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彈元勳」留學後都回來報效祖國,為什麼現在的清華生不行?

2020-12-10 李老師講最真教育

這次疫情,清華飽受人民熱議,高考在即,雖然很多狀元都選擇了清華,但仍有很多人在質疑,這些狀元有幾個人將來會留在國內?

實際清華北大為我國輸出的人才還是非常多的,今天就以「兩彈元勳」為例,看看當年清華為我國培養了多少頂尖人才。

我國的「兩彈元勳」,頂級學霸,大部分都畢業於當年的清華北大。

錢三強,畢業於清華大學物理系,在法國巴黎大學獲得博士學位,1948年回國。

錢驥,畢業於國立中央大學理化專業。

姚桐斌,畢業於交通大學唐山工學院,獲工學學位,後在英國伯明罕大學獲得博士學位,1957年回國。

趙九章,畢業於清華大學物理系,後赴德國攻讀氣象專業,獲得博士學位,1938年回國。

鄧稼先,畢業於西南聯合大學物理系,後在美國普渡大學獲得博士學位,1950年回國。

王淦昌,畢業於清華大學物理系,在德國柏林大學留學,1934年獲得博士學位,同年回國。

彭桓武,畢業於清華大學物理系,1938年赴英國愛丁堡大學留學,獲得博士學位,1947年回國。

程開甲,畢業於浙江大學物理系,1946年赴英國愛丁堡大學留學,獲得博士學位,1950年回國。

黃緯祿,畢業於中央大學電機系,在英國倫敦大學留學,獲得碩士學位後回國。

錢學森,畢業於交通大學鐵道工程系,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留學,1955年回國。

周光召,畢業於清華大學物理系。

陳芳允,就讀於清華大學機械系,後轉入物理系。

王大珩,畢業於清華大學物理系,1938年赴英國留學,1948年回國。

于敏,畢業於北京大學物理系。

郭永懷,畢業於北京大學物理系,先後在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和美國加利福尼亞理工學院留學,後獲得博士學位,1957年回國。

我就不一一舉例了,還有很多。

看看這些為國家做出巨大貢獻的科學家,是不是很多都畢業於當時的清華北大呢?他們很多當時也出國留學了,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但是在國家那麼艱難的時刻,他們都選擇了回國,為什麼呢?

第一:當時的清華北大生都有很深的愛國情懷,讀書就是為了救國。

高曉松在節目中曾炮轟清華學霸,他當時說:名校是幹什麼的,名校是鎮國重器,名校培養你是為了讓國家相信真理,不是用來找工作的。一個名校生走到這裡,一沒有胸懷天下,二沒有改造國家的欲望,在這問我你該找個什麼工作,你覺得你愧不愧對清華對你十多年的教育?

當時還有很多網友不認可高曉松,認為他太理想化了,現在大家上名校不就是為了找個好工作嗎?

但今天看來,我們的清華學子可能恰恰忘記了,讀書是幹什麼的,我們讀書不是為了工作,是為了救國,是為了改造這個國家,是為了把這個國家變得更加美好。

過去的清華生真的做到了,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做到了,讀書就是為了救國,所以無論國家再貧困,也會義無反顧選擇回來。

第二:我們現在的教育太功利了太浮躁了,北大清華生也不例外,所以他們為了安逸,很多選擇了留在國外。

現在的清華北大生沒有很深的家國情懷,與我們的教育也是有關係的。

現在的教育太功利太浮躁了,從小孩子們被灌輸的不是保家衛國,不是什麼理想,而是什麼高分、名校、出國。我們的孩子從幼兒園就一個目標:好好學習,取得好成績,只有如此才能考上名校,才能有份好工作,才能過上人上人的生活。

我們的學習的意義不是為了國家,不是為了民族,都是為了自己。所以他們長大後出國了,有了一份待遇非常好的工作,他們怎麼捨得回來呢?就算為了安逸的生活,他們也不會回來。

也許他們都是精緻的利己主義者,那也是我們教育的方向錯了,一開始就錯了。

這個社會什麼都可以浮躁,唯獨教育不可以,但現在看來,恰恰是教育最浮躁。

清華北大還是那個清華北大,矗立在祖國的心臟—北京,但是清華北大的魂可能已經不在了,現在的清華北大學子再也沒有了當初的救國理想。

國家在進步,越是今天實際我們更需要高科技的人才,希望未來的清華北大能把過去的清華精神找回來。讀書,不僅僅是為了工作和生活,更是為了建設我們偉大的祖國。更希望越來越多清華北大學子能回來,效力我們的國家,把自己的祖國建設的更加美好!

