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格蘭即將在9月18日就獨立問題舉行全民公投,它所引發的影響遠遠不止於英國範圍內。無論是在歐洲還是在全球,很多有獨立傾向的地區都已經開始在輿論宣傳中將蘇格蘭公投作為榜樣了。然而,獨立公投自身卻並不總是完全獨立的。本期解讀。
對於僅作為國家象徵意義保留下來的英國王室來說,蘇格蘭是否獨立都不會對他們的地位有實際影響,反對蘇格蘭獨立毫無益處。即使蘇格蘭獨立後,女王仍是其國家元首。圖為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
蘇格蘭和英格蘭是平等的聯姻關係
自上世紀70年代末以來,蘇格蘭在經濟和政治上與英格蘭的矛盾越來越深,這極大的促使了蘇格蘭獨立意識的普遍深化。由於種種原因——比如和英格蘭一樣主要信仰新教體系,蘇格蘭獨立運動一直比較溫和、以政治運動為主。為了強化在蘇格蘭地區的政治優勢,柴契爾夫人時代之後的工黨執政時期開始強力安撫經濟改革中嚴重受損的蘇格蘭,下放了大量政治權力,包括允許重建蘇格蘭議會。在蘇格蘭的政治獨立運動獲得了至關重要的基礎後,進行全民公投就成了最後、也是最關鍵的一環。
蘇格蘭來有著諸多特殊的歷史政治優勢,這極大的提高了獨立公投的可行性。首先從歷史上來說,蘇格蘭與英格蘭最早是相互獨立的國家,此後通過共主邦聯(一個國王同時繼承蘇格蘭、英格蘭王位)關係進一步演變成聯合王國(在法律定義上將蘇格蘭、英格蘭王位合為一體),構成今天英國的主體。雖然事實上一直是英格蘭主導英國,蘇格蘭處於被動地位,但從法理上它們一開始就是近乎平等的聯姻關係而不是上下級的隸屬關係,因此蘇格蘭獨立公投不存在「蘇格蘭自古以來就是英格蘭不可分割一部分」之類的道德倫理劣勢。
尤其是蘇格蘭就算公投成功後獨立,也並不意味著它就會脫離大英國協體系。現在英國王室從血統上仍然是締造阿爾巴王國的肯尼斯國王(最早的蘇格蘭王國)一脈後裔,蘇格蘭獨立以後仍然會奉英國國王為國家元首,變成類似加拿大與英國間的關係。加拿大最早是英國的殖民地,現在是一個獨立的國家,擁有完整的憲法立法、修法,以及獨立的財政、軍事等權利,但它仍然屬於大英國協體系國家,尊英國國王為國家元首,無論是國歌還是國徽中都保留了象徵英國王室的內容。
英格蘭難用武力阻止蘇格蘭獨立
基於這種特殊的歷史背景,蘇格蘭的「獨立」與大多數中國人默認的文化概念是有所區別的。實際上它更多的將自己與英格蘭的法律關係從1707年的聯合王國體制,倒退成接近於1603年的新時期共主聯邦制度,很有些夫妻不徹底離婚但是分居的味道。而這就是英國女王對蘇格蘭獨立運動保持中立的最大原因:對於僅作為國家象徵意義保留下來的英國王室來說,蘇格蘭是否獨立都不會對他們的地位形成實際影響,反對蘇格蘭獨立毫無益處。
而最為關鍵的一點是,蘇格蘭獨立公投是在2012年就與英國首相籤署過相關協議的;從道理上講如果公投成功,英國政府必須認帳,放手讓蘇格蘭獨立。當然,如果講道理就能管用,那人類還要拳頭幹什麼?事實上人類從來都是先學會揮舞拳頭,此後才學會說人話講道理的。蘇格蘭獨立公投的最大優勢就是,英國的拳頭被牢牢束縛住了,幾乎不可能為此和蘇格蘭兵戎相見。英國現在的經濟能力支持不起一場新的徵服蘇格蘭的戰爭,打起來英格蘭必然陷入經濟泥潭,得不償失;這就決定了光是絕大多數英格蘭人自己都不可能支持動武的選項。
