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重慶|走出兩彈元勳 兩江新區有處國立中央大學遺址

2021-01-08 上遊新聞

上遊新聞·重慶晚報慢新聞記者 王渝鳳 兩江新區供圖

在兩江新區康美街道,有一座建築舊房子,門口立著的牌子上寫著:中央大學柏溪分校舊址,幾個字透露著這裡曾經的輝煌。

曾經有一座高等學府坐落於此,它就是國立中央大學柏溪分校,回顧這所學校的辦學歷史,與彼時的苦難歷程息息相關。

今年雙曬期間,兩江新區一度成為市民關注的熱點,而這座隱藏在鬧市中的磚木結構建築,成為不少市民打卡地。

家住沙坪垻的市民王先生帶著女兒前來拍照表示:「得知重慶有這樣的辦學舊址,我們特地過來打卡。」

記者從兩江新區宣傳部獲悉,隨著周邊綠化的完善,整個柏溪分校舊址掩映在青山綠水之間,成為市民周末遊覽的又一選擇。

▲國立中央大學柏溪最後的校舍正面圖

張之洞等人籌建

因抗戰爆發決定內遷重慶

東南大學官網首頁關於該校歷史沿革的記錄上,完整地記錄了國立中央大學的建校及變遷史。

根據該校歷史沿革的記載,國立中央大學前身是1902年由張之洞等人籌建的三江師範學堂。

1905年,學校改為兩江師範學堂。1912年,辛亥革命後,學校因時局不穩而停辦。1915年,教育部在原兩江師範學堂的基礎上,創辦了南京高等師範學校。1920年底,由蔡元培、蔣夢麟等人籌建東南大學。1923年,兩校合併,仍稱東南大學。1927年,國民政府定都南京,將東南大學與多所學校合併組成綜合性大學,改稱為第四中山大學。1928年6月,學校又更名為國立中央大學。

上海社科院蔣寶麟論文《抗戰時期中央大學的內遷與重建》一文中,提到1932年8月,羅家倫就任國立中央大學校長,在時局紛亂的背景下,提出以「安定」「充實」「發展」作為國立中央大學新的治校方針。在羅家倫的主持下,國立中央大學經過一段時期的整合完善,學校已具相當規模。

▲國立中央大學柏溪分校舊址現狀

1937年,羅家倫經過深思熟慮的分析,希望將學校遷往內陸城市,為此,他開始了考察。

在途經重慶時,他發現重慶山勢起伏,層巖疊嶂,易於防空,是一個戰時設校的理想地點。

1937年8月,羅家倫回到南京後,隨即命令總務處日夜趕製900個大木箱,開始為遷校至重慶做準備。

從此這所大學開啟了在重慶的辦學歷程。

▲中央大學柏溪校區老照片

遷往重慶

足足耗時一年

羅家倫宣布國立中央大學立即遷往重慶,限令全校師生統一於8月底以前回校,啟程西遷。同時國立中央大學的圖書儀器及教學設備,也裝箱起運。

在選擇遷校地點時,羅家倫提出兩條遷校原則:一是遷至的新校址,一定能輪運抵達;二是一定在整個抗戰期間絕無再作第二次遷校的必要。這是羅家倫在危急關頭做出的理智而準確的判斷,避免像後來許多內遷學校多次遷徙的周折。

由於提早準備,國立中央大學在多方面的大力支持下,不僅是師生員工,圖書、儀器的順利遷移,就連畜牧場養的牲畜也同樣輾轉萬裡,用一年的時間也安全運抵戰時陪都重慶。

國立中央大學輾轉遷至重慶後,先是落腳沙區松林坡,但隨著逃到後方的學生不斷增加,松林坡校區已十分擁擠,羅家倫便選擇了禮嘉附近這處依山傍水的山間平壩修建分校,以安置學校的低年級學生。

據原國立中央大學、南京大學重慶校友會副會長彭黎明回憶,當時這一帶並沒有名字,羅家倫在此考察時,看到一條小溪(即九曲河),附近柏樹森森,便為該地取名「柏溪」。

▲文物保護點

42天建一所學校

學生在學校裡唱《松花江上》

2017年,東南大學重新梳理並刊發了國立中央大學柏溪分校在重慶的辦學歷史。

在東南大學的土木工程學院的網站上,一篇名為《中央大學土木工程系第31級年級史》的文章披露了這段歷史,柏溪分校位於嘉陵江上遊,中間有操場,其環形跑道約300米。

2017年6月3日,《東南大學報》刊發文章《一張柏溪分校的學凳》,文中作者尹文是東南大學的老師,他尋訪這段柏溪分校辦學史時表示,裡面有三張課桌,還有一張當年的中央大學的學凳,油漆褪盡,火漆已經看不清楚,布滿了歲月的滄桑。

