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瀟湘快評】方東清/李元度楹聯藝術初探

2020-12-18 騰訊網

李元度楹聯藝術初探

作者:方東清

今天,閒來無事,我再次重溫了奇駒兄的長篇傳記「李元度」一書。被書中李元度的楹聯所折服。

李元度(1821——1887)字次青,笏庭,晚年自號天嶽山樵,超然老人。湖南平江爽口沙塅人,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舉人,曾入曾國藩幕。得曾國藩賞識,官至浙江鹽運使,雲南按察使,貴州布政使。著有《國朝先正事略》、《天嶽山館文鈔》、《天嶽山館詩集》等著作。是清代一位很有名氣的地方大員,同時又是當時頗具影響力的詩人和楹聯家。

李元度的楹聯,常常借敏銳深刻的時間知覺和空間知覺,透過歷史的煙雲和宇宙浩渺在滄桑與永恆間捕捉對聯所蘊涵的震鑠古今的詩意和美。同時也浸透著李元度的審美旨趣、願望與情感。從而使楹聯作品具備詩的美質,藝術生命力歷久彌新。具有常人不可企及的思想性和藝術性。

一、李元度的楹聯以才思敏捷見長

李元度出生書香門第,學有淵源,自幼聰慧異常,加以勤奮好學,博覽群書,思維敏捷,悟性特強,應對如流,出口成章,被人稱之為「神對李」。

某歲除夕,李元度的外祖父為他帶來鞭炮,並出一上聯曰:

爆竹如雷,聲聞四境;

李元度邊拿鞭炮邊應道:

煙花似電,光照九州。

聯語展示其小小年齡卻擁有超乎常人的敏捷、非凡的氣概。

老蓮種種發新芽,包容小子;(師塾老師)

嫩筍長長超舊竹,勝過先生。(李元度)

「勝過先生」,此所志也。幼小的李元度由於立志非凡,並刻苦自勉,終成清代一朝重臣。

自古道:「詩言志」,對聯外然。

肩挑日月;

手轉乾坤。

小時李元度為祖父豆腐坊題聯。小小年紀,口氣不小。可見其胸懷闊大,其志為「定國安邦」。

二、李元度楹聯以詞勝意深取勝

李元度的聯作,包括的範圍較廣,以詞勝而兼意勝,質量甚高。

天經地緯;

嶽峙淵渟。

李元度題平江「天嶽書院」聯。聯中首嵌「天嶽」二字,氣勢非凡,表達了李元度對家鄉學子敦品力學的殷切期望。旨意高遠,直抒襟懷。

東漢文章,西漢氣節;

南宋道學,北宋忠臣。

李元度自題超園問月樓聯。這聯直率地表達作者自己的心跡,要立志為國為民做一番事業,做一代忠臣。

亦有仁義而己矣;

設為庠序以教之。

此聯乃李元度題爽溪書院之聯。他以讀書明理,仁義教化,以明人倫為教育目的,並視為終身追求奮鬥的行為準則。

最愛種蕉臨晉帖;

閒將拈筆詠陶詩。

李元度自題超園藏書樓的聯。作為一代文豪,藏書樓當然是李元度的最愛,閒來,泡在「萬卷書」中,臨魏碑晉帖,和陶令詩句,感嘆世間之奇妙,萬物之靈氣,樂哉!快哉!

至人之懷,無可不可;

時流所述,其然豈然。

李元度自題超園書樓東壁聯。上聯取典莊子《逍遙遊》。下聯取典《論語》。喑喻李元度自己虔心修煉,成為一個道德修養高尚的人。

三、李元度楹聯以沉雄豪邁出名

來從八百重湖,到此間泛宅盟鷗,逸興何慚範少伯;

爭說二分明月,休只羨纏腰騎鶴,名臣先拜董江都。

李元度應逾為揚州湖南會館題寫的一幅楹聯。他宦遊幾十年,忘不了他的「桑梓地」,也時時刻刻嚮往著夢中揚州這樣的精神之州。範少伯,即獻策扶助越王勾踐復國的範蠡;董江州,即一代儒相董仲舒。此二人,都是李元度景仰的歷史人物,此聯以寫景起句,頗見清麗,然以典結句,保持了李元度固有的「沉著」聯風。

