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歷中日文化差異 感受兩國環保差距

2020-12-20 中國青年報

    應日本政府邀請,作為「中日青少年友好交流年」中方派遣的又一個大型團組,以團中央書記處書記盧雍政為總團長的中國青年代表團一行300人11月10日抵達日本,11月19日返回北京。在東京參加「中日青少年友好交流年」日方閉幕式後,代表團分為7個分團,分赴日本各地,與日本各界進行深入交流。

    青少年是各自國家最好的大使

    「中日青少年友好交流年」日方閉幕式12日在東京的學習院大學舉行。中國青年代表團、教育部組織的400名高中生組成的代表團、日本各界青少年代表、日中友好團體代表約1500多人共同參加了閉幕式。

    日本首相麻生太郎親臨現場並發表講話,對中國政府和人民克服地震帶來的困難成功舉辦奧運會予以高度讚揚。他說,得知中國發生地震的消息後,日本的高中學生自發組織捐款,體現了「患難見真情」。

    麻生首相表示,兩國青少年的交流與相互理解不斷加深,日中關係的基礎得到廣泛、紮實的鞏固,令人深感欣慰。

    隨後,日本著名歌星影山、中國青年歌手阿蘭、奧運冠軍郭晶晶出現在舞臺上,在場的兩國青少年紛紛起身,爭睹偶像的風採。

    閉幕式歌會別具特色。兩國青少年分別唱起對方國家的歌曲,現場氣氛熱烈。日本青年以一曲《北京歡迎你》開局,讓人深感奧運文化的傳播速度之快。在場的許多30歲左右的中國青年發現,這些90後的日本孩子隨後所唱的中國歌曲,有些是自己從來就沒聽過的,而中國高中生卻跟著熟悉的旋律打起了拍子。有人承認,「在流行文化方面,我們和90後的代溝,比中日孩子之間的鴻溝要大得多。」

    最終,來自中國傳媒大學的張安琪、張一凡憑藉一首日文歌《和你在一起》折桂。來自日本大阪大學的蜂谷誠憑藉中文歌曲《九百九十九朵玫瑰》位居次席。

    中國駐日本大使崔天凱,中國青年代表團總團長盧雍政,「中日青少年友好交流年」形象大使、奧運會冠軍郭晶晶等為獲獎青少年頒獎。兩國青少年共同高唱「明天會更好」,把閉幕式的氣氛推向高潮。

    「合宿」的文化碰撞

    閉幕式後,青年工作者組成的中國青年代表團A團訪問橫濱、鎌倉等地,11月15日入住靜岡縣富士箱根大酒店,與日本青年「合宿」。

    一聽說要「合宿」,大家都議論紛紛。「是不是和日本青年晚上住在一起、大家可以開臥談會呢?可我不會日語啊!」一位團員有些擔心地說。隨著活動開始,大家才都明白,日語裡的「合宿」是漢語「集訓」的意思。從這個同是漢字、發音和語義大不同的細節開始,中日兩國青年開始了文化上的碰撞。

    雙方自我介紹、簡單交流後,到了晚飯的時間。在飯店的大食堂落座後,面對熱騰騰的義大利麵,無論是中國青年還是日本青年,都搓搓手,準備等主持人宣布開始後大吃一頓。主持人客套幾句後迅速進入主題:「大家要抓住機會,多交流,聊天。食堂邊上有酒,歡迎大家喝,每瓶850日元。」

    話音落地,日本青年沒有說什麼,幾位中國青年臉上出現一點怪異的表情,顯得略有不滿和不解,討論一會兒後卻又對日本人產生敬意。

    「喝酒還要收錢!我們中國人對待客人可從來不會這樣。我們肯定是把最好的酒拿出來,讓你一醉方休。」

    「其實,我們招待國外客人往往排場太大,太浪費。晚宴的領導講話時間也太長……」

    「日本人這麼做,真是節省。這值得我們學習。」

    不講排場的待客方式,在橫濱吃飯時也有所體現。14日晚,A團部分團員提議把晚餐改為大家的聚會,喝點酒。日方領隊森下小姐覺得為難:「我們只有這麼多預算。對不起,沒法買酒給大家」。中方團員也體諒日方難處,決定自費喝酒。矛盾迎刃而解。

