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鑑|《資治通鑑》卷第二

2020-12-23 詠卿先生

靜讀《通鑑》,對境煉心,觀復知常。

本文共計 6579 字

因上一篇文章《品·鑑| 《資治通鑑》卷第二 上》未添加「原創」標記,無法加入【專輯】之中,所以將其連結添加於此處,以保證行文連貫性。本文標題應為《品·鑑| 《資治通鑑》卷第二 下》。

1.商鞅被車裂

秦國秦孝公去世,其子即位為秦惠文王。因公子虔的門下人指控商君要謀反,便派官吏前去捕捉他。商君急忙逃往魏國,魏國人拒不接納,把他送回到秦國。商君只好與他的門徒來到封地商於,起兵向北攻打鄭。秦國軍隊向商君進攻,將他斬殺,車裂分屍,全家老小也被殺光。

【秦孝公薨,子惠文王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發吏捕之。商君亡之魏;魏人不受,復內之秦。商君乃與其徒之商於,發兵北擊鄭。秦人攻商君,殺之,車裂以徇,盡滅其家。】

起初,商君在秦國做國相時,制訂法律極為嚴酷,他曾親臨渭河處決犯人,血流得河水都變紅了。他任國相十年,招致很多人的怨恨。

一次,趙良來見商君,商君問他:「你看我治理秦國,與當年的五大夫百裡奚誰更高明?」趙良說:「一千個人唯唯諾諾,不如有一個人敢於直言不諱。請允許我全部說出心裡的意見,而您不加以怪罪,可以嗎?」商君說:「好吧!」

趙良坦然而言:「五大夫,原是楚國的一個鄉野之人,秦穆公把他從卑賤的養牛郎,提拔到萬民之上、無人可及的崇高職位。他在秦國做國相六七年,向東討伐了鄭國,三次為晉國扶立國君,一次拯救楚國於危難之中。他做國相,勞累了也不乘車,炎熱的夏天也不打起傘蓋。他在國中視察,從沒有眾多車馬隨從前擁後呼,也不舞刀弄劍咄咄逼人。五大夫死的時候,秦國的男女老少都痛哭流涕,連兒童也不再唱歌謠,舂米的人也不再唱舂杵的謠曲,以遵守喪禮。現在再來看您。您起初以結交主上的寵幸心腹景監為進身之途,待到掌權執政,就凌辱踐踏貴族大家,殘害百姓。弄得公子虔被迫杜門不出已經有八年之久。您又殺死祝歡,給公孫賈以刺面的刑罰。

《詩經》中說:『得人心者興旺,失人心者滅亡。』上述幾件事,可算不上是得人心。您的出行,後面尾隨大批車輛甲士,孔武有力的侍衛在身邊護衛,持矛揮戟的武士在車旁疾馳。這些保衛措施缺了一樣,您就絕不出行。

《尚書》中說:『倚仗仁德者昌盛,憑藉暴力者滅亡。』上述的幾件事,可算不上是以德服人。您的危險處境正像早晨的露水,沒有多少時間了,卻還貪戀商於地方的富庶收入,在秦國獨斷專行,積蓄下百姓的怨恨。一旦秦王有個三長兩短,秦國用來逮捕您的罪名還會少嗎?」商君沒有聽從趙良的勸告。只過了五個月就大難臨頭了。

【初,商君相秦,用法嚴酷,嘗臨渭論囚,渭水盡赤。為相十年,人多怨之。

趙良見商君,商君問曰:「子觀我治秦孰與五大夫賢?」趙良曰:「千人之諾諾,不如一士之諤諤。僕請終日正言而無誅,可乎?」商君曰:「諾。」

趙良曰:「五大夫,荊之鄙人也,穆公舉之牛口之下而加之百姓之上,秦國莫敢望焉。相秦六七年而東伐鄭,三置晉君,一救荊禍。其為相也,勞不坐乘,暑不張蓋。行於國中,不從車乘,不操幹戈。五大夫死,秦國男女流涕,童子不歌謠,舂者不相杵。今君之見也,因嬖人景監以為主;其從政也,凌轢公族,殘傷百姓。公子虔杜門不出已八年矣。君又殺祝歡而黥公孫賈。

