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四公子為啥大多沒好下場?實際上,他們是時代的「落後勢力」

2020-12-14 正史漫談

在《史記》中,戰國四公子被分別被立傳,幾乎成了戰國的標籤之一,後世對他們的大名也是耳熟能詳。但這四位人生贏家,最終結局大都不怎麼好。原因是由他們的身份註定:讓人們敬仰、豔羨的公子們,實際上是強化王權的阻礙,即,他們是不符合時代發展需求的存在。

咱們先明確下戰國時期「公子」的概念。

「諸侯之子稱公子」。公,是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君主的尊稱,顧名思義,他們的兒子就是公子。當然,接班諸侯的兒子自然就會升級。戰國時直接以「公子」字眼為稱呼的貴族中,最出名的就是秦國的公子虔。起初他被商鞅割掉鼻子,後來終於報仇雪恨,以謀反之名弄死了商鞅。公子虔名叫嬴虔,是秦獻公之子、秦孝公的異母哥哥。

但嚴格來說,我們熟知的戰國四公子,並不都符合上述身份標準。

孟嘗君田文,他的父親田嬰並不是諸侯,叔叔齊宣王才是;齊緡王則是他的堂兄;

春申君黃歇甚至不屬於王室。楚考烈王還是太子的時候,被送往鹹陽做人質;黃歇作為貼身大秘,仗義的兩肋插刀,為了掩護太子回國甚至甘願赴死。後來楚考烈王投桃報李,給予了黃歇幾乎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殊榮。

剩下的兩位則是正兒八經、根正苗紅的公子。

平原君趙勝,是趙武靈王之子,趙惠文王的弟弟,趙孝成王的叔叔;

信陵君魏無忌,則是魏昭王的小兒子,魏安釐王的異母弟。

但這四位中,得到司馬遷認同、被其稱為「公子」的只有信陵君一人;其他的,只是按照封爵被稱為「君」。具體原因後文會提到

筆者為什麼說戰國四公子是不符合時代潮流的存在?看看他們的特點就會明白:

其一,這些公子們都是有封地的,可以理解為諸侯下面的領主。在自己的封地內,他們享有人事、行政、稅收等權利。

比如趙國名將趙奢在當稅務官的時候,就曾跑去平原君家收稅,直接被下人轟出門。

孟嘗君田文,有一次在眾多門客裡找人替他在封地收稅:「誰習計會,能為文收債於薛者乎?」

黃歇最初的封地是「淮北地十二縣」,後來又主動換到了吳國的故都。

其二,四公子權勢滔天、出將入相

楚考烈王即位後,就任命黃歇為相,而且一待就是20多年。此外,無論是合縱攻秦,還是救援趙國邯鄲之圍,楚國的領軍人一律是黃歇。

孟嘗君不僅擔任過齊相,甚至還做過秦相。六國合縱攻秦時,率領齊軍的也是他,為了當騎牆派、兩邊不得罪,他還故意拖延行軍速度。

邯鄲之戰期間,趙國依靠平原君到處搬救兵,最終才渡過了一劫。

而信陵君魏無忌那就更牛了。秦軍包圍邯鄲時,他竊符殺將、領兵救趙;後來魏國被秦軍包圍時,他又振臂一呼,率領各國聯軍痛擊秦軍,甚至追殺到了函谷關。

其三,他們手下人才濟濟、自成體系

戰國四公子最廣為人知的,就是「養士」。依靠著封地的財富,他們每個人都輕而易舉的供養幾千各門客,甚至連這些門客的家人都要照顧到。比如孟嘗君對待門客:「皆舍業厚遇之,存救其親戚」。

在很多時候,這些公子手下的人才隊伍甚至比國君本人還要強大。比如信陵君的門客,就遍布各個諸侯身邊,趙王的一舉一動都盡在他掌握,這一點也讓他的哥哥魏安釐王驚恐不已,心裡估計在想:「別國君主都被你監視,我可咋整?」

食君之祿、忠君之事。這些門客眼裡只有公子、沒有國君。信陵君的門客侯生出主意偷取魏王的兵符,並派人親手擊殺魏將晉鄙。

不過,這四位中,真正求才若渴的只有信陵君,其他三位基本上都有沽名釣譽之嫌,因為這事,信陵君還差點跟自己的姐夫平原君翻臉。這也是司馬遷對信陵君高看一眼的原因之一。

其四,除了春申君外,其他三位都出自王室,也就是說,在血統上、法理上,符合獲取本國權利的法理基礎。即:如果願意的話,相對於權臣而言,他們篡權的障礙更少

因此,戰國四公子,其實就是游離於王權之外的存在;而且由於身份血統的特殊性,他們在政權體系中的地位非同一般(春申君除外)。形勢需要時,他們是國君的得力助手;反之,則是對王權的巨大威脅。

