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新區第一幼兒園,小朋友在做遊戲。(記者 陳旭東 攝)(資料圖片)
湘潭在線9月19日訊(湘潭晚報記者 丁玉潔 通訊員 楊翠)「一年之計,莫如樹谷;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語出《管子·權修》,為世人所熟知。
湘潭高新區的掌舵者深諳管仲這句話的要義。作為區域經濟的領頭雁,這幾年來,湘潭高新區不斷增加教育投入、改善辦學環境、增強師資力量,滿足轄區群眾日益增長的教育需求。
高新區第一幼兒園投入使用,長郡湘潭高新實驗學校開工建設……一個個好消息接踵而至,喜悅了轄區群眾的眼角眉梢。這個秋天,高新區的教育工作者用滿腔赤誠播撒的種子,結出一批芬芳甜美的果實。
堅守崗位29年的幼師
欒樹的金花紅果掛滿枝頭,增添幾縷秋意。在板塘街道光華村,有一所綠樹環抱的院子,鳥兒跳躍鳴叫,孩子們在鞦韆、滑梯中嬉戲,這裡是名聲在外的「滿園綠幼兒園」。
園長羅銀芝,29年來一直堅守幼教這片天地。猶記1987年10月,19歲的她,興衝衝走進當時名為「湘潭市郊區板塘鄉光華村小學」幼兒班的課堂,開啟了幼教生涯。
當時的工資,每月大約30元。村裡原來的幼師,因工資低而離開,有村民問:「羅老師,你會幹多久呢?」她回答:「我喜歡孩子,喜歡幼教事業,只要這裡需要,我就會一直幹下去!」
那時候,幼兒園多為當地菜農的孩子。家長每天早早要挑菜上集市賣,下午在菜地幹活,很晚才收工。羅銀芝心裡時刻想的,就是如何服務家長孩子,而不去計較個人得失。
早上7時,她準時打開園門迎接孩子。下午家長來得晚,她毫無怨言地照看孩子,甚至留他們一起吃晚飯。家長們都說,「把孩子放到羅老師這,我們放心!」
為改善辦學條件,羅銀芝借錢蓋起樓房,鄰近村、甚至更遠地方的孩子都來了。羅銀芝當起了園長,把所有的收入都花在孩子身上,添置午睡的床被、新修入園水泥路、購買電教用品和玩教具。
緊挨幼兒園的院子,羅銀芝帶著園裡老師們開墾出種植和養殖基地。一邊種著豆角、大蔥、玉米等,一邊有雞鴨在悠閒散步。有了這兩個基地,孩子們科學課、美術課的內容就更加精彩有趣了!
孩子們喜歡畫畫,羅銀芝多次參加幼兒美術教師培訓,在園裡辦起美術特色園。孩子們的想像力和創造力得到拓展,不少美術作品在省市比賽中獲獎。
時光荏苒,村小學也早已撤併,光華村的行政歸屬區域幾經改變,從郊區變成嶽塘區而今屬於高新區。羅銀芝從年輕女孩變成了鬢間落有銀霜的中年婦人,她用行動兌現了一直幹下去的承諾。
將一個簡易鄉村幼兒班,辦成具有一定特色的幼兒園,高新區2015-2016年度的10位「優秀教師」名單中,羅銀芝的名字赫然在列。
5.7億元促成雙馬中心學校巨變
秋風習習,法華山下的雙馬中心學校,不時傳出朗朗書聲,800餘名學生在這裡安心求學。
你大概很難想像,10年前,由於教學設施陳舊、教師隊伍不穩定等原因,雙馬中心學校的教學質量相對落後。
新任校長伍全能,帶領老師勵精圖治,想方設法發展學校。雙馬中心學校管理逐漸規範、教學質量穩步上升,成為湘潭市辦學先進學校,湖南省首批義務教育合格學校。
2010年,市委市政府作出《關於調整湘潭高新區發展空間的決定》,力推高新區加快發展步伐,板塘鄉、雙馬鎮全境38平方公裡的範圍,納入高新區的管轄區域。
2015年,高新區收回了教育等社會事務的管理權限,成立了教育局,為園區的教育事業帶來新一輪的發展契機。
時隔一年後,湘潭高新區與長沙市長郡中學籤訂協議,在雙馬中心學校的基礎上打造長郡高新實驗學校。高新區管委會主任顏曉媚多次調度、協調此事,引進長郡優質教育品牌。
長郡高新實驗學校,是高新區首個PPP模式運作的項目,投資約5.7億元。該校是公辦九年一貫制學校,規模為小學36個班,初中45個班,可滿足轄區內3000餘名學生學習需求。
一期小學計劃2017年4月30日完成建設,同年9月投入使用。二期中學部分計劃2018年4月30日完成建設,同年9月投入使用。
目前,緊挨著雙馬中心學校的地塊上,挖機揮舞長臂,教師周轉房、食堂正在開挖土方,宿舍樓、教學樓正在灌注樁基,一派熱火朝天的景象。高新區工管委領導多次到場督查,叮囑施工方文明施工,保質保量,確保一期小學按時開學。
力圖實現教育均衡發展
教育要發展,投入是關鍵。在這方面,高新區從不吝惜資金,全面改善辦學條件。高新區黨工委書記劉碩科看得很遠:「關心下一代,就是關心我們的未來!」
他說這句話,是有底氣的。早在10年前,高新區在財力並不充裕的情況下,劉碩科力主建設了一座全市一流的學校——火炬學校,前瞻性地考慮了群眾的教育需求。
有例為證,2015年,高新區完成了省、市重點民生實事項目——農村公辦幼兒園即高新區第一幼兒園的建設任務。高新區第一幼兒園總建築面積2600餘平方米,投資1000餘萬元,配有中央空調、24小時熱水系統、新風換氣除塵系統、視頻監控等管理設施,設有專業的創意美勞室、閱讀室、音樂室多功能廳等活動場所。
這樣的辦學條件,讓轄區的孩子都能接受到「高品質、國際化」的學前教育!甚至有區外的家長慕名而來,「當孩子到了入園年齡時,我跑遍了河東大大小小的私立幼兒園,都不太理想。但是,高新區第一幼兒園的軟體、硬體、辦園理念等,都讓我滿意、放心。」
與此同時,轄區其餘學校的維修改造也在緊鑼密鼓地進行,項目包括:工農學校食堂維修改造,預計本月底交付使用;高才學校、工農學校校舍維修項目已完成招標,即將啟動項目建設;雙馬中心幼兒園等也獲得資金撥付,添置了設施設備,改善了辦園條件。
優質的教育,不僅需要優良的教學設施和辦學條件,更需要有一個均衡的教師資源配置作保障。
教師是學校最寶貴的資源。高新區不斷創新教師專業發展道路,打造本土教學專家團隊。例如,長郡湘潭高新實驗學校正同步儲備新鮮血液,上半年公開招聘了6名教師,下半年還計劃招聘20餘名內編教師;高新區還積極組織轄區教師參加國培、省培等教師專業發展培訓,並選派校長和教師赴山東、湖北和上海等地參培,提高教師的素養和業務水平;教師專業化發展有了新的突破,具有一定輻射引領能力的本土教學專家團隊也已初具雛形。
縱覽全區,具有高新特色的「四園」文化已在46.79平方公裡的土地浸潤開來,即「學生成長的快樂園,教師成功的科研園,社會文明的傳播園,對外開放的交際園」。
據高新區教育局負責人介紹,「十三五」期間,園區教育將「以公平為基礎,以質量為核心」,建立科學多元的教育質量評價制度,整體提升全區的基礎教育質量。
>>返回湘潭在線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