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日,虎嗅刊發頭條文章《華大癌變》,將去年在湖南誕生的一名「13號染色體長臂缺失綜合症」男嬰和國內基因檢測上市公司華大基因(300676)聯繫在一起。該事件讓大眾重新審視這項陌生但又高大上的技術。
業界一致認可的「好技術」在推向臨床應用的過程中,到底出了什麼問題?背後或許是多因素的,患者的認知偏差、臨床醫生對新技術尚未完全駕馭、檢測公司的激進推廣,這些都NIPT這項新技術自帶的初期「問題」。
同濟大學附屬第一婦嬰保健院教授、主任醫師,上海市產前診斷中心主任段濤在接受澎湃新聞記者(www.thepaper.cn)採訪時表示,「在一項技術進入臨床之前或許可以激進一點,但真正進入臨床應用之後,還是要偏保守一些,醫學本身就是偏保守的一個行業,大家不太喜歡過於激進的說法。」段濤認為,檢測公司的產品應當都有循證學數據支持、公開透明、不誇大。
同時,段濤直言,目前患者和臨床醫生之間,「溝通是非常不充分的」。除患者目前對無創DNA檢測認知有限之外,醫療機構如何專業、高效地向患者做好知情同意,這也是一個需要去解決的系統性問題。
同濟大學附屬第一婦嬰保健院教授、主任醫師,上海市產前診斷中心主任段濤
2011年,無創產前基因檢測(NIPT)在美國推出。上市近7年,這項被譽為「無創產前領域一項革命性的技術」進入了全球90多個國家的醫院和診所,中國也在2016年結束了試點正式推行。
然而,在產檢過程中,醫生口中的「無創」究竟是什麼?目前這依然是大多數孕婦的一個知識盲區。
澎湃新聞記者接觸到的一些「唐寶寶」(21-三體即唐氏症症候群患者)的母親,基本將矛頭一致指向了醫生和檢測公司,痛訴檢測公司誇大宣傳、醫生未能充分告知。華大基因在回應時則強調自身產品有明確的檢測範圍,以及僅僅只是一項篩查技術並非可以取代「診斷」。
無創DNA檢測未來或成為一線篩查技術所謂的無創DNA檢測,即抽取孕婦靜脈血,利用高通量測序技術對母體外周血漿中的游離DNA片段進行測序,並將測序結果進行生物信息分析,可以從中得到胎兒的遺傳信息。該技術的「奠基人」為香港中文大學盧煜明教授,他也被稱為「NIPT之父」。
目前,基於NIPT技術的各類無創DNA檢測技術,針對的主要是胎兒三大染色體非整數倍體疾病,即21-三體(唐氏症候群)、18三體(愛德華氏症候群)、13三體(帕陶氏症候群)。盧煜明在接受澎湃新聞記者採訪時曾表示,「NIPT做唐氏症候群的話,檢出率比較認可的是在99.3%-99.5%,而在三體-13、三體-18這兩項的檢出率則還要低一些。」 所謂的檢出率,即用NIPT技術在某一種染色體疾病人群中篩查時,能篩查出的概率。
段濤明確表示,「無創DNA檢測是一項好的篩查技術。」而理論上,好的篩查技術應該成為一線篩查手段,但目前無創DNA檢測仍未能取代母血清學檢測(唐氏篩查),只作為二線篩查手段。段濤認為,「從技術本身來說,無創DNA檢測檢出率非常高,假陽性率很低,假陰性率也低,可以減少很多不必要的羊水穿刺,其實是比原來的血清學篩查好很多,但唯一不夠好的地方就是價格還是偏高一些。」
「隨著基因測序水平技術的不斷發展,測序費用越來越低,如果無創DNA檢測費用持續下降,它可能會到一個點,到了這個點之後,無創DNA檢測可能就會取代血清學檢測,成為一線的篩查方法。」
從數據來看篩查成績,段濤提到,跟傳統的血清學篩查相比,同樣是抽母親的外周血,但檢出率很不一樣。「以現在國內做的比較多的中唐三聯(孕中期血清三聯篩查,血清三聯指甲胎蛋白(AFP)、游離雌三醇(uE3)、總β人絨毛膜促性腺激素(Total-βHCG))做一個比較,中唐三聯對21-三體的檢出率通常是在65%-75%之間,但無創DNA檢測對21-三體的檢出率基本可以達到99%的水平。」
其次,檢出的陽性率不一樣。「中唐三聯對21-三體篩查的陽性率是5%左右,也就是篩查100個人會有5個人是高風險,高風險的人就要去做羊水穿刺。無創DNA檢測在人群中篩查的陽性率通常是在0.2%左右,也就是說真正要做羊水穿刺的人要比中唐三聯少很多。」
