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甕救友譽坊間,資治通鑑說天下

2020-12-23 青石橋的文字

智慧少年司馬光

資治通鑑說天下

幾天前,我和光山縣的宗親劉鑫、自淮一起,在光山縣城參觀了司馬光故居,看著那司馬光砸缸的群雕形象,栩栩如生,不禁讓人回望歷史,浮想聯翩……

司馬光,乃宋朝國之大儒也,乃中國歷史名人也。其人格堪稱儒學教化下的典範,歷來受人敬仰。縱觀司馬光的一生,宦海沉浮,起伏跌宕,為世人所熟悉知曉的,主要是三件事:

一、破甕救友。就是人們常說的「司馬光砸缸」的故事,此作為當今中國小學語文一年級下冊的課文,司馬光成為了我國一代又一代小學生仰慕的智慧典範,達到了家喻戶曉,無人不知。加之著名藝術家趙麗蓉在中央電視臺春節文藝晚會上,以"司馬光砸光「之傾情詼諧演繹,使人們在快樂歡娛之中,加深了對司馬光少年智慧的印象與理解。

二、編修《資治通鑑》。他退居洛陽,付出了畢生的精力,編修了中國最大的一部編年史《資治通鑑》,用近400萬字的容量,匯述了我國宋代以前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實,可謂是苦其心志,勞其筋骨,為史立典,為國立鏡,功莫大焉。宋神宗皇帝以其書"有鑑於往事,以資於治道」,賜書名《資治通鑑》,並親為寫序。宋元之際的史學家胡三省說:「為人臣而不知《通鑑》,則上無以事君,下無以治民」。清代史學家王鳴盛說:"此天地間不可無之書,亦學者不可不讀之書「。人民領袖毛澤東一生酷愛此書,有一天吃過午飯,他指著桌子上放著的《資治通鑑》問護士孟錦云:"孟夫子,你知道這部書我讀了多少遍?」不等人回答,又說:"一十七遍。每讀都獲益匪淺,一部難得的好書噢。」

三、同王安石變法作鬥爭。司馬光與時任參知政事的王安石政見不同,認為王安石新法是「舍是取非,興害除利",從而全盤否定。他還利用其宰相之權,不擇優劣盡罷王安石新法,以至於影響到後來的新舊黨爭,淪為意氣及權位之爭,而不再著重於國政運轉。

古人云,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司馬光對歷史的貢獻是卓著的,他犯有的過錯也同樣警示後人,但他的形象在歷史的長河中,依然會熠熠生輝而受人敬仰。

司馬光於1019年出生於光州光山縣(今信陽市光山縣),其父司馬池時任光山縣令,為其子取名"光「,足見其對為政之邑情深意長矣。然,光山縣有司馬光這樣一個歷史名人,當然是該縣的一個彌足珍貴的超值名片,其令千秋仰慕的名人效應與永垂史冊的歷史影響,亦將恩澤該縣子民,促進該地的政治、經濟、文化與社會的發展。聽說光山縣要在明年舉辦紀念司馬光誕辰1000周年的活動,實乃英明之舉也,我們期待這個有著北國之江南、江南之北國美譽的秀麗之鄉,插上騰飛的翅膀而更加燦爛輝煌!

沁園春.憶司馬光

天地有書,

文以載道,

資治通鑑;

理千年正史,

鑑於往事,

資於治道,

一如鏡前;

家國精粹,

求索漫漫,

嘔心逐字付肝膽;

多少年,

成一家之言,

古今典範。

自古英雄少年,

破甕救友譽滿坊間;

懷吞吐之志,

智比甘羅,

情如孔融,

曹衝比肩;

潢河養育,

淮水情深,

雄姿英發大別山;

