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即是多:教育中的分寸感

2020-09-04 迅圖

我承認我是一個略為焦慮的母親,這種焦慮,當然也不是師出無名。

作為普通家庭,處於社會底層甚至中產,沒有達到將來孩子即使不努力、也可以讓他生活得很好的財力物力,可能或多或少都會有這種焦慮。

擔心孩子學習不好,上不了大學,將來沒有競爭力,養活不了自己和家人,生活清苦,過得不幸福等等。

當然也有個別佛系家長,他們一切隨緣,孩子怎麼樣看他自己的造化,北上廣深待不下去就回二線,二線生活不了就回小縣城住大別墅去,甚至覺得小城市生活更舒適愜意。

我尊重他們的選擇,但是不贊成。這樣的思路我覺得屬於降維打擊,所以我自己不會有這種想法,也不會給孩子傳遞這種觀念。

同屬焦慮那一款的,家長之間也各有不同。有的家長懂得將這種焦慮隱藏起來,有的就壓向孩子了。

我呢,說起來很不好意思,但又不得不承認,我偶爾第一種,時常第二種。大部分時間會藏不住焦慮,總想拖著小茗向前衝。

小茗是那種很傻很天真的孩子,完全沒開竅,不知道自己要學習,每天想的就是吃吃吃。

他的人生目標就是兩件事,賺很多錢和吃很多美食。而賺很多錢,還是為了買很多吃的。

所以想讓他主動學習,那是不可能的。只能我每天拿著鞭子在後面抽著前進。

而我,講真,我確實有些變態,我知道每個孩子都是不同的,小茗有小茗的優點,可還忍不住把他拆開了,和各個領域最優秀的孩子去比較。

圍棋我會拿棋院最厲害的孩子來比,數學我會拿那種一年級學完五年級奧數的超級學霸來激勵他,語文寫字和姐姐比,作文我甚至會讓他和我來比——就這幾句話,怎麼就是寫不出來呢。

我知道不對,但我真的忍不住。就是那種自己知道的,都恨不得塞進他腦子裡去的急切。

時間上面,我是那種分秒必爭的人,高三的作息時間才應該是一個學生該有的狀態。什麼都還沒學到頂尖,玩兒簡直就是罪惡,浪費時間是可恥的。

有這種想法打底,雖然平時生活學習中會給他休息玩樂的時間,但總有些咬牙切齒,知道該讓他玩兒了,一邊說你去玩兒吧,一邊又有些意難平。

小茗最大的優點大概就是我之前提到的缺點:傻或者說抗壓吧。

遇到我這樣強迫症的母親,他居然沒被我整垮:反正你急你的,我玩兒我的,你說我差那就差吧,只要你還給我買好吃的。

你讓我做,我就做,做的不好,你說重做我就重做,你說罰抄我就多抄幾遍,我不和你爭也不和你犟(大概也是不屑吧),誰讓你是我媽呢。

就這樣,暑假的鬥智鬥勇,我們差不多算兩敗俱傷。

我總是不滿意他的進步,他當然也不太如意,沒能撒著歡子玩兒盡興。

暑假每天給他安排得都很緊湊:語文、數學、英語,圍棋、吉他、體育,複習二年級的預習三年級的,書本上的以及課外的輪著來,總覺得還不夠。

但其實效果吧,真的很一般,太一般了。

我感覺他是在逆反,也許不是故意的,但內心深處潛意識在跟我對著幹:你不是要我做嘛,那我就做嘍,我也沒偷懶,可結果不也就這樣嘛。

我時常也會自省,覺得自己這樣為難孩子,大概也是在和自己較勁,和命運較勁吧。

可窮人最好的逆襲之路,除了學書,還有其他嗎?

我沒能去到的大學,希望孩子能替我走一遭。

這也許是很多父母的一種執念,但轉念一想,似乎也情有可原。沒有誰,希望孩子比自己差。

在家長看來,我知道那是一條辛苦的路,但那是通往更好的地方最好走的路了,沒理由不指引孩子往那個方向努力呀。

經過早幾年在快樂教育和激勵他成為學霸之間搖擺不定,現在我這個目標這幾年也慢慢堅定了。

我也知道條條大道通羅馬,但條條大道也都不好走。

而且對於小孩子來說,現在能做的也只有學習,不學習閒著也是閒著,就算不是學習的料,好歹死馬當活馬醫吧。

所以對我來說,反省也常常是反省自己方法不對,效果不好,並沒覺得我把羅馬定為他的目標有什麼不妥。

自從小茗上小學後,我就一直致力於找到一種提高他學習效率的方法,此類的書看了很多,大都華而不實,或紙上談兵式的過於理想化。

事情的轉機,出現在暑假快結束的一個星期。小茗突然拉肚子了。

我感覺也不是什麼大事兒,照樣執行我的「推娃大計」。可他也許是故意的,誇張地大叫肚子疼,要拉肚子。

我:OK,拉完怎麼樣?還疼不疼啊?