李元度的楹聯,表現為一個「深」字,風格深厚,意蘊深這,用典深沉,論論深刻,如汨羅屈子祠聯:

江上峰青,《九歌》遙和湘靈曲;

湖南草綠,《三疊》瀕招宋玉魂。

此聯「深沉鬱積,九曲迴腸,千言萬語,濃縮於二十二字之中,令人回味無窮,聯中多用典故,使聯風更見深沉不露」(餘德泉語)。

另一副屈子祠聯更是堪稱絕唱:

上官吏,彼何人,三戶僅存,忍使忠良殄瘁;

太史公,真知己!千秋定論,能教日月爭光。

上下聯皆用典故。首句大發論議,似破空而朱,然精刻精警,振聾發聵。李元度用典不露,發人深思。前清有「江南才子」之稱的袁牧講過:「用典應於水中著鹽,只有鹽味,不見鹽質」。這種功夫非破萬卷書不易辦到,而李元度用典天衣無縫,耐人尋味。

天邊煙繞禪心靜;

門外雲浮覺海寬。

此聯形象而生動地表現了平江幕阜山天門寺的風格特色,從而達到了聯中有圖畫,畫中有景色,活靈活現,巧奪天工。

五馬歸田,一經垂訓;

六鰲冠首,二妙齊芳。

李元度在南京途經雙桂書院贈好友林炳宗的一聯。說是贈好友,其實也表明了李元度自已的心跡。「聯品即人品」,「聯以人重」,聯中以五馬歸田來表達自己的隱逸意願和歸田的念頭。

九老聚芳辰,弄月吟風,自昔巖前曾把筆;

群賢懷勝景,裁箋敲句,於今石上又題名。

李元度此聯妙切九老祠之形勝,道出其美名之由來。上聯盛讚了宋朝九位文人雅士詩題道崖之事,下聯將他們「清十老」雅集道崖的盛事點染出來,神來之筆,巧趣天成,耐人尋味。

廿五洞玄天,高凌霄漢,憑虛望遠,喜茫茫空闊無邊,看南蹲伏鳳,東峙黃龍,北駐馬鞍,西停雞角,高人韻士,何妨選勝登臨!羨野鶴閒雲,時繞就丹巖峭壁,際長虹宿雨,還增添瀑布晴川,原待有獨生臺竹,三畝石田,萬古涼亭,百秋金鯉;

數千年勝事,跡著峰嶽巒,玩景尋蹤,嘆滾滾豪雄誰在?想大禹篆文,葛洪煉藥,劉剛趕羊,太史藏軍,偉烈豐功,費盡移山心力,盡珠簾畫棟,都化為薄霧殘霞,使雁柱豐碑,掃不淨荒煙蔓草,只贏得八井廉泉,半溪釀水,一肩明月,二袖清風。

李元度居於平江山水間,長於平江山水間,對平江的山水自然景觀有一種難以割捨的情懷。他的楹聯抒發了對美好事物的嚮往,對寧靜和高雅情趣的追求。觀其聯,自有一種「吞納山川之氣,俯仰古今之懷」的高曠氣質。為幕阜山平添了幾分神秘的色彩。聯語歷數天嶽幕阜山的自然之累,人文之勝,唯妙唯肖,想像豐富,構思奇巧,非李公神筆莫屬。

萬頃重湖悲去國;

一江千古屬斯人。

此聯是李元度為平江屈子祠題寫的一幅留傳千古的名聯。下論語僅用十四個字,把「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屈子懷沙醒世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

四、李元度楹聯以感情真摯見長

李元度的楹聯以輓聯、緬懷聯佔了不少比例,其挽張力臣聯云:

莫將成敗論英雄,如君冰雪聰明,文字有靈終不朽;

領悟機談皆賞識,落得神仙遊戲,世緣一了即歸空。

好個「世緣一了即歸空」。李元度此聯追憶好友功業,感嘆人世滄桑,落筆深沉有情。

挽舊部將領黃北海太守:

投筆起孤軍,羨武緯文經,萬裡長徵,兼作萬家生佛;

