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年前,清華女博士後嫁人大博士,後共同回農村種地,現狀如何?

2020-12-09 史海銀鉤

前言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憫農》

我們都知道中國實行的是九年制義務教育,也就是說所有適齡的孩子都必須要享有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這大大保障了中國孩子的學習權,也能從側面反映出我國對於教育的看重,對於培養人才的決心,而一般來講我們都要經歷幾個學習階段,小學,中學,大學,研究生,博士,博士後等等,這樣一個臺階一個臺階地走。

而對於我國目前來講,我國的博士人員佔比總人口數量僅為兩千分之一,呈現金字塔形,站的越高處的人,數量越少,所以博士對於我們來說就是人才中的人才。在平常人看來,博士最好的出路,要麼就是高校教書,要麼就是進行科研工作等等,反正是做一些很高端的工作。但是在我國卻有這樣一位清華的女博士,她後來嫁給了一個人大的博士,後面兩個人共同回了農村種地,9年後他們的生活怎樣了呢?

這個女生名叫石嫣,她從小開始就是個學霸,是人民大學的博士,清華大學的博士後,這兩所學校對於普通人群來講,要進裡面的本科都非常的難,更別說是博士和博士後了吧。她的研究方向是可持續農業與公平貿易,所以對於農業本來就有自己的看法,也一直在尋求創新,功夫不負有心人,在2008年的時候,她獲得了去美國公費實習的機會,別人留學都是去上課,她留學可不一樣。

她去了美國之後,真正的就化身為一個「農家小妹」,除了正常的雙休日,石嫣每天都要從早上7點開始去地裡幹活,那時候她在一個叫地升農場的生態農場裡面研究一種新型的農場經營模式,這可不是一般的農場,在這裡石嫣都不禁要感嘆,「原來可以這樣做農民」,那麼她為何要這樣講呢?

原來這個農場裡面暗藏玄機,強調的最重要的就是環保,裡面不使用農藥,除草劑等等這些汙染環境的東西。裡面養了一些諸如雞和羊的牲畜,利用它們的糞便來給植物提供養分,爛在地上的菜葉以及剩下的食物也拿來經過發酵之後使用,這就形成了一個人為的生態系統的循環。

在這個農場還有一個很棒的模式,那就是採用社區支持農業的模式,也就是說農業所產生的費用由社區來一起承擔風險,這樣就將成本壓到了最低,就這樣石嫣在這個農場工作了6個月。回到中國後,石嫣就決定,投身於農業,當聽到這個消息的時候,家裡人十分的不願意。但是她卻很堅定,剛開始她和自己的博士導師床辦了「小毛驢市民農園」,也正是在這個農園,她收穫了愛情,而且在這裡她可以將自己的所學更好的應用到實踐中去。

她的另一半叫程存旺,之前也是人民大學的一位博士生,他研究的方向是農業的環保和農業、食品安全問題,這和石嫣的類似。兩人平時就有很多的共同話題,兩人志同道合後來投身於農業,為了照顧好「小毛驢」,程存旺還休學了一年,就這樣兩人積累了大量的經驗。9年後他們最終真的在基地裡實現了生態循環,而且實行的是社區支持農業的模式,現在的項目已經有300-500家,年收入突破了900萬元,很好地帶動了當地農業的發展。

結語

除了完成自己的項目之外,石嫣和丈夫程存旺還會培養一批批的新農人,真正地帶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也更好地保護了環境。這樣的成果在全國也是數一數二的,也因此在2016年石嫣還被選為了全國青年領袖,中國就是需要這樣的人才,農業才能夠有質的飛躍!

