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國家二級重點保護的動物有哪些嗎?下面帶你了解一下
1、蒼鷹,是鷹科鷹屬中一種中到大型的猛禽。體長可達60釐米,翼展約1.3米。頭頂、枕和頭側黑褐色,枕部有白羽尖,眉紋白雜黑紋;背部棕黑色;胸以下密布灰褐和白相間橫紋;尾灰褐,有4條寬闊黑色橫斑,尾方形。雌鳥顯著大於雄鳥,食肉性。棲息於不同海拔高度的針葉林、混交林和闊葉林等森林地帶,也見於山施平原和丘陵地帶的疏林和小塊林內。視覺敏銳,善於飛翔。白天活動,性甚機警,亦善隱藏。通常單獨活動,叫聲尖銳洪亮。見於整個北半球溫帶森林及寒帶森林。蒼鷹廣泛分布在北半球的溫帶地區。在北美地區是當地的留鳥。但在較冷的地區,如亞洲北部及加拿大等地的蒼鷹則會遷移到南方過冬。
蒼鷹,體大(56釐米)而強健的鷹。無冠羽或喉中線,具白色的寬眉紋。成鳥:下體白色上具粉褐色橫斑,上體青灰。耳羽黑色。尾灰褐色,具3~5道黑褐色橫斑。肛周和尾下覆羽白色,有少許褐色橫斑。雌性成鳥羽色與雄鳥相似,但較暗,體型較大。幼鳥:眉紋不明顯;耳羽褐色。上體褐色濃重,羽緣色淺成鱗狀紋,下體具偏黑色粗縱紋。尾羽灰褐色,具4~5條比成鳥更顯著的暗褐色橫斑。
2、短尾猴俗名別名紅面猴, 地理分布西南及廣東、廣西繁殖方式胎生。習性短尾猴棲息於亞熱帶常綠闊葉林中,生活在樹上,也常集群在地面活動。體型比獼猴大,體長50~56釐米。成體顏面鮮紅色,老年紫紅色,幼體肉紅色。耳較小,尾短光禿無毛。體背毛色棕褐,披毛較長,腹面略淺;頭頂毛較長,由中央向兩側披開。食性較雜,既取食野果、樹葉、竹筍,也捕食蟹、蛙等小動物。
短尾猴是體型最大的猴科動物,因較為罕見故常被誤傳為「野人」。其食物幾全為植物。冬季分堆坐在石壁上而夏季又分散在樹上睡眠。交配和產仔有明顯的季節性,短尾猴喜多巖石的疏林山坡。短尾猴比較畏懼寒冷,晝行性、樹棲的動物。除採食和夜宿多在樹上外,白天大多在地面或矮樹上活動。常在小河溝中翻石扒撈落在溪溝中的枯枝爛葉以尋找昆蟲、螃蟹等作為食物。喜歡群居,每個群體的數量為10~30隻不等。與中國其他獼猴類比較,地棲性更強,特別在受驚後多沿地面逃竄。短尾猴遊蕩路線常較固定,在河邊、竹林中運動時,常呈一定順序 一個接一個地行走或逃跑,可在地上形成猴路。
3、駝鹿, 是世界上最大的鹿科動物,也是中國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駝鹿以雄性的掌形鹿角為特徵,屬下共有2個物種8個亞種。不同亞種的毛色有所不同。駝鹿的名稱取意於其肩高於臀,與駱駝相似。它又稱堪達罕、罕達犴、犴,這是民族語言的音譯,幾個阿爾泰語系少數民族如蒙古族,滿-通古斯語族的滿語、鄂溫克語等,對駝鹿皆有類似稱呼。
駝鹿是典型的亞寒帶針葉林動物,主要棲息於原始針葉林和針闊混交林中,多在林中平坦低洼地帶、林中沼澤地活動,從不遠離森林,但也隨著季節的不同而有所變化。春天多在針闊混交林、樺樹林、山楊白樺林以及河、湖沿岸柳叢茂密的地區活動,夏天大部分時間在沿河林地、火燒跡地、灌木雜草叢生的河灣、河谷沼地、高草草甸以及舊河床等地帶活動,尤其喜歡山澗溪流、多汁植物茂盛的低洼地和沼澤地,這些地方水草豐富,又多鹼土,又可以臥在水中避暑和避免蚊虻的螫咬。秋天大多結群遊蕩在林間空地,採伐跡地、林緣或林中沼澤地,或山地溪流上遊避風向陽的地方。冬季主要在山地陽坡的楊樺林、沼澤地的柳林灌叢等地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