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日本政府邀請,作為「中日青少年友好交流年」中方派遣的又一個大型團組,以團中央書記處書記盧雍政為總團長的中國青年代表團一行300人11月10日抵達日本,11月19日返回北京。在東京參加「中日青少年友好交流年」日方閉幕式後,代表團分為7個分團,分赴日本各地,與日本各界進行深入交流。
青少年是各自國家最好的大使
「中日青少年友好交流年」日方閉幕式12日在東京的學習院大學舉行。中國青年代表團、教育部組織的400名高中生組成的代表團、日本各界青少年代表、日中友好團體代表約1500多人共同參加了閉幕式。
日本首相麻生太郎親臨現場並發表講話,對中國政府和人民克服地震帶來的困難成功舉辦奧運會予以高度讚揚。他說,得知中國發生地震的消息後,日本的高中學生自發組織捐款,體現了「患難見真情」。
麻生首相表示,兩國青少年的交流與相互理解不斷加深,日中關係的基礎得到廣泛、紮實的鞏固,令人深感欣慰。
隨後,日本著名歌星影山、中國青年歌手阿蘭、奧運冠軍郭晶晶出現在舞臺上,在場的兩國青少年紛紛起身,爭睹偶像的風採。
閉幕式歌會別具特色。兩國青少年分別唱起對方國家的歌曲,現場氣氛熱烈。日本青年以一曲《北京歡迎你》開局,讓人深感奧運文化的傳播速度之快。在場的許多30歲左右的中國青年發現,這些90後的日本孩子隨後所唱的中國歌曲,有些是自己從來就沒聽過的,而中國高中生卻跟著熟悉的旋律打起了拍子。有人承認,「在流行文化方面,我們和90後的代溝,比中日孩子之間的鴻溝要大得多。」
最終,來自中國傳媒大學的張安琪、張一凡憑藉一首日文歌《和你在一起》折桂。來自日本大阪大學的蜂谷誠憑藉中文歌曲《九百九十九朵玫瑰》位居次席。
中國駐日本大使崔天凱,中國青年代表團總團長盧雍政,「中日青少年友好交流年」形象大使、奧運會冠軍郭晶晶等為獲獎青少年頒獎。兩國青少年共同高唱「明天會更好」,把閉幕式的氣氛推向高潮。
「合宿」的文化碰撞
閉幕式後,青年工作者組成的中國青年代表團A團訪問橫濱、鎌倉等地,11月15日入住靜岡縣富士箱根大酒店,與日本青年「合宿」。
一聽說要「合宿」,大家都議論紛紛。「是不是和日本青年晚上住在一起、大家可以開臥談會呢?可我不會日語啊!」一位團員有些擔心地說。隨著活動開始,大家才都明白,日語裡的「合宿」是漢語「集訓」的意思。從這個同是漢字、發音和語義大不同的細節開始,中日兩國青年開始了文化上的碰撞。
雙方自我介紹、簡單交流後,到了晚飯的時間。在飯店的大食堂落座後,面對熱騰騰的義大利麵,無論是中國青年還是日本青年,都搓搓手,準備等主持人宣布開始後大吃一頓。主持人客套幾句後迅速進入主題:「大家要抓住機會,多交流,聊天。食堂邊上有酒,歡迎大家喝,每瓶850日元。」
話音落地,日本青年沒有說什麼,幾位中國青年臉上出現一點怪異的表情,顯得略有不滿和不解,討論一會兒後卻又對日本人產生敬意。
「喝酒還要收錢!我們中國人對待客人可從來不會這樣。我們肯定是把最好的酒拿出來,讓你一醉方休。」
「其實,我們招待國外客人往往排場太大,太浪費。晚宴的領導講話時間也太長……」
「日本人這麼做,真是節省。這值得我們學習。」
不講排場的待客方式,在橫濱吃飯時也有所體現。14日晚,A團部分團員提議把晚餐改為大家的聚會,喝點酒。日方領隊森下小姐覺得為難:「我們只有這麼多預算。對不起,沒法買酒給大家」。中方團員也體諒日方難處,決定自費喝酒。矛盾迎刃而解。
「合宿」的文化碰撞,在關於教育問題的分組討論上最為明顯。
15日,中日青年分成7個小組,就兩國的教育可持續發展進行討論。雙方提交的教育關鍵詞中,日方大部分關注細節,比如說需要在學校附近修建運動公園、需要就業課程等;而中國青年所提及的關鍵詞都從宏觀入手,創新、國際化、獨立性、增加預算等。
有趣的是,在中國青年談論宏觀教育規劃時,問「日本的教育思想如何」,得到的回答竟然是「我不知道,日本沒有教育思想。」
環保差距讓中國青年感到震憾
橫濱,日本第二大城市,臨海而建。不可思議的是,它的垃圾處理廠「鶴見工場」竟然也建在海邊,和美麗的橫濱跨海大橋遙遙相對,從外觀看完全像是一個現代化的高科技企業。從進入工廠到離開,整整3個小時,抬起腳來,鞋底不見一絲汙垢。
鶴見工場的久松先生介紹說,工廠1995年投產,主要是通過電腦來監控焚燒車間作業,實現了安全、高效率運作。焚燒垃圾所產生的熱能被轉為電能,併入橫濱電網,每年能產生3億日元的效益。焚燒處理後得到的砂礫狀物也得到再利用,作為修路的填埋物。
在工廠的6層,透過一塵不染的玻璃,可以看到一輛輛垃圾車有序進出,機械大手臂抓起垃圾、送入焚燒爐。
如果僅僅是這些,不會讓人震撼。日本人對垃圾的分類處理,真正讓中國青年看到差距。
在橫濱市,日用垃圾要分成10類至15類。為了普及垃圾分類知識,橫濱市資源循環局到火車站、商業街分發宣傳冊,舉辦懇談會,並專門到學校講解。
小冊子《垃圾和資源的分類、丟棄方法》裡寫道:「廚房內的垃圾,請將垃圾中的水完全濾去。炸過東西的油,將布和紙張浸入油中,或使其凝固。紙尿布,請先將汙物衝到便器內,之後揉成小團,以避免其影響衛生。硬紙板類,請將其折好,用紙繩捆成十字形。」
這樣的說明,連文字帶圖片竟然有5頁。而這些細緻、繁瑣的規定,在橫濱市得到切實的執行。
「如果居民不按照要求分類怎麼辦?」有團員問。
「大多數人按照要求做了。如果不這麼做,我們會開著車把垃圾給他送回家,讓他整理好再交給我們。」鶴見工場的久松先生說。
離開前,一些團員借填寫調查表的機會,表達了自己的感慨。
來自寧夏的晉陽寫道:「敬佩日本的憂患意識。日本人注重細節,每個細節都做得很好。日本注重環保。這改變了我對日本的一些固有看法。」
9天的訪日之旅結束後,南方航空公司的張文堯記錄下此行的點點滴滴,並給同行的團友發電子郵件分享他的所見所思。他寫道,「在日本大使館舉辦的官方歡迎會上,我發現會議大廳的主條幅竟然是把白色膠紙粘在舊的紅布上做成的。這樣便可反覆利用。想想自己小小單位的會議室裡,每次會議都是新做條幅,而且質地還要求是好的。」
「來日本看到了什麼?讓我說,那就是看到了差距——不是硬體的差距,而是人的素質的差距。」一位團員在離開日本前由衷地感嘆。
照片:12日的中日青少年演唱會上,兩國青年同臺高歌。本報記者 陳劍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