出光州,

司馬光智慧,

萬代流傳。

2018年4月2日

於光山縣東嶽寺自淮山屋

相關焦點

  • 【18破甕救友-解析篇】-小學霸見義勇為
    「甕」是口小腹大的一種容器,就是古時候盛水用的大水缸,現在除了做醬油醋、做酒外,很少有人家用了。「破」是打開,打破。這個題目就高度概括了本文的故事:砸破水缸救朋友。救人的小英雄是誰呢?他就是北宋的司馬光。他對世人最大的貢獻就是用了十五年的時間,主持編撰了294卷近400萬字的編年體史書《資治通鑑》,為後代的統治者治理國家提供了大量的歷史資料。真是個了不起的政治家、史學家和文學家。
  • 《資治通鑑》作者司馬光:一代文學家砸缸救人,到底是救了誰?
    司馬光,北宋著名史學家、文學家,其所著寫的我國的《資治通鑑》與《史記》並稱為我國的「史學雙璧」,作為我國現存最大的編年體通史的《資治通鑑》也是給後人帶來了無限的精神財富。《資治通鑑》作者司馬光:一代文學家砸缸救人,到底是救了誰?司馬光,自小就被稱為「神童」,七歲的時候,憑藉自己的聰明才智砸缸救人被世人所知。司馬光砸缸在《宋史》中記載的:「司馬光字君實,陝州夏縣人也。
  • 他救的小孩是誰?難怪老師不提他
    他為世人做的最大貢獻,便是編著了《資治通鑑》這一本書。《資治通鑑》裡面記載了帝王將相的所作所為,將人生百態都描繪了出來,既告誡了世人很多道理,又讓世人們看到了真實的歷史。所以說,《資治通鑑》這本書很值得大家去研讀,利用課餘時間、休閒之時,可以拿這本書打發時間,又能豐富知識,還能學到許多處事之道。
  • 司馬光砸缸的故事中,他救出來的小孩是誰?難怪老師從不提他名字
    此段為司馬光在其著作《資治通鑑》中的一句話。大意是說人生在世,遇到事情需要做出決判時,應當機立斷,不要因此錯失良機。司馬光,北宋著名史學家、文學家,世稱「涑水先生」。他為後世所做的最大貢獻,就是編纂出我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鑑》。
  • 「司馬光砸缸」家喻戶曉,那他救出來的小孩是誰?為何老師不說
    關於司馬光大家都是知道的,但是司馬光砸缸就出來的那位小孩,卻很少有人知道了,課本上也沒有寫出這個小孩的名字,老師在上課的時候也沒有說這個小孩是誰,所以關於司馬光救出的這個小孩,很多人也是充滿了好奇的,為什麼在這個故事的記載中沒有提到被救到的小孩的名字呢?為什麼老師不提他的名字呢?
  • 經典文言文賞析|司馬光擊甕救友
    群兒戲於庭,一兒登甕⑦,足跌沒⑧水中,眾皆棄去。光持石擊甕破之,水迸⑨,兒得活。注釋凜然:莊重的樣子。《左氏春秋》:又稱《春秋左氏傳》,簡稱《左傳》。是我國第一部較為完備的編年體史書。相傳是春秋末年左丘明所著。退:回去。指:同「旨」,主要意思。自是:從此。至:(甚至)到了。甕(wèng):一種盛東西的口小腹大的陶器。沒:沉沒。迸(bèng):湧出。
  • 司馬光砸缸救人婦孺皆知,你可知被救小孩是誰?老師為何從不說
    就比如司馬光和王安石這一對老冤家,王安石的貢獻是替北宋收復失土,把北宋的財政搞上去;而司馬光呢,最大的功勞是打擊王安石等變法人士,然後寫了一本資治通鑑。但是大家一定對司馬光比王安石熟悉的多。而且王安石在歷史上一直是作為「奸佞」來對待的,近代才變成一位正面人物;相反,司馬光這樣破壞變法,出賣大宋國土的人卻是人人叫好的「大宋英雄」。
  • 司馬光砸缸的故事家喻戶曉,你知道被救的那個人是誰嗎?
    「群兒戲於庭,一兒登甕,足跌沒水中,眾皆棄去,光持石擊甕破之,水迸,兒得活。其後京、洛間畫以為圖」。這是《宋史司馬光傳》裡面關於司馬光砸缸事件的描述。這個故事我們很多人都了解,說白了就是一個小孩非得逞強想刷下存在感,開始了他的跳水錶演,可是不作死就不會死,失算居然掉入水缸裡。周圍小夥伴嚇得不輕,絕望到不行。
  • 司馬光砸缸救得人後來怎麼樣了?聽說還做了宰相?
    司馬光砸缸的故事大家都聽說過,可故事中那位被救的小孩,一直是以「司馬光的小夥伴」這個身份,出現在大家的視線中,後來他怎麼樣了呢?有一天,司馬光和幾位小夥伴一起在院子裡玩耍時,突然一個孩子跌到了缸中,當時,其他的小夥伴都驚呆了,只有司馬光臨危不懼,拿起旁邊的石頭砸碎了缸,救了人。「群兒戲於庭,一兒登甕,足跌沒水中,眾皆棄去,光持石擊甕破之,水迸,兒得活。」
  • 毛澤東與《資治通鑑》