▲東南大學尹文老師帶著學生重走國立中央大學的辦學地,重溫辦學歷史

2013年,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員蔣寶麟撰寫論文《抗戰時期中央大學的內遷與重建》一文,詳細地再現了當年的國立中央大學柏溪分校的輝煌歷史:有房屋108棟,3個體育場面積8000平方米,可容納近2000人在此上課,而修建這樣一所規模龐大的學校,在周邊村民的爭相幫助下,只花了42天。

蔣寶麟寫道,學校建好了,但國難當頭,整個國家都在戰火中燃燒,即便是柏溪的中大學子們,也難以享受寧靜的學習時光,而隨時都要做好躲避敵機轟炸的準備。

據彭黎明介紹,柏溪分校選址時就考慮到了防空襲的需要,這裡三面環山、森林茂密,不易被發現;校舍建設時,互相都保持一定間距,學校對面的小山頭,被學生們戲稱為「警報山」,因為每次防空警報一拉,師生就要拼命往山裡跑。

據家住柏溪附近的廖呈祥回憶,當時國立中央大學附小的教程中,老師們都會教一些逃難知識,比如燒紅薯充飢、用草編密碼、吹口哨傳信等等,而每到學生們組織活動,總會在學校裡響起悲憤的合唱《松花江上》。

▲國立中央大學柏溪分校培養的人才

培養諸多人才

辦學的記憶依舊深入人心

八年時間裡,柏溪分校培養了眾多的人才,如「兩彈一星」元勳朱光亞、錢驥、黃緯祿,中科院院士、固體物理學泰鬥馮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圖案的設計者曾聯松,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兩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吳良鏞。著名畫家徐悲鴻、黃君碧也曾在此傳道授業。

在朱光亞院士的介紹上醒目寫著:1941年,朱光亞畢業於重慶南開中學,同年9月,朱光亞院士考入遷至重慶辦學的國立中央大學,在位於柏溪分校的物理學系讀書。錢驥於1938年9月高分考取了國立中央大學理化系,1943年,畢業於國立中央大學理化專業。並留校做助教,進修物理。包括朱光亞、錢驥、黃緯祿等在內的科學家,為我國科學事業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人才基礎。

▲國立中央大學柏溪分校遺存物件

記者從兩江新區官網獲悉,當時在中央大學柏溪分校的防空洞內,還曾藏有69箱文物。這批文物來自於安陽、新鄭、洛陽、輝縣等殷商時期的繁華勝地,包括拓片1162張,圖書1472冊,以及陶器、銅器、玉器、瓷器、甲骨、織錦、檔案卷宗等,抗戰爆發後,由河南博物館運抵重慶。

