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我國的考古專家團隊,對兩年前在遼寧丹東海域發現的一批沉船進行水下考古。在考古過程中,一些子彈、炮彈被撈了上來。經過專家們的考證,認為這些彈、炮屬於當年甲午海戰時的「致遠」號巡洋艦。這艘巡洋艦的管帶是民族英雄鄧世昌,由此引發網友討論。
甲午海戰時期,我國軍隊已經開始了現代化改革,軍官都配備了現代槍械。鄧世昌作為高級軍事長官,他肯定擁有自己的配槍。那麼他的配槍是來自哪裡呢?其實打撈起來的物品中,並沒有配槍,所以只能通過子彈,以及清朝海軍槍械來源去分析鄧世昌的配槍是什麼來歷。
一、英國產韋伯烈左輪手槍,清政府當年下過訂單
清政府當年被西方國家的堅船利炮,強行敲開國門後,又被迫和西方侵略者打了幾仗。結果就是被槍炮打怕了,覺得我們也得有,不然下次人家還要來打,而且打得更厲害。可是清政府沒有人家那份工藝和技術,於是只能從國庫和每年的稅收中,撥出一大筆錢跟西方國家買。
如此一來二去,清政府倒也買來了一大堆先進的西式武器,用來裝備落後的軍隊。不僅如此,清政府還聘請外國軍事教官,來訓練清政府士兵和將官。可是軍事改革又不徹底,軍事實力始終難以和西方國家的軍隊相媲美。不過武器裝備方面怎麼說還是有了,而且還很不錯呢。
據史料記載,清政府知道大英帝國的海軍在世界上數一數二,於是海軍武器裝備方面,倒是多和英國合作,其中就購買了英國產韋伯烈左輪手槍。
韋伯烈手槍是音譯,在北洋水師內部,將士們稱它為威布烈手槍。這款左輪手槍可裝填6發子彈,由於它的彈巢平面看起來很像梅花,所以又有了「梅花手槍」的別稱。
這款手槍的造型比較小巧輕便,在當時的北洋水師中,還是配備了不少的。清政府購買武器的訂單中,也有韋伯烈手槍這一項,所以可以推測出鄧世昌所用的配槍是韋伯烈手槍。畢竟小巧的韋伯烈手槍便於鄧世昌隨身攜帶,而且政府有訂單,又是指派給北洋水師用的,所以鄧世昌的配槍是韋伯烈手槍,是很合理的。
二、博蒙特—亞當斯轉輪手槍,英國官兵上下的喜愛
前文提到,晚清政府在英國方面下了不少軍火訂單,那麼應該購買了不少類型和款式的武器裝備,流入我國軍隊的還有其他槍械。考慮到是鄧世昌隨身攜帶的配槍,所以鄧世昌也不是沒可能會自己購買配槍,而不是從官方指定配備的武器中挑選。
如果按照這個思路,那麼另一款來自英國軍隊的手槍,就得納入考慮範圍內,它就是博蒙特—亞當斯轉輪手槍。
博蒙特—亞當斯轉輪手槍的發明者是英國槍械發明家羅伯特·亞當斯,以及英軍中尉博蒙特。他倆強強聯手,合作發明出這一款別致的手槍。這款手槍同樣輕便小巧,不過容彈量只有五顆子彈,但是其造型比較特色,適合作為配槍使用。
如果鄧世昌是自己購買的配槍,那麼倒是有可能選擇博蒙特—亞當斯轉輪手槍,因為他造型有特色,小巧便攜,確實適合做彰顯個人身份地位的配槍。
作為北洋水師的高級將領,鄧世昌也不免想佩戴和他人不同的槍械,尤其是自己的配槍方面,所以博蒙特—亞當斯轉輪手槍作為鄧世昌的配槍的可能性更高了。其實這款手槍在英國軍方的受喜愛程度是很高的,是英國官方的標準手槍,許多軍官都會使用博蒙特—亞當斯轉輪手槍作為自己的配槍。
以上就是關於鄧世昌配槍的兩種猜想,可惜的是鄧世昌當年所用的配槍早已不知所蹤,也沒被打撈到。配槍多半是私人性質,所以相關記載也沒有。不過鄧世昌作為民族英雄,他的配槍是什麼款式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的氣概和氣節,就是我中華民族的強大武器。
值得一提的是,當年鄧世昌落敗,旗艦被擊沉而墜入海中後,他是可以被救起來的,連他養的狗也遊過去叼住他的手臂。可是在人和狗都過來救他的時候,他還是毅然要和自己的致遠號共存亡,以死報國恩。如此氣節可昭示千秋、明鑑天地,只可惜當年國力羸弱,不能讓將士與敵國在同一水平線上作戰,實在是可恨、可嘆、可惜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