    《資治通鑑》全書294卷, 另有《目錄》30卷, 《考異》30卷。《資治通鑑》自《周紀》迄《五代紀》, 記載了周威烈王二十三年 (前403年) 到後周世宗顯德六年 (公元959年) 共1362年的歷史。全書共300餘萬字, 編著歷時19年, 是我國現存最大的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鑑》與《史記》並稱我國「史學雙璧」, 毛澤東視之為中國歷史上的兩部大書之一 (另一部為《史記》) , 終生喜讀。
  • 華山之謎「洞中甕」,古人解釋不了就說是神仙造,網友揭開了謎底
    大自然鬼斧神工,創造了很多人間美景, 在西嶽華山有一個人間奇景,名曰 「洞裡甕」。一個山洞中有一口甕,這本身並沒有什麼稀奇的,可是奇怪的是,洞口很小,甕比洞口大出很多,並且甕完整無損。於是關於「洞裡甕」引發了很多的猜想,這口甕如何放進洞中的?是先有甕還是先有洞?
  • 甕,也是很暗黑的刑具哦
    古時候跟甕有關的故事很多,有《百喻經》中蠢人殺駝取甕,有宋代司馬光破甕救友,也有古代城池中提高防禦能力的甕城等。 今天咱們不提那些耳熟能詳的故事,說兩個有點暗黑的關於甕的故事吧。 請君入甕 武周武則天當政時,她從自己兒子手上搶了皇位,心裡總是有些忐忑。 為了穩固自己的地位,開始排除異己,用各種方法監控官員及李唐皇族,使用告密株連制。
  • 《資治通鑑 • 周紀》趙奢奇兵救閼與
    假期閱讀《資治通鑑》從7月30號開始,今天閱讀第二十篇:《田單復國》,8月19號星期三:
  • 隋唐十大神兵利器,擂鼓甕金錘當屬第一,不服來辯
    擂鼓甕金錘——這著實是一件神兵利器,這對錘子重達到八百斤,在西府趙王李元霸的手中發揮出巨大的威力,可謂是神擋殺神,佛擋殺佛。十八裡反王二十四路煙塵,費勁吧啦的集齊了一百二十萬大軍,被李元霸拿著這倆大鐵錘如同拍蒼蠅一樣怒刷六十萬的小兵,自此眾多反王一蹶不振。
  • 唐太宗知人善用,用人不疑:有人為他平定天下,有人救他性命!
    《資治通鑑》的記述《資治通鑑》卷一九五貞觀十三年(639)二月條寫道:  以光祿大夫尉遲敬德為鄜州都督。天下已定,乃更疑臣反乎!」因解衣投地,出其瘢痍。上為之流涕,曰:「卿復服,朕不疑卿,故語卿,何更恨邪!」 注釋:光祿大夫:漢武帝時所設官職,掌顧問應對,屬光祿勳;依唐制為文職從二品。尉遲敬德:唐初大將,複姓尉遲,名恭,字敬德,朔州善陽(今屬山西朔縣)人;多立戰功,玄武門之變助李世民奪取帝位;歷任源州道行軍總管、襄州都督等。鏑,箭頭。
  • 司馬光:我砸的真不是缸,是甕!缸和甕到底咋辨別,各有啥妙用?
    司馬光砸的其實並不是缸而是甕······這是咋回事?且往下看《宋史》記載:「群兒戲於庭,一兒登甕,足跌沒水中,眾皆棄去,光持石擊甕破之,水迸,兒得活。」一般來說收口為甕,敞口為缸二者在形狀上有著明顯區別這麼說來我們熟悉的「司馬光砸缸」不妨說「司馬光擊甕」更為合適不管是甕還是缸在歷史發展的潮流中一代代先民都賦予其更多功能使之從簡單的水器發展為多功能器具
  • 一張年表讀懂《資治通鑑》第3卷 — — 大騙子騙大傻子的年代
    以下是《資治通鑑》第3卷大事記正文(音頻請戳下面):        公元前320年【周慎靚王定元年】,魏國國君自貶為君。【燕伐趙,圍涿鹿,趙王及代人救之,在勺梁打敗燕軍。】        公元前319年,孟子見魏襄王,離開後說魏襄王望之不似人君。【不久孟子又至齊,遊說齊宣王施行「仁政」。 ● 魏驅逐張儀,以公孫衍為相,惠施歸魏。 ● 田文發布招賢令。】        公元前318年,公孫衍發動魏、趙、韓、燕、楚五國共伐秦,推舉楚懷王為縱約長,秦在函谷關迎戰,五國之師皆敗走。
  • 細讀《資治通鑑》:「戰國四公子」之孟嘗君
    可見周天子這一路天下正統,就算沒有領土,沒有什麼國力,禮數倒是絲毫不爽的。第二件事是齊國把薛邑這件地方封給了貴族田嬰當食邑,田嬰號稱「靖郭君」。靖郭君言於齊王曰:「五官之計,不可不日聽而數覽也。」王從之;已而厭之,悉以委靖郭君。靖郭君由是得專齊之權。田嬰給齊王出主意說:「各主管大臣的報告,您應該每天親自聽取並反覆審核。」
  • 品·鑑|《資治通鑑》卷第二
    本文共計 6579 字因上一篇文章《品·鑑| 《資治通鑑》卷第二 上》未添加「原創」標記,無法加入【專輯】之中,所以將其連結添加於此處,以保證行文連貫性。本文標題應為《品·鑑| 《資治通鑑》卷第二 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