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讀《通鑑》,對境煉心,觀復知常。
本文共計 6579 字
因上一篇文章《品·鑑| 《資治通鑑》卷第二 上》未添加「原創」標記,無法加入【專輯】之中,所以將其連結添加於此處,以保證行文連貫性。本文標題應為《品·鑑| 《資治通鑑》卷第二 下》。
1.商鞅被車裂
秦國秦孝公去世,其子即位為秦惠文王。因公子虔的門下人指控商君要謀反,便派官吏前去捕捉他。商君急忙逃往魏國,魏國人拒不接納,把他送回到秦國。商君只好與他的門徒來到封地商於,起兵向北攻打鄭。秦國軍隊向商君進攻,將他斬殺,車裂分屍,全家老小也被殺光。
【秦孝公薨,子惠文王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發吏捕之。商君亡之魏;魏人不受,復內之秦。商君乃與其徒之商於,發兵北擊鄭。秦人攻商君,殺之,車裂以徇,盡滅其家。】
起初,商君在秦國做國相時,制訂法律極為嚴酷,他曾親臨渭河處決犯人,血流得河水都變紅了。他任國相十年,招致很多人的怨恨。
一次,趙良來見商君,商君問他:「你看我治理秦國,與當年的五大夫百裡奚誰更高明?」趙良說:「一千個人唯唯諾諾,不如有一個人敢於直言不諱。請允許我全部說出心裡的意見,而您不加以怪罪,可以嗎?」商君說:「好吧!」
趙良坦然而言:「五大夫,原是楚國的一個鄉野之人,秦穆公把他從卑賤的養牛郎,提拔到萬民之上、無人可及的崇高職位。他在秦國做國相六七年,向東討伐了鄭國,三次為晉國扶立國君,一次拯救楚國於危難之中。他做國相,勞累了也不乘車,炎熱的夏天也不打起傘蓋。他在國中視察,從沒有眾多車馬隨從前擁後呼,也不舞刀弄劍咄咄逼人。五大夫死的時候,秦國的男女老少都痛哭流涕,連兒童也不再唱歌謠,舂米的人也不再唱舂杵的謠曲,以遵守喪禮。現在再來看您。您起初以結交主上的寵幸心腹景監為進身之途,待到掌權執政,就凌辱踐踏貴族大家,殘害百姓。弄得公子虔被迫杜門不出已經有八年之久。您又殺死祝歡,給公孫賈以刺面的刑罰。
《詩經》中說:『得人心者興旺,失人心者滅亡。』上述幾件事,可算不上是得人心。您的出行,後面尾隨大批車輛甲士,孔武有力的侍衛在身邊護衛,持矛揮戟的武士在車旁疾馳。這些保衛措施缺了一樣,您就絕不出行。
《尚書》中說:『倚仗仁德者昌盛,憑藉暴力者滅亡。』上述的幾件事,可算不上是以德服人。您的危險處境正像早晨的露水,沒有多少時間了,卻還貪戀商於地方的富庶收入,在秦國獨斷專行,積蓄下百姓的怨恨。一旦秦王有個三長兩短,秦國用來逮捕您的罪名還會少嗎?」商君沒有聽從趙良的勸告。只過了五個月就大難臨頭了。
【初,商君相秦,用法嚴酷,嘗臨渭論囚,渭水盡赤。為相十年,人多怨之。
趙良見商君,商君問曰:「子觀我治秦孰與五大夫賢?」趙良曰:「千人之諾諾,不如一士之諤諤。僕請終日正言而無誅,可乎?」商君曰:「諾。」
趙良曰:「五大夫,荊之鄙人也,穆公舉之牛口之下而加之百姓之上,秦國莫敢望焉。相秦六七年而東伐鄭,三置晉君,一救荊禍。其為相也,勞不坐乘,暑不張蓋。行於國中,不從車乘,不操幹戈。五大夫死,秦國男女流涕,童子不歌謠,舂者不相杵。今君之見也,因嬖人景監以為主;其從政也,凌轢公族,殘傷百姓。公子虔杜門不出已八年矣。君又殺祝歡而黥公孫賈。