騎箕剛七日,嘆父先子後,一門高節,都成一代完人。

李元度一句「都成一代完人」,既讚美湘軍部將的文治武功,又顯露了對平江勇在那場戰爭功績的肯定,令人感嘆唏噓,長使英雄淚滿襟。

挽曾國藩:

是衡嶽洞庭間氣所鍾,為將為相為侯,自吾鄉蔣安陽後,歷三袒兩宋迄元明,二千年僅見;

與希攵君實異名同典,立功立言立德,計昭代湯瞧州外,轉緒城大興暨曹社,一個臣獨隆。

李元度以歷代名臣作比較,對曾國藩的評價可謂極高,且論述深刻到位。

李元度的楹聯,從一個側面體現了我園源這流長的詩詞詞楹聯藝術傳統中的一個重要美學原則,那就是楹聯創作中「正確處理主體與客體,再現與表現的辯證關係」。李元度的楹聯今日讀來仍鮮活如此,其奧秘也正是如此。

李元度無愧如一位妙筆生花的巨擘,他的楹聯,體現了他在特定歷史環境中的個人追求和嚮往,對人生的深刻體味。氣勢恢弘,情調激烈,富有鮮活的時代氣息。

作者簡介:

方東清,中國楹聯學會會員。喜愛文字,信筆塗鴉,自娛娛人。在《嶽陽晚報》、《洞庭之聲》、《湖南日報》、《農民日報》、《大鵬灣》等報刊雜誌上發表文章百餘篇。

圖片:作者

(專輯持續更新,歡迎作者入駐)

