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字君實,號迂叟,漢族,陝州夏縣(今山西夏縣)涑水鄉人 ,世稱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歷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贈太師、溫國公,諡文正;司馬光在政治上對西夏、遼國採取割地忍讓政策,並上《上哲宗乞還西夏六寨》。其人格堪稱儒學教化下的典範。
宋仁宗時中進士,英宗時進龍圖閣直學士。宋神宗時,反對王安石施行變法,朝廷內外有許多人反對,司馬光就是其中之一。王安石變法以後,司馬光離開朝廷十五年,主持編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鑑》。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有史學巨著《資治通鑑》、《溫國文正司馬公文集》、《稽古錄》、《涑水記聞》、《潛虛》等。
司馬光6歲時開始讀書,7歲時,不僅能背誦《左氏春秋》,還能講明白書的要意,並且做出了「砸缸救友」這一件震動京洛的事。
司馬光為《資治通鑑》付出畢生精力,成書不到2年,他便積勞而逝。《資治通鑑》從發凡起例至刪削定稿,司馬光都親自動筆,不假他人之手。
《資治通鑑》是我國最大的一部編年史,全書共二百九十四卷,通貫古今,上起戰國初期,下迄五代、後周)末年趙匡胤滅後周以前,凡一千三百六十二年。宋元之際史學家胡三省說:「為人君而不知《通鑑》,則欲治而不知自治之源,惡亂而不知防亂之術。為人臣而不知《通鑑》,則上無以事君,下無以治民。……乃如用兵行師,創法立制,而不知跡古人之所以得,鑑古人之所以失,則求勝而敗,圖利而害,此必然者也。」
司馬光《資治通鑑殘稿》(局部)
司馬光的《資治通鑑》是中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此為司馬光親自書寫的原本。 這本作品約 29 行,460 多個字,記錄了西晉元帝永昌元年(公元 322 年)的事件。 卷背有陳謝狀5行,24字,亦是司馬光手筆。司馬光為人行事都很嚴謹,黃庭堅謂:「餘嘗觀溫公《資冶通鑑》草,雖數百卷,顛倒塗抹,迄無一字作草。」近人馬宗霍云:「司馬溫公性端重,《通鑑》書稿,作字方整,未嘗為縱逸之態,故十九年始克成書。」
司馬光《資治通鑑殘稿》題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