《詩》曰:『得人者興,失人者崩。』此數者,非所以得人也。君之出也,後車載甲,多力而駢脅者為驂乘,持矛而操戟者旁車而趨。此一物不具,君固不出。

《書》曰:『恃德者昌,恃力者亡。』此數者,非恃德也。君之危若朝露,而尚貪商於之富,寵秦國之政,畜百姓之怨。秦王一旦捐賓客而不立朝,秦國之所以收君者豈其微哉!」商君弗從。居五月而難作。】

名句賞析:

千人之諾諾,不如一士之諤諤。

得人者興,失人者崩。

恃德者昌,恃力者亡。

老子有言:「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商君變法圖強,最後卻沒能逃脫被五馬分屍的下場。俗語有云:當局者迷,旁觀者清。趙良實為明眼人,他真誠地為商君分析當前事態的發展,指出五羖大夫百裡奚和眼前的商君所主張的變革有本質不同。

商鞅提到的這位百裡奚,是三百多年前輔佐秦穆公的五羖大夫百裡奚。百裡奚曾在楚國雲夢澤作牧人,秦穆公聽說百裡奚是個人才,又怕楚國不放,所以派人對楚國說,聽說這個老頭很會放牛,我給你五張公羊皮,你能不能把這個老頭送給我。因此百裡奚得名五羖大夫,羖就是公羊的意思。——《資治通鑑與家國興衰》張國剛

可是商君志得意滿、過分自信,認為趙良言過其實。總之,商君對趙良的話不以為意,沒有對自身處境加以審慎地反省,最終被車裂而死。

2.孟軻見魏惠王

鄒地人士孟軻(時年53歲)求見魏惠王,惠王問道:「老先生,您不遠千裡而來,能給我的國家帶來什麼利益呢?」孟軻說:「君主您何必張口就要利益,有了仁義就足夠了!如果君主光說為國謀利益,大夫光說為家謀利益,士民百姓所說的也是如何讓自身得到利益,上上下下都追逐利益,那麼國家就危險了。只有仁愛的人不會拋棄他的親人,忠義的人不會把國君放到腦後。」魏惠王點頭說:「對。」

【鄒人孟軻見魏惠王,王曰:「叟,不遠千裡而來,亦有以利吾國乎?」孟子曰:「君何必曰利,仁義而已矣!君曰何以利吾國,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徵利而國危矣。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未有義而後其君者也。」王曰:「善。」】

起初,孟軻拜孔伋為師,曾經請教治理百姓什麼是當務之急。孔伋說:「叫他們先得到利益。」孟軻問道:「賢德的人教育百姓,只談仁義就夠了,何必要說利益?」孔伋說:「仁義原本就是利益!上不仁,則下無法安分;上不義,則下也爾虞我詐,這就造成最大的不利。所以《易經》中說:『利,就是義的完美體現。』又說:『用利益安頓人民,以弘揚道德。』這些是利益中最重要的。」

【初,孟子師子思,嘗問牧民之道何先。子思曰:「先利之。」孟子曰:「君子所以教民者,亦仁義而已矣,何必利!」子思曰:「仁義固所以利之也。上不仁則下不得其所,上不義則下樂為詐也,此為不利大矣。故《易》曰:『利者,義之和也。』又曰:『利用安身,以崇德也。』此皆利之大者也。」】

名句賞析:

利者,義之和也。

利用安身,以崇德也。

臣司馬光曰:孔伋、孟子的話,都是一個道理。只有仁義的人才知道仁義是最大的利,不仁義的人是不知道的。所以孟子對魏惠王直接宣揚仁義,閉口不談利,是因為談話的對象不同的緣故。