他:不怎麼疼了。

我:好,那趕緊去寫字去。

他:哎呀,一動好像還有點疼。

我:你想不想吃紅燒肉啊?大閘蟹,小龍蝦

他:想吃!

我:那就沒事了,能吃是生命力旺盛的表現,想吃就能寫字。

就這樣過招了一兩天,他時不時拉拉肚子,中間的空隙我就催他去寫作業,他就跟我磨來磨去。

然後我就鬱悶了,有點洩氣,感覺這孩子怎麼這麼不懂事呢?讓你去學習又不是害你。

氣是氣,可他畢竟還是個病號,又不能揍他吼他。磨得沒脾氣了,我忽然就有點「破罐子破摔」的想法。

在這之前總覺得他這裡也不懂,那裡也不會,語文需要補,數學也要趕,簡直像個篩子,哪哪兒都漏。

但那天我就覺得,反正也快開學了,補啥都來不及了,都不補又能怎樣。

於是我就不給他布置任何作業了,我上班,他在家,愛幹嘛幹嘛。

結果,他並沒有因為不用做作業就開始放飛自我,每天在家裡就看課外書,下棋,聽評書,拼裝玩具,打球。

我忽然意識到,整個暑假效率低下,可能是因為給他布置的作業太多,這孩子就是「欠玩兒」。

肚子好了之後,我壓下自己的焦慮,試著每天只給他布置一點作業,其餘時間讓他自己安排。

沒想到,他做過之後大部分都記住了,甚至比之前做很多的時候,記得還要多。

學習效率高了,省下來的時間他基本上都是看課外書之類的,我的情緒也穩定了很多,家裡一派母慈子孝的和諧景象。

這兩天我聽到冬吳同學會(冬吳第三季開播啦)有一期節目。

梁冬提到他家有一棵石榴樹,第一年結了五十幾個石榴,他希望第二年能收穫更多,於是施肥澆水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最後並未如願。