《詩》曰:『得人者興,失人者崩。』此數者,非所以得人也。君之出也,後車載甲,多力而駢脅者為驂乘,持矛而操戟者旁車而趨。此一物不具,君固不出。
《書》曰:『恃德者昌,恃力者亡。』此數者,非恃德也。君之危若朝露,而尚貪商於之富,寵秦國之政,畜百姓之怨。秦王一旦捐賓客而不立朝,秦國之所以收君者豈其微哉!」商君弗從。居五月而難作。】
名句賞析:
千人之諾諾,不如一士之諤諤。
得人者興,失人者崩。
恃德者昌,恃力者亡。
老子有言:「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商君變法圖強,最後卻沒能逃脫被五馬分屍的下場。俗語有云:當局者迷,旁觀者清。趙良實為明眼人,他真誠地為商君分析當前事態的發展,指出五羖大夫百裡奚和眼前的商君所主張的變革有本質不同。
商鞅提到的這位百裡奚,是三百多年前輔佐秦穆公的五羖大夫百裡奚。百裡奚曾在楚國雲夢澤作牧人,秦穆公聽說百裡奚是個人才,又怕楚國不放,所以派人對楚國說,聽說這個老頭很會放牛,我給你五張公羊皮,你能不能把這個老頭送給我。因此百裡奚得名五羖大夫,羖就是公羊的意思。——《資治通鑑與家國興衰》張國剛
可是商君志得意滿、過分自信,認為趙良言過其實。總之,商君對趙良的話不以為意,沒有對自身處境加以審慎地反省,最終被車裂而死。
2.孟軻見魏惠王
鄒地人士孟軻(時年53歲)求見魏惠王,惠王問道:「老先生,您不遠千裡而來,能給我的國家帶來什麼利益呢?」孟軻說:「君主您何必張口就要利益,有了仁義就足夠了!如果君主光說為國謀利益,大夫光說為家謀利益,士民百姓所說的也是如何讓自身得到利益,上上下下都追逐利益,那麼國家就危險了。只有仁愛的人不會拋棄他的親人,忠義的人不會把國君放到腦後。」魏惠王點頭說:「對。」
【鄒人孟軻見魏惠王,王曰:「叟,不遠千裡而來,亦有以利吾國乎?」孟子曰:「君何必曰利,仁義而已矣!君曰何以利吾國,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徵利而國危矣。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未有義而後其君者也。」王曰:「善。」】
起初,孟軻拜孔伋為師,曾經請教治理百姓什麼是當務之急。孔伋說:「叫他們先得到利益。」孟軻問道:「賢德的人教育百姓,只談仁義就夠了,何必要說利益?」孔伋說:「仁義原本就是利益!上不仁,則下無法安分;上不義,則下也爾虞我詐,這就造成最大的不利。所以《易經》中說:『利,就是義的完美體現。』又說:『用利益安頓人民,以弘揚道德。』這些是利益中最重要的。」
【初,孟子師子思,嘗問牧民之道何先。子思曰:「先利之。」孟子曰:「君子所以教民者,亦仁義而已矣,何必利!」子思曰:「仁義固所以利之也。上不仁則下不得其所,上不義則下樂為詐也,此為不利大矣。故《易》曰:『利者,義之和也。』又曰:『利用安身,以崇德也。』此皆利之大者也。」】
名句賞析:
利者,義之和也。
利用安身,以崇德也。
臣司馬光曰:孔伋、孟子的話,都是一個道理。只有仁義的人才知道仁義是最大的利,不仁義的人是不知道的。所以孟子對魏惠王直接宣揚仁義,閉口不談利,是因為談話的對象不同的緣故。