【臣光曰:子思、孟子之言,一也。夫唯仁者為知仁義之為利,不仁者不知也。故孟子對梁王直以仁義而不及利者,所與言之人異故也。】

名句賞析:

唯仁者為知仁義之為利,不仁者不知也。

3.蘇秦

接下來,鬼谷先生弟子之一——蘇秦登場。

蘇秦挑燈苦讀,以錐刺股

蘇秦(?—前284年),字季子,雒陽(今河南洛陽市)人。戰國時期著名的縱橫家、外交家和謀略家。

早年投入鬼谷子門下,學習縱橫之術。學成遊歷多年,潦倒而歸。隨後,刻苦攻讀《陰符》,遊說列國,得到燕文公賞識,出使趙國,提出「合縱」六國以抗秦的戰略思想,並最終組建合縱聯盟,任「從約長」,兼佩六國相印,使秦國十五年不敢出兵函谷關。

聯盟解散後,齊國攻打燕國,蘇秦說齊歸還燕國城池。後自燕至齊,從事反間活動,被齊國任為客卿,齊國眾大夫因爭寵派人刺殺,蘇秦死前獻策誅殺了刺客。

婦孺皆知的成語:懸梁刺股——拿錐子刺自己大腿的主人公,就是蘇秦。蘇秦遊說秦王未果,資用匱乏,潦倒而歸。「妻不下紝,嫂不為炊,父母不與言」。於是蘇秦閉室不出,出其書遍觀之,得太公《陰符》,發憤攻讀,「讀書欲睡,引錐自刺其股,血流至足」。一年後學成,遂遊說列國,合縱諸侯抗秦,佩六國相印,名震天下。

順便提一下,「頭懸梁」的那一位是東漢時一個叫孫敬的年輕人,孜孜不倦勤奮好學,閉門從早讀到晚也很少休息,有時到了三更半夜的時候很容易打瞌睡,為了不因此而影響學習,孫敬想出一個辦法,他找來一根繩子,一頭綁在自己的頭髮上,另一頭綁在房子的房梁上,這樣讀書疲勞打瞌睡的時候只要頭一低,繩子牽住頭髮扯痛頭皮,他就會因疼痛而清醒起來再繼續讀書。

再一次讀到這個成語典故,我想到的是:即使年輕時沒能做到刻苦學習,但只要意識到了精進圖強的重要意義,什麼時候開始做都不晚,重要的持續努力。有一句話是這麼說的:種下一棵樹,最好的時間是十年前,其次是現在。

還有一個常用成語與蘇秦有關,叫作前倨後恭。

典出《戰國策·秦策一》、《史記·蘇秦列傳》。蘇秦早年遊歷列國,困窘而歸,家人都私下譏笑他。後來,蘇秦成功遊說六國合縱,身佩六國相印,途經家鄉洛陽。蘇秦的家人皆匍匐在地,不敢仰視。蘇秦對他嫂子說:「為何以前傲慢,後來恭敬呢?」(蘇秦笑謂其嫂曰:「何前倨而後恭也?」)他的嫂子趴在地上說:「因為您地位顯貴,錢財多啊。」

《資治通鑑》用相當長的篇幅介紹了蘇秦遊說各國的細節,主要是說服燕、趙、韓、魏、齊、楚六國聯合起來,抵禦、進攻秦國。

一個人的價值,或許就是利用自己所思、所學,在恰當的時間裡做一些常人不屑於去做、做不到、想不到的事情吧!

