個事物不存在客觀的優與劣,只要適合自己就是好的。保送這條路適合我的一些具體情況,所以它適合我,它對於我來說是好的,但絕對沒有什麼所謂的比其他競爭對手多的「優勢」。
劉康一:我覺得優勢就是我比較有方法吧。要找到適合自己的,要有自己的學習Style!我的方法總結有:
第一,要參與至少一項課外活動,不論是體育型的還是才藝型的。
第二,要有至少一位好朋友。
第三,要擴大閱讀面和閱讀量。一句話,越雜越好。
第四,要自己獨立思考。
第五,要學會自主生活。保持良好的自律意識、生活自理的習慣和科學的自我規劃。
面對應試
先適應再改變
Q:都說中國的應試教育是頑疾,你們怎麼看?
王曉寧:應試教育的存在有其合理性,但改革也要與時俱進。真正的人才應該是能夠先適應環境然後改變環境的,對待應試教育我們應當理性,不能過於激進。
劉康一:既然我們還沒有能力超越應試教育的限制,那麼在這個模式中,要儘量調整好自己的狀態,充實自我,尋找多樣化的支持,儘量去享受它。
應試教育體制下,有各種各樣的考試,使我們學會合理安排時間、制定規劃、系統地獲取和總結知識。同樣,激烈的競爭讓我們學會去高效做事,學會調整自我心態,平和沉靜地對待外部壓力。
面對就業
優勝劣汰,適者生存
Q: 現在大學生就業難,研究生都找不到工作,你們會有壓力嗎?
王曉寧:這是自然界和社會的普遍規律,優勝劣汰,適者生存。壓力會有,但是壓力可以轉化為動力,努力去提高自己的競爭力,找工作應當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劉康一:可能是有一部分的畢業生對工作條件的要求比較高,也有一些實踐能力有待提高,或者是熱門專業人才過剩,等等,需要大學生在選專業時有更長遠的眼光,要有更切實的就業觀念,並且在上學期間注重培養自己的實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