另外,段濤還著重提到了陽性預測值。這也是很多孕婦比較關心的一個問題,即篩查結果是高風險後做羊水穿刺最終是21-三體的概率。「中唐三聯如果告訴你是高危,你去做羊水穿刺,做100個人會有2個人真的是21-三體,無創DNA檢測如果告訴你是21-三體高風險,你去做羊水穿刺的話, 100個人就會有50-100個人的確是異常。」
段濤提到,這就意味著,在高風險群體中,中唐三聯如果要檢出2個21-三體症候群,得有98個正常的孩子白白陪著去做羊水穿刺。
羊水穿刺目前被作為21-三體症候群等染色體疾病的診斷手法,但其最大的劣勢在於侵入性造成的流產率。「我們醫院大概是1/1000左右,有些地方大概是1/1000-1/500。」
即使羊水穿刺,也不能避免「漏掉」目前挑動大眾神經的是「漏掉」問題,在篩查術語中,這一問題被稱為假陰。即篩查結果告訴孕婦低危,但最終生下的孩子患病。
針對這一問題,首先要明確的是,目前大多數的無創DNA檢測產品,它承諾的僅有21-三體、18三體、13三體這三種染色體疾病,其他部分染色體問題會出現在一些檢測公司的報告中,但不在他們承諾篩查結果的範圍內。這也是目前造成孕婦和臨床醫生、檢測公司糾紛的一個主要問題。
此外,假陰性的存在是一個必然問題。段濤提到,「造成假陰性有很多的因素,技術本身也是一方面,決定了它有一定的比例是假陰性。第二個是檢測過程中無法查出的問題,舉例來說,胎兒本身是21-三體,但母血清中游離的胎兒DNA很少,那查出來就是陰性。」
針對第二個問題,盧煜明曾對澎湃新聞記者強調,「如果你要做產前診斷的話,其中一個最重要的問題是孕婦的血液裡有多少胎兒的DNA,通常這個濃度是在4%以上,才可以給出後面的答案。」他認為,負責檢測的公司或實驗室需要完成這個前提步驟。
如何避免「漏掉」,被稱為臨床「診斷」技術的羊水穿刺可以給出100%答案嗎?這裡或許也存在認知誤區。
「如果是高風險去做了羊水穿刺,患者認為就能把所有的染色體異常都能檢測出來,這也是不一定的。」段濤介紹,羊水穿刺現在常規的做法是做染色體的核型分析,這也只能看染色體數目異常和大的染色體片段缺陷。
段濤打比方解釋,「染色體的數目異常就像樹一樣,你可以看是2顆樹還是3顆樹,但是樹上面是不是有一個疤或是一個瘤子,你是看不見的,羊水穿刺核型分析是發現不了這些小的問題的,這些小的結構缺陷必須要做基因晶片或者外顯子測序、全基因組測序。」
段濤強調,大家不要以為做了羊水穿刺就能發現所有的染色體問題,實際上還是會漏掉很多,「因為上千種的單基因疾病用常規的核型分析是發現不了的」。
而就目前爭議的無創DNA檢測來說,其作為一項篩查技術,「漏掉」的概率實際上已經比傳統的唐篩小很多。「無創DNA檢測說你是低風險和唐篩說你是低風險,它漏掉的概率是不一樣的。」
段濤提到,「假陰性大家可能不太聽得懂,那還是從檢出率這個角度來說,中唐三聯的檢出率是65%-75%,也就是說它會漏掉25%-35%,但對於無創DNA來說,它總體檢出率是99%左右,那它漏掉的概率就會小很多。這兩者的低風險是有數量級的差別的。」
被動的患者:認知往往是一知半解澎湃新聞注意到,多數「唐寶寶」的母親在提及當初的無創DNA檢測時,通常會提到,「我怎麼知道這些東西,都是聽醫生的啊」。當然,不僅在產前診斷,幾乎在所有的求醫過程中,由於醫學專業知識的限制等,患者已經習慣「被動」。
但在無創DNA檢測中,這份「被動」或許在後續的理賠糾紛中被放大影響。以湖南的這一案例來說,段濤提到,「從事件本身引發的一些列反應來看,首先大家對無創DNA檢測本身的認識還是有問題。」
同時,無論是醫療機構、檢測公司還是患者,大家對這些認知的溝通程度都還不夠。
而這又是目前所有醫院的難題。「去看目前公立醫院日常門診的量和時間就知道,在這種狀態下做這樣一種充分的溝通是很難做到的,血清學唐氏篩查、無創DNA檢測、羊水穿刺,羊水穿刺是做核型分析還是做基因晶片,醫生把這些從頭到尾都說一遍是需要花費很長時間的。」
段濤坦言,目前大多數公立醫院的狀況是,第一時間是來不及的,第二很多醫生了解的知識是不系統、不全面的。「那就造成了大家之間的溝通會出問題,你是這麼說,我是這麼認為的。」