後來他請教了一位苗圃師,苗圃師說,這很簡單,你把枝丫剪掉一半就行了。

梁冬恍然大悟,照做,果然石榴產量提升了一倍。

這是個很有意思的現象,說出來我們可能都能明白其中的道理,但現實生活中,遇到類似的事情,我們卻總是意識不到,或者意識到了也會捨不得下手。

就好比我剛才說的,給孩子布置很多作業,希望他能學到更多的知識,往往不如給他布置適量的作業,讓他全部吸收消化。

再比如投資中,這個也想買,那個也想賺,買一大筐股票,最後收益往往還不如買點指數基金放在那裡。

提到管理的智慧,吳伯凡老師在節目裡一句話總結:管理的本質就是剪枝。

還真是這個道理啊,很多時候,少即是多。

人生很多事情,都像手中的沙,你越是想握緊,反而會失去的越多。這就叫用力過猛吧。

以後在小茗的教育問題上,我也要學放風箏那樣,把握住分寸,鬆緊結合。遠遠地把線牽在自己手中,牢牢掌握住方向就行了。

相關焦點

  • 當代書評|「物質中獲得幸福的時代已經結束了」 減速時代:少即是多
    日本作家本田直之的《少即是多:北歐自由生活意見》也許能告訴我們答案。生活在高速發展時代的人們,享受各種物質進步的便利。人們在拼命賺錢、拼命炫富、好像賺錢已經是生命中唯一值得做的事。但是,奇怪的現象發生了:物質富裕與快樂幸福往往並不能成正比例。比如生活富足的日本人往往並不覺得自己幸福,而生活簡樸的北歐人的幸福指數卻位居世界前列。這是為什麼?
  • 烏卡時代:科技創新「少即是多」!
    長期以來,中國企業存在重視智慧財產權保護,輕視智慧財產權管理;智慧財產權管理上的戰術性被動應對多,戰略性主動出擊少。 中國汽車企業浙江吉利主要是靠連續性的國際併購獲取競爭優勢。全資收購沃爾沃汽車,成為戴姆勒奔馳第一大股東,收購馬來西亞寶騰汽車,並間接擁有了蓮花品牌,這種智慧財產權的「買買買」,符合西方的智慧財產權邏輯,理應受到尊重。
  • 何炅被贊高情商:分寸感,是一個人最高明的境界
    我們習慣性的認為好朋友之間,總是要無話不說,才可以見其真誠,然而在現實中又有多少友情是毀於過於親密。我有個朋友圈子,幾個人從上學時關係就很好,最近幾年大家都陸續的步入了婚姻,其中好友英男與老公是閃婚,兩人只認識了四個多月。當初英男透露出想要結婚的念頭時,朋友們都勸她與對方再多相處一段時間,互相深入了解一下,再走進婚姻。
  • 生活需要分寸感(完)
    一個人如果做到了廣博和精深相結合,那就是掌握了研究學問的分寸感。關於這一點,魯迅先生說:「不先泛覽群書,則會無所適從或失之偏好,廣然後深,博然後專。」所以博覽是基礎,不博覽群書,只知道自己的專業,就是坐井觀天,盲人摸象而不知全貌。因為只有書讀多了,才能讀深,才能達到東漢鄭玄所謂「舉一綱而萬目張,解一卷而眾篇明」的境界。
  • Hygge丹麥式溫暖家,「少即是多」的生活哲學
    160平方米房屋的主要功能是從兩層樓都獲得270度全景,因此CA Design將照明和視野帶入房屋的每個角落,使用可移動的家具以使空間更具多功能性,賦予它們更像酒店的感覺,並且在主臥室中使用了開放式浴缸和梳妝檯等元素。
  • 要相信有的時候,少即是多
    寫一手好字讓人在學習和工作中佔盡優勢,更何況練習書法作為一項藝術活動,對人的身心都是有益的,你認真臨摹的一筆一划、一字一句,都無形中改變了自己的氣質,提升了自我價值。嘗試自己多做做飯吧,不會,就去學。廚藝可以讓人體會到自給自足的快樂,也許你第一次學出來的新菜品,只有自己敢吃,但那也是真正品嘗了日子裡的酸甜苦辣不是嗎?柴米油鹽醬醋茶,調味品該如何添加,火候要怎樣把控,一個個細節都是平凡生活中不平凡的儀式,做飯是一門生活的學問,也是一項可以提升自涵養的藝術。
  • 李沁微博曬張若昀婚紗照:有分寸感的人生,到底有多爽?
    很明顯,她之所以能獲得大家的一致讚揚,實際上是因為她恰到好處的「分寸感」。「劇中甜甜,劇外避嫌」,這樣的李沁理智而清醒。可在當今「炒CP」盛行的風氣中,李沁卻算得上是一股清流。她心裡從來都清楚,憑實力來獲得認可,是身為「演員」應有的「分寸感」。在電影《誅仙1》上映之前,片場拍攝花絮爆出,#肖戰摟李沁脖子# 上了熱搜。
  • 感情需要分寸感,不依附,不探聽,做好自己,走向成熟。
    曾經看過一篇文章,說一個人在交往中體現的分寸感,可以判斷一個人的成熟度。什麼是成熟,成熟就是擺脫群體,走向自己,就是把一群人的狂歡,變成一個人的獨處。掌握好分寸,才是一個人最好的成熟。有分寸感的人,都能很好的做自己,能很好的理解別人,不會用自己觀點評價別人,揣測別人。時刻都要守護好自己的分寸感和距離感,給自己增添點神秘,增加點吸引力。
  • 2020春夏時裝周 在極繁主義之後 Gucci「少即是多」的裝飾風格
    於是,我們在2019秋冬中的模特面具底下,看見德國哲學家 Hannah Arendt 對面具「一體兩面性」的解讀;也在2018秋冬時透過模特手上的頭部與飛龍模型,剖析過關於後人類的「賽博格宣言」 ….或者,它也有可能是微觀權力中的一環,成為另一種強加的新規範?而這次2020春夏系列,就是給我們的解答。
  • 沒有分寸感,是一場社交災難