由於八成人口為法國後裔,魁北克省的獨立傾向一直很強烈,還曾為獨立綁架過英國代表。圖為威廉王子夫婦訪問魁北克省期間,當地民眾上街示威反對英國皇室來訪。
大英國協國家內部通常會發生多次獨立
英國從一個小島起家,領土面積一度佔全世界陸地總面積的1/4。隨著國力的衰落,無力繼續統治如此大國土面積的英國,不得不允許各殖民地走向獨立。這個過程形成了兩種歷史現象,首先是大英國協制度:大多數由英屬殖民地獨立出來的國家都加入了大英國協,名義上仍然以英國國王為國家元首,但英國不能再政治、經濟、外交、軍事等方面直接控制和影響這些國家。其次就是這些殖民地國家在獨立的過程中,常常在內部又會出現進一步的二次、甚至三次獨立。加拿大的魁北克獨立公投就是在這種背景下發生的。
從16世紀開始,加拿大先後歷經長時間的法國、英國殖民統治;而當地的原住民印第安人與因紐特人在政治、文化主流中早已毫無力量,只能任憑擺布。直到1756年法國、英國在加拿大爆發「七年戰爭」,並以法國戰敗告終後,加拿大才正式成為英國殖民地。這種特殊的歷史背景使加拿大成為法語、英語雙語國家,很多不同的地域主要使用語言、文化傳統、宗教、政治認同上都存在很大差異。使用法語為主的地區對於大英國協的認同感就要比英語地區要低得多——倒推上去祖上那都是有血海深仇的。
魁北克八成人口為法國後裔 獨立傾向強烈
加拿大東部的魁北克地區就是典型法語地區,高達80%的人口都是法國人後裔。「七年戰爭」中法國雖然戰敗,但還沒有達到無條件交出加拿大殖民地的地步;因此即使魁北克省被法國交給英國換取了西印度群島的瓜德羅普,但英國人仍然要通過《魁北克法案》來確認魁北克地區的法語和法國文化不受威脅,並保留了法國的整個法律、宗教體系。
因此在魁北克的社會文化中,試圖從大英國協國家中獨立出去的傾向一直都很強烈。這種傾向在上世紀60年代末開始變成強大的政治推動力:新成立的魁北克黨公開提出魁北克獨立問題,並將獲得政治主權列入黨綱。不過魁北克的獨立也不是徹底獨立:它更多是要求政治主權,而在與加拿大的經濟貿易等方面則希望能保持現狀,很有些兩頭好處都想佔的意思。
為獨立曾綁架英國代表 後法律設障阻止公投
在1970年,魁北克黨索性綁架了英國貿易代表和魁北克勞工部長來脅迫加拿大,要求實現獨立。這種幼稚無力的舉動當然只能招來加拿大政府的強力鎮壓,但很快魁北克黨人就在選舉中獲得了省議會的絕對多數席位,成為執政黨;除了制定法語為魁北克省唯一指定官方語言等政策外,還多次推動魁北克省就獨立問題進行公投。
1980年魁北克舉行第一次全民公投,當時贊成票佔總數40.44%,反對票59.56%。隨著獨立情緒日漸升溫,1995年的第二次全民公投中,在贊成票達到49.42%的情況下以極其微弱的劣勢失敗。深受刺激的加拿大政府隨後即推動聯邦法院進行相關裁決、並通過國會制定法律為魁北克獨立設下了重重法律障礙:不僅公投中贊成票必須佔據絕對多數,而且魁北克還必須在由聯邦政府和所有省份都參加的談判中取得三分之二同意方可獨立。可以說魁北克試圖通過公投進行獨立的做法,實際上已經不具備可行性了。
與蘇格蘭和魁北克不同,蒙古獨立公投受到了來自俄國/蘇聯的強大外部幹涉,在威逼利誘之下,完成了所謂的「獨立公投」。圖為蒙古獨立籤字儀式現場,圖中最右者為史達林。
為挑外蒙獨立 沙俄押送清政府人員出境