提及蘇秦,不能不提及張儀。此處簡單提及他,後文詳細說一說張儀其人。

張儀,魏國人,當年與蘇秦一起在鬼谷先生門下,學習聯合、分裂各國的崐政治權術,蘇秦自認為才能不及張儀。張儀遊說各國沒有被賞識,流落楚國,這時蘇秦便召他前來,又加以羞辱。張儀被激怒,心想各國中只有秦國能讓趙國吃苦頭,便前往秦國。蘇秦又暗中派門下小官送錢去資助張儀,使張儀見到了秦王。

秦王很高興,以客卿地位禮待張儀。蘇秦派來的人告辭時對張儀說明:「蘇秦先生擔心秦國攻打趙國會挫敗聯合各國計劃,認為除了您沒有人能操縱秦國,所以故意激怒您,又暗中派我來供給您費用,這些都是蘇秦先生的計謀啊!」張儀感慨地說:「罷了!我在別人的計謀中還不自知,我不如蘇秦先生是很明顯的事了。請代我拜謝蘇秦先生,只要他活著,我張儀就不說二話!」

【張儀者,魏人,與蘇秦俱事鬼谷先生,學縱橫之術,蘇秦自以為不及也。儀遊諸侯無所遇,困於楚,蘇秦故召而辱之。儀恐,念諸侯獨秦能苦趙,遂入秦。蘇秦陰遣其舍人齎金幣資儀,儀得見秦王。

秦王說之,以為客卿。舍人辭去,曰:「蘇君憂秦伐趙敗從約,以為非君莫能得秦柄;故激怒君,使臣陰奉給君資,盡蘇君之計謀也。」張儀曰:「嗟乎,此吾在術中而不牾,吾不及蘇君明矣。為吾謝蘇君,蘇君之時,儀何敢言!」】

張儀(?-前309年),姬姓,張氏,名儀,魏國安邑(今山西萬榮縣王顯鄉張儀村)人。魏國貴族後裔,戰國時期著名的縱橫家、外交家和謀略家。早年入於鬼谷子門下,學習縱橫之術。出山之後,首創「連橫」的外交策略,遊說六國入秦。得到秦惠王賞識,封為相國,奉命出使遊說各國,以「橫」破「縱」,促使各國親善秦國,受封為武信君。公元前310年,秦惠王死後,秦武王繼位。張儀失去寵信,出逃魏國,擔任相國,次年去世。

2.孟嘗君

靖郭君有四十個兒子,其中一個地位卑賤的小老婆生的兒子叫田文。田文風流通達、富有智謀,他建議靖郭君廣散錢財,蓄養心腹之士。靖郭君便讓田文主持家政,接待賓客,賓客都在靖郭君面前爭相稱讚田文,建議讓他做繼承人。靖郭君死後,田文果然接班做了薛公,號為孟嘗君。他四處招攬收留各國的遊士和有罪出逃的人才,為他們添置家產,給以豐厚待遇,還救濟他們的親戚。這樣,孟嘗君門下收養的食客常達幾千人,都各自認為孟嘗君親近自己。因此孟嘗君的美名傳遍天下。

【靖郭君有子四十人,共賤妾之子曰文。文通儻饒智略,說靖郭君以散財養士。靖郭君使文主家待賓客,賓客爭譽其美,皆請靖郭君以文為嗣。靖郭君卒,文嗣為薛公,號曰孟嘗君。孟嘗君招致諸侯遊士及有罪亡人,皆舍業厚遇之,存救其親戚,食客常數千人,各自以為孟嘗君親己,由是孟嘗君之名重天下。】

臣司馬光說:賢德的君子收養士人,是為了百姓的利益。《易經》說:「聖人收養賢良人才,恩澤及於天下百姓。」士人中賢良的人,道德操守足以匡正風俗,才幹足以整頓綱紀,見識足以高瞻遠矚、洞察一切,毅力足以團結仁人志士;用到大處可以有利於天下,用到小處可以有利於一國。所以賢德的君子用豐厚的俸祿來收養他們,用尊崇的地位來禮待他們。蓄養一個人就能使天下百姓都普被恩澤,這是養賢之道的真諦。然而孟嘗君的養士,不分聰明愚笨,不論好人壞人,一概收留;他盜用國庫的薪俸,結立自己的私黨,沽名釣譽,對上欺瞞國君,對下盤剝百姓,真是一個奸雄,決不值得頌揚!《尚書》說:「商紂王是收留天下罪人的窩主、藏汙納垢的匪巢。」孟嘗君也正是這種情況。

