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除了每天關注國內外疫情,最吸引我的就屬中國F4外交天團與美國的唇槍舌戰了,這種"話說七分,剩下的三分,你自己的體會"的風格著實有水平。
前不久,在福克斯新聞節目中,被採訪對象要求中國以免除美國國債的方式,為新冠肺炎病毒進行賠償。而在此之前,他們就上演過相同的戲碼。
就在中國不遺餘力地幫助世界抵抗疫情的時候,美國一家律師所向當地法院起訴了中國。理由是中國沒能遏制住疫情,給世界惹了麻煩,要求索賠十億美元。
面對以上種種,中國F4外交天團中人如其名,耿直又爽快的爽哥做出了回應---
"美方應對疫情的做法是否公開透明,我不作評論。美方是否有效利用了中方為世界爭取的寶貴時間,這裡我也不作評論。中國有句古話,叫"行有不得,反求諸己。"
"知道什麼意思嗎?"
看著一臉懵逼的美方記著,我們的發言人沒憋住,笑了……
最後的那聲"呵呵",你品,你細品。
看完這段視頻,我很負責任地上網搜了一下這個詞的意思(原諒我學識淺薄,怕誤導大家)。根據百度百科介紹,"行有不得,反求諸己。"這句話出自《孟子.離婁上》,它的含義是:事情做不成功,遇到了挫折和困難,或者人際關係處得不好,就要自我反省,一切從自己身上找原因。而我們平時的做法卻往往與聖人背道而馳。有了問題,不要怨天尤人,而要反躬自省。
其實反觀我們生活中,"甩鍋"的情況也是比比皆是。
比如,出現了交通事故的司機們總是這樣描述事故原因:
"不知從哪裡鑽出來一輛車,撞了我一下就跑了。"
"我剛到十字路口,一個東西忽然出現,擋住了我的視線,以至於我沒看見別的車。"
"一個路人撞了我一下,就鑽到我車輪下面去了。"
好比有些運動員在取得勝利後,一般會認為這是因為自身的努力,對於失敗,則歸咎於其他因素,如錯誤的暫停、不公平的判罰、對手過於強大、裁判吹黑哨……
又好比學生
上學遲到了,抱怨父母沒有叫醒自己;
考試不及格,抱怨老師出的題太難太偏了;
沒有當上班幹部,抱怨老師偏心……
以上這種種情況,何嘗不是沒有做到"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只知道怨天尤人呢。
老子說:"大道之行,不責於人。"
真正優秀的人,都懂得遇事不責備於人。
抱怨之人心中會有怨氣,怨氣橫生,周遭的氣場肯定不好。不好的氣場時時刻刻影響著自己,讓自己逐漸喪失鬥志和信念,從而使人越來越不順。
孔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一個人唯有懂得自省,才能看清自己的錯誤和不足,人生之路才能越走越寬。
那該如何學會自省呢?
· 學會傾聽他人的意見
古人說:"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他人之言,可以善我。"孔子也說過:"三人行必有我師,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三國時的官渡之戰,以曹勝袁敗為結局。處於劣勢的曹軍之所以取得勝利,是與曹操善於傾聽別人意見集思廣益分不開的。而當時勢力強大袁紹集團的失敗卻因為聽到不同意見就動輒大怒,獨斷專制所致。
所以,我們應該注意訓練自己傾聽他人意見的能力。
傾聽他人的意見是一種謙卑的表現,虛懷若谷才會使自己更加優秀完全;
傾聽他人的意見是一種智慧的表現,可以揚長避短,少走很多彎路,避免不必要的苦難試探;
傾聽別人的意見是一種認識自己的表現,要知道自己的知識能力始終是有限的,吸取別人的經驗教訓,才能及時改正錯誤走出誤區,是自己更加完善。
· 學會面對批評,善於接受批評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
一個人如果想快速成長,一定要學會面對批評,更要善於接受批評。
人人都愛聽肯定、表揚的話,所以才有"忠言逆耳利於行"的古訓。對你負責任的人才
會批評你,認為你孺子可教的人才會批評你,真心待你的人才會批評你,願意操心勞力教你帶你幫你進步的人才會批評你。這年頭真正聽到別人跟你說句心裡話,別人真正為你成長與完善來批評你,是很不容易的,所以,你一定要珍惜。
不接受批評的人無外乎兩種情況
一是認為自己完全正確。其實,就算是你感覺做得很完美的一件事,也總不可能是最完美的,要知道,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況且,好的思路往往隱藏在反對意見裡。因此,面對批評應該持包容的態度,兼聽則明。
二是拉不下面子承認錯誤。有人認為受到批評是對丟人的事情,傷到了自己的自尊。其實如果不改正小的錯誤,由小事釀成大錯才是丟人的事情。任何人都會犯錯誤,有人給予你批評指正是件好事。如果真的要強,真的要自尊,那就勇於接受批評,改正自己的錯誤。
· 反省自己,總結經驗教訓
學會在失敗中吸取教訓、從他人的成功中總結經驗,是我們走向成熟、獲得成功的根本
途徑。學會總結經驗,就會減少不必要的損耗,少走很多彎路。
其實,無論成功或失敗,我們都需要明白成敗的原因在哪裡。通過找到問題的根源,做
到精益求精,就能提升成功的概率。
· 正確看待自己
人貴有自知之明。
正如毛澤東所言"自知之明是一個人能夠有所進步有所成就的內在精神力量"。英雄之
所以成為英雄,並不是因為他們沒有弱點,而是因為他們懂得如何發揮自己的優點而隱藏自己的弱點。韓信甘受胯下之辱,季布委身以為奴,他們都能自知其才,最終忍辱負重、功成名就,這就是自知。
回到文頭"行有不得反求諸己"說的應情應景,回應的漂亮
缺乏自知,就不會自省,甚至"目不見睫"。
今天就到這裡,我是島島,快關注一波
圖片來自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