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藥學博士賈存勤:甘願放棄百萬年薪,也要回甘肅農村墾荒種地

2020-12-25 騰訊網

賈存勤是2006年畢業的北京大學藥學博士。6年前,他在北京一家知名上市藥業公司擔任副總經理兼工程師,年薪百萬,擁有3項發明專利,是國家高端藥材行業的領軍人物。

不過,為了少年時代心中的夢想,他毅然放棄百萬年薪,回到家鄉墾荒種地。為了培育肉蓯蓉,他孤身走遍新疆、內蒙古和民勤多地考察,徒步四十天,進入深山無人區。其間無數次面對合伙人撤資,親戚朋友的責難,依然不改初衷。

六年之後,他在甘肅靖遠的家鄉種上了大面積的梭梭樹,把荒漠變成了綠洲。又在綠洲裡種上了一大片藥用價值極高的肉蓯蓉。如今賈存勤已經註冊了一家高科技生物公司,和他的母校北京大學合作,研究開發相關的藥用產品。在他的帶領和幫助下,許多靖遠縣的貧困戶都已經致富脫貧。

一、賈博士偏要去種地

賈存勤1976年出生於甘肅省靖遠市糜灘鎮的一個小山村,因為家中貧困,所以他自小讀書就非常努力。後來他考上了北大,選擇讀藥學專業。2006年,賈存勤從北大取得藥學博士學位後,一直在「坐辦公室」。

從業八年裡,他在北京某知名的上市公司當副總經理兼高級工程師。曾經參與過十幾個國家級別的科研項目,取得3個發明專利。2014年的時候,他的年薪已經超過了百萬,生活可以算是相當富足安逸。

這個時候,賈存勤忽然想起了自己的家鄉——甘肅靖遠。那裡到處都是荒漠,寸草不生。自己的生活好起來了,可是鄉親們還在過苦日子。怎麼能讓大家一起發財呢?賈存勤想到了自己的專業。

製藥行業非常賺錢,昂貴的成品藥製造,依賴的是天然藥材。假如能把家鄉的萬裡黃沙變成綠洲良田,再種上有價值的藥材,就可以幫助鄉親們脫貧。想到就做到,於是賈存勤在2014年時,毅然放棄百萬年薪的工作,自己跑回靖遠開始種地、開公司。

賈存勤想在家鄉種植肉蓯蓉,這種藥材從中國漢代起,就是宮廷養生的佳品,藥用價值非常高。它通常寄生在梭梭樹的根部,而梭梭樹剛好可以生長在沙漠裡,起到防風固沙的作用。

賈存勤的家鄉靖遠縣過去沒有人種過這種植物,對於它的生長周期與各種條件,大家都不清楚。於是,賈存勤決定親自前往新疆和內蒙等地區進行考察。完全沒有經驗,還要投那麼多錢和時間進去搞研發,最後能不能成功還不好說。合伙人感覺太冒險,決定從賈存勤的公司撤資。

親戚朋友們都覺得賈存勤的腦子是壞掉了,本來好好坐在空調房裡吹冷風,拿著百萬年薪的工作不幹,非要回到家鄉來種藥材,怎麼勸也不肯聽。父母也「只當白養了」他,對親戚說,「博士回家種地,能有啥出息!」沒想到六年之後,他還真的有了大出息!

二、實現了夢想,又造福鄉裡

賈存勤姓「假」,但是他的勤奮是「真」。當年他從貧困山村走出來,後來幾十年都在讀書、坐辦公室。但是,他沒有忘記父輩們是怎樣扛鋤頭下農田。

論讀書,他已經讀到了博士,差不多到頂兒了。論研究,他十年來,也有過三項發明。這時他就想實現自己小時候的夢想,把家鄉的黃沙變成綠地。什麼人和事都無法阻擋他的夢想,何況是一些碎語閒言。

缺少獎金,他就想方設法去湊;沒有技術,他就刻苦努力鑽研。他走南闖北,一個人背著行囊往深山裡一鑽就是四十多天。哪裡有肉蓯蓉,他就在哪裡去紮營。蹲點兒觀察、記錄這種植物的生長數據,親手做凍土層、土壤,觀察藥材過冬的數據。

這時候忽然傳來愛妻與女兒以及嶽母同時生病的消息,賈存勤當時辭職很久了,而錢也全投進了新開的公司,幾乎面臨絕境。朋友和家人再一次勸說他趁早放棄,還有機會在同學的幫助下重回大公司。假如一意孤行,最後可能面臨的是——身敗名裂、一事無成!