所以,當信陵君告訴自己哥哥,自己在找王身邊安排了眼線時,對方的反應不是高興,而是畏懼:「畏公子之賢能,不敢任公子以國政」。當信陵君率領各國聯軍挽救國難時,秦國造謠他覬覦魏王的位置,魏安釐王立即奪取了弟弟的兵權。

兩次因為才能被哥哥廢除權力的信陵君,從此萬念俱灰,徹夜沉迷酒色,「與賓客為長夜飲,飲醇酒,多近婦女」,身體也因此逐漸垮掉、四年後鬱鬱而終。

而孟嘗君、春申君的下場則堪稱慘烈。其中,孟嘗君更是以行動證明:自己真的是王權的現實阻礙。

孟嘗君是自己作死。他養士的目的,不是為了國家,而是為了自己的名聲;他甚至公開宣稱,只要能讓自己出名,門客們受賄都沒關係。而他的食客中,逃犯、罪人大有人在,封地幾乎變成了犯人們的避難所。司馬光說他是「上以侮其君,下以蠹其民,是奸人之雄也」。

過於囂張,也引起了國君的不滿。齊湣王滅宋後,就著手除掉孟嘗君。後者立即跑到魏國,聯合秦、趙、燕一同伐齊。也就是說,當時齊國幾乎被滅亡,齊國的孟嘗君功不可沒....這估計是最早的帶路黨吧。

孟嘗君死後,他的兒子們為了爭權狗咬狗,被齊、魏趁機聯手做掉,沒留下一個後裔,也算是罪有應得。

所以我們發現,在秦統一六國後,戰國四公子這樣的特殊貴族就徹底淪為了歷史。在大一統中央集權體制下,不可能允許這種分解皇權的存在。

其實後世的藩王,有點像先秦的公子,但此時他們大多沒什麼凌駕於官僚體系之上的特權。而曾經給予子弟實權的朝代,後來不得不主動「削藩」;分封最為徹底的西晉,則徹底被八王之亂給整死。

