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讀《資治通鑑》:「戰國四公子」之孟嘗君

2020-12-13 談藝錄

公元前321年,發生了這樣幾件事:

一件事是周天子姬扁逝世,他的兒子姬定繼位,就是周慎靚王。可見周天子這一路天下正統,就算沒有領土,沒有什麼國力,禮數倒是絲毫不爽的。

第二件事是齊國把薛邑這件地方封給了貴族田嬰當食邑,田嬰號稱「靖郭君」。

靖郭君言於齊王曰:「五官之計,不可不日聽而數覽也。」王從之;已而厭之,悉以委靖郭君。靖郭君由是得專齊之權。

田嬰給齊王出主意說:「各主管大臣的報告,您應該每天親自聽取並反覆審核。」齊王照此做去,不久就厭煩了,全部委託給靖郭君代辦。於是,齊國的大權全部落到田嬰手中。

(「戰國四公子」)

其實這是田家積累原始財富的開始,說孟嘗君後來樂善好施,養門客數千等等,當時就覺得這家的原始積累怎麼來的呢?顯然,孟嘗君是典型的官二代加富二代。父親田嬰幾乎掌管了整個國家的政治經濟,想不富都不可能啊。富到什麼程度呢,《資治通鑑》有這樣一則記載:

靖郭君欲城薛,客謂靖郭君曰:「君不聞海大魚乎?網不能止,鉤不能牽,蕩而失水,則螻蟻制焉。今夫齊,亦君之水也。君長有齊,奚以薛為!苟為失齊,雖隆薛之城到於天,庸足恃乎!」乃不果城。

靖郭君(就是田嬰)想在薛地修建城池,一個幕客對他勸阻說:「您沒有看到海裡的大魚嗎?海網罩不住它,魚鉤也牽不住它,然而它一離開海水,連小小螞蟻也可以制它於死地。今天的齊國,就是您的汪洋大海。您能長期掌握住齊國,又要薛城做什麼!如果失去齊國大權,即使把薛城城牆砌到天上,也保不住自己!」靖郭君於是放棄了擴建計劃。是的,富可敵國,他是齊國大海裡唯一的一條「大魚」。

接著說說孟嘗君,他是田嬰四十個兒子裡最小的兒子,四十個兒子啊,一般的家族怎麼可能。孟嘗君只是一個地位最低的妾生的兒子。(《史記》載)

文通儻饒智略,說靖郭君以散財養士。靖郭君使文主家待賓客,賓客爭譽其美,皆請靖郭君以文為嗣。靖郭君卒,文嗣為薛公,號曰孟嘗君。孟嘗君招致諸侯遊士及有罪亡人,皆舍業厚遇之,存救其親戚,食客常數千人,各自以為孟嘗君親己,由是孟嘗君之名重天下。

(孟嘗君)

田文(就是孟嘗君)風流通達、富有智謀,他給田嬰的建議就是廣散錢財,蓄養心腹之士(在亂世,這是抓住了根本啊,僅這一條,比魏國的那一堆君王大臣們強了太多)。大概是靖郭君田嬰確實看出來田文的才能,於是便讓田文主持家政,接待賓客,賓客都在靖郭君面前爭相稱讚田文,建議讓他做繼承人。靖郭君死後,田文果然接班做了薛公,號為「孟嘗君」。他四處招攬收留各國的遊士和有罪出逃的人才(啥人都要),為他們添置家產,給以豐厚待遇,還救濟他們的親戚。這樣,孟嘗君門下收養的食客常達幾千人,都各自認為孟嘗君親近自己。因此孟嘗君的美名傳遍天下,《史記》裡刻畫孟嘗君的具體事宜有更多細節,比如孟嘗君生於五月初五,田嬰不讓其母把他養大成人這樣的細節,《史記》寫,而《資治通鑑》就不寫,相比這一點,《資治通鑑》一直有細節勾畫的弱項,畢竟,要寫的東西太多了,人物刻畫不容易豐滿立體起來。

(孟嘗君養士)

但司馬光顯然對孟嘗君不讚賞,他在孟嘗君收留那些有罪出逃的人那一節之後,發了一段議論:

臣光曰:君子之養士,以為民也。《易》曰:「聖人養賢,以及萬民。」夫賢者,其德足以敦化正俗,其才足以頓綱振紀,其明足以燭微慮遠,其強足以結仁固義;大則利天下,小則利一國。是以君子豐祿以富之,隆爵以尊之;養一人而及萬人者,養賢之道也。今孟嘗君之養士也,不恤智愚,不擇臧否,盜其君之祿,以立私黨,張虛譽,上以侮其君,下以蠹其民,是奸人之雄也,烏足尚哉!《書》曰:「受為天下逋逃主、萃淵藪。」此之謂也。

啥意思呢?