但是開弓沒有回頭箭,賈存勤偏不信這個邪。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兩年的試驗後,賈存勤成功把梭梭樹這種植物引進到靖遠。並發動當地貧困農民,開始大面積種植。若笠鄉的賈科組發現賈存勤有本事,就把田地流轉給他,自己再給他打工,除了每年有流轉費,一年下來也能賺二萬多打工錢。

石門鄉的劉仙民在賈存勤指揮下開始種紅柳樹、種肉蓯蓉,二十畝的荒地變藥田,一年產出藥材2500公斤,賺了三萬多。又過了一年,賈存勤的種植方法被推廣到七個鄉鎮,規模達1.5萬畝,得到當地政府的支持和表彰。

現在他已經成立了一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通過他的公司和農戶籤協議,合作批量種植肉蓯蓉。形成一個10萬畝規模的產業鏈條。又和母校北京大學合作,開發生產肉蓯蓉口服液等保健產品,帶動了整個鄉裡富起來。

結語

夢想是天上的白月光,現實是地上的六便士。2020年,成功實現夢想的賈存勤和《月亮與六便士》中的主角開始的時候一樣,已經人到中年。

最近幾年,北大、人大的博士回鄉務農,算不得大新聞。別的博士或者碩士回鄉務農,多少屬於玩票性質,他們的家中大多有一些家底。萬一成功固然好,不成功也不會影響生存。

但賈存勤的原生家庭情況很一般,父母都是普通農民。萬一他創業失敗了,不光生活質量會嚴重下降。他本身會成為一個典型的笑話,極可能連累到他的父母,一家人都被人指指點點,抬不起頭來。

社會上的人,歷來只以成敗論英雄。因此一個成年人想要實現自己的夢想,是需要極大勇氣的。不過無論如何,賈存勤通過自己的努力實現了夢想。更加難能可貴的是:他不光自己先富了起來,同時也沒有忘記造福家鄉的人民。