如今,舊址依然矗立在原地,隨著城市的發展,這所舊址已經成為市民打卡和尋找歷史的一個新去處。

相關焦點

  • 老重慶 | 走出兩彈元勳 兩江新區有處國立中央大學遺址
    老重慶 | 走出兩彈元勳 兩江新區有處國立中央大學遺址 2020年10月22日 09:43 上遊新聞  閱讀量: 上遊新聞·重慶晚報慢新聞記者  王渝鳳 兩江新區供圖在兩江新區康美街道,有一座建築舊房子,門口立著的牌子上寫著:中央大學柏溪分校舊址,幾個字透露著這裡曾經的輝煌。
  • 兩江文脈 |走出兩彈元勳的高等學府遺址,就在兩江新區這裡
    探訪兩江文脈,江小妹帶您了解兩江新區文化瑰寶的前世今生~在兩江新區,曾經有一座高等學府座落於此,——國立中央大學柏溪分校,它的遺址就位於今天的康美街道境內▲兩江師範學堂全圖1902年國立中央大學最早肇始於由張之洞等人籌建的三江師範學堂。1905年學校改為兩江師範學堂。
  • 新加坡國立大學(重慶)研究院落戶兩江新區!
    新加坡國立大學,2019年最新QS亞洲排名第1、全球排名第11位。而今天,新加坡國立大學(重慶)研究院正式籤約落戶兩江新區!該研究院作為新國大在中國西部唯一的對外合作窗口和運營總部,將打造全國具有影響力的產學研一體化開放平臺。
  • 亞洲第一高校新加坡國立大學兩江新區打造四大研發平臺
    9月11日,界面重慶從兩江新區獲悉,新加坡國立大學(重慶)研究院正式籤約落戶兩江新區。該研究院作為新加坡國立大學(簡稱新國大)在中國西部唯一的對外合作窗口和運營總部,將打造全國具有影響力的產學研一體化開放平臺。據界面重慶統計,目前至少已有15所國內外頂尖高校及研究機構落戶兩江新區。
  • 多位兩彈一星元勳 曾在重慶這裡讀的書
    ▲國立中央大學柏溪校區在兩江新區康美街道,有一座建築舊房子,門口立著的牌子上寫著:中央大學柏溪分校舊址,這些字透露著這裡曾經的輝煌。這裡,曾經有一座高等學府座落於此,它就是國立中央大學柏溪分校,回顧這所學校的辦學歷史,與彼時的苦難歷程息息相關。今年雙曬期間,兩江新區的旅遊成為市民關注的熱點,而這座隱藏在鬧市中的磚木結構建築,成為不少人打卡觀看的網紅點。
  • 「兩彈元勳」留學後都回來報效祖國,為什麼現在的清華生不行?
    這次疫情,清華飽受人民熱議,高考在即,雖然很多狀元都選擇了清華,但仍有很多人在質疑,這些狀元有幾個人將來會留在國內?實際清華北大為我國輸出的人才還是非常多的,今天就以「兩彈元勳」為例,看看當年清華為我國培養了多少頂尖人才。
  • 兩彈元勳—鄧稼先
    鄧稼先,安徽懷寧人,出身書香世家,曾祖父鄧繩候是書畫家,祖父鄧藝孫是教育家,父親鄧以蟄是北京醫科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校哲學系教授。鄧氏家族「潛德不耀」的家風、「學行篤實」的學業精神深深地影響了鄧稼先的一生。 鄧稼先出生不久即隨父親鄧以蟄來到北平生活,1947年畢業於西南聯大,先到北大任教,後考取美國留學生,被美國普渡大學錄取學習核物理。
  • 湖南大學重慶研究院落戶兩江新區
    兩江新區建設重慶智慧之城再迎新進展。8月19日,兩江新區與湖南大學籤署合作協議,將在兩江協同創新區共建湖南大學重慶研究院。 湖南大學重慶研究院將立足兩江新區經濟社會發展及湖南大學雙一流學科建設需要,發揮科技與人才優勢,緊緊圍繞新能源動力系統與輕型特種發動機技術、車輛減振與緩衝新技術、新一代智能信息技術、智慧交通與出行體驗創新設計等領域,通過引入前沿技術和團隊,形成完備的工藝技術路線和先進的裝備平臺,培養具有實際產品開發經驗的高端人才,促進高新技術成果在兩江新區的推廣應用,提升轄區企業競爭力。
  • 民國時期的國立中央大學現在咋樣了?
    我們先看看民國時期的國立中央大學是個啥子情況:1902年5月,湖廣總督張之洞與兩江總督劉坤一向清廷上奏,呈請在兩江總督署江寧(即南京)辦一所師範學堂,同年,三江師範學堂開始籌建,開啟南京現代意義的高等學府之先河。(詳見「三江師範學堂」)。1905年,三江師範學堂易名兩江師範學堂。李瑞清出任兩江師範學堂監督(校長)。
  • 上海交通大學攜手兩江新區建臨近空間創新研發中心,研究航空航天新...
    12月26日,上海交通大學重慶臨近空間創新研發中心在兩江新區揭牌成立。該中心將落戶兩江協同創新區,並以兩江新區為平臺,促進重慶及兩江新區的航空航天、機械工程、新材料、信息技術等領域發展。李倩 攝市委常委,兩江新區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段成剛,上海交通大學黨委常委、常務副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丁奎嶺共同為上海交通大學重慶臨近空間創新研發中心揭牌。丁奎嶺表示,上海交通大學是中國歷史最悠久的高等院校之一,與重慶有深厚的淵源。