【臣光曰:子思、孟子之言,一也。夫唯仁者為知仁義之為利,不仁者不知也。故孟子對梁王直以仁義而不及利者,所與言之人異故也。】
名句賞析:
唯仁者為知仁義之為利,不仁者不知也。
3.蘇秦
接下來,鬼谷先生弟子之一——蘇秦登場。
蘇秦挑燈苦讀,以錐刺股
蘇秦(?—前284年),字季子,雒陽(今河南洛陽市)人。戰國時期著名的縱橫家、外交家和謀略家。
早年投入鬼谷子門下,學習縱橫之術。學成遊歷多年,潦倒而歸。隨後,刻苦攻讀《陰符》,遊說列國,得到燕文公賞識,出使趙國,提出「合縱」六國以抗秦的戰略思想,並最終組建合縱聯盟,任「從約長」,兼佩六國相印,使秦國十五年不敢出兵函谷關。
聯盟解散後,齊國攻打燕國,蘇秦說齊歸還燕國城池。後自燕至齊,從事反間活動,被齊國任為客卿,齊國眾大夫因爭寵派人刺殺,蘇秦死前獻策誅殺了刺客。
婦孺皆知的成語:懸梁刺股——拿錐子刺自己大腿的主人公,就是蘇秦。蘇秦遊說秦王未果,資用匱乏,潦倒而歸。「妻不下紝,嫂不為炊,父母不與言」。於是蘇秦閉室不出,出其書遍觀之,得太公《陰符》,發憤攻讀,「讀書欲睡,引錐自刺其股,血流至足」。一年後學成,遂遊說列國,合縱諸侯抗秦,佩六國相印,名震天下。
順便提一下,「頭懸梁」的那一位是東漢時一個叫孫敬的年輕人,孜孜不倦勤奮好學,閉門從早讀到晚也很少休息,有時到了三更半夜的時候很容易打瞌睡,為了不因此而影響學習,孫敬想出一個辦法,他找來一根繩子,一頭綁在自己的頭髮上,另一頭綁在房子的房梁上,這樣讀書疲勞打瞌睡的時候只要頭一低,繩子牽住頭髮扯痛頭皮,他就會因疼痛而清醒起來再繼續讀書。
再一次讀到這個成語典故,我想到的是:即使年輕時沒能做到刻苦學習,但只要意識到了精進圖強的重要意義,什麼時候開始做都不晚,重要的持續努力。有一句話是這麼說的:種下一棵樹,最好的時間是十年前,其次是現在。
還有一個常用成語與蘇秦有關,叫作前倨後恭。
典出《戰國策·秦策一》、《史記·蘇秦列傳》。蘇秦早年遊歷列國,困窘而歸,家人都私下譏笑他。後來,蘇秦成功遊說六國合縱,身佩六國相印,途經家鄉洛陽。蘇秦的家人皆匍匐在地,不敢仰視。蘇秦對他嫂子說:「為何以前傲慢,後來恭敬呢?」(蘇秦笑謂其嫂曰:「何前倨而後恭也?」)他的嫂子趴在地上說:「因為您地位顯貴,錢財多啊。」
《資治通鑑》用相當長的篇幅介紹了蘇秦遊說各國的細節,主要是說服燕、趙、韓、魏、齊、楚六國聯合起來,抵禦、進攻秦國。
一個人的價值,或許就是利用自己所思、所學,在恰當的時間裡做一些常人不屑於去做、做不到、想不到的事情吧!
提及蘇秦,不能不提及張儀。此處簡單提及他,後文詳細說一說張儀其人。
張儀,魏國人,當年與蘇秦一起在鬼谷先生門下,學習聯合、分裂各國的崐政治權術,蘇秦自認為才能不及張儀。張儀遊說各國沒有被賞識,流落楚國,這時蘇秦便召他前來,又加以羞辱。張儀被激怒,心想各國中只有秦國能讓趙國吃苦頭,便前往秦國。蘇秦又暗中派門下小官送錢去資助張儀,使張儀見到了秦王。
秦王很高興,以客卿地位禮待張儀。蘇秦派來的人告辭時對張儀說明:「蘇秦先生擔心秦國攻打趙國會挫敗聯合各國計劃,認為除了您沒有人能操縱秦國,所以故意激怒您,又暗中派我來供給您費用,這些都是蘇秦先生的計謀啊!」張儀感慨地說:「罷了!我在別人的計謀中還不自知,我不如蘇秦先生是很明顯的事了。請代我拜謝蘇秦先生,只要他活著,我張儀就不說二話!」
