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8年12月以來,中國海軍已先後向亞丁灣、索馬利亞海域派出了5批護航編隊13艘艦艇。從首次護航到進入有序接替、常態化運行的新階段,護航官兵的工作和生活也隨之不斷發生新變化。本期「亞丁灣護航月報」將帶你走近護航艦艇官兵,感受正在走向深藍的人民海軍新生代,從印度洋上吹來的清新之風。
天天能洗澡 餐餐有青菜
在軍艦上待過的人都知道,艦上生活條件艱苦。特別是出海期間,淡水貴如油。供水時,除炊事班外,其他艙室都是定時定量供應。早晚洗漱時,只要廣播「現在供水」,大家準會一窩蜂地湧向洗漱間排隊等候。原因很簡單,去晚了、過點了,水就沒了。海上用水困難,洗澡就更難了,十天半月洗不上澡是常事。更有意思的是,那時戰友們稱洗澡為衝澡。艦艇空間狹小、人員眾多,水量有限,時段控制,由不得你慢條斯理,只能是速戰速決。
隨海軍第五批護航編隊出發前,筆者專門找到曾參加過護航的同志取經。告之,現代化軍艦上工作、生活條件有了很大改變。但儘管有過來人的現身說法,一想到要在海上待好幾個月,心裡還是有些沒底。編隊起航的前一天,抱著「窮家富路」的心態,筆者特意到三亞市裡採購了紙內褲、溼紙巾以及維生素、蜂蜜等一些自認為在海上能用得著的物品。
感到意外的是,起航後艦上並沒有限制用水,艦員們不僅24個小時都可以洗澡,而且還定時供應熱水。一問才知道,都是艦上「造水機」幫的忙。
原來,每艘護航艦艇上都安裝了兩臺海水淡化裝置,平均每天能生產近40噸的淡化水,可以滿足艦員洗澡、洗漱、洗衣服及艦上清潔掃除等日常生活用水。做飯、洗菜及大家每天喝的開水則是出航時帶來的水,海軍艦艇出海缺水已成為歷史。
更讓人感到驚喜的是,困擾艦艇官兵多年的難題——蔬菜保鮮也基本得到解決。過去出海超過十天半月後,就很難吃到青菜了。而如今,隨編隊護航快兩個月了,幾乎餐餐都有青菜,儘管分量不大,品種不多,但這在過去是想都不敢想的事。
幾天前,筆者在綜合補給艦「微山湖」艦蔬菜冷藏庫裡看到,編隊出發時攜帶的菠菜、油麥菜、菜心、小白菜、芥菜等綠葉菜,依然鮮綠如初。隨艦的海軍後勤部某醫學研究所副研究員侯建設介紹說,由於採用了新的冷藏氣調包裝保鮮技術和科學管理,有效提高了蔬菜的保鮮效果,大大延長了保鮮期,特別是綠葉菜的保鮮取得了突破性進步,徹底改寫了艦艇遠航期間綠葉菜保鮮難、損耗大的歷史。
海水變淡水,讓艦艇官兵從此不再為洗澡、洗臉發愁;而現代化的蔬菜保鮮技術在遠海後勤保障中的應用,則讓艦艇官兵吃出了健康,吃出了戰鬥力。
護航也有雙休日 每月都能「接地氣」
「明日工作——休息。」每到周五、周六晚上就寢熄燈前,艦上值班員都會廣播同樣的內容。這也就意味著又一個雙休日到了。
在遠離祖國大陸數千裡之外的亞丁灣上,特別是在緊張的護航期間也能享受雙休日「待遇」,這是我們沒有想到的。
護航期間還可以過「雙休日」?很多人可能都覺得不可思議。其實剛開始,官兵們自己也不敢相信。原因很簡單,編隊長時間海上航行,官兵長時間處於警戒觀察、值更執勤的緊張狀態,哪有時間休息?可如今,第五批護航編隊已完成了10多批近200艘中外船舶的護航任務,儘管這期間護航編隊也曾多次遭遇可疑小目標的襲擾,特別是近來海盜活動猖獗,海區安全形勢惡化,但雙休日這一制度一直堅持得很好。
這一制度得益於編隊統籌安排。為了緩解官兵海上長時間值更執勤的疲勞,每逢雙休日,除值更執勤人員外,其他人員輪流休息,除了參加文體活動外,官兵也可以洗洗衣服、給家人打打電話,還可以做點個人自己想做的事。當然,一有緊急任務將馬上投入戰鬥。
每逢雙休日,除擔負航行值班值勤的官兵外,艦上其他人員都可以自由活動。「周末影院」、「快樂甲板」、「休閒音樂吧」、「水兵書屋」以及各種棋類、網路遊戲等成為官兵自由消遣的地方,艦上還結合大家的興趣愛好,成立了「護航春秋筆會」、「大洋攝影學會」、「健身俱樂部」、「藍盾大講堂」等,有此愛好的官兵還可以一展身手。值得一提的是,「藍盾大講堂」完全是一個開放式的平臺,艦員們既可以根據自己的意願自主參加,也可以毛遂自薦走上臺去講一講。至於授課內容和手段更是百花齊放,你可以講自己專業特長,也可以與大家一起分享自己的傳奇經歷。
更讓我沒想到的是,護航官兵不僅可以像平時在陸地上一樣過雙休日,而且還可以定期靠港休整,用官兵們的話說叫「接地氣」。每月一次,一次5天,4月1日至5日,「廣州」艦自三亞啟航後一個月就在阿曼的塞拉萊港進行了為期5天的休整。之後,「巢湖」艦、「微山湖」艦也相繼靠港休整。