相關焦點

  • 他是北大藥學博士,放棄百萬年薪回農村種地,6年過去了現如何
    他是北大藥學博士,放棄百萬年薪回農村種地,6年過去了現如何讀書改變命運,高考改變人生。對於出生於農村的孩子來說,尤為如此。他們寒窗苦讀十幾年,就是為了考上大學,未來能夠留在大城市裡生活,這種執著的精神讓人佩服。
  • 6年前放棄百萬年薪,回農村種地的北大博士賈存勤,如今發展如何
    小鎮雖小,風景極美 「長大一定要回村子裡,讓這世界變成綠色」。 改革開放剛好趕在了他的眼前,這個在老師眼中學習刻苦,生活樸素的孩子,終是沒有讓認識他的人失望,憑藉著優秀的學業能力,聰明樂觀的思想頭腦,他成功的被北大錄取了。 人生在世,總要為自己的夢想而奮鬥,對賈存勤來說,農村就是他的命根子。甘肅是個常年乾旱多雨的地方,人民生活的極為困難。
  • 6年過去了,放棄100萬年薪,回甘肅農村種地的北大博士,如今怎樣
    6年前,北大博士賈存勤,為了心中理想,放棄100萬年薪的工作,回農村種肉蓯蓉。經過幾年的努力,他在老家靖遠把幾萬畝的荒漠種成了一片綠地。一、北大博士畢業,不顧家人反對,放棄百萬年薪,回農村種地1976年,賈存勤出生於甘肅省靖遠縣糜灘鎮的一個小山村,父母都是種地的農民。
  • 6年前,放棄百萬年薪,北大博士選擇回村種地,近況是這樣
    賈存勤,一個北大畢業的博士生,在畢業之後放棄百萬的高薪工作,為了自己的夢想,回到農村老家種植肉蓯蓉,經過幾年的艱苦奮鬥,賈存勤的努力再也不是一時衝動,而是通過自己的努力,是使大片的荒漠變成綠洲。1976年,賈存勤出生在甘肅省的一個小山村,父母都是農民,小時候的家庭不是很富裕,所以他小的時候就非常渴望走出這個山村,所以小的時候他非常努力讀書,在班級裡的成績一直是名列前茅。在2006年的時候,他通過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北大並順利從北大畢業,成為了一名醫藥學的博士。
  • 他是北大博士畢業的甘肅小夥,放棄百萬年薪,回家種地如今怎樣?
    前言:相信很多人都想要讀大學,找到好的工作,但是無奈城市的壓力始終是這麼大,而且很多人都不再想要安逸的生活了,都喜歡跳出來創業,尋找自己喜歡的行業去創業,趁著還年輕拼搏一下,就有這麼一個人,他是北大的博士畢業,他工作幾年爬上了百萬年薪職業,但是因為他想要回家種田,圓自己一個夢,他便放棄了自己的高薪工作
  • 北大博士棄百萬年薪去種田,卻被嘲笑:認為你就該幹啥的人才狹隘
    01他寒門出身,考上北大藥學博士,畢業後在上市公司幹到副總賈存勤的家境並不好,他出生在一個小山村裡,甚至可能山村裡的很多人一輩子都走不出大山但是賈存勤並沒有被原有不利的條件框住,反而走出了大山還考上了大學,進的還是中國頂尖學府之一的北京大學。在大學中,賈存勤學的是藥學專業,歷經幾年的大學時光之後,賈存勤依舊名列前茅,並且以藥學專業北大博士學位畢業。而且一畢業就進到了北京的上市公司。
  • 7年前,北大博士不顧家人反對,畢業回農村種地,現狀如何
    老一輩農民吃夠了種地的苦,一輩子省吃儉用,把孩子拉扯大,讓他們讀書就是為了走出農村,在大城市有一份體面的工作,再也不希望他們回到農村受苦受累。但是近年來,有不少高校畢業生,不去找工作,而是直接回農村種地,經過幾年發展,已經成為了行業標杆。
  • 大家都是如何看待女博士石嫣,不當博士,竟然回農村種地的現象?
    記得幾年前就聽朋友說過石嫣博士的事跡,當時我自己的第一反應就是兩個字,佩服。因為博士給人的感覺就是從事科研和研究為主,或者是進入大學當一名老師。而石嫣從博士畢業之後選擇回農村種地,真的是需要很大的勇氣和魄力。
  • 清華女博士不顧家人勸阻,放棄百萬年薪當農民,收入高達7位數!
    其次就是農民,正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足以證明糧食的重要性,因此,古時候,農民的身份要遠遠高於那些給人家打工和那些經商的人。 不過,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展,現在種地的人已經越來越少了,不種地的原因很簡單,因為種地賺不到錢。