因此,即使信陵君德才兼備、堪稱賢能,但他註定了會被被排擠,畢竟這既是「功高震主」的常規解決方案,也是「王權不容分割」的現實需要

相關焦點

  • 戰國四公子是哪四位,戰國四公子的由來你知道嗎?
    戰國時代末期,秦國越來越強大,各諸侯國貴族為了對付秦國的入侵和挽救本國的滅亡,竭力網羅人才。他們禮賢下士,廣招賓客,以擴大自己的勢力,因此養「士」(包括學士、方士、策士或術士以及食客)之風盛行。當時,以養「士」著稱的有魏國的信陵君魏無忌、趙國的平原君趙勝、楚國的春申君黃歇、齊國的孟嘗君田文。
  • 戰國四公子的排名:他們四個人中誰是最厲害的?
    戰國四公子指的是戰國時代末期的魏國的信陵君魏無忌、趙國的平原君趙勝、楚國的春申君黃歇、齊國的孟嘗君田文,在人才輩出的戰國這四人的出現可以說帶來了不少的亮點,戰國四公子中誰更加厲害一點呢?戰國四公子排名:一、信陵君魏無忌魏無忌,號信陵君,戰國四君子之首,魏國第六個國君魏安釐王魏圉的異母弟,由他匯集手下門客思想言論編纂成《魏公子兵法》。
  • 戰國四公子中,為什麼最有才能的信陵君下場如此悽涼
    戰國時期,山東六國 出現四位才能出眾的公子,廣招賢才,以養士聞名列國,最多時各有門客三千,後世稱為"戰國四公子",分別是齊國孟嘗君田文、楚國春申君黃歇、趙國平原君趙勝、魏國信陵君魏無忌。四人當中,信陵君魏無忌曾兩次合縱抗秦,在軍事上擊敗秦軍,分別挽救了趙國和魏國,可以說是戰國末期秦國統一道路上的最大障礙,也是戰國四公子中最有軍事才幹的公子。可惜,如此大才卻未能挽救魏國衰敗的禿勢,最終因為魏王的猜忌抑鬱而終,可惜,可嘆。下面我們來分析一下,信陵君為什麼會落得悲慘下場。魏無忌(?
  • 戰國四公子怎麼來的?戰國四公子是哪四個?
    戰國四公子在戰國時期是非常有名的人物,戰國時期有才之人不在少數,有些人物被給予響亮的稱號,那麼戰國四公子怎麼來的?戰國末期,秦國越來越強大。各諸侯國貴族為了對付秦國的入侵和挽救本國的滅亡,竭力網羅人才。
  • 戰國四公子都有誰
    中國五千年文明史,春秋戰國時期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戰國時期,山東六國為對抗逐漸強大的秦國和挽救本國的滅亡,各貴族禮賢下士,廣納賓客,養士之風盛行,而當時以養士之著稱的有魏國的信陵君、楚國春申君、趙國平原君、齊國孟嘗君。
  • 戰國四公子中誰的結局最慘?
    戰國四公子指的是中國戰國時期四位著名的政治活動家,分別是魏國的信陵君魏無忌、楚國的春申君黃歇、齊國的孟嘗君田文、趙國的平原君趙勝,他們都出身高貴,且身居高位,但是在那個戰亂的年代,地位越高往往也意味著命運會更加的撲朔迷離,那麼戰國四公子最終都是什麼下場呢?
  • 戰國四公子?信陵君:不要拿我和那三個傢伙相提並論
    導語:戰國四公子?信陵君:不要拿我和那三個傢伙相提並論。談到戰國歷史,大家想到的就是連綿不休的徵戰了。而在這亂世之中,除了白起李牧等將軍之外,戰國四公子也是赫赫有名。信陵君,春申君,平原君,孟嘗君四人並稱戰國四公子,在動蕩不安的戰國亂世,皆有各自龐大的勢力和影響。舉手投足間,甚至能改變歷史的動向。戰國四公子之名因此也得以流傳千古。但歷史上的他們,才能真的是在伯仲之間嗎?
  • 作為戰國四公子,他們各自的結局都是怎樣的?
    戰國後期,齊國的孟嘗君田文,趙國的平原君趙勝,楚國的春申君黃歇,魏國的信陵君魏無忌被稱為戰國四公子。他們都能力出眾,手下也是人才濟濟,可以稱得上是各個國家的支柱,然而他們各自的結局卻大相逕庭。春申君黃歇春申君是戰國四公子中唯一一個不是出身貴族的人。頃襄王時期,黃歇因為博學多聞,能言善辯,被楚王派去出使秦國。當時的秦國以白起為將,在華陽之戰中大敗韓魏,迫使韓國和魏國依附秦國,於是秦王有了出兵伐楚的想法。黃歇這次出使成功將禍水再次引向韓魏,從而使楚國避免了與秦國的戰爭。也因為這次出色的表現,黃歇慢慢的受到了楚王的重用,並在後來隨同太子完一同入質秦國。
  • 戰國四公子,誰的名氣最大?
    說起戰國四公子,首先會想到誰?戰國後期,齊國的孟嘗君、趙國的平原君、魏國的信陵君和楚國的春申君並稱為戰國四公子。他們有一些共同的特點,比如都有大量門客,在各自的國家具有一定的社會地位,能對當時的政治產生影響。他們在自己所處的時代,名氣都不小,但是在後世民間,似乎孟嘗君更有名一些。
  • 中國戰國時期四大公子
    戰國時期。四大公子可謂家喻戶曉。戰國末期,各諸侯國貴族們為了對付秦國的入侵和挽救本國的滅亡。他們竭力網羅人才,廣招賓客,擴大自己的勢力。因此養「士」之風盛行。當時以養「士」著稱的有魏國的信陵君,趙國的平原君,楚國的春申君以及齊國的孟嘗君。
