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少年司馬光
資治通鑑說天下
幾天前,我和光山縣的宗親劉鑫、自淮一起,在光山縣城參觀了司馬光故居,看著那司馬光砸缸的群雕形象,栩栩如生,不禁讓人回望歷史,浮想聯翩……
司馬光,乃宋朝國之大儒也,乃中國歷史名人也。其人格堪稱儒學教化下的典範,歷來受人敬仰。縱觀司馬光的一生,宦海沉浮,起伏跌宕,為世人所熟悉知曉的,主要是三件事:
一、破甕救友。就是人們常說的「司馬光砸缸」的故事,此作為當今中國小學語文一年級下冊的課文,司馬光成為了我國一代又一代小學生仰慕的智慧典範,達到了家喻戶曉,無人不知。加之著名藝術家趙麗蓉在中央電視臺春節文藝晚會上,以"司馬光砸光「之傾情詼諧演繹,使人們在快樂歡娛之中,加深了對司馬光少年智慧的印象與理解。
二、編修《資治通鑑》。他退居洛陽,付出了畢生的精力,編修了中國最大的一部編年史《資治通鑑》,用近400萬字的容量,匯述了我國宋代以前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實,可謂是苦其心志,勞其筋骨,為史立典,為國立鏡,功莫大焉。宋神宗皇帝以其書"有鑑於往事,以資於治道」,賜書名《資治通鑑》,並親為寫序。宋元之際的史學家胡三省說:「為人臣而不知《通鑑》,則上無以事君,下無以治民」。清代史學家王鳴盛說:"此天地間不可無之書,亦學者不可不讀之書「。人民領袖毛澤東一生酷愛此書,有一天吃過午飯,他指著桌子上放著的《資治通鑑》問護士孟錦云:"孟夫子,你知道這部書我讀了多少遍?」不等人回答,又說:"一十七遍。每讀都獲益匪淺,一部難得的好書噢。」
三、同王安石變法作鬥爭。司馬光與時任參知政事的王安石政見不同,認為王安石新法是「舍是取非,興害除利",從而全盤否定。他還利用其宰相之權,不擇優劣盡罷王安石新法,以至於影響到後來的新舊黨爭,淪為意氣及權位之爭,而不再著重於國政運轉。
古人云,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司馬光對歷史的貢獻是卓著的,他犯有的過錯也同樣警示後人,但他的形象在歷史的長河中,依然會熠熠生輝而受人敬仰。
司馬光於1019年出生於光州光山縣(今信陽市光山縣),其父司馬池時任光山縣令,為其子取名"光「,足見其對為政之邑情深意長矣。然,光山縣有司馬光這樣一個歷史名人,當然是該縣的一個彌足珍貴的超值名片,其令千秋仰慕的名人效應與永垂史冊的歷史影響,亦將恩澤該縣子民,促進該地的政治、經濟、文化與社會的發展。聽說光山縣要在明年舉辦紀念司馬光誕辰1000周年的活動,實乃英明之舉也,我們期待這個有著北國之江南、江南之北國美譽的秀麗之鄉,插上騰飛的翅膀而更加燦爛輝煌!
沁園春.憶司馬光
天地有書,
文以載道,
資治通鑑;
理千年正史,
鑑於往事,
資於治道,
一如鏡前;
家國精粹,
求索漫漫,
嘔心逐字付肝膽;
多少年,
成一家之言,
古今典範。
自古英雄少年,
破甕救友譽滿坊間;
懷吞吐之志,
智比甘羅,
情如孔融,
曹衝比肩;
潢河養育,
淮水情深,
雄姿英發大別山;
出光州,
司馬光智慧,
萬代流傳。
2018年4月2日
於光山縣東嶽寺自淮山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