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疫情,清華飽受人民熱議,高考在即,雖然很多狀元都選擇了清華,但仍有很多人在質疑,這些狀元有幾個人將來會留在國內?
實際清華北大為我國輸出的人才還是非常多的,今天就以「兩彈元勳」為例,看看當年清華為我國培養了多少頂尖人才。
我國的「兩彈元勳」,頂級學霸,大部分都畢業於當年的清華北大。
錢三強,畢業於清華大學物理系,在法國巴黎大學獲得博士學位,1948年回國。
錢驥,畢業於國立中央大學理化專業。
姚桐斌,畢業於交通大學唐山工學院,獲工學學位,後在英國伯明罕大學獲得博士學位,1957年回國。
趙九章,畢業於清華大學物理系,後赴德國攻讀氣象專業,獲得博士學位,1938年回國。
鄧稼先,畢業於西南聯合大學物理系,後在美國普渡大學獲得博士學位,1950年回國。
王淦昌,畢業於清華大學物理系,在德國柏林大學留學,1934年獲得博士學位,同年回國。
彭桓武,畢業於清華大學物理系,1938年赴英國愛丁堡大學留學,獲得博士學位,1947年回國。
程開甲,畢業於浙江大學物理系,1946年赴英國愛丁堡大學留學,獲得博士學位,1950年回國。
黃緯祿,畢業於中央大學電機系,在英國倫敦大學留學,獲得碩士學位後回國。
錢學森,畢業於交通大學鐵道工程系,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留學,1955年回國。
周光召,畢業於清華大學物理系。
陳芳允,就讀於清華大學機械系,後轉入物理系。
王大珩,畢業於清華大學物理系,1938年赴英國留學,1948年回國。
于敏,畢業於北京大學物理系。
郭永懷,畢業於北京大學物理系,先後在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和美國加利福尼亞理工學院留學,後獲得博士學位,1957年回國。
我就不一一舉例了,還有很多。
看看這些為國家做出巨大貢獻的科學家,是不是很多都畢業於當時的清華北大呢?他們很多當時也出國留學了,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但是在國家那麼艱難的時刻,他們都選擇了回國,為什麼呢?
第一:當時的清華北大生都有很深的愛國情懷,讀書就是為了救國。
高曉松在節目中曾炮轟清華學霸,他當時說:名校是幹什麼的,名校是鎮國重器,名校培養你是為了讓國家相信真理,不是用來找工作的。一個名校生走到這裡,一沒有胸懷天下,二沒有改造國家的欲望,在這問我你該找個什麼工作,你覺得你愧不愧對清華對你十多年的教育?
當時還有很多網友不認可高曉松,認為他太理想化了,現在大家上名校不就是為了找個好工作嗎?
但今天看來,我們的清華學子可能恰恰忘記了,讀書是幹什麼的,我們讀書不是為了工作,是為了救國,是為了改造這個國家,是為了把這個國家變得更加美好。
過去的清華生真的做到了,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做到了,讀書就是為了救國,所以無論國家再貧困,也會義無反顧選擇回來。
第二:我們現在的教育太功利了太浮躁了,北大清華生也不例外,所以他們為了安逸,很多選擇了留在國外。
現在的清華北大生沒有很深的家國情懷,與我們的教育也是有關係的。
現在的教育太功利太浮躁了,從小孩子們被灌輸的不是保家衛國,不是什麼理想,而是什麼高分、名校、出國。我們的孩子從幼兒園就一個目標:好好學習,取得好成績,只有如此才能考上名校,才能有份好工作,才能過上人上人的生活。
我們的學習的意義不是為了國家,不是為了民族,都是為了自己。所以他們長大後出國了,有了一份待遇非常好的工作,他們怎麼捨得回來呢?就算為了安逸的生活,他們也不會回來。
也許他們都是精緻的利己主義者,那也是我們教育的方向錯了,一開始就錯了。
這個社會什麼都可以浮躁,唯獨教育不可以,但現在看來,恰恰是教育最浮躁。
清華北大還是那個清華北大,矗立在祖國的心臟—北京,但是清華北大的魂可能已經不在了,現在的清華北大學子再也沒有了當初的救國理想。
國家在進步,越是今天實際我們更需要高科技的人才,希望未來的清華北大能把過去的清華精神找回來。讀書,不僅僅是為了工作和生活,更是為了建設我們偉大的祖國。更希望越來越多清華北大學子能回來,效力我們的國家,把自己的祖國建設的更加美好!
期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