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秦說漢(八十七)
前言
齊國的孟嘗君、趙國的平原君、魏國的信陵君,都是王族之後,家財萬貫,身世顯赫。楚國的春申君是平民出身,因侍奉楚國太子在秦國為質時,為救太子回楚國而做出傑出貢獻,太子成為楚王后任其為楚相。其中孟嘗君、春申君、信陵君三個人都有協調諸侯國「合縱」攻秦的經歷,但只有信陵君成功了。邯鄲之圍,趙國向魏國求救,而魏王陳兵邊境卻不敢出擊,信陵君「竊符救趙」一戰成名。因此相對來講,文武全才,忠信仁義,信陵君是最值得欣賞的。
戰國末期,因六國勢弱,覬覦中原的秦國一家獨大,常常是一言不合,就出兵攻伐。各諸侯國為了阻止秦軍入侵,避免本國滅亡而努力圖強,網羅人才,招徠賓客,以擴大自己的勢力。其中齊國的孟嘗君,趙國的平原君,楚國的春申君、魏國的信陵君最為著名,被稱之為「戰國四公子」。他們禮賢仁厚,好客養士,家裡常有賓客數千人,其中有學士、策士、方士、術士、遊俠、力士等食客,在社會上有很大的影響力。下面簡單地介紹「戰國四公子」的傳聞佚事,來分析各自的能力與賢名。
孟嘗君
田文,是齊威王的孫子,因在五月五日的鬼節出生,因此得不到父親田嬰的喜歡。田文的母親瞞著田嬰偷偷將其養大,已有四十多個兒子的田嬰居然到田文長大了才發現他還活著。田嬰家裡非常富有,足夠田文揮霍。於是田文禮賢下士,收養門客幾千人。田文對門客不論親疏一律給予優厚的待遇,於是田文很快賢名遠揚。食客裡有逃難的義士,也有偷盜之徒與逃亡犯人。田嬰死後,追諡為靖郭君,田文繼承了田嬰的爵位,就是孟嘗君。
孟嘗君的賢名傳到了重視人才的秦昭襄王耳朵裡,於是邀請孟嘗君入秦為相。孟嘗君入秦送給秦昭襄王一件名貴無雙的白色狐皮裘,秦昭襄王果然封其為相國。但沒過多久,有人跟秦昭襄王講,齊國人孟嘗君為相國可能會對秦國不利,秦昭襄王就將其逮捕起來。秦昭襄王的寵妾也想得到狐皮白裘大衣,並對孟嘗君的門客承諾,只要得到狐皮白裘大衣後,可幫忙做秦昭襄王的思想工作,將其放出來。
於是孟嘗君的一個門客化妝成狗,從秦昭襄王處將大衣偷了出來,秦昭襄王的寵妾拿到大衣後,秦昭襄王果然被枕頭風吹暈,把孟嘗君放了出來。孟嘗君連夜逃到函谷關前,由於天未亮出不了關。孟嘗君的另一個門客學著雞鳴的叫聲,守關的將士聽到雞鳴之聲,以為天已亮了,就打開城門。這時,清醒後的秦昭襄王果然派兵來追捕,但孟嘗君已逃出關外,不知所蹤,這就是典故「雞鳴狗盜」的出處。
孟嘗君經過趙國境內,趙國的平原君以貴賓之禮相待。趙國人聽說孟嘗君賢名,都想一睹孟嘗君的風採,於是在孟嘗君回國的半路上圍觀。有人笑其相貌醜陋,孟嘗君聽到這些揶揄的話,大為惱火,與隨行的門客跳下車來,砍殺好幾百人,毀了一個縣才離開。回到齊國後的孟嘗君被任為相國,而孟嘗君怨恨秦國,準備聯合韓國與魏國,與秦國開戰,幸好被東周君勸阻。
平原君