期待吧!

相關焦點

  • 那些祖國斥資培養的天才神童,立誓說學成報效祖國,轉頭卻入美籍
    ——吳玉章中國曾出現過多次留學熱潮,有的人不忘初心,學成後回國報效祖國,而有的人卻加入他國國籍,留在了國外。從1847年第一位中國學生容閎赴美留學回來後,漸漸地清政府也派幼童留學美國。到後來,出國留學也漸漸成為中國學者的一種選擇。
  • 【為你讀黨史】《「兩彈元勳」背後的故事——鄧稼先與許鹿希》
    【為你讀黨史】《「兩彈元勳」背後的故事——鄧稼先與許鹿希》 2020-08-11 08: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兩彈元勳錢學森老照片,妻子蔣英驚為天人,最後一張令人羨慕!
    兩彈元勳錢學森老照片,妻子蔣英驚為天人,最後一張令人羨慕!說到錢學森我想大家一定都不會陌生,一個人可以頂五個師的錢學森可以算是我國的國之重器。錢學森是我們國家兩彈元勳,有中國飛彈之父、中國航天之父和火箭之王的美稱。
  • 兩兄弟公費留學,學成後一個歸來報效祖國,一個幫「敵國」造武器
    究其原因,是由於清朝長期實行的「閉關鎖國」政策,使我國處於固步自封的狀態,經濟、科技、文化實力都遠遠地落後其他國家。面對中國的綜合國力和別國之間差距越來越大的現狀,一些有識之士痛定思痛,進行了深刻的反省後決定,為了國家富強、民族振興,每個人都應睜開眼睛看世界。
  • 兩彈元勳鄧稼先病重時,顫巍巍豎起兩根手指,理由令大家敬佩
    因此,他是當之無愧的兩彈元勳,也是值得敬佩的民族英雄。關於鄧稼先的故事有很多,我們簡單了解一下。鄧稼先出生於一個書香門第,從小就在長輩的薰陶下開始學習,後來他在讀書期間,多次參與愛國救亡運動,逐漸走上了革命的道路。1937年,鄧稼先在北平淪陷後秘密參加抗日聚會,後來在父親的安排下去了昆明。
  • 6月25日是中國兩彈元勳鄧稼先的生日,祝福天堂的您,生日快樂!
    他的父親鄧以蟄在當時,是北大、清華、北京醫科大學等高校哲學系教授,與楊振寧的父親楊武之是多年好友。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22天後,北平城淪陷。而無恥的日本倭寇在當時的北平召開「慶功會」。當年還只有13歲的鄧稼先,內心無法忍受國破之屈辱,不服危險地將一面日本膏藥旗當眾撕得粉碎,再扔到地上,他還上去踩了幾腳。
  • 清華黨委書記:鄧稼先為「中國夢」奉獻了一切
    胡和平介紹,鄧稼先是「兩彈」元勳,也是清華校友,清華大學在校園裡面宣傳他的事跡,對校園文化、對清華精神、對現在青年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都非常有意義。胡和平說,清華大學在話劇的劇本創編過程中,參與人員在討論劇本的過程當中多次被感動得熱淚盈眶,他認為如果能夠把這個話劇編好,一定讓很多的人能夠受到教育。
  • 「兩彈元勳」鄧稼先逝世已34年,2個子女現狀如何?結局讓人敬佩
    在祖國最需要人才的時候,總有那麼一群人,他們寧願放棄優厚的待遇和舒適的工作環境,不為任何虛名,只希望祖國能夠強大起來。比如錢學森、梁思禮、朱光亞、錢三強、鄧稼先等。他們衝破重重阻撓前往海外留學,學成後毅然決定回到祖國,不圖榮華富貴,只求為祖國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是他們將原本漆黑的中國科學點亮。在那戈壁灘上升騰而起的蘑菇雲,便是他們永遠無法磨滅的勳章。
  • 緬懷鄧稼先 揭秘「兩彈元勳」感人生平事跡
    26歲的「娃娃博士」鄧稼先出生於安徽懷寧縣一個書香門第之家,祖父是清代著名書法家和篆刻家,父親鄧以蟄是我國著名的美學家和美術史家,曾擔任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哲學教授。1925年,母親帶他來到北京,與父親生活在一起。他5歲入小學,在父親指點下打下了很好的中西文化基礎。
  • 兩彈元勳姚桐斌,46歲時被一悶棍結束生命,11年後兇手終伏法
