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以下簡稱《名錄》)是我國野生動物保護工作的重要依據。物種是否列入《名錄》,直接影響到針對它們的研究投入、保護政策、管理實踐、執法司法和公眾教育。
問題的發現
近年來,一些保護部門反映,也有相關案例顯示,《名錄》在使用中存在諸多問題。比如,新發現的物種是否有保護的依據?動物更名之後,是否依然被視作國家保護動物?《名錄》中一些學名存在拼寫錯誤,該如何處理。中名和學名所指的保護對象不一致時該怎麼辦?
(白頰獼猴Macaca leucogenys,圖片來源:Li, C., Zhao, C. and Fan, P.‐F. (2015), White‐cheeked macaque (Macaca leucogenys): A new macaque species from Medog, southeastern Tibet. Am. J. Primatol., 77: 753-766. doi:10.1002/ajp.22394)
近年在我國新發現的物種如白頰獼猴和達旺猴(Macaca munzala),野外種群分布狹窄、數量少,而且很多人認為既然是靈長類,理應保護,但其實沒有列在《名錄》中。
鎮海棘螈Echinotriton chinhaiensis(左)和高山棘螈E.maxiquadratus(右)(圖片來源:Hou M., Wu Y., Yang K., Zheng S., Yuan Z., Li P. 2014. A missing geographic link in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genus Echinotriton (Caudata: Salamandridae) with description of a new species from Southern China. Zootaxa, 3895: 89–102.)
《名錄》頒布時,將疣螈屬Tylototriton所有已知的物種以單種的形式列入,但隨著調查手段的改進和認知的擴展,疣螈屬先是拆分為疣螈屬和棘螈屬,改名後的鎮海棘螈依然得到保護項目和執法投入,但在疣螈屬隨後的拆分中,很多種是否該保護,存在爭議。
庫氏硨磲Tridacna gigas(圖片來源:Natural History Museum Rotterdam)
《名錄》發布時,庫氏硨磲用的學名Tridacna cookiana並非正確名稱,其名稱應在T. gigas或Dinodacna cookiana中選取。
中華虎鳳蝶(Luehdorfia chinensis)(圖片來源:胡萃,洪健,葉恭銀等.1992.珍貴瀕危蝴蝶-中華虎鳳蝶.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名錄》中列入的是中華虎鳳蝶,但學名Luehdorfia chinensis huashanensis顯示只有中華虎鳳蝶華山亞種被列入。中名和學名對應不一致,其他亞種所在地的管理部門是否應該保護其亞種有很大爭議。
這些在保護實踐中無法迴避的問題,究竟源自哪裡,未來該如何避免?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人員基於履行《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公約)的實踐經驗,思考CITES公約附錄和我國《名錄》的基本差異,發現《名錄》的諸多問題,除了一直沒有及時更新外,也源自1989年《名錄》發布時,未明確物種命名所參考的分類系統及如何處理動物分類學變化。
求異與求同
《名錄》在實踐中需要落實到真實的動物類群,但是如何用物種名稱來描述生物群體的客觀存在,分類學家有各自認識。
分類命名反映了人類對客觀自然世界的認識,30年來,隨著生物技術的發展,調查研究手段的拓展,形態學依據與分子依據相結合,動物的分類系統較過去更為科學和合理。
1989年發布時,《名錄》沒有說明參考的分類和命名文獻。但在學術界,對一些特定類群,一些動物編目系統是被廣泛採納的。研究人員查閱了大量文獻,梳理和比較了從1989年發布年代到近年間,《名錄》所列物種在較廣泛接受的物種編目系統中的命名變化。
算起來不簡單
研究者發現,在基本固定的狀況下(《名錄》僅在2003年調整過一次,將「麝(所有種)」由二級提升為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名錄》所收錄的物種數已經由423種增加到492種。對比新舊年代的編目系統,87個物種的中文名和84個物種的學名變更,24個物種的中文名和學名同時變更,許多物種的分類階元發生了調整。
未來如何避免
近年來修訂《名錄》的呼聲越來越高。《名錄》修訂意見稿,引起了科學家、管理人員和普通公眾的極大興趣。該研究表明,《名錄》的科學背景和命名基礎非常重要,必須加以重視。
對於《名錄》修訂時如何應對分類命名變化,研究者提出了一些建議:
(1)《名錄》發布時應明確所參考的分類命名文獻;
(2)分類命名文獻應與國際生物多樣性調查和保護趨勢相一致,反映全球和中國動物科學研究的主流;
(3)如果整屬或整科物種相似度高,則儘可能以整屬或整科的形式列入;
(4)昆蟲和魚類應儘量避免列入種下分類單元;
(5)《名錄》發布時應明確如何應對動物科學研究的變動;
(6)應建立專門的科學研究團隊,對《名錄》中包含物種在各編目文獻中的分類命名進行跟蹤和梳理。
可參考CITES公約對附錄所列物種建立標準命名機制,並根據科學進展,梳理和採納法定標準命名文獻,建立和更新專門的編目系統。
CITES公約物種資料庫(Checklist of CITES Species)中西藏盤羊Ovis hodgsoni的截圖,可見其列入歷史和同物異名變化。
該研究以「《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所列物種命名變化及對野生生物保護的影響」為題,已在《中國科學:生命科學》在線發表,與正文一同發表的還有補充材料「《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所列物種名單」,供學者和公眾查詢、參考和討論。
論文的第一作者為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平曉鴿博士,通訊作者為動物所曾巖博士。文章在構思和撰寫過程中得到了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汪松研究員、蔣志剛研究員、袁德成研究員、白明研究員、孟智斌副研究員和朱磊博士給予的幫助和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