【臣光曰:君子之養士,以為民也。《易》曰:「聖人養賢,以及萬民。」夫賢者,其德足以敦化正俗,其才足以頓綱振紀,其明足以燭微慮遠,其強足以結仁固義;大則利天下,小則利一國。是以君子豐祿以富之,隆爵以尊之;養一人而及萬人者,養賢之道也。今孟嘗君之養士也,不恤智愚,不擇臧否,盜其君之祿,以立私黨,張虛譽,上以侮其君,下以蠹其民,是奸人之雄也,烏足尚哉!《書》曰:「受為天下逋逃主、萃淵藪。」此之謂也。】

名句賞析:

聖人養賢,以及萬民。

孟嘗君代表齊國前往楚國訪問,楚王送他一張象牙床。孟嘗君令登徒直先護送象牙床 回國。登徒直卻不願意去,他對孟嘗君門下人公孫戌說:「象牙床價值千金,如果有一絲一毫的損傷,我就是賣了妻子兒女也賠不起啊!你要是能讓我躲過這趟差使,我有一把祖傳的寶劍,願意送給你。」公孫戌答應了。他見到孟嘗君說:「各個小國家之所以都延請您擔任國相,是因為您能扶助弱小貧窮,使滅亡的國家復存,使後嗣斷絕者延續,大家十分欽佩您的仁義,仰慕您的廉潔。現在您剛到楚國就接受了象牙床的厚禮,那些還沒去的國家又拿什麼來接待您呢!」孟嘗君聽罷回答說:「你說得有理。」於是決定謝絕楚國的象牙床厚禮。公孫戌告辭快步離開,還沒出小宮門,孟嘗君就把他叫了回來,問道:「你為什麼那麼趾高氣昂、神採飛揚呢?」公孫戌只得把賺了寶劍的事如實報告。孟嘗君於是令人在門上貼出布告,寫道:「無論何人,只要能宏揚我田文的名聲,勸止我田文的過失,即使他私下接受了別人的饋贈,也沒關係,請趕快來提出意見。」

【孟嘗君聘於楚,楚王遺之象床 。登徒直送之,不欲行,謂孟嘗君門人公孫戌曰:「象床之直千金,苟傷之毫髮,則賣妻子不足償也。足下能使僕無行者,有先人之寶劍,願獻之。」公孫戌許諾,入見孟嘗君曰:「小國所以皆致相印於君者,以君能振達貧窮,存亡繼絕,故莫不悅君之義,慕君之廉也。今始至楚而受象床,則未至之國將何以待君哉!」孟嘗君曰:「善。」遂不受。公孫戌趨去,未至中閨,孟嘗君召而反之,曰:「子何足之高,志之揚也?」公孫戌以實對。孟嘗君乃書門版曰:「有能揚文之名,止文之過,私得寶於外者,疾入諫!」】

臣司馬光曰:孟嘗君可以算是能虛心接受意見的人了。只要提的意見對,即使是別有用心,他也予以採納,更何況那些毫無私心的盡忠之言呢!《詩經》寫道:「採集蔓菁,採集土瓜,根好根壞不要管它。」孟嘗君是做到了這種兼容並包的雅度。

【臣光曰:孟嘗君可謂能用諫矣。苟其言之善也,雖懷詐諼之心,猶將用之,況盡忠無私以事其上乎!《詩》云:「採葑採菲,無以下體。」孟嘗君有焉。】

5.兩家並重不可取

韓宣惠王想讓公仲、公叔來分別掌管國家政事,徵求繆[miào]留的意見。繆留回答說:「不行。過去晉國重用六家大臣,而國家被瓜分了;齊簡公讓陳成子和闞[kàn]止分別掌權,而自身被殺;魏國任用犀首和張儀,結果淪失了西河的大片領土。現在您打算兩家並重,那麼強的一方必然會在國內結黨營私,弱的一方便要去尋求外國支援。群臣中有在國內結黨營私、欺凌主上的,有裡通外國賣國求榮的,您的國家就危險了。」