    姚桐斌生於1922年,親身經歷、親眼見到了日軍入侵的他,無比深刻的明白只有國家強大了,人民的日子才能過得平安這個道理,於是他早早就立下了報效祖國的志向。一腔熱血歸「別看現在中國比較落後,將來一定會強盛起來的。」
  • 科技日曆|52年前,中國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 「兩彈元勳」為國隱身近...
    科技日曆|52年前,中國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 「兩彈元勳」為國隱身近30年  olivia chan • 2019-06-17
  • 他是兩彈元勳,26歲獲博士學位,扛著核輻射堅持科研,62歲去世
    概述成績優異的鄧稼先在26歲時便獲得了博士學位,學成後他第一時間歸國,投身祖國的核研製事業,並且為了研究失敗原因,遭受了劇烈的核輻射,並因此罹患癌症。但他卻無怨無悔,將自己的青春奉獻給了祖國,在自己的崗位上,戰鬥到了最後一秒鐘,他是祖國的兩彈元勳,是值得我們尊敬的英雄!
  • 《我和我的祖國》燃起留學美國,知識報國的熱情
    電影《我和我的祖國》上映了,之前宣傳了很久,我也對這個電影充滿期待,迫不及待就去看了,印象最深的是關於高遠和方敏的故事。 當初原子彈的研製,讓很多科學家遠離家鄉,遠離愛人,來到了深山之中,過起了與世隔絕的生活,我又想起了錢學森,兩彈元勳,在美國留學時期,聽說了中國成立的消息,想要回到祖國為國貢獻。他說:"我的事業在中國,我的成就在中國」,這是怎樣一種愛國熱忱啊。
  • 他是錢學森、李政道的老師,終生未娶,一生培育十幾位「兩彈元勳」
    錢學森、王淦昌、鄧稼先、錢三強、趙九章……這些如雷貫耳的兩彈元勳,是每個中國人一直銘記的國家英雄。而在這些英雄背後,有著一位共同的老師。 這位老師在動蕩年代,藉由遠見卓識創造了教育奇蹟,一生培養了十幾位兩彈元勳和五十多位科學院院士,組建了中國科學體系最為重要的部分。
  • 出國留學也是為了報效祖國
    有人跟我講,白寧,既然你想報效祖國,那麼你為什麼出國呢?在國內不是更能報效祖國嗎?   讀萬卷書,行萬裡路。假如一個人有機會出國,還是非常好的。報效祖國的途徑是多種多樣的。目前,有機會出去看看,開闊一下眼界,獲得機會、信息,嘗試一下自己的適應能力,對自己是有好處的。
  • 兩彈元勳—鄧稼先
    他的衣服不新,但從來都是乾淨整潔。他很喜歡請客,經常在飯館請同事們熱熱鬧鬧吃上一頓。他喜歡喝酒,但從不超過二兩,唯一的一次例外是在原子彈成功爆炸慶功會上。他喜歡看電影、逛公園、聽京劇,有限的閒暇時光常常跑到劇場門口稍遠的地方尋找「退票的人」,每次都能以合適的價格準時走進劇場。
  • 今年財政撥款減少清華北大兩校的經費近20億元,有什麼用意?
    北大經費不能少,去哪個國家留學都正常,學數交留才有發展,但出國留學得有個感恩的心,不能忘了自己的國家,祖國母親,別象楊振寧是的,行時報效美國,不行了回中國當人物說三到四,中國的科研不用你管花多少錢,我們不說不喝也要搞科研。
  • 為什麼中國天才總愛去美國?出國留學不算天才,報效祖國才是英雄
    為什麼中國天才總愛去美國?中國父母含辛茹苦培養的天才學霸,比如清華、北大的畢業生,有很多人都選擇了出國留學,尤其是美國。但是我想,這些前沿學科到底在研究什麼,大多數普通人都不會懂,甚至是聞所未聞,但即便是3歲小孩也會明白:科學沒有國界,科學家卻有祖國。
  • 留學生被這個包刷屏了:祖國太偉大了!學成後一定回來報效國家!
    兒行千裡母擔憂,不少孩子在國外的父母都食不甘味,夜不成寐。在大家爭論不休時,有一個16歲的留英小男孩劉豐愷,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他通過電話告訴爸媽:我要留在英國,不回來給祖國添亂!劉豐愷說:一來不想給祖國添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