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閱讀《資治通鑑》從7月30號開始,今天閱讀第二十篇:《田單復國》,8月19號
星期三:
在閱讀的過程中,稍作批註,黑色字是原文,紅色字是批註,藍色字是感悟,批註中有不當之處敬請指出,以圖共同探討、共同學習!!!
公元前270年,秦國進攻趙國,圍困閼與城。趙王召見廉頗、樂乘問道:「可以援救嗎?」兩人都說:「道路遙遠,更兼險峻,難救。」再問趙奢,趙奢回答說:「道路遙遠險峻,就好比兩隻老鼠在洞穴中咬鬥,將是勇敢者取勝。」趙王於是令趙奢率領軍隊前去援救。趙奢剛離開邯鄲三十裡就停止不前,下令軍中說:「如有人談及軍事,一律處死!」[ 趙奢是戰國時期與廉頗一樣馳名的趙國名將。可是,關於他的生平事跡,史書記載的卻很簡略。趙惠文王時,趙奢以一個平民的身份投在平原君趙勝門下作食客。由於平原君的保薦,他才當了一個田部吏(主收田賦)的小官。任職期間,他積極執行惠文王「富國強兵」的政策,徵國賦不論上下貴賤,執國法不畏王親國戚,頭角嶄露,政績蜚然。周赧王四十四年(前271年),趙奢再次得到平原君的保薦,被任命為治理全國賦稅的總管。這給他提供了進一步施展才能的機會。在趙奢的積極努力下,時不逾年,趙國經濟得到發展,「國賦太平,民富而府庫實。」這樣一來,他就成了趙國出色的理財家,並且可以躋身於廉頗、藺相如之列,商討軍國大事了。]
秦國軍隊駐紮在武安城西,列陣大喊大擂,武安城內的屋瓦都為之震動。趙軍中一個軍吏忍不住提議急救武安,被趙奢立即斬首。趙奢軍堅守二十八天不動,反倒增修營壘。秦國一個間謀潛入趙軍,趙奢佯裝不知,用好吃好喝招待他。間諜回去報告秦軍大將,秦軍大將十分高興地說:「援軍離開國都三十裡就按兵不動,還增修營壘,閼與一定不是趙國的了!」趙奢放走間諜以後,馬上下令部隊捲起盔甲悄聲前進,只用了一天ー夜便到了離閼與五十裡的地方,紮下營來,修起營壘。秦國軍隊聽說後,披甲前往迎敵。
趙奢軍中有個軍土許歷要求提出軍事建議,趙奢便召他進來。許歷說:「秦軍沒想到趙軍會到這裡,他們來勢盛氣凌人。趙將軍你一定要集中兵力排出戰陣對付,不然必敗。」趙奢說:「我接受你的指教。」許歷以自己違反了軍紀,請處死刑,趙奢忙說:「且慢,現在是邯鄲那次軍令以後的事了。」許歷便再次提出建議說:「先佔領北山的人必勝,後到的必敗。」趙奢點頭稱是,立即派出一萬人前去北山,秦軍後到,爭奪北山無法攻上。於是,趙奢指揮全軍猛擊秦國軍隊,秦軍大敗,撤去對閼與的包圍,退兵而還。趙王因此封趙奢為馬服君,與廉頗、藺相如同等地位;又任命許歷為國尉。趙奢從此成為當時著名的軍事指揮家。[ 趙奢兵救閼與的行動,抓住了秦軍先則驕橫,繼則懈怠的心理變化,運用示形於敵的假象,巧妙地麻痺了敵人,避開了敵人的鋒芒; 當進至閼與附近時,又充分利用了地勢,恰當地掌握了攻守和決戰的時機,從而達到了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目的。]
閱讀感悟:
在戰國這一歷史階段,提到名將,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就是戰國四大名將,也即「白起、王翦、李牧、廉頗」這四位將領。除了戰國四大名將,歷史上還存在山東六國八大名將的說法。《過秦論》載:「吳起、孫臏、帶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頗、趙奢之倫制其兵」,此八人因而成為東方六國八名將。其中,就趙括的父親趙奢,成為和吳起、孫臏等人相提並論的武將。唐朝建中三年(782年),禮儀使顏真卿向唐德宗建議,追封古代名將六十四人,並為他們設廟享奠,當中就包括「趙馬服君趙奢」。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趙奢打贏一場閼與之戰就成了名將?
首先,對於趙奢來說,一生的戰績主要就是打嬴了針對秦國的閼與之戰。那麼,問題來了對於閼與之戰來說,到底是有什麼價值和意義,促使趙奢成為戰國名將呢?對此,在筆者看來,原因主要分為兩個方面。一方面,閼與之戰,是指周報王四十六年(公元前269年),趙國名將趙奢率軍於閼與(今山西和順),擊敗秦軍的一次奔襲作戰。在閼與之戰之前,秦國大軍幾乎是戰無不勝,很少在正面戰場吃到敗仗。比如在公元前273年的華陽之戰,白起率軍擊敗了魏國和趙國的聯軍,導致魏國和趙國都損失慘重。
至於白起指揮的伊之戰、那郢之戰等戰役,更是讓山東六國為之膽寒,乃至出現了秦軍不可戰勝的錯覺。正是因為此前秦軍的接連勝利,オ凸顯出趙奢在閼與之戰擊敗秦軍的重要意義,也即鼓舞了山東六國和秦軍作戰的信心,打破了秦軍不可戰勝的神話。更為關鍵的是,公元前270年,秦國攻趙,包圍了趙國的重鎮閼與(今山西和順)。趙將趙奢率軍救趙出奇計,終於打嬴了一場原本無法取勝的戰爭。也即在閼與之戰前,趙國上下都認為無法救援閼與,所以趙奢的勝利,讓廉頗等名將都感到不可思議。
另一方面,閼與之戰之所以能讓趙奢一戰成名,也是因為這個地方對於趙國太重要了。在戰國七雄中,趙國的疆域主要包括太原盆地和華北平原,中間橫亙著太行山,從晉陽到邯只有兩條路,都要經過閼與,即今山西省和順縣一帶。由此,對於趙國來說,如果重鎮闞與今山西和順)被秦國攻佔的話,那麼,趙國的疆域就會被秦軍一分為二。在此基礎上,秦軍就可以逐步蠶食趙國在山西省一帶的疆域了。尤其是趙國曾經的都城晉陽(今山西省太原市帶),很可能會被秦軍攻佔,這也是趙國上下都不能接受的後果。
最後,所以,趙奢打贏了閼與之戰,保住了重鎮閼與(今山西和順),也就確保了趙國半壁江山的安全,可謂意義十分重大。根據《戰國策》、《史記》等史料的記載,趙奢在閼與之戰中利用有利地勢,居高臨下,俯擊秦軍。秦軍大敗,四散潰逃。閼與之圍隨之解除。此戰讓強大的秦國損失慘重,直到長平之戰前,都不敢和趙國正面交鋒。在閼與之戰後,趙惠文王封趙奢為馬服君,地位與廉頗、藺相如平起平坐。在此基礎上,趙奢的兒子趙括也因為父親的成名,オ被趙孝成王選中,從而成為趙國在長平之戰中的主帥。換而言之,趙孝成王之所以選擇趙括,或許也和他父親曾經正面擊敗秦軍存在一定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