【韓宣惠王欲兩用公仲、公叔為政,問於繆留。對曰:「不可。晉用六卿而國分;齊簡公用陳成子及闞止而見殺;魏用犀首、張儀而西河之外亡。今君兩用之,其多力者內樹黨,其寡力者藉外權。群臣有內樹黨 以驕主,有外為交 以削地,君之國危矣。」】

兩用之說,應指同一職位。事務煩多,一定要委任多人,且職責清晰,如將是將,相是相,才不至於將相爭權。而此處」為政「,應指同一職位,而宣惠王要用兩個人。

一件事不能交給兩個人來做。在某公司,老闆就很喜歡「兩用之」,美名其曰:團隊合作。其問題就在於,這兩個人都比較老實還好,但凡有一個比較滑頭,就會偷懶,實際上與交給一個人做沒有區別;更有嚴重的是會偷功,有個同事事做的少,話說的多,結果把另外一個同事做的工作全當成他自己的說了,老闆以為他勞苦功高,卻害得另一個同事苦不堪言。別說團隊合作了,連團隊和諧都達不到。

所以,不可兩用確是一句大實話。

- END -

相關焦點

  • 品·鑑|《資治通鑑》卷第三(上)
    接下來,《資治通鑑》行文至張儀的開掛時刻——張儀戲楚。秦惠王十二年(前313年),秦國想要攻打齊國,但憂慮齊、楚兩國已經締結了合縱聯盟,於是便派張儀前往楚國遊說楚懷王。楚懷王聽說張儀來,空出上等的賓館,親自到賓館安排他住宿。說:「這是個偏僻鄙陋的國家,您用什麼來指教我呢?」
  • 毛澤東與《資治通鑑》
    《資治通鑑》全書294卷, 另有《目錄》30卷, 《考異》30卷。《資治通鑑》自《周紀》迄《五代紀》, 記載了周威烈王二十三年 (前403年) 到後周世宗顯德六年 (公元959年) 共1362年的歷史。全書共300餘萬字, 編著歷時19年, 是我國現存最大的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鑑》與《史記》並稱我國「史學雙璧」, 毛澤東視之為中國歷史上的兩部大書之一 (另一部為《史記》) , 終生喜讀。
  • 品·鑑|《資治通鑑》卷第五(上)
    睢佯死,卷以簀,置廁中,使客醉者更溺之,以懲後,令無妄言者。範睢謂守者曰:「能出我,我心有厚謝。」守都請棄簀中死人。魏齊醉,曰:「可矣。」範睢得出。魏齊悔,復召求之。魏人鄭安平遂操範睢亡匿,更姓名曰張祿。】04 範雎見秦王秦國任謁者之職的王稽出使魏國,範睢深夜前去求見。王稽把他暗中裝上使車,一起帶回國,推薦給秦王。秦王決定在離宮召見範睢。
  • 幼時砸缸救人、成年後官至宰相的司馬光楷書《資治通鑑》殘稿欣賞
    王安石變法以後,司馬光離開朝廷十五年,主持編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鑑》。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有史學巨著《資治通鑑》、《溫國文正司馬公文集》、《稽古錄》、《涑水記聞》、《潛虛》等。司馬光6歲時開始讀書,7歲時,不僅能背誦《左氏春秋》,還能講明白書的要意,並且做出了「砸缸救友」這一件震動京洛的事。
  • 《資治通鑑》裡為什麼沒有李白
    作為一部篇幅長達二百九十四卷的煌煌巨著,《資治通鑑》對歷史的記載通常被人們認為是詳盡的。事實卻並非如此。
  • 笨方法讀《資治通鑑》
    本期編號【2019/15W】以「不朽」觀照,十年讀《資治通鑑》。我自 2019 年 01 月 14 日開始讀《資治通鑑》,如今已近半年,總結相關閱讀心得及方法,供大家參考。01細啃《資治通鑑》,有兩個緣由:一是源自中國古典文體的嚮往,期待能在長時間經典閱讀中訓練出一兩成簡練寫作的功力。