臣司馬光曰:賢德的君子收養士人,是為了百姓的利益。《易經》說:「崐聖人收養賢良人才,恩澤及於天下百姓。」士人中賢良的人,道德操守足以匡正風俗,才幹足以整頓綱紀,見識足以高瞻遠矚、洞察一切,毅力足以團結仁人志士;用到大處可以有利於天下,用到小處可以有利於一國。所以賢德的君子用豐厚的俸祿來收養他們,用尊崇的地位來禮待他們。蓄養一個人就能使天下百姓都普被恩澤,這是養賢之道的真諦。然而孟嘗君的養士,不分聰明愚笨,不論好人壞人,一概收留;他盜用國庫的薪俸,結立自己的私黨,沽名釣譽,對上欺瞞國君,對下盤剝百姓,真是一個奸雄,決不值得頌揚!《尚書》說:「商紂王是收留天下罪人的窩主、藏汙納垢的匪巢。」孟嘗君也正是這種情況。這一段,基本上給孟嘗君定了性。這是一位奸雄,是一個德行不怎麼樣的的人。至少是一個不值得頌揚的人。

當然,司馬光還是記錄了幾件孟嘗君的優點的,比如納諫:

孟嘗君曾經代表齊國去楚國訪問,楚王送他一張象牙床。孟嘗君令登徒直先護送象牙床回國。登徒直卻不願意去,他對孟嘗君門下人公孫戌說:「象牙床價值千金,如果有一絲一毫的損傷,我就是賣了妻子兒女也賠不起啊!你要是能讓我躲過這趟差使,我有一把祖傳的寶劍,願意送給你。」公孫戌答應了。他見到孟嘗君說:「各個小國家之所以都延請您擔任國相,是因為您能扶助弱小貧窮,使滅亡的國家復存,使後嗣斷絕者延續,大家十分欽佩您的仁義,仰慕您的廉潔。現在您剛到楚國就接受了象牙床的厚禮,那些還沒去的國家又拿什麼來接待您呢!」孟嘗君聽罷回答說:「你說得有理。」於是決定謝絕楚國的象牙床厚禮。公孫戌告辭快步離開,還沒出小宮門,孟嘗君就把他叫了回來,問道:「你為什麼這麼神採飛揚呢?」公孫戌只得把賺了寶劍的事如實報告(也是個實在人啊)。孟嘗君於是令人在門上貼出布告,寫道:「無論何人,只要能宏揚我田文的名聲,勸止我田文的過失,即使他私下接受了別人的饋贈,也沒關係,請趕快來提出意見。」廣納言路,孟嘗君是切實地管理自己的行為的人。

(《雞鳴狗盜》的連環畫封面)

當然,孟嘗君最有名的事是「雞鳴狗盜」的故事。孟嘗君曾經為秦國扣留,這個時候是秦昭襄王時期,昭襄王有個最受寵愛的妃子。孟嘗君派人去求她救助。妃子答應了,條件是拿齊國那一件天下無雙的狐白裘(用白色狐腋的皮毛做成的皮衣)做報酬。這可叫孟嘗君作難了,因為剛到秦國,他便把這件狐白裘獻給了秦昭襄王。就在此時,孟嘗君有一個門客說:「我能把狐白裘找來!」說完就走了。原來這個門客最善於鑽狗洞偷東西,他先摸清情況,知道昭王特別喜愛那件狐裘,一時捨不得穿,放在宮中的精品貯藏室裡。他便借著月光,逃過巡邏人的眼睛,輕易地鑽進貯藏室把狐裘偷出來。妃子見到狐白裘高興極了,想方設法說服秦昭王放棄了殺孟嘗君的念頭。這是「狗盜」;再說雞鳴「,孟嘗君見軟禁解除,趕緊率領手下人連夜偷偷騎馬向東快奔。到了函谷關(在現在河南省靈寶市,當時是秦國的東大門)正是後半夜。按秦國法規,函谷關每天雞叫才開門,半夜時候,雞可怎麼能叫呢?大家正犯愁時,只聽見幾聲「喔,喔,喔」的雄雞啼鳴,接著,城關外的雄雞都打鳴了。原來,孟嘗君的另一個門客會學雞叫,而雞是只要聽到第一聲啼叫就立刻會跟著叫起來的。守關的士兵雖然覺得奇怪,但雞鳴開關的政策不能改,也只得起來打開關門,放他們出去。

