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高血壓的人突發腦出血比較常見,而且病死率、致殘率、復發率也較高。對於這類患者如何更好處理?
近日中華醫學會神經外科學分會聯合多個學術組織發布了《高血壓性腦出血中國多學科診治指南》。
高血壓性腦出血診斷缺乏金標準,影像診斷首選頭顱CT
高血壓性腦出血早期進展迅速,易出現神經功能惡化,指南推薦對疑似患者,應迅速評估,現場因地制宜緊急處理後,儘快送至附近有救治條件的醫院。
指南指出,高血壓性腦出血診斷缺乏金標準,主要依靠排除性診斷,確診需行全面相關檢查,排除其他各種繼發性腦出血疾病。
影像診斷方面,指南建議接診後儘早行頭顱CT;對於重症患者,不推薦用MRI。
CTA、MRI、MRA、MRV及DSA可用於診斷或排除動脈瘤、動靜脈畸形、腫瘤、煙霧病及顱內靜脈血栓形成等引發的繼發性腦出血。
指南推薦,有條件的單位應常規行CTA檢查,在排除繼發性腦出血的同時,其顯示的「斑點徵」可用以預測血腫擴大的風險。
平掃CT上顯示的「黑洞徵」「混雜徵」及「島徵」可能有助於預測血腫擴大的風險。
降壓幅度控制:收縮壓>220 mmHg者血壓控制要個體化
在控制血壓方面,對於收縮壓在150~220 mmHg且無急性降壓治療禁忌證者,急性期降低收縮壓至140 mmHg是安全的;降至130 mmHg以下會增加顱外缺血風險。
收縮壓>220 mmHg者,連續靜脈強化降壓和持續血壓監測是合理的,但在臨床實踐中應據病史長短、基礎血壓、顱內壓情況及入院血壓個體化決定降壓目標。
收縮壓在150~220 mmHg且無急性降壓治療禁忌證者,圍手術期收縮壓降至120~140 mmHg可能安全。
血壓升高(>160 mmHg)有促進血腫擴大風險;強化降壓(<140 mmHg)有可能降低血腫擴大發生率。氨甲環酸可降低血腫擴大發生率,但不能改善生存率及神經功能預後。
其他非手術治療:所有患者行顱內壓評估、血糖監測
指南建議,所有患者都應行顱內壓的評估和判斷,並及時對顱內高壓進行處理。
當有條件時可考慮對GCS3~8分者行有創顱內壓監測。甘露醇和高滲鹽水等藥物可減輕腦水腫,降低顱內壓,可據具體情況選擇藥物種類、治療劑量及給藥次數。
此外指南建議,對重症患者,特別是躁動者,行鎮靜鎮痛治療。
指南建議無論有無糖尿病,均應監測患者血糖,並將其控制在正常範圍。
此外,應控制患者發熱,防止體溫過高(>38.5℃);癲癇發作者應用抗癲癇藥物和治療;對於血腫累及皮質區者,可預防性使用抗癲癇藥物。
患者進食前,應行吞咽功能評估和篩查,降低發生吸入性肺炎風險;入院儘早使用間歇性空氣壓縮裝置,預防靜脈血栓形成。
康復與預防復發:均應控制血壓,慎用他汀類藥物
指南建議所有患者都應儘早接受康復治療。
高血壓性腦出血復發風險因素包括初發出血部位、高齡、微出血、正在接受抗凝治療及攜帶載脂蛋白Eε2或ε4等位基因,指南建議需要對這些因素進行分層評估。
指南強調為了預防高血壓性腦出血,所有患者均應控制高血壓。
此外,高血壓性腦出血患者應謹慎使用他汀類藥物。
除以上內容外,指南還對小腦幕上出血、腦室出血、小腦幕下出血的外科治療時機、手術要點和術後處理等進行了推薦。
來源:中華醫學會神經外科學分會, 中國醫師協會急診醫師分會, 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腦血管病學組, 等. 中國急救醫學, 2020, 40(8): 689-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