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時間以來,從老片復映公益放映、中小成本新片登場,到上海與北京國際電影節舉辦、優秀國產影片陸續定檔,全國影院復工數周,全國單日票房節節攀升,影迷們的熱情持續高漲。猶記影院復業首日,電影《第一次的離別》與觀眾溫情相遇,這部在國際上收穫了不少殊榮的電影,用童真的視角講述了「愛與離別」的人生主題,讓人們不經意間打撈起自己心底關於親情、關於友情、關於故鄉的種種記憶,也承載著影院與觀眾「久別盼重逢」的寓意。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部電影。
影片中的故事發生在新疆沙雅,在那片有著世界最大胡楊林的美麗土地上,維吾爾族少年艾薩與一次次離別不期而遇。哥哥離家去了遠方,常年患病的母親被送到了養老院,小夥伴凱麗為學好普通話而搬到了城裡,而他和凱麗一起餵養的小羊也在風雪天走丟……這些人生初始的離別,讓艾薩體悟成長複雜的滋味。影片沒有令人震撼的特效,沒有強烈的戲劇衝突,也沒有曲折跌宕的情節,它就像一首娓娓道來的散文詩,吟詠著生活本身所具有的源源不斷的詩意。
《第一次的離別》講的是成長的故事,同時也展開了一幅新疆人文風情的畫卷。陽光下,牧羊人驅趕著雲朵一般的羊群緩緩走來;古爾邦節上,人們聚在一起跳起熱鬧的民族舞蹈;饢坑前,勞作的人們談論著生活的細碎;棉花地裡,撿棉花的人們唱起浪漫的歌謠……影片為我們勾勒出新疆瑰奇美麗的自然風貌和維吾爾族人民真實獨特的生活日常。電影中沒有專業的演員,全部都是當地土生土長的村民,他們不是在演繹別人的故事,而是在呈現自己的生活,再加上維吾爾族的語言、服飾、音樂、民俗、節慶等文化元素充盈其間,讓電影散發著地域風情的獨特魅力和人文風俗的豐富多彩,也讓平淡如實的日常擁有了直抵人心的力量。
「電影是現實的漸近線」。《第一次的離別》主題看似簡單,但正如導演所說,在離別的母題之下,「開滿了生活的枝枝蔓蔓」。從表面上看,「離別」只是在艾薩、凱麗等人身上發生,但其實正在經歷離別的,又豈止是這些孩子?扛起家庭的艾薩父親,離開故鄉的凱麗父母,嚮往去大城市打拼的鄉村青年……離別是處於不同人生階段的人都繞不開的話題,就像凱麗媽媽所說,「每一個人都要學會離別」。而在這些離別背後,包裹著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對遠方的嚮往、對傳統融入現代的適應等,構成了現實的肌理。有人評價,雖然《第一次的離別》是一部兒童電影,卻具有了「匯入當代中國發展的現代性圖景中的可能性」。
在影片中,有一個重要的意象——胡楊。它是艾薩和小夥伴們相聚聊天的地方,也是那片土地上勤勞生活的人的象徵。生活在茫茫沙海中的人們,面臨著諸多不易,但他們的精神卻如胡楊般挺立向上。他們渴望外出務工看看更廣闊的世界,更希望孩子們能接受良好教育,擁有更好的未來……所以,沒有考上理想大學的哥哥,把自己的夢想交付給弟弟;凱麗的媽媽堅持讓凱麗姐弟去城裡念書、學好普通話。對親情友情的眷戀,對美好生活的樸素嚮往,是人性共通的情感;無論面對多大困難,依然以一種樂觀堅韌的態度,奔赴在通往幸福的路上,更是打動人心的力量。這可能也是電影能感染眾多觀眾的原因。
每一次離別都是新的開始,就像孩子們通過離別走向成長一樣,每一個人其實也是在一次次的離別中抵達遠方。影片中,凱麗離開時給故鄉留下一個深情的回眸,而現實中的我們何嘗不是如此?過往的一切早已與我們深深牽絆,那些深植於心中的情感永遠無法離別,反而會在一次次回望時給予我們向前的力量。
這正是:離別不期至,成長總無聲。不忘來時路,久別亦重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