孟嘗君靠著「雞鳴狗盜」之士逃回了齊國。故事出自《史記·孟嘗君列傳》。成語「雞嗚狗盜」比喻卑下的技能或具有這種技能的人。

(影視劇裡的孟嘗君)

《史記》裡記載的孟嘗君要詳細的多,這裡就不再多說了。有意思的兩點要提一下:

一是《孟嘗君列傳》裡有這樣一段:

孟嘗君過趙,趙平原君客之,趙人聞孟嘗君賢,出觀之,皆笑曰:始以薛公為魁然也,今視之,乃眇小丈夫耳。孟嘗君聞之,怒。客與俱者下,斫擊殺者數百人,遂滅一縣以去。

因為別人笑話他長得個頭太小,他和門客們殺了一個縣的百姓(戰國時期,一個縣沒有多少人口啊),這也是夠狠了,看到這裡,我們還會認為孟嘗君是個賢者嗎?

再有一段:

太史公曰:吾嘗過薛,其俗閭裡率多暴桀子弟,與鄒、魯殊。問其故,曰孟嘗君招致天下任俠,奸人入薛中蓋六萬餘家矣。」《史記》的作者司馬遷在若干年後經過薛地,發現這裡的子弟仍然兇暴,於是向當地人詢問,當地人給了原因:「孟嘗君曾經招來天下許多負氣仗義的人,僅亂法犯禁的人進入薛地的大概就有六萬多家。」一個人影響了一個地區的民風,孟嘗君也是夠厲害的。

(圖片來自網絡)