靠港休整是各國護航艦艇的共同做法。「廣州」艦在塞拉萊港休整時,在港內「邂逅」了休整的印度、日本、英國、美國、韓國等國家護航艦艇。靠港休整期間,除了進行物資補給和裝備維護外,還組織官兵集體外出購物、觀光旅遊。
當然,絕不能因為休整而影響護航。為確保護航任務持續、不間斷地進行,中國海軍護航編隊採取了輪流靠港休整的方式,即每次安排一艘軍艦靠港休整,另外兩艘軍艦則按計劃擔負護航任務。
身在遠海不寂寞 區域網上看世界
過去艦艇只要一出海,基本上與陸地隔絕了。如今,護航官兵儘管身在遠海大洋,但信息並不閉塞。他們不僅可以與自己的戰友、親人和朋友通電話,而且還可以通過報紙、廣播、電視接收和獲取國內信息和世界大事。
護航艦艇通過海軍岸艦一體政治工作平臺傳送節目,不僅可以看到當天軍內外報刊的電子版,還可以收聽收看到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央電視臺的各類新聞節目,還有官兵喜愛的籃球、足球比賽。岸艦一體政治工作平臺每天傳送到艦上的信息,不僅量大、更新及時,而且內容豐富,涉及時事、軍事、教育、科技、文化、體育等多個類別。
筆者在「廣州」艦上了解到,艦上設有3個專門電腦室,配有70多臺桌上型電腦和筆記本電腦,區域網直接通到了官兵住艙,艦員只要打開電腦,足不出艙就可以瀏覽到國內外最新資訊。
護航編隊政委、南海艦隊政治部副主任陳儼認為,海軍將「信息補給納入遠海保障範疇,既體現了現代科技的迅猛發展,又得益於新時期海軍政治工作的不斷創新發展。他說,「岸艦一體」政治工作平臺給傳統的政治工作插上了信息化的翅膀,不僅方便了護航官兵及時快捷的獲取信息,也使得他們的脈搏與祖國人民同頻共振。
4月14日玉樹發生特大地震後,正在執行護航任務的編隊官兵,第一時間紛紛以各種形式向災區人民表示慰問,向遇難的同胞表示哀悼,有的官兵還打電話到後方,請家人和朋友代為自己捐款。
英語使用成時尚 體能鍛鍊有特色
每天早晚時分,在護航編隊各艦,總能看到護航官兵們學習、使用英語的場景,艦長用英語指揮、內艙值日用英語下達各部署口令。英語使用已成為護航官兵的一種時尚。
英語使用為何能在護航編隊成為時尚?答案很簡單,因為英語與護航官兵的工作、生活密不可分。編隊臨時黨委按照海軍黨委的指示,將英語會話水平作為訓練和考核護航官兵的一項重要內容。要求各級指揮員、各艦艦長在下達指揮口令、操縱艦艇時須使用雙語進行,值更官要通過英、漢兩種語言向被護衛的中外船舶發送指令。
軍艦作為流動的國土,是展示國家形象的重要窗口,海軍官兵是對外交流的使者,沒有良好的外語基礎和語言能力,就談不上更好地完成任務。如今,「提高英語水平就是提高護航能力」已成為護航官兵的共識。
為了給大家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編隊上下想了不少點子。在編隊指揮所,每天交班後,編隊指揮員張文旦、政委陳儼都要帶頭組織學習。在「廣州」艦,從早上起床、就餐、訓練、值班值勤,到晚上就寢,全是用雙語廣播。「巢湖」艦根據艦員英語水平實際,開設了英語使用基礎班和強化班,每天定時組織集中授課。「微山湖」艦則在區域網上開設了英語使用專欄、製作了英語電子雜誌。
通過前一階段的學習,官兵們的英語應用水平都有了明顯提高,特別是在首次靠港休整時真切感受到了一些變化:在跟外籍人士溝通時,不僅敢用英語交流了,表現得也比以往更加從容、自信了。
除了英語使用,體能鍛鍊也是護航官兵的每日必修課。每天下午起床,艦上廣播都會宣布:「下午工作,模塊訓練、體能鍛鍊。」把體能鍛鍊作為一項重要訓練內容,與專業訓練放在同等位置,可見編隊領導對此很重視。
艦上空間狹小,可供官兵鍛鍊身體的場地更是十分有限。為此,編隊上下集思廣益,還真想出了不少好點子,有的還成為亞丁灣上的一景,如「巢湖」官兵自己編創的「護航健身操」,「廣州」艦艦員自發組建的「健身俱樂部」、「微山湖」艦的「大洋藍球賽」等。此外,每天下午4點30分至5點30分,各艦後甲板直升機平臺成了官兵體能鍛鍊的好去處,採取集體與自由相結合的方式,利用上級配發和自購的器材,組織不當班的人員進行1小時的集中體能鍛鍊,每天50個伏地挺身、200個跳繩、10個20米往返跑、廣播體操成為官兵的必練科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