【張儀者,魏人,與蘇秦俱事鬼谷先生,學縱橫之術,蘇秦自以為不及也。儀遊諸侯無所遇,困於楚,蘇秦故召而辱之。儀恐,念諸侯獨秦能苦趙,遂入秦。蘇秦陰遣其舍人齎金幣資儀,儀得見秦王。
秦王說之,以為客卿。舍人辭去,曰:「蘇君憂秦伐趙敗從約,以為非君莫能得秦柄;故激怒君,使臣陰奉給君資,盡蘇君之計謀也。」張儀曰:「嗟乎,此吾在術中而不牾,吾不及蘇君明矣。為吾謝蘇君,蘇君之時,儀何敢言!」】
張儀(?-前309年),姬姓,張氏,名儀,魏國安邑(今山西萬榮縣王顯鄉張儀村)人。魏國貴族後裔,戰國時期著名的縱橫家、外交家和謀略家。早年入於鬼谷子門下,學習縱橫之術。出山之後,首創「連橫」的外交策略,遊說六國入秦。得到秦惠王賞識,封為相國,奉命出使遊說各國,以「橫」破「縱」,促使各國親善秦國,受封為武信君。公元前310年,秦惠王死後,秦武王繼位。張儀失去寵信,出逃魏國,擔任相國,次年去世。
2.孟嘗君
靖郭君有四十個兒子,其中一個地位卑賤的小老婆生的兒子叫田文。田文風流通達、富有智謀,他建議靖郭君廣散錢財,蓄養心腹之士。靖郭君便讓田文主持家政,接待賓客,賓客都在靖郭君面前爭相稱讚田文,建議讓他做繼承人。靖郭君死後,田文果然接班做了薛公,號為孟嘗君。他四處招攬收留各國的遊士和有罪出逃的人才,為他們添置家產,給以豐厚待遇,還救濟他們的親戚。這樣,孟嘗君門下收養的食客常達幾千人,都各自認為孟嘗君親近自己。因此孟嘗君的美名傳遍天下。
【靖郭君有子四十人,共賤妾之子曰文。文通儻饒智略,說靖郭君以散財養士。靖郭君使文主家待賓客,賓客爭譽其美,皆請靖郭君以文為嗣。靖郭君卒,文嗣為薛公,號曰孟嘗君。孟嘗君招致諸侯遊士及有罪亡人,皆舍業厚遇之,存救其親戚,食客常數千人,各自以為孟嘗君親己,由是孟嘗君之名重天下。】
臣司馬光說:賢德的君子收養士人,是為了百姓的利益。《易經》說:「聖人收養賢良人才,恩澤及於天下百姓。」士人中賢良的人,道德操守足以匡正風俗,才幹足以整頓綱紀,見識足以高瞻遠矚、洞察一切,毅力足以團結仁人志士;用到大處可以有利於天下,用到小處可以有利於一國。所以賢德的君子用豐厚的俸祿來收養他們,用尊崇的地位來禮待他們。蓄養一個人就能使天下百姓都普被恩澤,這是養賢之道的真諦。然而孟嘗君的養士,不分聰明愚笨,不論好人壞人,一概收留;他盜用國庫的薪俸,結立自己的私黨,沽名釣譽,對上欺瞞國君,對下盤剝百姓,真是一個奸雄,決不值得頌揚!《尚書》說:「商紂王是收留天下罪人的窩主、藏汙納垢的匪巢。」孟嘗君也正是這種情況。
【臣光曰:君子之養士,以為民也。《易》曰:「聖人養賢,以及萬民。」夫賢者,其德足以敦化正俗,其才足以頓綱振紀,其明足以燭微慮遠,其強足以結仁固義;大則利天下,小則利一國。是以君子豐祿以富之,隆爵以尊之;養一人而及萬人者,養賢之道也。今孟嘗君之養士也,不恤智愚,不擇臧否,盜其君之祿,以立私黨,張虛譽,上以侮其君,下以蠹其民,是奸人之雄也,烏足尚哉!《書》曰:「受為天下逋逃主、萃淵藪。」此之謂也。】
名句賞析:
聖人養賢,以及萬民。