圖片源於網絡,如若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7年前,北大博士不顧家人反對,畢業回農村種地,現狀如何
    老一輩農民吃夠了種地的苦,一輩子省吃儉用,把孩子拉扯大,讓他們讀書就是為了走出農村,在大城市有一份體面的工作,再也不希望他們回到農村受苦受累。但是近年來,有不少高校畢業生,不去找工作,而是直接回農村種地,經過幾年發展,已經成為了行業標杆。
  • 9年前,清華女博士後嫁人大博士,一起在老家當農民,現今怎樣了
    我要去種地!」耿媽媽對女兒的這個決定感到頗有些詫異,畢竟她本身就出生在城市之中,受盡耿媽媽和石爸爸的寵愛,一輩子沒受過什麼苦。而且她還是中國人民大學的博士,更是有了海外實習工作的履歷,各大企業肯定都是搶著要她,她卻選擇去農村種地,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 清華女博士回村當農民,種地11年開創農場新模式,後浪不容小覷
    人大博士,清華博士後,她前途似錦 1982年,石嫣出生於河北省保定市,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城裡人"。然而,石嫣依舊我行我素,堅持本行,選擇留在人大進行碩博連讀,深入有關農村發展的項目研究。
  • 6年過去了,清華建築系畢業,回農村種地的北京男孩,現狀如何
    後來思來想去,張文靜把家裡的兩套房賣了,繼續堅持經營農莊,她還把從清華建築系畢業的弟弟張文賀叫回來,一起合夥幹。就這樣,在2014年,一個地道的北京男孩——張文賀,清華建築系畢業,回北京郊區農村種地了。
  • 清華女博士後石嫣:出國學習農場經營模式,歸來後選擇紮根農業
    01引言種地一直都是農民做的事情,很難想像一位清華的博士後在畢業之後回到農村種地她的名字叫做石嫣,是一名學霸,之前就讀於中國人民大學,獲得了博士學位,後來在清華,獲得了博士後。就在其他同學決定找工作的時候,石嫣此時去了美國,而這次美國的深造機會讓石嫣的命運發生了改變。
  • 大家都是如何看待女博士石嫣,不當博士,竟然回農村種地的現象?
    記得幾年前就聽朋友說過石嫣博士的事跡,當時我自己的第一反應就是兩個字,佩服。因為博士給人的感覺就是從事科研和研究為主,或者是進入大學當一名老師。而石嫣從博士畢業之後選擇回農村種地,真的是需要很大的勇氣和魄力。
  • 9年前,曾是高考狀元,北大畢業回農村種地的廣東男孩,如今怎樣
    可是就偏偏有人喜歡「劍走偏鋒」,與世人觀念背道而馳,從農村走出去,又走回農村。9年前,廣東男孩鄒子龍,曾經的高考狀元,北大畢業之後,不顧父母反對,放棄了大城市的高薪工作,毅然回珠海農村當農民種地,搞起一片有機農場。
  • 6年過去了,放棄100萬年薪,回甘肅農村種地的北大博士,如今怎樣
    6年前,北大博士賈存勤,為了心中理想,放棄100萬年薪的工作,回農村種肉蓯蓉。經過幾年的努力,他在老家靖遠把幾萬畝的荒漠種成了一片綠地。一、北大博士畢業,不顧家人反對,放棄百萬年薪,回農村種地1976年,賈存勤出生於甘肅省靖遠縣糜灘鎮的一個小山村,父母都是種地的農民。
  • 他是北大藥學博士,放棄百萬年薪回農村種地,6年過去了現如何
    他是北大藥學博士,放棄百萬年薪回農村種地,6年過去了現如何讀書改變命運,高考改變人生。對於出生於農村的孩子來說,尤為如此。他們寒窗苦讀十幾年,就是為了考上大學,未來能夠留在大城市裡生活,這種執著的精神讓人佩服。
  • 6年前放棄百萬年薪,回農村種地的北大博士賈存勤,如今發展如何
    小鎮雖小,風景極美 「長大一定要回村子裡,讓這世界變成綠色」。 人生在世,總要為自己的夢想而奮鬥,對賈存勤來說,農村就是他的命根子。甘肅是個常年乾旱多雨的地方,人民生活的極為困難。
