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辣媽育熊娃(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
寶媽小蕊最近一直在為寶寶出牙的事而擔心。兒子已經10個月大了,長得呆萌可愛,會翻身,會坐,會爬,但是就是不長牙。小蕊很納悶,「明明我家寶寶在身高體重上都比同齡的孩子發育得早,為啥在長牙這事上落後了呢?」尤其是看到鄰居家的寶寶8個月就長牙了,小蕊更是有些焦慮。
聽說孩子出牙晚還是因為缺鈣,可是小蕊怎麼看寶寶也不像缺鈣的樣子,「到底要不要因為孩子沒出牙而補鈣呢?」小蕊對此很是糾結。
寶寶第一顆牙齒出生晚,很多父母都會急著給孩子補鈣。其實,盲目給孩子補鈣對他們長牙並沒有好處,甚至會弄巧成拙。
一、寶寶第一顆牙齒出生晚,原因有哪些?
1. 受父母的遺傳影響
如果寶寶的父母小時候出牙的時間就比較晚的話,寶寶出牙的時間也會受到父母的影響而萌出得偏晚,這種情況叫做乳牙晚萌。如果寶寶是因為這個原因出牙晚的話,那麼寶媽們完全不必著急。
2. 孕媽孕期營養補充不充分
在孕期孕媽們的營養攝入是寶寶攝入營養的主要來源。如果孕媽在飲食上沒有多注意,營養攝入不夠全面的話,那麼寶寶的發育也會受到影響。在寶寶出生後,這種營養不足的「後遺症」仍然存在,比如說,出牙晚。
3. 輔食過於精細
隨著寶寶逐漸長大,寶媽的輔食安排在性狀上要有所改變,慢慢地向塊狀食物過渡。塊狀食物可以鍛鍊寶寶咀嚼能力,這也使得他們的牙齦、牙床受到一定的刺激,這樣會有助於乳牙萌出。如果輔食過於精細的話,這就使得寶寶缺少乳牙萌出的刺激。
二、寶寶出牙晚怎麼辦?
1. 增加食物的「粗糙度」
有的寶媽為了讓寶寶進食得更加方便,於是會特意把輔食製作得特別精細,但是其實這樣的「過度疼愛」是沒有必要的,適當地增加輔食的粗糙度,由泥狀向半顆粒狀過渡,半顆粒狀向顆粒狀過渡,慢慢地增強寶寶的咀嚼刺激,幫助寶寶乳牙萌出。
2. 做好口腔護理
寶媽可以用棉籤或者紗布沾溼後進行口腔清潔,在清潔的時候,尤其注意寶寶牙床、牙齦部位的清潔,輕輕地來回擦拭,此時要注意力度的把控。
3. 適當地帶寶寶曬太陽
曬太陽可以促進寶寶身體對於鈣質的吸收,這對於幫助寶寶補鈣有一定的幫助。所以在寶寶沒有出牙的時候,寶媽們先不必急於給寶寶補鈣,適當地曬曬太陽更加有助於乳牙萌出,並且更加安全靠譜。
總而言之,寶寶出牙晚不一定就是缺鈣導致的,如果寶媽因此而盲目地給寶寶補鈣的話很有可能反倒增加寶寶的身體負擔。鈣質補充過量也會影響到寶寶的發育,而且這比乳牙萌出晚所造成的影響更加負面。
以上三招都可以幫助寶寶順利長牙。通常,寶寶在1歲半以內有乳牙萌出都是正常的,如果過了1歲半寶寶仍然沒有出牙,此時寶媽再帶孩子去檢查也不遲。
三、如何幫寶寶順利度過出牙期?
1.按摩牙齦
寶媽可以用紗布沾著生理鹽水來幫助寶寶按摩牙齦,這對於寶寶出牙時牙床的不適感會有明顯的緩解作用。另外,寶媽們也可以選擇磨牙棒、咬膠等出牙期輔助產品來幫忙按摩牙齦。
2.轉移注意力
在出牙期寶媽要給予寶寶更多的陪伴,比如說陪寶寶外出溜達或者是一起玩玩具,這種轉移注意力的方法可以幫助寶寶降低對於出牙不適感的敏感度,讓寶寶在遊戲中忘了出牙的不舒適。另外,這時候寶寶也比較容易有哭鬧等急躁情緒,父母們在帶孩子的時候一定要保有耐心,及時安撫。
3.保持必要的口腔清潔
在寶寶有乳牙萌出後,寶媽就多了一項按時清潔寶寶口腔的「工作」。寶媽可以用手指纏繞著紗布進行清潔,等到寶寶長到1歲後,寶媽可以嘗試用軟膠牙刷來進行清潔,等到寶寶2歲的時候,則可以用軟毛牙刷來清潔口腔了。
通常,寶寶會在6-7個月左右的時候有第一顆乳牙萌出,不過每個寶寶的發育狀況有所不同,出牙的時間也因此會有早晚之分,所以,寶寶出牙晚並不一定是缺鈣的表現,盲目補鈣的應對方法反倒不適宜。做好口腔清潔,幫助寶寶順利度過出牙期,這些內容都值得父母多加關注。
大家對於寶寶出牙晚的情況有哪些經驗呢?
育兒難題找辣媽育熊娃,家庭教育從小抓起,一起陪孩子健康成長,我是辣媽育熊娃,幫你解決育兒小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