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客在油葵園內自拍。
剛剛過去的國慶和中秋雙節,河間市景和鎮石灰屯村引來了京津冀魯等多地的遊人前來欣賞美景、採摘瓜果。然而,就在三年前,這塊土地上的老百姓還依靠在土裡刨食勉強維持生計。
旖旎自然風光讓人流連忘返
據河間市景和鎮黨委書記趙玉增介紹,景和鎮原本是一個傳統農業鄉鎮,近3年來,通過多種渠道招商引資開發鄉村資源,建設了京南牡丹生態園、豐爾莊園(興豐農場)、意馨生態觀光園等鄉村旅遊景點。
在工作人員的引領下,記者先後參觀了三個景點。在京南牡丹生態園,一望無際的花海萬紫千紅、頗為壯觀,道路兩側隨風搖曳的櫻花樹枝繁葉茂。「牡丹園佔地800畝,園內種植了牡丹230個品種、3萬株。」來自周邊十裡八鄉的鄉親們情不自禁地說,「以後看牡丹不用去洛陽了,在咱家門口就可以大飽眼福了。」
三個景點的田園風光如一縷清風,讓人流連忘返。
「旅遊+」讓群眾共享發展紅利
河間市景和鎮有關負責人介紹說,景和鎮的「旅遊+」融合發展戰略,讓全鎮3.2萬群眾享受到了發展的「紅利」。在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基礎上,景和鎮對29個村莊做好綠化、亮化、美化工程,實現了美麗鄉村和農業園區產業的深度融合,最大程度促進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發展。
鎮村環境的變化,讓村民們有了幸福感和獲得感。目前,景和田園景區實現累計投資9.8億元,流轉土地3.8萬畝,興豐農場、京南牡丹生態園、意馨生態觀光園3家合作社均被評為滄州市級農業龍頭企業。說起土地流轉,農民曲大姐樂呵呵地算了一筆帳:「以前一家人起早貪黑忙活,每畝地也就收入千元左右。現在俺把家裡13畝地流轉出去,每年每畝地能拿到600多塊錢的流轉費用,還能給合作社打工,每天有工資,這樣算下來每年收入將近3萬塊錢,收入翻了好幾倍。」規模經營使農民獲得了真正實惠。
「意馨合作社將大力發展幼兒教育和養老健康產業。幼兒園佔地面積2700平方米,總投資約4000萬元,可接收400名左右兒童就讀,保障孩子可享受到一級校園服務。興建醫養結合型養老院,總面積1萬平方米,總投資約1億元,建成集醫療、養生、休閒於一體的大型養老照料中心。」意馨合作社董事長曹巨英信心滿滿地說,「合作社就是要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
「景和範本」 頗具借鑑意義
業內人士認為,沒有山沒有水的河間市景和鎮從一個傳統農業鎮華麗轉身成為一個鄉村旅遊景區,有很多經驗可供其他地方參考學習。
定位準確,鄉村旅遊的根才能扎得深。河間市景和鎮充分利用田園度假區發展優勢,賦予農業以觀賞、休閒、消費、貿易和文化等新功能,把開發農業生態功能與美麗鄉村建設、小城鎮化建設及旅遊文化的開發有機結合、融為一體,做大做響了休閒農業、觀光農業等旅遊新品牌。
多方聯動,鄉村旅遊的幹才能長得壯。解決觀光園建設的資金問題主要依靠市場化運作機制,積極鼓勵、吸引工商企業、民間資金入股、合作等方式投資觀光園建設,充分利用國家政策,積極申請農業、科技、旅遊等專項資金、貼息無息貸款。
功能齊全,鄉村旅遊的枝才能生得茂。就河間市景和鎮當前而言,通過廣泛引進農業高科技品種,使觀光園內的農業品種立足新、優、奇、特,增加知識性、文化性和科學性。通過完善觀光園內的休閒功能,使園區真正成為集觀光、體驗、休閒、娛樂於一體的現代農業休閒度假區。
特色鮮明,鄉村旅遊的葉才能長得盛。旅遊景區的生命力在於它的特色,組織農業、林業、旅遊等部門,根據景和農業特色、人文景觀,精心規劃、謀篇布局開設項目;將「農業科普遊」「農家樂」「傳統農事樂」「農業博覽會」等賦予農業特色休閒項目積極引入園區,做濃了休閒農業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