  • 她是清華畢業的博士,去農村種地11年,年收入達800萬!
    隨著科技的發展,現在的生活節奏快了很多,導致很多人每天追求忙碌的生活,卻忘了生活的質量,忘了如何讓自己快樂起來。現在的工薪族都講究打卡,上班打卡,下班打卡,但在其他方面卻做不到堅持,比如看書、鍛鍊等等有利於身心的活動,所以堅持在一些人眼中都變成了奢望。
  • 20年前,14歲高考750分考入清華後出國留學的美女博士,現狀如何
    她的父母見她如此好學,便在她學完自己上課的知識之後,讓她自學高年級的課本,可誰知道,何碧玉僅僅用了4年的時間,便將別的孩子9年的課程學完了,並融會貫通。年少成名「學神」何碧玉連續跳級,14歲時便學完了高中的所有課程,小小年紀的她,在比自己大幾歲的同學們的陪伴下,踏入了高考的戰場。
  • 12年前,不顧父母下跪哀求要出家做和尚的清華博士,現狀如何?
    不知道大家是否還記得12年前,不顧父母下跪哀求要出家做和尚的清華博士,現狀如何?能夠考上清華、北大這樣的學校,還是非常不容易的,尤其是對於寒門子弟來說,那是一件多麼值得驕傲和光榮的事情。在清華期間,張明光依舊是非常努力刻苦,連續讀完了研究生和博士。
  • 她是國家一級演員,嫁人生娃後回老家種地放羊,曾發文道婦女艱辛
    王二妮在音樂上造詣頗高,還曾榮登人民大會堂表演,在她成名之後,王二妮沒有藉助自己名氣撈金,而是嫁人生娃後回老家種地放羊,在照顧孩子時她還曾發文道婦女艱辛。陝西是民歌大省,王二妮的父母對民歌了解頗多,他們在長時間聽到女兒唱歌后覺得的她天賦頗高,為此老兩口特意借錢將女兒送去家鄉當地的藝術院校進行培養。甚至父母不易的王二妮學藝期間極其用功,短短幾年的學習之後,她就憑藉出色唱功加入縣裡的藝術團,在她成為正式的演員之後,家裡的經濟情況得到大幅度緩解。
  • 9年前北大畢業,放棄高薪回家種地的80後廣東男孩,現狀如何
    然而有這樣一位從北大畢業的80後廣東男孩,放棄了繁華城市的高薪工作,選擇回到農村老家種地,那麼這位學子如今現狀如何呢?畢業後拒絕了多個知名大公司拋來的橄欖枝,選擇回到自己的家鄉承包了上百畝的土地,開始發展有機農業。
  • 4年過去了,為了照顧父親,回農村種地的復旦博士後,如今怎樣
    ——復旦大學博士後陳潤華4年前,45歲的復旦大學博士後陳潤華,為了照顧父親,放棄復旦文學研究員職位,回貴州農村種植半夏、附子等草藥。對於他的選擇,許多鄉親們很是不理解,說他在大城市裡擁有一份好好的工作,完全可以把父親接去上海,為什麼要回農村種地,種地能致富嗎?
  • 她,人大博士,清華博士後,到農村種地當農民,如今年收入近千萬
    做出了一個讓人大跌眼鏡的選擇:那就是去農村當農民種地。女博士種地在很多人眼裡確實是不可思議,但是她卻做出了足以讓人目瞪口呆的成績,年收入近千萬。這位女博士的名字叫石嫣,是河北省保定人,可能有很多人認為她從事農業工作,是因為她從小長在農村,因此想回饋農村。
  • 農民都回農村種地,能推動社會發展嗎?
    在今日的中國,農民佔到了9億之多,農民的力量偉大吧!請回憶一下,建國以來,最能讓中國改變面貌,而又能讓外國人豎起大姆指的就有兩件事,一是農民的包產到戶,讓國人徹頭徹尾的從飢餓轉變為吃飽肚子,這還不說,還得要吃好,二是中國飛躍式的城鎮化發展,農民工這個功勞,無論如何不能抹殺,農民工也是地地道道的農民。
  • 北大藥學博士賈存勤:甘願放棄百萬年薪,也要回甘肅農村墾荒種地
    賈存勤是2006年畢業的北京大學藥學博士。6年前,他在北京一家知名上市藥業公司擔任副總經理兼工程師,年薪百萬,擁有3項發明專利,是國家高端藥材行業的領軍人物。 不過,為了少年時代心中的夢想,他毅然放棄百萬年薪,回到家鄉墾荒種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