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高新區管委會會議中心裡,洋溢著歡快、熱烈的氣氛,在教師節到來之際,又一批高新區優秀教師、優秀班主任和優秀教育工作者在這裡接受表彰,收穫他們躬耕桃李的榮譽與祝福,收穫來自師生的深深敬意。隨著一次次的頒獎、一陣陣的掌聲、一句句的事跡介紹和優秀老師代表們的發言,關於如何做一個好老師、如何激發教育發展活力、如何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等問題的思考與解答,在現場每個人的心中激蕩、求解、回味著。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工程。一直以來,菏澤高新區始終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始終把教育改革作為全區深化改革的重點謀劃布局,持續加大投入,改善辦學條件,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努力促進教育公平,不斷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在新的起點上全面推進教育改革與發展,教育事業呈現持續、健康、快速發展的良好態勢。
持續投入,大力改善辦學條件
教育要發展,投入是關鍵。近年來,菏澤高新區把教育作為發展的基礎性工程、最大的民生工程,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統一標準、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統一管理,著力解決中小學班額過大、農村學校設施配套不全、辦學條件簡陋等突出問題,實施學校標準化建設工程。
「全面改薄」期間,高新區共投入改造建設資金8390餘萬元,建設校舍類項目57個,總建築面積4.6萬平方米;學校運動場建設項目56個,總建設面積13.2萬平方米。投入1700餘萬元,補充購置課桌椅8223套、師生機1086臺、多媒體教學設備470套、配備實驗儀器4702套,音體美器材19801套,圖書98460冊,實現了全部中小學「百兆光纜校校通」「優質資源和多媒體班班通」「網絡學習空間人人通」。
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實施期間,新建改擴建農村幼兒園20所、區直實驗幼兒園1所、小區幼兒園6所,總建築面積3.2萬平方米,打造了萬福中心幼兒園、呂陵中心幼兒園、馬嶺崗中心幼兒園3處理念先進、各具特色的省級示範幼兒園。各農村中小學幼兒園煥然一新,辦學條件基本達到省標準,實現了「最好的建築是學校,最美的風景在校園」這一美好目標。
特別是去年以來,高新區高標準、高品質、高起點打造了城區學校,投入資金近2億元建設了高新區實驗小學,以現代化智慧型特色學校為目標,高起點設計,高標準配備,高質量運營。該學校的投入使用,結束了高新區城區學校零的歷史,標誌著高新區教育體系進一步健全,高新區教育發展進入新階段。另外,今年高新區將再建設一處九年一貫制學校,引進山東師範大學優質教育資源,進一步打造高新區教育高地,讓高新區轄區內的孩子們享受到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
教師隊伍全面提升
優秀的教師是培養優秀學生的基石。為不斷優化教師隊伍建設,高新區不斷完善教師補充長效機制,堅持有編即補,退一補一,用好用足周轉編制,堅持公開招聘、公費師範生安置和高層次人才多措並舉,堅持向農村傾斜,向小學科傾斜,著力解決農村地區教師總量不足、年齡老化、學科專業水平薄弱等突出問題。近年來,高新區先後補充教師417名,其中引進高層次人才19名。通過教師補充,全區各學校專業教師比例、男女比例、年齡結構等日益優化,為生源回流,穩步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提供了堅實保證。
同時,高新區還通過評優評模工作機制激發教育發展活力,大力振興教師教育,精心培養優秀教師,先後培養出全國師德標兵1人,省級優秀教師13人,市級優秀教師113人,市級名校長3人。
在教師隊伍建設改革方面,高新區實施了中小學教師「區管校聘」管理改革,落實了機構編制部門核定編制總量,人社部門核定崗位總量,教育部門在編制、崗位總量內,統籌調配教師,學校按崗聘用、合同管理的管理機制。
教育均衡全面提升
「一枝獨秀不是春,萬紫千紅春滿園。」實現教育優質均衡,要讓每個孩子都能健康成長。
為此,高新區狠抓教學管理、教學教研,每年召開中小學教學質量檢測、學科教學研討會,通過質量評比、督導考核等方式激勵先進、鞭策後進,使全區的教育質量穩步提升。同時,重點向農村薄弱學校傾斜,加大師資補充力量,強化管理。據了解,今年高新區1067名初三學生參加了全市初中學業水平考試(中考),其中升入菏澤一中186人,升入菏澤二中69人,升入其他普通高中363人,為各類高師、高職、中職院校輸送生源433人,圓滿完成了年初制定的任務目標。
儘管高新區的教育基礎條件得到極大改善,教育教學環境得到不斷優化,但在全區範圍內,還存在個別學校設施不健全的問題。
為推動教育高質量發展,在表彰大會上,高新區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常務副主任馮豔麗指出,要優化資源配置,繼續加大教育投入。高新區將牢固樹立抓教育就是抓發展、投資教育就是投資未來的理念,健全完善政府投入為主、多渠道籌集的經費保障機制,捨得在教育上花真金白銀,確保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優先安排教育發展、財政資金優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資源優先滿足教育和人力資源開發需要。將用足用好政策性資金,把教育附加、土地收益等應用於教育的部分必須落實到位,確保這些政策性資金足額用於教育發展。將繼續優化調整教育支出結構,重點向農村薄弱學校傾斜,提高教師培訓、引進、保障等方面經費比例,提升教育經費使用效益。
□牡丹晚報全媒體記者 武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