孟嘗君代表齊國前往楚國訪問,楚王送他一張象牙床。孟嘗君令登徒直先護送象牙床 回國。登徒直卻不願意去,他對孟嘗君門下人公孫戌說:「象牙床價值千金,如果有一絲一毫的損傷,我就是賣了妻子兒女也賠不起啊!你要是能讓我躲過這趟差使,我有一把祖傳的寶劍,願意送給你。」公孫戌答應了。他見到孟嘗君說:「各個小國家之所以都延請您擔任國相,是因為您能扶助弱小貧窮,使滅亡的國家復存,使後嗣斷絕者延續,大家十分欽佩您的仁義,仰慕您的廉潔。現在您剛到楚國就接受了象牙床的厚禮,那些還沒去的國家又拿什麼來接待您呢!」孟嘗君聽罷回答說:「你說得有理。」於是決定謝絕楚國的象牙床厚禮。公孫戌告辭快步離開,還沒出小宮門,孟嘗君就把他叫了回來,問道:「你為什麼那麼趾高氣昂、神採飛揚呢?」公孫戌只得把賺了寶劍的事如實報告。孟嘗君於是令人在門上貼出布告,寫道:「無論何人,只要能宏揚我田文的名聲,勸止我田文的過失,即使他私下接受了別人的饋贈,也沒關係,請趕快來提出意見。」
【孟嘗君聘於楚,楚王遺之象床 。登徒直送之,不欲行,謂孟嘗君門人公孫戌曰:「象床之直千金,苟傷之毫髮,則賣妻子不足償也。足下能使僕無行者,有先人之寶劍,願獻之。」公孫戌許諾,入見孟嘗君曰:「小國所以皆致相印於君者,以君能振達貧窮,存亡繼絕,故莫不悅君之義,慕君之廉也。今始至楚而受象床,則未至之國將何以待君哉!」孟嘗君曰:「善。」遂不受。公孫戌趨去,未至中閨,孟嘗君召而反之,曰:「子何足之高,志之揚也?」公孫戌以實對。孟嘗君乃書門版曰:「有能揚文之名,止文之過,私得寶於外者,疾入諫!」】
臣司馬光曰:孟嘗君可以算是能虛心接受意見的人了。只要提的意見對,即使是別有用心,他也予以採納,更何況那些毫無私心的盡忠之言呢!《詩經》寫道:「採集蔓菁,採集土瓜,根好根壞不要管它。」孟嘗君是做到了這種兼容並包的雅度。
【臣光曰:孟嘗君可謂能用諫矣。苟其言之善也,雖懷詐諼之心,猶將用之,況盡忠無私以事其上乎!《詩》云:「採葑採菲,無以下體。」孟嘗君有焉。】
5.兩家並重不可取
韓宣惠王想讓公仲、公叔來分別掌管國家政事,徵求繆[miào]留的意見。繆留回答說:「不行。過去晉國重用六家大臣,而國家被瓜分了;齊簡公讓陳成子和闞[kàn]止分別掌權,而自身被殺;魏國任用犀首和張儀,結果淪失了西河的大片領土。現在您打算兩家並重,那麼強的一方必然會在國內結黨營私,弱的一方便要去尋求外國支援。群臣中有在國內結黨營私、欺凌主上的,有裡通外國賣國求榮的,您的國家就危險了。」
【韓宣惠王欲兩用公仲、公叔為政,問於繆留。對曰:「不可。晉用六卿而國分;齊簡公用陳成子及闞止而見殺;魏用犀首、張儀而西河之外亡。今君兩用之,其多力者內樹黨,其寡力者藉外權。群臣有內樹黨 以驕主,有外為交 以削地,君之國危矣。」】
兩用之說,應指同一職位。事務煩多,一定要委任多人,且職責清晰,如將是將,相是相,才不至於將相爭權。而此處」為政「,應指同一職位,而宣惠王要用兩個人。
一件事不能交給兩個人來做。在某公司,老闆就很喜歡「兩用之」,美名其曰:團隊合作。其問題就在於,這兩個人都比較老實還好,但凡有一個比較滑頭,就會偷懶,實際上與交給一個人做沒有區別;更有嚴重的是會偷功,有個同事事做的少,話說的多,結果把另外一個同事做的工作全當成他自己的說了,老闆以為他勞苦功高,卻害得另一個同事苦不堪言。別說團隊合作了,連團隊和諧都達不到。
所以,不可兩用確是一句大實話。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