蘇格蘭與魁北克的公投能夠進行到非常深入的階段,最為重要的因素就是沒有外來的強大力量幹涉,相對來說是真正具備獨立色彩的公投。而一旦失去了這個先決條件,一個地區是否獨立其實都是被操控於外人之手;或許是近乎於百分百贊成票通過,如外蒙古獨立公投;或許就算是試圖勉強組織起來也會在第一時間被徹底壓制,根本不具備可行性,比如琉球獨立公投。
無論是蘇格蘭獨立公投還是魁北克獨立公投,實際上對於中國的影響都不大;而1945年的蒙古獨立公投,則使中國失去了整整173萬平方公裡國土。這場所謂的全民公投,實際上不過是跨越沙皇到蘇聯時代,俄國延續幾十年對外侵略、幹涉政策手段下的產物。1911年,中國爆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政府並終結了封建時代。但清朝政府的土崩瓦解必然在當時帶來國家統治力的瓦解,正是在這一背景下,沙皇俄國乘積派人聯繫外蒙古的活佛、王公等封建權貴,挑動外蒙古獨立,成立所謂「大蒙古國」。隨後沙俄軍隊更是直接參與了包圍清政府駐外蒙古機構,解除駐守清軍武裝、將清朝政府人員押送出蒙古邊境的活動。
在1912年,沙俄政府更是不顧中國政府的抗議,和外蒙古傀儡政府訂立《俄蒙協約》,執行了大量針對性的不平等條文:外蒙古的行政治理由沙俄輔助,軍隊由沙俄訓練;外蒙古不得允許中國軍隊進入境內,也不允許中國人移民;俄國人在外蒙古很多方面都擁有大量特權,比如自由居住,自由來往,經商,開礦,務農,以及開設銀行、郵局等等。隨著政治局勢的變化,在1913年以袁世凱為首的北洋政府和沙俄政府籤訂的《中俄聲明》中,外蒙古又取消了名義上獨立。但實際上由於中國不能在外蒙古派駐官員,駐守軍隊,進行移民;外蒙古仍然完全處於沙俄政府的實際控制中。這份聲明在1915年進一步演變成了《中俄蒙協約》。
十月革命期間 北洋政府曾派兵奪回外蒙
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爆發。阿芙樂爾號巡洋艦上的一聲炮響為中國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但卻沒有為中國送回沙俄控制下的外蒙古那173萬平方公裡國土。蘇聯政府聲稱「外蒙古是一個自由的國家,它的一切權力屬於蒙古國,任何外國都無權幹涉它的內政」,並很快與外蒙古建立了外交關係。
必須要指出,當時的北洋政府在捍衛國家領土完整上表現出了驚人的眼光、魄力與意志。1919年11月7日,時任中華民國總統的徐世昌和政府總理段祺瑞,敏銳的抓住了當時俄國正陷入白軍、紅軍內戰中無暇顧及外蒙古的戰略機遇,果斷決定派兵出境,奪回外蒙古。隨後徐樹錚帶領中國軍隊打進外蒙古首府,將當時外蒙古傀儡政權的重要人物或軟禁、或控制;11月17日,外蒙古傀儡政權通過正式渠道聯繫中華民國總統徐世昌,要求廢除其與俄國的一切條約,全境歸還中國。11月22日,徐世昌下令徹底廢除外蒙古的所謂自治權利和相關的《中俄聲明》、《中俄蒙協約》。
蘇聯通過政治欺騙使外蒙再次獨立
