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元度楹聯藝術初探
作者:方東清
今天,閒來無事,我再次重溫了奇駒兄的長篇傳記「李元度」一書。被書中李元度的楹聯所折服。
李元度(1821——1887)字次青,笏庭,晚年自號天嶽山樵,超然老人。湖南平江爽口沙塅人,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舉人,曾入曾國藩幕。得曾國藩賞識,官至浙江鹽運使,雲南按察使,貴州布政使。著有《國朝先正事略》、《天嶽山館文鈔》、《天嶽山館詩集》等著作。是清代一位很有名氣的地方大員,同時又是當時頗具影響力的詩人和楹聯家。
李元度的楹聯,常常借敏銳深刻的時間知覺和空間知覺,透過歷史的煙雲和宇宙浩渺在滄桑與永恆間捕捉對聯所蘊涵的震鑠古今的詩意和美。同時也浸透著李元度的審美旨趣、願望與情感。從而使楹聯作品具備詩的美質,藝術生命力歷久彌新。具有常人不可企及的思想性和藝術性。
一、李元度的楹聯以才思敏捷見長
李元度出生書香門第,學有淵源,自幼聰慧異常,加以勤奮好學,博覽群書,思維敏捷,悟性特強,應對如流,出口成章,被人稱之為「神對李」。
某歲除夕,李元度的外祖父為他帶來鞭炮,並出一上聯曰:
爆竹如雷,聲聞四境;
李元度邊拿鞭炮邊應道:
煙花似電,光照九州。
聯語展示其小小年齡卻擁有超乎常人的敏捷、非凡的氣概。
老蓮種種發新芽,包容小子;(師塾老師)
嫩筍長長超舊竹,勝過先生。(李元度)
「勝過先生」,此所志也。幼小的李元度由於立志非凡,並刻苦自勉,終成清代一朝重臣。
自古道:「詩言志」,對聯外然。
肩挑日月;
手轉乾坤。
小時李元度為祖父豆腐坊題聯。小小年紀,口氣不小。可見其胸懷闊大,其志為「定國安邦」。
二、李元度楹聯以詞勝意深取勝
李元度的聯作,包括的範圍較廣,以詞勝而兼意勝,質量甚高。
天經地緯;
嶽峙淵渟。
李元度題平江「天嶽書院」聯。聯中首嵌「天嶽」二字,氣勢非凡,表達了李元度對家鄉學子敦品力學的殷切期望。旨意高遠,直抒襟懷。
東漢文章,西漢氣節;
南宋道學,北宋忠臣。
李元度自題超園問月樓聯。這聯直率地表達作者自己的心跡,要立志為國為民做一番事業,做一代忠臣。
亦有仁義而己矣;
設為庠序以教之。
此聯乃李元度題爽溪書院之聯。他以讀書明理,仁義教化,以明人倫為教育目的,並視為終身追求奮鬥的行為準則。
最愛種蕉臨晉帖;
閒將拈筆詠陶詩。
李元度自題超園藏書樓的聯。作為一代文豪,藏書樓當然是李元度的最愛,閒來,泡在「萬卷書」中,臨魏碑晉帖,和陶令詩句,感嘆世間之奇妙,萬物之靈氣,樂哉!快哉!
至人之懷,無可不可;
時流所述,其然豈然。
李元度自題超園書樓東壁聯。上聯取典莊子《逍遙遊》。下聯取典《論語》。喑喻李元度自己虔心修煉,成為一個道德修養高尚的人。
三、李元度楹聯以沉雄豪邁出名
來從八百重湖,到此間泛宅盟鷗,逸興何慚範少伯;
爭說二分明月,休只羨纏腰騎鶴,名臣先拜董江都。
李元度應逾為揚州湖南會館題寫的一幅楹聯。他宦遊幾十年,忘不了他的「桑梓地」,也時時刻刻嚮往著夢中揚州這樣的精神之州。範少伯,即獻策扶助越王勾踐復國的範蠡;董江州,即一代儒相董仲舒。此二人,都是李元度景仰的歷史人物,此聯以寫景起句,頗見清麗,然以典結句,保持了李元度固有的「沉著」聯風。
李元度的楹聯,表現為一個「深」字,風格深厚,意蘊深這,用典深沉,論論深刻,如汨羅屈子祠聯:
江上峰青,《九歌》遙和湘靈曲;
湖南草綠,《三疊》瀕招宋玉魂。
此聯「深沉鬱積,九曲迴腸,千言萬語,濃縮於二十二字之中,令人回味無窮,聯中多用典故,使聯風更見深沉不露」(餘德泉語)。
另一副屈子祠聯更是堪稱絕唱:
上官吏,彼何人,三戶僅存,忍使忠良殄瘁;
太史公,真知己!千秋定論,能教日月爭光。
