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竹山寶豐鎮女媧山,數見於古史典籍之中,謂「相傳女媧鍊石補天處」,當地神話傳說頗多,佐證女媧曾於此鍊石補天、摶土造人。幾經損毀修復,幾番名譽之爭,且不論真假如何,單女媧山之巍峨雄壯,世人亦可前往觀之。
■文/記者 蔣輝 圖/記者 劉成臣
二十二峰齊相擁
夏末時節,我們一行造訪竹山寶豐,探尋寶豐諸多美麗鄉村,清泉村就位於女媧山下。行至於此而不登山一觀,實在虛於此行。
過清溪,繞農舍,馳騁於蜿蜒山路間,穿行於松濤呼嘯處,昂首仰望,女媧山近在眼前,行駛到景區門口卻需一刻鐘。第一景乃九鳳閣,次之三星殿,再次之女媧宮。建築依山而建,飛簷畫棟,紅牆黑瓦,類似明代宮廷格局,與武當山建築異曲同工。
走進三星殿,福祿壽塑像栩栩如生,一道士端坐像前,口念經文,餘音繞梁,使人心境澄明。走進女媧宮,女媧娘娘面帶微笑,俯瞰眾生。
再沿山路上行5分鐘,就到達山頂。女媧祭壇下,一口聖水井相傳為女媧鍊石補天遺蹟,井旁有一水池,井水滿則溢於池,井深數十尺,井水飲之,甘冽無比。
再往上有一石磨,磨身刻《羲媧姻緣石磨記》,據傳石磨分上下兩扇,上磨為乾,下磨為坤,以象徵天地男女,交合然後有細糧可食,而羲媧二人經歷浩劫後,彼此結合,繁衍生息人類。
山頂女媧祭壇按先天八卦圖建成,女媧銅像高達18米,寓意「九九歸一」。人首蛇身的女媧端莊秀麗,雙臂託碩大綠松石,盡全身之力採石補天。
女媧銅像對面乃問天閣,登問天閣可覽寶豐全境:二十二峰齊相擁,莫不以海拔900米的女媧山為尊。碧空之上光普大地,萬物生靈無不受惠;遠處層巒疊嶂,阡陌交錯;寶豐居山腳盆地中,往來人聲鼎沸,街市繁華可見。無論白天黑夜,人們抬眼總可望見女媧銅像,似乎從宇宙洪荒之時,女媧就庇佑著上庸大地。
史書典籍證真容
但有人總會提出疑問,寶豐女媧山真是女媧鍊石補天之地嗎?近年來,關於這個爭論不絕於耳,河北涉縣、陝西平利、江西於都等地紛紛自稱正宗。在歷史典籍之中,或可窺見寶豐女媧山最讓人信服。
在五代杜光庭所著《錄異記》中,作者明確寫道:「今房陵上庸界內,有伏羲女媧廟存焉,傳為摶土造人之所。」明《鄖陽府志》也記載:「俗傳女媧鍊石補天在竹山縣南,山下有女媧廟。」
而據清朝國家編纂的木版豎排《康熙字典》,「媧」字條目注釋云:「《史記·五帝紀》女媧鍊石補天,又女媧山在鄖陽竹山縣西,相傳鍊石補天處;《王象之詩》:『女媧山峽少人行,澗谷雲深一鳥鳴』......」
那個深山峽谷,《竹山縣誌》古八景之一謂之「女媧青鎖」。這一地段兩個山包突起,中間地段落下,既像馬鞍,更像銅鎖。這裡老竹新篁搖影,古松蒼柏滴翠,四季鬱鬱蔥蔥。《竹山縣誌》記載更加明確:「城西八十裡有女媧山,乃女媧鍊石補天處,昔日山上有女媧廟。」此外,明徐道的《神仙全傳》和現代袁珂的《中國神話大辭典》,均記錄了女媧摶土造人、鍊石補天的地方是竹山縣女媧山。
今女媧山周圍,很多地名都與女媧相關。相傳,山東北「九裡崗」,因女媧摶土造人擺放九裡長而得名;山南「大席場」,因女媧喜歡把泥人擺放在一張大蓆子上面而得名;「雙龍洞」則為伏羲女媧婚房。
女媧山南有一巨石,石上天生「碓窩」,當地人俗稱「打兒窩」,婚後不孕者到此可求得子嗣。此外,竹山境內得勝鎮有聖母山、金蓮洞,據《竹山縣誌》記載:「城西百餘裡,上有聖母廟,世傳聖母在此,現廟址猶存。」
十年開發遊客多
早些年,寶豐女媧山上依稀可見始建於晉代的女媧廟遺址,女媧鍊石補天古碑亦保存至今,官渡鎮武陵峽裡的伏羲傳經洞和伏羲女媧雙修摩崖石刻仍然存留。
據寶豐當地老年人介紹,農業學大寨時,有人趁改田造地之機,將女媧鍊石補天古碑推倒拖走,架在自家門前溝渠,當過溝踏板用。至今石碑尚存,可嘆碑刻文字朝下,在漫長的歲月裡,經過風雨侵蝕和溝渠之水衝刷,字跡早已脫落,無從辨認。
新世紀以來,竹山、寶豐兩級政府愈發重視女媧山的旅遊開發,經過10餘年重點建設,女媧山風景區粗具規模。2005年11月,女媧山道路硬化工程啟動,全長13公裡的景觀路從寶豐集鎮街市直通女媧山頂。在此基礎上,女媧山風景區已建的主要景點包括:女媧聖母殿堂、女媧公園、女媧祭壇、女媧古碑以及女媧山西南曹家溝系列景點等。經過10多年的挖掘開發,修葺一新的女媧宮、雄踞山巔的女媧祭壇成為遠近遊客的旅遊勝地,寶豐鎮也數次舉辦女媧文化節,公祭「華夏始祖、東方聖母」,吸引了數十萬遊客前來觀光。
在寶豐當地官員看來,女媧不是某一地區的文化現象、某一地區的文化資源,女媧文化的發掘和傳承應該是整個中華民族共同的目標,各地懷敬畏之心發掘傳承即可,逞口舌之爭相互攻訐則不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