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工業發達,戰時每年的鋼產量是中國的數百倍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國民政府之所以要維持對日交涉,避免戰爭擴大,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中日國力相差過於懸殊。1934年,蔣介石在一次談話中說,「現代戰爭為科學的戰爭,然而中國的科學發明與工業技術,自覺幼稚,不逮日寇」,且「中國在戰爭上應具備的條件極不充分,海軍空軍都不如人家,殊無對日作戰之可能。」
蔣介石此說,確非虛言。從下表中選取的生鐵、鋼材和煤產量情況,即能看出戰前中日兩國工業水平的巨大差距(中國的數據不包括已淪陷的東北,日本數據僅包括其本土)。
戰前,日本的鋼鐵產量是中國數十倍;全面戰爭爆發後,中國只有少數企業遷往後方,使鋼鐵產量進一步下降。技術落後,是造成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日本在戰時使用高爐煉鋼,如八幡制鐵所有兩座1千噸高爐、廣畑制鐵所有一座1千噸高爐等。相比之下,中國大後方規模較大的大渡口鋼鐵廠,僅有2座10噸煉鋼爐;而雲南鋼鐵廠直到1943年,才有了一座50噸煉鐵爐。
日本煤礦很小,主要依靠從中國進口。戰爭後期,至少有10萬個熟煉礦工被徵召入伍,取代他們的是外國勞動者(主要是朝鮮人和中國人)和戰俘。這雖然使日本的煤產量在1945年一下少了50%,但還是遠超當時的中國。
下列柱狀圖,可以更為具象地呈現上述差距:
日本輕重武器生產能力強大,生產量是中國的數十倍
一個良好的工業基礎,是戰時生產充足武器的前提條件。日本發動侵華戰爭時,其「所有戰爭武器,如飛機、戰車、火炮、艦船、車輛及化學兵器等等,均能自造」,而中國「科學落後,工業基礎脆弱,軍事工業設備簡陋,技工缺乏,尤屬十分幼稚。且復限於財力,無法大事擴充,致重武器多不能自造,往往付之闕如。」因此陳誠說,「敵人之軍需工業,實非我國所能望其項背。」
彈藥方面。戰爭初期,據何應欽的統計,至1938年12月,國軍消耗步、機槍子彈達7.2億餘顆,而當時中國各軍工廠月產量不足1000萬發。1939年之後,因彈藥庫存耗盡,且彈藥補充能力極為有限,國軍彈藥消耗量驟減。這也是戰事長期被迫處於防禦態勢的關鍵。
武器方面。下面是重慶的主要兵工廠(國軍武器的最重要來源)1938年—1945年生產量,與日本1939年9月—1945年8月的生產量的一個對比。
從表中可知,在輕重武器生產上,日本的年產量遠多過中國。而太平洋戰爭後期,在受原料減少,鋼產量降低等影響的情況下,1945年前8個月,日本依舊生產了4萬支機槍,超過中國戰時的全部生產量。
至於飛機、坦克與艦船的生產,更非中國所能相比。戰爭期間,日本生產了5.5萬架飛機、4800輛坦克和244艘艦船。中國戰時所使用的少量飛機、坦克等,則全部來自於進口,只有能力生產其中的一些部件。
綜上可知,不管是戰前,還是戰時,中日兩國的工業水平相差都極為懸殊。在拼國力的現代戰爭中,這正是中國軍隊在抗日戰場上屢屢失利的根本原因。
數據來源:
《中國近代經濟史統計資料選輯》、楊格《一九二七至一九三七年中國財政經濟情況》、中原茂敏《大東亞補給戰》、守屋典郎《日本經濟史》、石井寬治《日本經濟史》、虞寶常《國民政府與民國經濟》、石柏林《悽風苦雨中的民國經濟》、蘇聯國防部軍事歷史研究所《第二次世界大戰總結與教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