  • 北大才女放棄百萬年薪,回老家當油漆工,繁華都市為何留不住人才
    蘇黎傑在幾番琢磨之後,毅然放棄了一個房地產公司的邀請,放棄了百萬年薪的誘惑,選擇離開都市回到她走出來的農村。她的理由是:這種繁華不屬於我。北大的專業技能此時被她束之高閣。其實她擱置的何止是北大的知識,她把這些年大學所有的知識和技能都擱置了。
  • 9年前,曾是高考狀元,北大畢業回農村種地的廣東男孩,如今怎樣
    可是就偏偏有人喜歡「劍走偏鋒」,與世人觀念背道而馳,從農村走出去,又走回農村。9年前,廣東男孩鄒子龍,曾經的高考狀元,北大畢業之後,不顧父母反對,放棄了大城市的高薪工作,毅然回珠海農村當農民種地,搞起一片有機農場。
  • 放棄百萬年薪,投入祖國農村!
    隨著這些年國家大力投入新農村建設,農村不管是在環境還是教育等各個方面,都有了極大的改善。其中改變農村現狀的大學生村官、大學生支教、支醫、支農,等各個方面,都有這些年輕的大學生在農村奮鬥,在農村投身建設之中!而筆者今天要介紹的這位大學生,被廣大網友稱為「最牛」大學生村官,而他所服務的村名們,更是情切的稱他為「耶魯哥」!
  • 北大才女放棄百萬年薪當油漆工,問及原因,她:都市繁華不屬於我
    北大碩士畢業生,普通話甲級、英語六級、法語初級,還曾在《新京報》、《中外文化交流》上發表文章,怎麼看都是社會精英,然而,誰能想到,就是這樣一位才女,竟然甘願當一位油漆工,而且還甘之如飴,她便是北大才女蘇黎傑。
  • 他放棄年薪百萬,回鄉拿月薪3000?
    華為去年發布了一個「天才少年計劃」,任正非要在全世界範圍內招聘,開出百萬級別年薪。有一個叫張霽的通過了七輪層層考核成功拿下天才少年最高一檔待遇,年薪201萬,有人問他「啥感覺呀?」張霽說「沒感覺啊,還有公司給我開300萬年薪,我沒去!」
  • 北大博士畢業年薪70萬、創業碩士年薪百萬,學霸的成功可複製嗎
    也許她早已是年薪大幾百萬的女性代表。有顏值,有才華,學習成績從初中到博士一路奮鬥,最終從四川大涼山走進了北京大學光華學院。從網紅到北大博士,她算是個極致的學霸,上過綜藝節目《奇蹟時刻》和《一站到底》。她成功的秘訣是「永爭第一」。在今日頭條「同學請坐」已經擁有120多萬的粉絲,經常分享自己的學習經驗。
  • 北大博士的糾結:留北京為房奮鬥,回老家,還是外地高校當副教授
    一名北大博士即將畢業,在畢業之際,其遇到了人生的十字路口,需要做出選擇:是留在北京為房奮鬥,還是回老家,又或者是去東南沿海某省份高校做副教授?所謂魚與熊掌,不可兼得,人生的抉擇讓其很為難。
  • 張昆瑋:放棄谷歌百萬年薪,辭職回家任教,月薪三千是浪費才華嗎
    然而近年來這些清華、北大等名校的畢業生紛紛走下了「神壇」,開始體驗起了「普通人」的生活,前有北大博士賣豬肉,後有清華學姐講脫口秀。今天我們故事的主人公也是如此,他作為清華姚班畢業的天才卻毅然決然地放了谷歌年薪百萬的工作,選擇回到家鄉的一所二本院校任教,每個月只拿三千塊的工資,他就是張昆瑋。
  • 託福滿分考入耶魯,卻放棄百萬年薪,回農村拿千元月薪
    按理說,能從耶魯大學畢業,回國以後,絕對可以拿到百萬年薪,但是,這位名叫秦玥飛的年輕人,卻一頭鑽進了農村,考了個小小的村官,拿起了千元多的月薪。 這是為何呢?
  • 當年考入清華北大的農村學生,後來都怎樣了?
    清華北大作為站在金字塔頂尖的高等學府,一直激勵著無數莘莘學子不斷地努力。即使是我家才三年級的孩子,在和我聊天時,都問過,「媽媽,長大後我是要考清華還是北大呢?」當然,小小少年有如此志氣是可貴的。同時,由此可見,清華北大應該是每個學生夢寐以求的學府。
  • 當年不顧家人反對,北大畢業回農村種地的廣東男孩,如今讓人羨慕
    而同樣的,北京大學的畢業生毫無疑問是十分地吃香的,他們在大學生裡就是尖子中的尖子,但是有這樣一位廣東男孩,他是北大的畢業生,卻不顧父母的反對,要求回到自己的農村老家去種地,為什麼這樣一位優秀的才子放棄了城市裡優越的工作和生活,而是選擇回老家種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