上下聯皆用典故。首句大發論議,似破空而朱,然精刻精警,振聾發聵。李元度用典不露,發人深思。前清有「江南才子」之稱的袁牧講過:「用典應於水中著鹽,只有鹽味,不見鹽質」。這種功夫非破萬卷書不易辦到,而李元度用典天衣無縫,耐人尋味。
天邊煙繞禪心靜;
門外雲浮覺海寬。
此聯形象而生動地表現了平江幕阜山天門寺的風格特色,從而達到了聯中有圖畫,畫中有景色,活靈活現,巧奪天工。
五馬歸田,一經垂訓;
六鰲冠首,二妙齊芳。
李元度在南京途經雙桂書院贈好友林炳宗的一聯。說是贈好友,其實也表明了李元度自已的心跡。「聯品即人品」,「聯以人重」,聯中以五馬歸田來表達自己的隱逸意願和歸田的念頭。
九老聚芳辰,弄月吟風,自昔巖前曾把筆;
群賢懷勝景,裁箋敲句,於今石上又題名。
李元度此聯妙切九老祠之形勝,道出其美名之由來。上聯盛讚了宋朝九位文人雅士詩題道崖之事,下聯將他們「清十老」雅集道崖的盛事點染出來,神來之筆,巧趣天成,耐人尋味。
廿五洞玄天,高凌霄漢,憑虛望遠,喜茫茫空闊無邊,看南蹲伏鳳,東峙黃龍,北駐馬鞍,西停雞角,高人韻士,何妨選勝登臨!羨野鶴閒雲,時繞就丹巖峭壁,際長虹宿雨,還增添瀑布晴川,原待有獨生臺竹,三畝石田,萬古涼亭,百秋金鯉;
數千年勝事,跡著峰嶽巒,玩景尋蹤,嘆滾滾豪雄誰在?想大禹篆文,葛洪煉藥,劉剛趕羊,太史藏軍,偉烈豐功,費盡移山心力,盡珠簾畫棟,都化為薄霧殘霞,使雁柱豐碑,掃不淨荒煙蔓草,只贏得八井廉泉,半溪釀水,一肩明月,二袖清風。
李元度居於平江山水間,長於平江山水間,對平江的山水自然景觀有一種難以割捨的情懷。他的楹聯抒發了對美好事物的嚮往,對寧靜和高雅情趣的追求。觀其聯,自有一種「吞納山川之氣,俯仰古今之懷」的高曠氣質。為幕阜山平添了幾分神秘的色彩。聯語歷數天嶽幕阜山的自然之累,人文之勝,唯妙唯肖,想像豐富,構思奇巧,非李公神筆莫屬。
萬頃重湖悲去國;
一江千古屬斯人。
此聯是李元度為平江屈子祠題寫的一幅留傳千古的名聯。下論語僅用十四個字,把「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屈子懷沙醒世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
四、李元度楹聯以感情真摯見長
李元度的楹聯以輓聯、緬懷聯佔了不少比例,其挽張力臣聯云:
莫將成敗論英雄,如君冰雪聰明,文字有靈終不朽;
領悟機談皆賞識,落得神仙遊戲,世緣一了即歸空。
好個「世緣一了即歸空」。李元度此聯追憶好友功業,感嘆人世滄桑,落筆深沉有情。
挽舊部將領黃北海太守:
投筆起孤軍,羨武緯文經,萬裡長徵,兼作萬家生佛;
騎箕剛七日,嘆父先子後,一門高節,都成一代完人。
李元度一句「都成一代完人」,既讚美湘軍部將的文治武功,又顯露了對平江勇在那場戰爭功績的肯定,令人感嘆唏噓,長使英雄淚滿襟。
挽曾國藩:
是衡嶽洞庭間氣所鍾,為將為相為侯,自吾鄉蔣安陽後,歷三袒兩宋迄元明,二千年僅見;
與希攵君實異名同典,立功立言立德,計昭代湯瞧州外,轉緒城大興暨曹社,一個臣獨隆。
李元度以歷代名臣作比較,對曾國藩的評價可謂極高,且論述深刻到位。
李元度的楹聯,從一個側面體現了我園源這流長的詩詞詞楹聯藝術傳統中的一個重要美學原則,那就是楹聯創作中「正確處理主體與客體,再現與表現的辯證關係」。李元度的楹聯今日讀來仍鮮活如此,其奧秘也正是如此。
李元度無愧如一位妙筆生花的巨擘,他的楹聯,體現了他在特定歷史環境中的個人追求和嚮往,對人生的深刻體味。氣勢恢弘,情調激烈,富有鮮活的時代氣息。
作者簡介:
方東清,中國楹聯學會會員。喜愛文字,信筆塗鴉,自娛娛人。在《嶽陽晚報》、《洞庭之聲》、《湖南日報》、《農民日報》、《大鵬灣》等報刊雜誌上發表文章百餘篇。
圖片:作者
(專輯持續更新,歡迎作者入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