  • 《資治通鑑》為啥備受推崇?
    全書共二百九十四卷,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戰國初期韓、趙、魏三家分晉,下迄後周世宗顯德六年(959)宋太祖趙匡胤建國前夕,凡1362年,含周秦兩漢、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各朝的歷史。全書正文有三百多萬字,司馬光參考了三百多部著作,對於史料矛盾或記載不清之處,還進行了比較、考訂,撰寫《考異》三十卷。
  • 孫衛國 | 朝鮮世宗朝之歷史教育——以《資治通鑑》與《資治通鑑綱目》為中心
    北宋神宗元豐七年(1084)書成,元佑七年(1092)初刻,宋神宗賜書名《資治通鑑》。誠如王夫之所言「旨深哉!司馬氏之名是編也」!王夫之進而就書名論道:曰「資治」者,非知治、知亂而已也,所以為力行求治之資也……「鑑」者,能別人之妍媸,而整衣冠、尊瞻視者,可就正焉……其曰「通」者,何也?
  • 姜鵬:《資治通鑑》,古代皇帝的高考複習手冊
    用巜讀通十鑑論》來深化對巜資治通鑑》的理解,是否合適。謝謝!姜鵬:王夫之的《讀通鑑論》我也是費了好大勁才讀下來,且不敢說自己懂了幾層。比如他為什麼說漢武帝時代田蚡不修黃河的建議是正確的,我就沒搞懂。這大概要請教黃河治理方面的專家。
  • 史海鉤沉丨胡三省與《資治通鑑音注》
    胡三省幼年好學,課餘時就隨父親攻讀《資治通鑑》,後於寶祐四年(1256年)中進士,歷任慈谿縣尉、府學教授、朝奉郎等職。入仕為官的胡三省發現解釋《資治通鑑》音義的各種文本各不相同,錯謬甚多,立志要訂正《通鑑》的謬誤。《資治通鑑》作為編年體通史,是一部有二百九十四卷的煌煌巨製。
  • 《勃勃讀資治通鑑》
    開宗明義,為什麼要解讀《資治通鑑》,原因不外乎如下兩點: 1.讀書對於大多數今人已成為奢侈品,有些自詡的讀書人只不過是在翻書而不是讀書,況且讀書也有優劣之分,成年人一年讀了上百本兒童啟蒙的卡通書之類的精神垃圾,那能叫讀書嗎?自欺欺人罷了。哈佛大學法學院的凱斯桑斯坦教授(Prof.
  • 52°寶豐國色清香鑑品多少錢一瓶?
    寶豐國色清香鑑品價格,寶豐國色清香鑑品貴嗎?寶豐國色清香鑑品白酒招商怎麼樣?下面跟隨火爆好酒招商網記者一起來看看吧!國色清香鑑品酒,淡雅的藍色半透明包裝,如同其酒質一般清新淡雅,國色清香精選原生態產區優質原糧,吮天地之靈氣,吸日月之精華,好糧好曲好工藝,假以釀製時日,方成佳釀。以貯藏15年的優質原酒為酒基,科學調製而成。
  • 做企業為什麼應該讀一下《資治通鑑》?| 思想食堂
    企企業家要善用人司馬光說,人君治國的關鍵有三點,「一曰官人,二曰信賞,三曰必罰」。官人指幹部的任用,賞與罰都是驅使官員努力工作的手段。老人逐漸謝幕,新人逐步走到臺前,往往需要一個交接的過程。但雙方觀念、心態的不同,經常造成很多衝突。而仔細研讀《資治通鑑》中第一位「二代」魏武侯和老臣之間的故事,以及漢代霍光廢昌邑王的故事,能幫助我們更深層次地了解老人、新人不同的想法和心態,找到更好的處理雙方關係的辦法。
  • 《資治通鑑今注今譯》工作團隊指導文件