平原君趙勝,是趙國的一位公子,賢德有才,好客養士,投奔於他門下的賓客也有好幾千人。平原君家對面的民宅中有個跛子,總是一瘸一拐地出外打水。平原君的一位美麗的姬妾住在樓上,有一天她看到跛子打水滑稽的樣子,就大笑起來。第二天,這位跛子找上平原君理論,並請其殺了那個恥笑他的姬妾,平原君笑而未應。於是,他的門客逐漸離去。當平原君了解到門客是因他看重姬妾而鄙視士人的原因而離開,於是殺了姬妾,並向跛子賠罪。後來,這些門客又漸漸回來了,這也是典故「美人笑躄」的出處。
「長平之戰」後,秦軍繼續圍攻邯鄲,趙王派平原君去聯絡諸侯國救援,以解邯鄲之圍。平原君帶二十個門客一同出使楚國,但最終只選出19人符合條件。其中有個叫毛遂的門客,自告奮勇,說自己就像一把利錐,被雪藏在地下三年了沒有施展的機會,要是放在布袋裡,利錐的尖鋒早都露出來了。其餘門客都暗暗嘲笑毛遂,還好是沒有發出聲音。於是,平原君就帶著毛遂,一起前往楚國談判。趙勝在出使楚國之前,也已派人往魏國聯絡,請求魏國出兵救趙國。
平原君與楚王溝通楚國救趙國盟約之事,楚國因趙國大敗,怕出兵惹惱秦國,因此猶豫不決。於是毛遂緊握劍柄,一路登階上殿,大義凜然,陳說利害。楚王正與平原君解釋出兵困難的原因,看到毛遂突然持械上階,問平原君始知是其家臣。楚王怒而欲令軍士拿下毛遂,毛遂利劍出鞘,大聲說:「楚王是因為現在人多才欺負趙國的使者嗎?如果是這樣,現在我與君上只有一步之遙,楚國軍士未到之前,我已經刺殺君上了。」楚王自知理虧,更怕死,被逼得當眾籤署了出兵救援協議,這也是典故「毛遂自薦」的出處。
卻說平原君回到趙國後,楚國、魏國的救援之軍還沒有來到,秦軍在更加瘋狂地攻城。城破之時,指日可待,趙王已經打算投降。平原君極為焦慮,一次又一次派人催促楚、魏加緊行軍。一個官吏的兒子李同向平原君建議,將門客及家奴組織在一起,或可與秦一戰,以阻秦軍攻城之勢,以待援軍。於是平原君召集家奴及門人,組織了三千人的敢死隊與秦軍決一死戰,秦軍也因此被逼退三十裡,李同戰死。這時春申君與信陵軍的軍隊正好也已趕到,一起出兵擊退了秦軍。
春申君
春申君黃歇,週遊各地求學,知識淵博,口才極佳。因曾經陪侍在秦為質的太子有功,被楚考烈王任命為相國,春申君為輔佐楚王執政,也禮賢下士,招徠賓客。春申君擔任楚相的第五年,奉楚王令春申君率兵與魏國軍隊共同解趙國邯鄲之圍。擔任楚相的第八年,率軍北伐,滅掉了魯國。擔任楚相的第二十二年,春申君協調六國「合縱」攻秦,楚王為縱約長,這也是六國最後一次「合縱」兵臨函谷關。但強大的秦軍出關阻擊,六國軍隊敗走,楚考烈王居然把戰爭失利的原因歸於春申君,春申君也因此漸漸被疏遠了。
楚考烈王沒有兒子,春申君於是到處找能生養的女人送給楚王,但始終沒有生養,估計是考烈王某方面真的不行,沒有生育能力。趙國人李園帶著他漂亮的妹妹來到楚國,想獻給楚王,以求富貴。後聽說楚王沒有生育能力,怕妹妹跟著楚王久了會失寵。於是想辦法撮合春申君與妹妹。李圓妹妹嫁給春申君不久後有了身孕,於是李圓讓妹妹做通春申君的工作,讓春申君將有身孕的夫人(李圓妹妹)獻給楚王,並匿藏了有身孕的消息,春申君居然真的照做了。楚王果然很寵愛李圓的漂亮妹妹,也因此又重用春申君,這也是典故「移花接木」的出處。