  • 戰國四公子中,誰的結局最好,誰的結局最差?
    他們均活躍於戰國後期,當時的歷史大背景是,西方秦國一家獨大,東方六國皆不可相抗,在這樣的壓力之下,六國貴族們皆效仿當初的秦孝公,禮賢下士,廣招人才,以圖強國之法。這在當時被稱為「養士」,「士」的範圍很廣,包括學士、方士、策士或術士以及食客,換句話講,就是在培植自己的勢力,咱們也可以稱之為「養勢」。所謂的戰國四公子,他們就是以「養士」著稱,手底下門客數以千計,勢力極大。當然,這首先得益於他們貴族身份,錢多地廣,才能養得起這麼多人。
  • 戰國四公子,這是一群什麼樣的人,他們幾個的結局分別是怎樣的?
    戰國四公子是指在戰國中後期活躍在歷史舞臺的四個人——信陵君魏無忌、孟嘗君田文、平原君趙勝、春申君黃歇。他們禮賢下士,網羅人才,擴充自己手中的勢力,想要以此對抗日益強盛的秦國,挽救本國的統治。在這四人當中,信陵君魏無忌是魏昭王之子,孟嘗君田文是齊威王之孫,平原君趙勝是趙武靈王之子,只有春申君黃歇不是王室貴胄。
  • 戰國時期的合縱與連橫略記,戰國四大公子都有誰?
    戰國時代各國對外交策略都十分重視,因為處在弱肉強食,勝者為王的時代。許多謀士、說客也因此成為國君、重臣的座上客,也湧現出很多有名的謀士、濟世奇才。
  • 戰國四公子分別是誰,你如何評價他們,我最喜歡信陵君!
    中國戰國時代末期秦國越來越強大,各諸侯國貴族為了對付秦國的入侵和挽救本國的滅亡,竭力網羅人才。他們禮賢下士,廣招賓客,以擴大自己的勢力,因此養「士」(包括學士、策士、方士或術士以及食客)之風盛行。因其四人都是王公貴族(一般是國家君王的後代),時人稱之為「戰國四公子」。
  • 戰國四公子誰死得最慘?孟嘗君絕嗣無後,而他被女人陷害!
    那不說題外話,開始我們今天的分享,大家都知道戰國時期,南方的人民幾乎是沒有好日子過,在哪個時期,各國都力求變法圖強,這個時候戰國四公子「魏國的信陵君魏無忌、趙國的平原君趙勝、楚國的春申君黃歇、齊國的孟嘗君田文」,正式他們發力的時候,也操控者各個諸侯國之間格局風雲變幻,那麼這四位誰的下場最慘呢?
  • 戰國四公子都是哪幾個人?他們最終的結局怎麼樣?
    魏信陵君魏無忌、楚春申君黃歌、齊孟嘗君田文、趙平原君趙勝,是為戰國四公子。以德才論,信陵君第一,春申君次之,孟嘗君第三,平原君居末。魏公子信陵君,本名魏無忌,魏安嫠王之弟。因受封於信陵(今河南寧陵),故稱信陵君。
  • 戰國四公子之首的信陵君,有哪些方面值得我們讚揚?
    到了春秋戰國時代,幾乎所有的政權更迭、軍事衝突、外交鬥爭和社會改革,都有智囊人物活躍其間,日益顯示出他們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這些智囊人物,主要集中於當時興盛起來的士階層。因此戰國時代,社會上興起了前所未有的養士之風。當時以養士聞名於世的,有所謂的「四公子」,即齊公子孟嘗君;趙公子平原君;楚公子春申君;魏公子信陵君。他們各自養士三千,傳為千古佳話。
  • 為何說戰國四公子,只有信陵君名副其實,其他三個都是來湊數的
    說起戰國四公子,可以說是戰國時期的風雲人物。只要講戰國,肯定要講這四個人,因為這四個人對當時的影響都非常大。簡單的說這四個人都是著名的政治家,主要以禮賢下士而聞名。他們每個人都有眾多的門客,勢力非常大,甚至可以影響一國或者幾國的決策。
  • 戰國四公子之一:信陵君魏無忌
    -前243年),戰國時期魏國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魏昭王少子、魏安釐王的異母弟。前276年,被封於信陵,所以後世皆稱其為信陵君。魏無忌處於魏國走向衰落之時,他養士數千人,自成勢力。魏無忌禮賢下士、急人之困,曾在軍事上兩度擊敗秦軍,分別挽救了趙國和魏國危局。但屢遭魏安釐王猜忌而未能予以重任。著有《魏公子兵法》。
  • 戰國四公子誰最有名,有你不知道的嗎
    戰國末年,秦國通過變法強大起來,不斷武力擴張,吞併其他六國土地,六國為了改變被秦國吞併的結局,紛紛招攬人才,尋求國家強大。六國的王侯貴族廣招門客,並對他們禮遇有加,被世人稱作養「士」(包括學士、策士、方士或術士及門客),其中養「士」最為出名是魏國的信陵君魏無忌、趙國的平原君趙勝、楚國的春申君黃歇和齊國的孟嘗君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