相關焦點

  • 作為「戰國四公子」之一的孟嘗君,事實上是盛名之下,其實難副
    稷下學宮戰國四公子中的孟嘗君,名叫田文,是田嬰的小兒子,而田嬰又是齊威王的小兒子。齊威王非常喜歡田嬰,不僅讓其出任相國、大將軍,而且還給了薛城,作為封地。01為己養「士」戰國四公子以養「士」而聞名於世,靠著父親留下的豐厚資產,孟嘗君延攬人才,門客一度達到了數千,但這些更多的是,為了一己之私。
  • 戰國四公子——孟嘗君
    —公元前279年),即孟嘗君。媯姓,田氏,名文,「戰國四公子」之一,齊威王田因齊之孫,靖郭君田嬰之子。因封襲其父爵於薛(今山東省滕州市官橋鎮),又稱薛公,號孟嘗君。孟嘗君依仗父親留下的豐厚資產,在封地薛邑廣招各國人才,而且還有雞鳴狗盜之徒。秦昭王求賢若渴,聽說孟嘗君的名氣,封為丞相,後經宣太后的試探,及其在秦國的所作所為,為秦國高層所不恥。
  • 「戰國四公子」中誰最特殊?他不依附於王權,但卻能獨立於王權
    以至於,在看待歷史之時,不管自覺還是不自覺,我們都會選擇從「中國」這個大整體去分析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所以,相對的就忽略了局部的特殊性。中國歷史的記錄書寫,常常以國家為「單位」,所以,就遮蔽了很多地方上豐富的多元性。特別是在對待春秋戰國、南北朝,以及五代十國這樣分裂而混亂的歷史階段,這種情況帶來的不足就更加明顯了。
  • 戰國時期赫赫有名的「戰國四公子」,你又知道多少呢!
    戰國四公子因其四人都是王公貴族,後人稱之為「戰國四公子」。戰國四公子有很多共同的特點,他們都有著自己龐大的門客團隊,並且依靠著這些門客為自己在東方六國中獲得了極高的地位。今天就帶大家一起來了解一下「戰國四公子」排名不分先後。
  • 戰國時期四公子,這四人在秦國席捲天下的過程中,誰死得最慘呢?
    他們相約合縱,形成其他諸侯國聯盟去擊破秦的連橫之策,聯合韓國、魏國燕國、楚國齊國、趙國宋國、衛國、中山的部隊。後人稱之為「戰國四公子」,也稱戰國四君。那麼這四人在秦國席捲天下的過程中,誰死得最慘呢?孟嘗君田文:孟嘗君田文是戰國時期齊國貴族,齊宣王的侄子,繼承了父親的封地和爵位。孟嘗君依靠父親的資產,招攬天下人才,門下有食客數千人。孟嘗君對門下數千人一律平等,待遇和自己一樣,所以很多人都願意依附他。
  • 他們被人們稱作是「戰國四公子」,四個人中誰的能力是最強的呢?
    導語:他們被人們稱作是「戰國四公子」,四個人中誰的能力是最強的呢?魏國的信陵君魏無忌、齊國的孟嘗君田文、趙國的平原君趙勝和楚國的春申君黃歇都是戰國時期的貴族,也以培養「學者」而聞名,因此被稱為「戰國四公子」。
  • 「戰國四公子」之「姜子牙的後人都去哪了」
    今天我們講「戰國四公子」大結局,最後一位,孟嘗君——田文。圖片來自百度要講田文,就得先講齊國。齊國是春秋戰國時期最另類的一個諸侯國,所有人都摸不清它到底是什麼套路。怎麼說呢?就像《射鵰英雄傳》裡金庸先生筆下的「東邪」,亦正亦邪。但是它的一舉一動都深深影響著春秋戰國的走勢。
  • 孟嘗君、平原君、信陵君和春申君最後怎麼樣了?誰最實至名歸?
    PS:本文5400餘字,沒耐心的小夥伴繞行喲~歷史上「赫赫有名」的戰國四君子,人們對於「四」似乎有一種特殊的情結,譬如說有什麼「四大美女」、「四大名著」、「四大發明」、「民國四公子」、「京城四少」等等諸如此類的,而「戰國四君子」則是一個無比尊崇的稱號,像什麼「民國四公子」都弱爆了。
  • 戰國四公子,誰的名氣最大?
    說起戰國四公子,首先會想到誰?戰國後期,齊國的孟嘗君、趙國的平原君、魏國的信陵君和楚國的春申君並稱為戰國四公子。他們有一些共同的特點,比如都有大量門客,在各自的國家具有一定的社會地位,能對當時的政治產生影響。他們在自己所處的時代,名氣都不小,但是在後世民間,似乎孟嘗君更有名一些。
  • 戰國四公子?信陵君:不要拿我和那三個傢伙相提並論
    導語:戰國四公子?信陵君:不要拿我和那三個傢伙相提並論。談到戰國歷史,大家想到的就是連綿不休的徵戰了。而在這亂世之中,除了白起李牧等將軍之外,戰國四公子也是赫赫有名。信陵君,春申君,平原君,孟嘗君四人並稱戰國四公子,在動蕩不安的戰國亂世,皆有各自龐大的勢力和影響。舉手投足間,甚至能改變歷史的動向。戰國四公子之名因此也得以流傳千古。但歷史上的他們,才能真的是在伯仲之間嗎?