沒過多久,李園的妹妹生下一個男孩,被立為太子。春申君任相國的第二十五年,楚考烈王病重。春申君的門客朱英跟他說:「楚王寵妾生的孩子是春申君的血脈,這已經有很多人知道了;但李園在收養刺客,有可能會殺人滅口。」並請春申君趁楚王病重,仿周朝先祖時的「周公輔政」自行執政,待太子長大後,再還政於他,春申君不以為然。十七天,楚考烈王去世,李園果然派殺手埋伏於宮內,刺殺了春申君,並派人將春申君滿門抄斬。而李園的妹妹受春申君寵幸有孕,而入宮得寵於楚考烈王所生的那個兒子,就是楚幽王。
信陵君
信陵君魏無忌是魏昭王的兒子,因被封於信陵,被稱之為信陵君。信陵君為人仁愛寬厚,禮賢下士,急人之困,門下食客三千人,為其出謀劃策,排憂解難。「長平之戰」後,秦軍繼續兵圍邯鄲,平原君派人向魏國求救,魏安釐王派大將晉鄙出兵之後,被秦昭襄王派人恐嚇,於是讓晉鄙屯兵邊境不敢出擊。平原君的夫人是信陵君的姐姐,由魏國援兵久不見動靜,趙勝很焦急,派人指責信陵君見死不救,不守信義。
信陵君因救趙一事,心裡也很著急,但由於手裡沒有兵權,也無可奈何。多次催促安釐王無果,於是自備戰車千乘,欲親率門下食客前往邯鄲與秦軍博命。後在食客侯嬴的建議下,找魏安釐王寵妾如姬盜取兵符,在力士朱亥的幫助下,從晉鄙手上奪取了軍隊的指揮權,立即出兵,解除了邯鄲之圍,這也是「竊符救趙」典故的出處。
公元247年,秦昭襄王派蒙驁之師伐魏,拿下了高都、汲。魏國屢敗,無解困之良謀,魏安釐王才想起了信陵君,拜為上將軍。信陵君集門客之謀,派人向各諸侯求救,各諸侯聞「竊符救趙」的信陵君復為魏將,皆派兵救魏。於是信陵君「合縱」魏、齊、楚、韓、趙、燕五國之兵與秦軍交戰,蒙驁敗走,信陵君率軍乘勝追至函谷關。這是秦國最後一場被五國「合縱」打敗,也是秦軍名將蒙驁唯一的敗仗。在這之前,諸侯國屢次「合縱」攻秦皆因諸侯人心不齊、從未成事,最終以信陵君得以成功。
總結分析
「戰國四公子」都是戰國末期比較有影響力的人物,雖然各人出身稍有不同,但招徠賓客,禮賢下士,擴大勢力,是其共同的特點。而以身作則、謙卑賢仁,在集權專制的社會風氣之下,首開民主之先河,這難能可貴。其中孟嘗君被困秦國而用「雞鳴狗盜」之流以逃命,因他人言辭過激怒而殺人,我認為是其邪心較重,做人偏激,難成大事。平原君因「美人笑躄」,殺妾以討好門客,亦非君子所為,友善的門客不應該是非要流血才換回。而春申君將已有身孕的姬妾獻給楚王,以續富貴,更為人之不屑了。
而信陵君魏無忌,在趙國有難而魏王不敢出兵時,第一想到的是親自帶領自己能組織起來的力量去搏命,敢於捨身成仁。得到門客提醒之下,又甘冒殺頭的危險「竊符救趙」,這難道不是一個大丈夫錚錚鐵骨所為嗎?「合縱」五國之兵,驅敵於函谷關內,未嘗一敗的天下名將蒙驁都不得不敗兵於其麾下,這不正是運籌帷幄之統軍良將嗎?因此,若論「戰國四公子」之忠厚賢能,文武全才,唯信陵君為首也。
202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