雖然此後外蒙古又再次被俄國白軍、紅軍入侵並宣告獨立;在北洋政府的努力下,蘇聯政府還是在1924年籤訂了《中俄解決懸案大綱協定》,承認外蒙古是中國領土,答應從外蒙古撤軍。但這只是蘇聯的政治欺騙,此後他們再也不承認中國對外蒙古具有主權;反而是先後在1941年和日本籤訂《蘇日中立條約》,在1945年和美國英國籤訂《雅爾達協定》,不斷保持、推進外蒙古的獨立。最終在1945年10月,根據《中蘇友好同盟條約》的規定,在蘇聯的嚴密控制下,外蒙古舉行針對獨立問題展開的全民公開投票。所有投票一律記名,贊成獨立的人數達到483291票,佔全部投票數量的97.8%;而反對票的比例是零——連一張反對票都沒有。中國就此徹底失去了外蒙古。
與蘇格蘭截然不同,琉球獨立公投無法可依,只關乎力量強弱,不可能通過這種方式回歸中國。圖為琉球當地群眾舉行獨立公投集會。
琉球獨立公投無法可依 關乎力量強弱
琉球群島曾經是一個獨立國家,它先是被日本奪去,繼而又處於美國的控制下。近年來隨著琉球本土不斷出現獨立的呼聲,尤其是這次蘇格蘭政治風波中,很多人開始寄希望於琉球也進行獨立公投並回歸中國,但事實上這是不可能的事情。無論從哪個角度來說,琉球與蘇格蘭都沒有可比性;這無關於道德和正義,只關乎力量強弱。
首先是琉球在推進獨立的過程中不可能像蘇格蘭那樣獲得法律依據,一旦琉球獨立公投進入實質化的行動階段,在組織進行過程中就會被日本政府的強力阻撓、破壞。何況在琉球群島上真正的琉球民族佔全部人口比例較低,這是日本二戰後期大規模屠殺琉球民族、二戰後將琉球人強制移民出去並對琉球輸入大量移民的結果;即使全民公投得以展開,其結果也並不樂觀。退一萬步來說,就算公投通過了獨立的決議;琉球等來的也不會是日本政府的認可,而只會是宣稱公投結果無法律效力的裁決。事實上在日本政府已經多次宣稱琉球獨立在法律中毫無依據了。
琉球難獨立因有大批駐日美軍基地
進一步來說,琉球獨立運動的核心原因,其實也正是琉球不可能獨立的關鍵:那就是大量的美軍駐日基地。這些軍事基地無論是正常的訓練戰備演習活動,還是大量的美軍違紀滋事案件,都對當地居民的正常生活造成了極大的破壞,這是刺激琉球獨立最直接也是最大的原因。但另一方面,琉球群島是美國控制整個太平洋,尤其是遏制整個亞洲的核心戰略節點;對於琉球的控制權,是美國不可替代的核心利益。
以琉球群島中的衝繩為例,它距離臺北,僅六百餘公裡,距離福州,也只有八百多公裡,距離釣魚島只有四百多公裡。戰鬥機從衝繩起飛,不到半個小時就能抵達中國大陸地區。因為地理位置極其重要,自二戰結束後,衝繩便是一個高度要塞化的所在,一共有美軍基地41處,佔衝繩島總面積約20%上下。駐紮海陸空和海軍陸戰隊在內四大兵種、超過2萬名士兵,為美軍海外基地中罕有的各兵種齊全的基地。駐軍總數佔駐日美軍數量的三分之二,其中主要包括美陸軍第10地區作戰支援大隊、美海軍第72和第76特混艦隊、美空軍第18戰鬥機聯隊、海軍陸戰隊第3陸戰遠徵部隊等。
絲毫不誇張的說,只要美國的國力還足以支持它在亞洲保持軍事存在、謀求戰略利益,美國就絕對不會真正的把琉球群島的控制權從手中讓出。除非有能力、有決心迫使駐日美軍付出幾近全軍覆沒的代價,談論琉球群島的獨立才有可行性基礎。將這種希望寄托在琉球本地居民身上,顯然只能是一廂情願的臆想。
政治鬥爭往往是經濟鬥爭的延續,而軍事鬥爭又是政治鬥爭的延續;獨立公投作為一種激烈的政治鬥爭表現形式,它並不超脫於這一規律。中國要收回失去的領土,只可能在具備強大的軍事實力和與之相稱的強大決心時才有實現基礎;所謂的獨立公投也只在具備這一基礎以後,才能體現出實際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