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隆廟口夜市是臺灣最北端的夜市,它緊鄰基隆巷,是全臺灣最著名的夜市之一,是臺灣曾經被票選為最美味的夜市,全天24小時都有店家營業,若是前往廟口夜市品嘗美食就不應該錯過一座古廟。
廟口夜市因這座古廟而得名。古廟的興起帶動了整個地段的繁榮,這就是有著140多年歷史的奠濟宮。系工建於清同治12年,也就是公元1873年,廟內供奉的是開漳聖王,也就是唐朝的陳元光將軍。這陳將軍奉命平定閩粵,由於開拓邊疆,安撫當地民眾,恩澤及於閩臺,此後被封為開漳聖王。金龍的先民大多來自閩南,因而對開漳聖王陳元光將軍的德威非常仰慕。最初的奠濟宮是在基隆外木山蓋的一座小廟,後來才在基隆人的募捐和來自福建漳州的臺灣望族林本源家族捐之下,與清光緒年間建成莊嚴壯觀的奠濟宮。
命運坎坷的廟口,在後來的百餘年間遭遇過兩次戰禍!日本統治臺灣的第一年臺灣同胞份兒抵抗,金軍將奠濟宮作為武器倉庫,撤退時殘留的水雷爆炸,使奠濟宮嚴重損毀,隨即重新整修,而後又有乙亥再度整修,並將位於右後方的漁民用於奉祀水仙尊王,大禹的小廟清寧宮合併為一,接著遭遇第二次世界大戰,戰火無情地摧毀,臺灣受到猛烈的轟炸,基隆也不例外,奠濟宮又一次遭受重創,且歷經風雨的侵襲,已然殘破不堪。戰後由奠濟宮自籌資金和士紳捐資再次重建,災是奠濟宮,有了今日的規模。而最近一次的整件事在1997年,配合基隆文藝季的活動,將廟城拓寬,並於廟城前豎立一牌樓,嶄新的建築景觀再次呈現出雞龍與象的生命力。
基隆廟口夜市是位於奠濟宮附近人三路和I4路的小吃攤,大約呈L型總長大約四五百米的區域,聚集了300多個攤位。廟口夜市一家名為吳家鼎邊銼的口碑最佳,您不妨到時親身感受一下。另外特別的是國家鼎邊銼還提供網站訂購服務,真是貼心又到家。夜市的鵝煎也是老攤,一切遵循古法做成,甚至是堅持以古早的炭火來煎。新鮮的鵝仔雞蛋小白菜與番薯粉的組合,間的時候把握了精確的火候,上菜前再淋上調味醬汁來提味,馬上就可以品嘗,還有新鮮的鵝崽湯。重口味的老饕們可不能錯過。另外有一家一口吃天婦羅,還有一口吃香腸,也是絕世佳品!用鱈魚和鯊魚打的餘江縣榨好吃,還得小心燙口。每到假日都有滿滿的人潮,一口吃是他們首創的招牌現賣,現烤香味四溢。
天婦羅的歷史其實相當悠久,最早出自葡萄牙語,意思是快一點,是一種為了以較快的速度可以取得充飢的油炸食品。由葡萄牙傳教士於16世紀傳入日本,後來與日本流行又發揚到臺灣。雖然古時和現代天婦羅已經有了一定的差異,但是始終沿用了天婦羅這個極具異域風情的名字。這種油炸食品用麵粉雞蛋和水或成漿,將新鮮的魚蝦和時令蔬菜裹上漿,放入油鍋炸成金黃色,吃的時候蘸醬油和蘿蔔泥調成的汁兒,鮮嫩美味,香而不膩,有蔬菜天婦羅,海鮮天婦羅什錦天婦羅等等,講究葷素搭配和視覺美觀的天婦羅,一般是擺在小豬欄裡,端給顧客,使其更加趣味盎然。
這裡還有一種臺灣的漢寶寶割包,臺灣話讀作掛包的是一種源自福州的小吃,是以長橢圓扁形麵團皮對摺起來包裹餡料的食物。傳統上的餡料通常不為片狀的五花肉酸菜花生粉以及香菜這幾樣,也有為了健康因素,以瘦肉代替五花肉的。因為其形狀以及餡料的原因,也被戲稱為虎咬豬。
廟口夜市的哥幫老闆拿手絕活就是把夾在胳膊中間的三層肉滷的恰到好處,多汁有彈性的肉加上鹹菜花生粉,配上四神湯,那真是好吃又不膩的美味!佳也參了廟口夜市,雖然已不再喧鬧,但以酒香氣騰騰。走在其間,雖然嘴巴一刻不停,但太多的美味也只能擦肩而過。每位攤主都巧心創作口味和料理,用料實在,製作巧妙,而且價格公道。這裡融合了臺灣人的飲食與消減情感與記憶。所以廟口夜市數十年長盛不衰的奧秘大概也就在這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