  • 信陵君為何能位居「戰國四公子」之首?因為他兩次擊敗秦國!
    戰國四公子指魏無忌、趙勝、黃歇、田文。當時,以養「士」著稱的有魏國的信陵君魏無忌、趙國的平原君趙勝、楚國的春申君黃歇、齊國的孟嘗君田文。因其四人都是禮賢下士、結交賓客之人,後人稱之為「戰國四公子」(亦稱戰國四君)。
  • 戰國四公子的排名:他們四個人中誰是最厲害的?
    戰國四公子指的是戰國時代末期的魏國的信陵君魏無忌、趙國的平原君趙勝、楚國的春申君黃歇、齊國的孟嘗君田文,在人才輩出的戰國這四人的出現可以說帶來了不少的亮點,戰國四公子中誰更加厲害一點呢?後來,春申君娶趙人李園之妹。李園之妹有身孕後,獻於楚考烈王,生子被立為太子,而李園之妹被立為王后。李園因此逐漸掌握大權,蓄養死士,欲殺春申君。考烈王病死後,李園令人埋伏於棘門之內,殺死春申君及其全家。四、孟嘗君田文孟嘗君,媯姓,田氏,名文,中國戰國四公子之一,齊國宗室大臣。
  • 孟嘗君在民間是四公子之首,齊國衰落的歸因於齊國不用孟嘗君?
    孟嘗君手下都是雞鳴狗盜之類的地痞無賴 ,觀其友知其人,孟嘗君就是個國家級別的黑幫老大,真正的士是不屑與之為伍的,王安石一語中的。夫雞鳴狗盜之出其門,此士之所以不至也。現代很多老闆企業家喜歡那個千金買骨的故事,但是你真要買的是千裡馬的骨頭倒好,如果聘用的都是雞鳴狗盜之徒,千裡馬到門口來一看就知道你這個老闆是什麼層次了,扭頭就走。最可惜的就是信陵君了吧,孟嘗君這麼差勁,怎麼老看到電視劇上有什麼古有孟嘗君食客三千啊,禮賢下士什麼的正面形象啊。
  • 作為戰國四公子,他們各自的結局都是怎樣的?
    戰國後期,齊國的孟嘗君田文,趙國的平原君趙勝,楚國的春申君黃歇,魏國的信陵君魏無忌被稱為戰國四公子。他們都能力出眾,手下也是人才濟濟,可以稱得上是各個國家的支柱,然而他們各自的結局卻大相逕庭。孟嘗君的個人能力毋庸置疑。秦昭王時期,曾派人邀請田文到秦國出任相國,後來有人在昭王面前詆毀他,昭王便有了殺死孟嘗君的念頭,於是上演了雞鳴狗盜的故事。成功逃脫的孟嘗君十分記恨秦國,竟然率領齊國的軍隊,聯合魏國和韓國攻打秦國,並迫使秦國求和。孟嘗君雖然能力出眾但是心胸卻十分狹隘。
  • 戰國四公子——孟嘗君如何逃離秦國?
    戰國時期能人輩出,其中就有戰國四公子,他們分別是信陵君—魏無忌,春申君—黃歇,平原君—趙勝,孟嘗君—田文,今天我們就來講一下田文的故事。田文出自齊國,他自小便聰明伶俐,很早就能主持家政,並且門客如雲,達千人之數,他們的吃飯穿衣都和田文一樣,都十分尊重田文。秦國的秦宣太后聽說了田文的賢名,便想見一下這位孟嘗君,於是派人將他請到了秦國。
  • 歷史上的「戰國四君子」
    在戰國後期,養"士"之風盛行。因為秦國的勢力越來越強大,各諸侯國貴族為了對付秦國的入侵和挽救本國的危亡,竭力網羅人才。
  • 為什麼說戰國四公子,唯信陵君最值得欣賞?
    邯鄲之圍,趙國向魏國求救,而魏王陳兵邊境卻不敢出擊,信陵君「竊符救趙」一戰成名。因此相對來講,文武全才,忠信仁義,信陵君是最值得欣賞的。戰國末期,因六國勢弱,覬覦中原的秦國一家獨大,常常是一言不合,就出兵攻伐。各諸侯國為了阻止秦軍入侵,避免本國滅亡而努力圖強,網羅人才,招徠賓客,以擴大自己的勢力。
  • 【歷史人物】戰國四君子
    戰國四公子指孟嘗君田文、平原君趙勝、信陵君魏無忌與春申君黃歇。
  • 戰國四大公子是哪四個?在你眼裡誰最厲害?
    當然,語文老師在講解這篇文章中,通常還會由信陵君擴展到戰國時期的四大公子。也就是:齊國孟嘗君——田文、趙國平原君——趙勝、魏國信陵君——魏無忌、楚國春申君——黃歇。不過,在不少後人看來,其實戰國四大公子的稱呼,遠比戰國四大名將更加有爭議。除了平原君和信陵君可以稱做公子,另外兩位有些牽強了。孟嘗君最多也就是公孫,春申君本來就不是王室中人,算不得公子、甚或公孫。
  • 春秋戰國成語故事競猜:十道選擇題,五百多年歷史你能了解多少?
    春秋戰國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重要歷史時期,這一時期跨度五百多年,不僅是諸侯爭霸從分裂到統一的過程,同時也是人才輩出、百家爭鳴和思想文化璀璨的時代;其它不說,後世的不少成語都和這一時期息息相關,今天就以春秋戰國成語故事競猜出十道選擇題,看看你對那段五百多年歷史能了解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