  • 國立中央大學的那些事兒
    國立中央大學,聽上去如此高大上的一個名字,也已淹沒在歷史長河中。 可是,這所大學並不是真的消失了,她只是換了一種形式存在於世。國立中央大學是中華民國時期中國最高學府,也是中華民國國立大學中系科設置最齊全、規模最大的綜合性大學。
  • 中國高校那些事——國立中央大學
    1952年,在全國高校院系調整中,工學院保留在原國立中央大學四牌樓校址,與其它學校有關系科合併成立南京工學院,即今東南大學;文、理學院遷往金陵大學鼓樓校址,與金陵大學文、理學院等合併,仍名南京大學,繼承了原國立中央大學及其前身學校檔案;調出的相關院系作為主體成立或參與建立了十多所院校,發展為今南京農業大學
  • 最後的貴族:國立中央大學
    在清廷興建的諸多學堂中,又尤以京師大學堂、北洋大學堂、三江師範學堂聲名最為顯赫。隨著時間的推移和不同歷史階段的發展演化,京師大學堂成為了北京大學的前身,北洋大學堂則轉化成了天津大學,而三江師範學堂正是國立中央大學的源頭,它現在的名稱叫做南京大學。時光再次倒流回1902年,身為晚清重臣、兩江總督的張之洞在南京創建了三江師範學堂。
  • 重慶兩江新區引智再獲進展 上海交通大學重慶研究院揭牌成立
    張婷婷 封面新聞記者 羅惟巍6月8日,上海交通大學重慶研究院在兩江新區正式揭牌成立,將聚焦航空航天、裝備製造等重點領域。揭牌儀式上,上海交通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林忠欽表示,上海交大與重慶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與兩江新區有良好的合作基礎。上海交大將積極推動研究院落地落實,構建可持續發展機制,深化校地合作,更好服務重慶及兩江新區經濟社會發展。
  • 從大學章程看,誰最有資格代表國立中央大學?毫無疑問是東南大學
    國立中央大學,當年大名鼎鼎,實力非常的強,被稱為亞洲最牛的大學,沒有之一,那麼到底有多強呢。可以說強的讓你怕怕的感覺大學經費,中央大學全國第一,比第二名多了一倍,清華北大加起來都不如中央大學。,百分百的全國第一。
  • 大事記-兩江新區
    這標誌著中國最大極限運動中心正式啟幕,重慶市民「主城周邊1小時車程遊」有了一個新的目的地。來自人民日報、新華社、光明日報、經濟日報、中國日報、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央電視臺、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中國新聞社等9家中央新聞媒體的記者、編輯,與重慶主要媒體一起,深入兩江新區相關企業進行採訪。
  • 《教育記憶》:當年「亞洲第一」的國立中央大學有多厲害!
    1928年,「江蘇大學」改稱「國立中央大學」,1937年遷至重慶、成都等地辦學,史稱「重慶中央大學」。1946年,中央大學在南京復校,開設理、工、醫、農、文、法、師範7個學院、共43個系科、26個研究所。是當時中國乃至亞洲最頂尖的大學。1949年8月8日,國立中央大學更名為「國立南京大學」。1950年10月10日,校名定為南京大學。
  • 走出270多位兩院院士,6位「兩彈一星」元勳,南京大學實力雄厚
    有這樣一座巍巍鴻庠,百十餘年來就默默屹立於此,三江師範學堂、金陵大學、中央大學……一個個承載著歷史責任承擔著中國脊梁的名字代表著它在中國教育史上譜寫的輝煌篇章。它,就是南京大學!天開教澤,道啟南雍自1902年建校,百十餘年來南京大學,幾經風雨、幾番離合、幾度興衰。
  • 兩大傳說級高校——西南聯大vs國立中央大學
    要談起中國高等教育史,有兩大傳說級高校是繞不過去的話題,那就是抗戰時期只存在八年的的西南聯大和曾經的亞洲第一國立中央大學,西南聯大是由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南開大學聯合組建,國立中央大學則是由張之洞創辦的三江師範學院演變而來,這兩所大學在當時甚至後來都是其他高校難以望其項背的存在,那麼這兩所學校到底誰更勝一籌呢?
  • 曾經亞洲第一的國立中央大學,現在到底去哪裡了?
    張乃燕、李四光、蔣介石、顧毓琇、 梁希等歷史上很多很重要人物都擔任過國立中央大學的校長。1948年,在普林斯頓大學的世界大學排名中,中央大學已超過日本東京帝國大學(現在的東京大學),居亞洲第一。當時的國立中央大學可謂執中國高等教育之牛耳,那個時候的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和中央大學都不是一個檔次的,即使是合併後的西南聯大和中央大學相比也是有相當大差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