    微博上有個話題:跟沒有分寸感的人做朋友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高贊回答說:我從來不跟沒有分寸感的人做朋友。看似幽默的回覆,其實揭示了一個戳心的社交真相:世間的任何關係,都有其不可逾越的界限。我們都是獨立的個體,在每一段關係中都有著各自舒適的安全空間。再親近的關係,一旦越界,也逃不過愈走愈遠的宿命。去年熱播的電視劇《小歡喜》裡,宋倩和童文潔這對老朋友,曾經險些「鬧掰」。
  • 令男人寵愛一生的秘密:分寸感
    因此,不管在哪個方面,都要試著去留一些空間,這樣才能夠讓它有充足的時間去發育生長,去成為你最想要的樣子,生活中也是,愛情中也是。令男人寵愛一生的秘密便是女人的分寸感01)、什麼是分寸感?分寸感運用在兩性關係中,就是對另一半地尊重,也是對親密關係的一種保護。劉嘉玲和梁朝偉在娛樂圈這個嘈雜的環境裡,被人們稱之為是神仙眷侶不是沒有原因的,劉嘉玲的性格比較外向,她喜歡朋友圍在一起熱熱鬧鬧的樣子,談天說地,有說有笑,但是梁朝偉的性格卻和她截然相反。
  • 少即是多,家庭作業是個邪惡的存在
    美國國家教育協會和美國家長教師聯誼會協會推薦一個作業標準,這個標準就是每晚讓孩子做十分鐘的作業,只有高中年級的才會達120分鐘,但是我們現在的孩子的作業,在小學階段就達到了三四個小時以上。但是,我們現在的小孩子根本沒時間讀課外書籍,沒有時間去打開另一扇門,沒有時間去嘗試能力中的另一種機會。家庭作業就像每天的飯菜,你一頓只能吃一碗飯,結果別人要你吃三四碗,說這能長身體,結果是身體沒長上去,自己反而給撐死了。
  • 沒有分寸感的人,越努力越容易把工作弄糟:這3個技巧,值得一學
    而另外一個女生,話不多,但是為人處世卻很穩重,說話辦事有分寸感。一年過後,這位有分寸感的女生,被提拔升職。在職場上,很多崗位並不能用數據直接衡量,也就是無法量化考核。這個時候,你在崗位上給予別人的感覺,成為你職場成長的一個關鍵因素。
  • 少即是多:芬蘭為何能在控制時間的情況下產生更高的學習質量?
    *搜微信號"yujianxuexi"或公眾號"預見學習"在學習基礎素養的項目研究中,我們發現,有一個觀念是根深蒂固的:想要有好的學業成績,那就意味著要更多的學習時間,更多的學習內容,更多的考試,只有不斷地考試、刷題、時間的投入、學習的投入,才能產生更好的學習質量。
  • 夶貝牙膏裡含氟量少即是多怎麼回事?
    最近推出的「夶貝BIBEI」防齲兒童牙膏,採用了世界上新一代生物活性玻璃材料,號稱在大幅減低氟含量的情況下,能達到更高的防齲齒蛀牙的效果,「少即是多LESS IS MORE」,怎麼解釋?高濃度氟在口腔中還容易結晶成氟石(fluorite),對牙齒礦化沒有一絲作用。牙齒需要的是氟磷灰石,與天然牙齒礦物相同,才能幫助牙齒有效地再礦化。
  • 秘訣:少即是多
    劉雯,湖南永州人,2009年,作為第一個亞洲模特登上「內衣秀」;入選2011年度全球最美女人;2013年11月,榮獲"ELLE國際偶像超模";2014年在福布斯公布的全球模特收入榜中,以700萬美元與、並列第三。至今仍是中國超模界的標杆。
  • 女星掀男藝人被子遭慘罵:分寸感是做朋友的底線
    圖片來源:《Hi室友》因「沒有分寸感」被網友粉絲「手撕」的明星,不在少數。綜藝《挑戰吧太空》中,吳宣儀因為「掀男明星被子」被送上了熱搜。節目錄製當天早晨,隊友朱正廷賴床。有人感慨:「認識的人多了以後發現,有一個該關心的時候關心、該滾蛋的時候滾蛋的朋友,是多麼的珍貴」。愛熱鬧、攀交情的人很多,懂分寸、知進退的人卻很「珍稀」。有人在知乎提問:老公有女閨蜜是否正常。她的老公和女閨蜜之間,關係要好得讓她覺得自己像個「外人」。
  • 李佳琦向楊冪開黃腔「人設崩塌」:沒有分寸感,是人生的一顆雷
    和非親密關係保持分寸感,不僅僅是不要隨意開異性的黃腔,更是不要隨意過分親密。分寸感,有時也意味著一種高情商,比高智商更為重要。與異性相處時的分寸感,其實也是一種說「No」的能力:不容忍別人欺負你,也不主動去傷害別人,更不要沒有分寸的開一些過分的玩笑。有分寸的人,更高級,不論男人女人。
  • 做人做事講究分寸感的星座,知進退,懂得權衡輕重,擔得起大事
    主筆:老妖分寸感這種東西,大多時候都是比較虛無縹緲的,很難權衡的好也很難把握。所以能夠做到這一點的人,往往都是能夠成大事的人,懂得權衡輕重,也能夠知進退。在人群中屬於比較矚目,比較讓人敬佩的存在,那麼這樣的星座是哪幾個呢?
  • 學會這3條,懂得「少即是多」的育兒法
    生活中,越喜歡講道理的父母,孩子到了一定年紀,往往就越逆反。原因很簡單,喜歡講道理的父母往往太重「理」,而忽略了「情」,久而久之,孩子就會出現反抗情緒。父母最大的底牌,不是知識豐富,不是道理知道地多,而是親子關係,是與孩子在情感上流暢地互動。深信「以理服人」的父母,總有一天會發現,孩子比父母還會講大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