相關焦點

  • 逸事丨晚清布政使李元度:聰明才子蹩腳官
    李元度十分得意,又反問:「先生您高姓?」劉秀才見李元度這樣恃才傲慢,便也毫不客氣地回答:「斬白蛇,入武關,高祖是劉。」 用漢高祖劉邦對老子李耳,不僅針鋒相對,而且「高祖」是「老子(父親)」的曾祖父,比老子大了三輩。李元度聽後,知道遇到了真才實學的對手,頓生惺惺相惜之感,從此兩人結為好友。 由於時勢的關係,李元度投到曾國藩的麾下當了兵。
  • 讓楹聯藝術承下去
    王慶新——傳承下去  本報記者 馬輝 汪瀧  他從農村走出,憑藉對書法和楹聯藝術的執著追求
  • 書寫在柱子上的哲學藝術——記大同「楹聯」
    楹聯書法,與中堂、條幅、橫幅、鬥方、扇面、冊頁一樣,是書法家慣用的一種書法形式。它是由書法和對聯相結合的藝術,書法是把平面的對聯語言形象生動、立體地展示在世人面前,形神兼備,具有較高的審美價值,也給人醍醐灌頂的宗教和哲學啟示。究竟楹聯書法這種書法形式發端於何時?書法與對聯之間又是一種什麼樣的關係?
  • 楹聯嵌字藝術探幽
    【關鍵詞】楹聯  嵌字  意變    美學     嵌字是常用的楹聯修辭手段,通常將兩個及以上的字或詞語作為嵌題,通過適宜方式組成嵌字聯。以專用名稱作嵌題的也叫嵌名聯。    由於周知緣故,嵌字聯著述一直囿於實用技巧,理論形態呈碎片化,術語概念粗略、嵌法範疇含糊、審美體系鬆散,皆因嵌理未明。
  • 【楹聯知識】之《楹聯技法一》
    用疊字法作楹聯,可以生動地表現楹聯的意境,語音上和諧悅耳,節奏明朗,韻律協調,具有個情達意的形象性,因而可以增強楹聯的藝術魅力,獲得特定的表達效果。在楹聯創作中,疊字法的運用是非常廣泛的,幾乎隨處可見。比如:鶯鶯燕燕,花花葉葉,卿卿暮暮朝朝;風風雨雨,暖暖寒寒,處處尋尋覓覓。這是蘇州網師園的一副疊字楹聯,全聯從縱和橫的角度描寫了該園山重水複、鳥語花香的美景和遊客流連忘返、戀人們卿卿我我的境況。
  • 楹聯家:春聯是高雅藝術 可提高大眾的文學修養
    對聯應該說是一門高雅藝術吧?  孫丕任:對聯的發展與律詩的成熟密切相關。唐人的五律、七律,中間兩聯都需要對仗,有些句子本身就是很好的對聯,隨便舉幾個例子,比如杜甫的「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新松恨不高千尺,惡竹應須斬萬竿」等。後來,對聯的內容、形式、應用的範圍不斷擴大,最終成為一種獨立的文學樣式。
  • 中國楹聯學會中宣盛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會員—袁柏濤
    字壽水 寒傑,號松風齋主、臥雪堂居士,自幼喜愛書法繪畫,有幸目睹了很多古今中外書畫名作,並對賞析書畫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在從事教輔書教研和編輯之餘,刻苦鑽研書畫理論和收藏鑑賞鑑定知識,收藏古今書畫名作數百幅,現為:國家一級美術師;中國書畫名家協會常務理事;中國藝術學會榜書委員會理事;中國收藏家協會會員;中華名人協會書畫研究員;文化與旅遊部藝術人才庫入庫藝術家;中華詩詞學會會員;中國楹聯學會會員;中國楹聯學會中宣盛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會員
  • 日本畫家相阿彌《瀟湘八景圖卷》屏風(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
    日本室町時代 相阿彌 瀟湘八景圖卷屏風 寬370.8cm 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作品鑑賞自唐以後,日本遣唐使來我國學習各種文化和技術,中國裝裱藝術逐漸傳入日本。他又與子孫合作,在按照當權者的藝術趣味裝飾房間的同時,致力於發掘和收集繪畫等藝術作品,並將其分門別類,匯集成了《君臺觀左右帳記》。此書共記錄了176幅中國畫,作者首先對中國畫家依時代歸類,然後按藝術品級分為上、中、下三等。此書中牧溪的名字上方寫著「上上」二字。在中國「誠非雅玩」的牧溪畫作,被日本最權威的藝術鑑賞家們鑑定為上品中之上品。
  • 清代楹聯精品欣賞
    楹聯當初大都是書就後鐫刻在建築物上的一種裝飾。直到明代晚期,楹聯或春聯往往又刻制在木板或竹片上,成為一種庭院式飾物。而書寫於紙或絹的以供室內懸掛的對聯形式,則是明末清初間才開始漸漸流行起來的。所以,楹聯在很大的範圍內依附於建築,同時也提高了建築物的品位。1. 在清代楹聯中,運用字體最為頻繁的是行書、隸書和篆書。3.
  • 談古話今說楹聯:一副楹聯帶出一個節日
    因此成都人理應繼承楹聯這一『國學』優秀傳統,」著名學者譚繼和教授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呼籲:「建設書香成都,應恢復楹聯傳統,出彩的楹聯是時代精神的概括和表達!」  楹聯  是表現個人素質的重要方面  譚繼和介紹,楹聯是我國特有的文學藝術形式,也叫楹帖、對聯、對子,它要求對偶工整,平仄協調,聯中見對,對而能聯,是詩詞形式的演變。