    (二)第二步是對照第二種參考書進行缺漏字勘誤(需要能看懂繁體豎排)。這一步需要對照第二種參考書的清胡克家版本相關卷的校記和正文部分。第二種參考書pdf找人文君要。這一步,就要把在聽喜馬拉雅《資治通鑑》原文朗讀的那一步存在的疑問都解決。一要看正文,而要看第二種參考書所有的校記部分。校記在注釋之後,譯文之前。
  • 一張年表讀懂《資治通鑑》第3卷 — — 大騙子騙大傻子的年代
    《資治通鑑》第3卷《周紀3》講述的是從公元前320年到公元前298年的歷史。
  • 資治通鑑導讀答案題庫
    A、是一部長達千卷的大類書 B、和《太平御覽》一樣包羅萬象 C、是宋初四大類書之一 D、編成於宋真宗時期 2【單選題】關於《冊府元龜》和《資治通鑑》的關係,下列哪個描述是錯誤的?A、司馬光早年作品《歷年圖》很可能是《資治通鑑》的提綱 B、《資治通鑑》前八卷的初稿在宋仁宗時期就變編成了 C、《資治通鑑》蘊含了司馬光對當前政治的思考 D、蘇軾也參與了《資治通鑑》的編修 3【單選題】以下哪個不是司馬光順利編修
  • 除了《資治通鑑》,還有這些書全方位展示司馬光之學養
    司馬光之所以聞名於世,是因為他編寫了一部不朽的史學名著《資治通鑑》。《資治通鑑》以294卷(不包含《目錄》和《考異》)的篇幅,記載了戰國時期至趙宋建立前共1362年的歷史,涵蓋了「二十四史」中十九部正史的內容。《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評價其:「網羅宏富,體大思精。」司馬光的著史原則,在他的筆記《涑水記聞》中展露無遺。
  • 《資治通鑑》之家教之鑑9:曹參為什麼要鞭笞兒子曹窋
    ——《資治通鑑》卷十二漢紀四這段話翻譯成白話文就是:曹參的兒子曹窋任中大夫之職,惠帝向他埋怨曹參不理政事,認為「難道是因為我年紀輕嗎」?讓曹窋回家時,以私親身分探問曹參。曹參大怒,鞭笞曹窋二百下,喝斥:「快回宮去侍候,國家大事不是你該說的!」到上朝時,惠帝責備曹參說:「那天是我讓曹窋勸你的。」曹參立即脫下帽子謝罪,說:「陛下自己體察聖明威武比高帝如何?」
  • 通鑑紀事本末(註譯本)全42卷 —— 治道盡在,鑑往知來
    治道盡在鑑往知來讀懂《通鑑紀事本末》 領悟《資治通鑑》精華 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等十餘所著名高等院校與科研機構的知名專家學者聯合攻關,詳解、詳註、全譯。司馬光的《資治通鑑》採用編年體,「或一事而隔越數卷,首尾難稽」,讀者閱之不易。袁樞的《通鑑紀事本末》,材料全部來自《資治通鑑》。他將《資治通鑑》中依時間而散在諸卷的事件經過加以整合,一事一題、首尾完整、簡明扼要,創立了一種新的史書體裁——紀事本末體,問世以來深得歷代學者推崇。
  • 用40年等這杯老白茶,敬歲月老白茶鑑品會福州啟航
    鑑品會將以來自原產地的正宗白茶,帶給您高貴雅致的享受,品味老白茶的時光味道!現場還將迎來業界專家、大腕交流分享,呈現一場解密白茶的盛宴!今天我們就提前來看看鑑品會有哪些精彩亮點吧!鑑品會將從壽眉到白毫銀針,暢享不同等級白茶的滋味。白茶越老價值越高,從9年到40年,賽白玉·白毫銀針1015、2009年老樹壽眉和曬白金·緊壓貢眉0731輪番亮相,乃至40年老白茶白牡丹,品味4款不容錯過的時光老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