除了時間問題、專業性問題,段濤認為還存在著患者主動要求的問題。「孕婦或者家屬對無創DNA檢測的認知大多數是一知半解的,也容易隨大流,就是別人做什麼我也做什麼,還有就是會說『我當然要最好的,你不要跟我講,我聽不懂的,你說哪個更好我就用哪個』。」當然,實際過程中,大多數患者最終也沒有遇到問題。
湖南這一案例就是對「習慣操作」的一次亮紅燈。「這個案例有點特殊,如果在一婦嬰,如果是有這種問題的,我們一定會對她詳細講,一定會建議她去做羊水穿刺的,她如果拒絕的話,我們會寫上我們告知相關的風險,建議她做什麼,病人拒絕,然後病人和醫生都籤字,這些程序都要按正規的方式去做的。」段濤提到。
段濤希望,檢測公司應該非常明確地定位好,你的產品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要告訴大家產品的真實數據,包括檢出值、陽性預測值、假陽性、假陰性等,要實事求是地告訴患者、告訴醫務人員。
值得注意的是,此前國外也存在爭議,對商業化的無創DNA檢測有不同的看法。「不經過醫務人員,由公司直接把產品推給患者的話是存在一定風險的,當然現在還是存在不同的說法和做法,但是從安全性的角度來講,我們希望提供檢測的這些公司的產品都是有循證學數據支持、公開透明、不誇大的,這是一個前提。」
同時,這個前提之下,段濤希望患者不要產生誤解,也不要產生妄念。「誤解就是患者對產品產生誤讀,妄念就是你只做了無創DNA檢測就想把所有的胎兒異常都檢測出來。」
據段濤介紹,為做好類似無創DNA檢測的醫學科普,一婦嬰正在嘗試多種方式,新媒體就被認為是一種很好的溝通工具。「對一些有一定問題的人群,比如篩查後高風險的孕婦,你要一對一地去溝通的話,時間成本太高了,如果有30個人,每人講30分鐘,那效率太差了。是不是可以把大家集中起來,我可以推一篇文章給你看,這篇文章裡會詳細地解釋這件事情,第二我可以推一個視頻給你看,第三個可以30個人一起來,我可以統一給你們講一遍,講完了如果沒有問題的就籤字,有問題的繼續溝通。」
段濤強調,「靠一對一這樣傳統的方式,在篩查工作當中去做這麼大工作量的東西其實是做不好的,所以可以通過這種科普文章、視頻,非常簡單明了、容易懂的方式去把它說清楚,你要把那些寫在教科書裡面的或者學術性的東西給患者看,她是看不懂的。」
臨床解讀和檢測技術存在「鴻溝」患者習慣被動,臨床醫生又是否都合格?
段濤介紹,「第一,我們開單的醫生必須是受過正規培訓的醫生,一般的產科醫生是不能開無創DNA檢測的單子的,包括唐氏篩查,都必須是受過產前診斷培訓的醫生才可以去做。第二,如果是對高風險、有疑問的人,必須是胎兒醫學的醫生,就是在產前診斷培訓的基礎上又進一步經過培訓的醫生,這些醫生再去解讀這件事情,或者開單去做進一步的侵入性檢查或其他檢查。」
但這只是上海一婦嬰的情況,頂尖婦產科醫院之外的醫療機構又是如何操作?
「我們都是有層級的,是受過專業培訓的,但國內大多數的機構是做不到這一點的。」段濤如此表述。
此外,基因檢測技術和臨床應用之間還存在著「鴻溝」,而這是一個全行業的問題。
「做的是一個複雜的實驗室技術,最後臨床醫生來解讀」。段濤指出目前的現實,「部分醫院、部分醫生、部分病人,對很多都是不懂的。就說假陽性、假陰性、檢出率、真陽性率、陽性預測值、敏感度、特異度,在負責產前診斷的醫生當中,真正能把這些說得非常清楚的也不多。」
「很多醫生都是一知半解。」段濤強調。
兩方面知識都懂的專門的臨床遺傳學家是解決辦法之一。「但目前中國還沒有這樣一個專業,這也是一個結構性的問題。」段濤表示。
當然,國家層面也在縮小兩者之間的距離。就在《規範有序開展孕婦外周血胎兒游離DNA產前篩查與診斷工作的通知》出臺1個月後,原國家衛計委婦幼司就曾專門在北京舉辦了孕婦外周血胎兒游離DNA產前篩查與診斷工作培訓班。
培訓內容之一即為規範技術服務,提高服務質量。提到各地要完善規章制度,做好篩查、診斷和隨訪等環節的有效銜接;積極開展專業人員規範化培訓,並加強工作質量評估。各省(區、市)衛生計生行政部門、負責省級產前診斷工作管理相關單位負責人、省級產前診斷技術專家組組長及有關專家均為培訓對象。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