  • 妙不可言的戲臺楹聯_媒體_澎湃新聞-The Paper
    同時,它與作為漢字獨有表現形式的書法之珠聯璧合,又成為中華民族絢爛多彩的藝術獨創,數千年來,以最廣泛的形式融入人們的生活。其中,戲臺楹聯可謂韻味獨具、孤秀一枝。中國戲曲的源頭,可以追溯到遠古的鬼神、宗祖祭祀及《詩經》《漢樂府》時的民間小調,至宋元時期,雜劇、院本、諸宮調出現後,演出形式由平地登上戲臺。戲臺,又稱戲樓,系戲曲表演藝術與古代建築藝術巧妙結合的產物。
  • 歷代書法家楹聯作品,你比較喜歡誰的?
    在我們看書法楹聯前,我們先學習一下關於楹聯的一些基本知識,書法是中國漢字特有的一種文字美的傳統藝術表現方式。對仗工整、平仄協調的楹聯是書法中的一種。楹聯作為中國傳統文化一項重要的文學形式,對中國現代作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 一對楹聯道盡「廣東陳」來源
    陳家祠中進正廳「聚賢堂」陳家祠「七絕」:磚雕、木雕、石雕、陶塑、灰塑、銅鐵鑄、彩繪,讓世人驚嘆陳家祠的建築裝飾藝術,同時,陳家祠豐富的文化內涵更讓人回味,而最能體現陳家祠文化底蘊的是祠中的楹聯。但這些楹聯用典不少,含義深奧,你讀懂了多少?
  • 談古話今說楹聯
    圍繞楹聯文化的特點和品鑑,我們特別邀請姜玉峰以《談古話今說楹聯》為題開講。  楹聯,俗稱對聯、對子、楹帖等,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重要組成部分,是與詩詞曲一脈相承的獨立文體,是我國彌足珍貴的優秀非物質文化遺產。它具有鮮明的文學性、群眾性、時代性、實用性和鑑賞性,為中國各族人民喜聞樂見。從其形成到現在,一直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能適應不同時代的社會需求,成為一種無可替代的應用文體。
  • 林秀芳:楹聯生韻滿校園
    但這倒不是難事,作為中國楹聯學會會員、山東省「網際網路+教師專業發展」傳統文化工作坊主持人之一,林秀芳已與傳統文化結緣多年,並一直紮根一線,從事相關教育研究,尤其是對楹聯教育更是熟門熟路。楹聯雖小,但易學、凝練且資源豐富,不僅能快速為師生打開一扇通向優秀傳統文化的大門,更能激發師生對母語文化的熱愛,促進其文化素養的提升。這對高區二小的教師來說,無疑是一個很好的開始。
  • 打造苕溪文化體驗帶 臨安為這些古亭「定製」楹聯
    近日,臨安苕溪文化體驗帶楹聯評選結果揭曉,經專家、學者嚴格評審,19副楹聯最終入選,它們將出現在苕溪文化體驗帶的12座亭子上。 此次楹聯徵集的「主角」正是苕溪兩岸的錦江亭、百草軒、湖塘亭、衣錦亭、西墅亭、高陸亭、書香亭、家訓亭、思古亭、安國亭、安眾亭、官塘亭等12座亭子。前期,4位本土創作者通過現場踏勘、背後故事挖掘,為亭子「量身定製」楹聯,總共創作了63副作品。評審從是否對仗工整、是否切題、是否體現文學性藝術性三方面進行打分,為每座亭子覓得「最佳搭檔」。
  • 「德馨堂杯」楹聯作品展在伊春區政府華麗展出
    「德馨堂杯」楹聯作品展在伊春區政府華麗展出 發布日期:2018.02.11 來源:伊春區 為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習近平總書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指示精神,按照市委十二屆二次全會、市旅發大會和區委十六屆二次全會有關「旅遊+」的部署要求,促進中國傳統文化經典與建設綠色、美麗、健康、時尚全景伊春有機結合,伊春區旅遊局
  • 舉辦新春楹聯比賽徵聯活動
    本報訊 日前,西湖社區啟動第八屆甲秀樓杯新春楹聯比賽徵聯活動,面向轄區內各機關事業企業單位在職幹部職工、離退休老同志及居民群眾徵集對聯。  本次活動以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豐富群眾新春楹聯文化為宗旨,以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和迎接新中國成立70周年為主題。
  • 千古好對,值得世人學習的勵志楹聯
    楹聯又稱對聯,因古時多懸掛於樓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有偶語、儷辭、聯語、門對等通稱,故以「對聯」稱之,則開始於明代。它是一種對偶文學,起源於桃符,是利用漢字特徵撰寫的一種民族文體,它與書法的美妙結合,又成為中華民族絢爛多彩的藝術獨創。
  • 詩畫「瀟湘」流東亞
    宋迪開啟的瀟湘八景詩畫,以詩文、圖繪、音樂、舞臺等藝術形式,「為好事者多傳之」,從而推動瀟湘勝境的傳播,如元代的散曲、都市梨園雜劇中嵌入八景名目的表演唱詞。   「瀟湘」詩畫逐漸從中國走向東亞地區,在東亞地區流傳過程中,又呈現出不同的文化特徵。   「瀟湘」詩畫在北宋晚期傳入朝鮮半島,逐漸形成令人嚮往的奇幻仙境的意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