    「合宿」的文化碰撞,在關於教育問題的分組討論上最為明顯。

    15日,中日青年分成7個小組,就兩國的教育可持續發展進行討論。雙方提交的教育關鍵詞中,日方大部分關注細節,比如說需要在學校附近修建運動公園、需要就業課程等;而中國青年所提及的關鍵詞都從宏觀入手,創新、國際化、獨立性、增加預算等。

    有趣的是,在中國青年談論宏觀教育規劃時,問「日本的教育思想如何」,得到的回答竟然是「我不知道,日本沒有教育思想。」

    環保差距讓中國青年感到震憾

    橫濱,日本第二大城市,臨海而建。不可思議的是,它的垃圾處理廠「鶴見工場」竟然也建在海邊,和美麗的橫濱跨海大橋遙遙相對,從外觀看完全像是一個現代化的高科技企業。從進入工廠到離開,整整3個小時,抬起腳來,鞋底不見一絲汙垢。

    鶴見工場的久松先生介紹說,工廠1995年投產,主要是通過電腦來監控焚燒車間作業,實現了安全、高效率運作。焚燒垃圾所產生的熱能被轉為電能,併入橫濱電網,每年能產生3億日元的效益。焚燒處理後得到的砂礫狀物也得到再利用,作為修路的填埋物。

    在工廠的6層,透過一塵不染的玻璃,可以看到一輛輛垃圾車有序進出,機械大手臂抓起垃圾、送入焚燒爐。

    如果僅僅是這些,不會讓人震撼。日本人對垃圾的分類處理,真正讓中國青年看到差距。

    在橫濱市,日用垃圾要分成10類至15類。為了普及垃圾分類知識,橫濱市資源循環局到火車站、商業街分發宣傳冊,舉辦懇談會,並專門到學校講解。

    小冊子《垃圾和資源的分類、丟棄方法》裡寫道:「廚房內的垃圾,請將垃圾中的水完全濾去。炸過東西的油,將布和紙張浸入油中,或使其凝固。紙尿布,請先將汙物衝到便器內,之後揉成小團,以避免其影響衛生。硬紙板類,請將其折好,用紙繩捆成十字形。」

    這樣的說明,連文字帶圖片竟然有5頁。而這些細緻、繁瑣的規定,在橫濱市得到切實的執行。

    「如果居民不按照要求分類怎麼辦?」有團員問。

    「大多數人按照要求做了。如果不這麼做,我們會開著車把垃圾給他送回家,讓他整理好再交給我們。」鶴見工場的久松先生說。

    離開前,一些團員借填寫調查表的機會,表達了自己的感慨。

    來自寧夏的晉陽寫道:「敬佩日本的憂患意識。日本人注重細節,每個細節都做得很好。日本注重環保。這改變了我對日本的一些固有看法。」

    9天的訪日之旅結束後,南方航空公司的張文堯記錄下此行的點點滴滴,並給同行的團友發電子郵件分享他的所見所思。他寫道,「在日本大使館舉辦的官方歡迎會上,我發現會議大廳的主條幅竟然是把白色膠紙粘在舊的紅布上做成的。這樣便可反覆利用。想想自己小小單位的會議室裡,每次會議都是新做條幅,而且質地還要求是好的。」

    「來日本看到了什麼?讓我說,那就是看到了差距——不是硬體的差距,而是人的素質的差距。」一位團員在離開日本前由衷地感嘆。 

    照片:12日的中日青少年演唱會上,兩國青年同臺高歌。本報記者 陳劍攝

    

相關焦點

  •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院長黃曉勇:中日兩國在節能環保方面的合作...
    十一屆北京-東京論壇的特別分論壇中,中日雙方在環境保護和旅遊觀光方面的專家學者共同探討了「拓展中日兩國在環境、旅遊觀光等領域的地方合作空間」。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院長黃曉勇表示中日兩國在節能環保方面的合作前景非常廣闊。
  • 中日陶瓷行業:隨著兩國交流逐漸密切,呈現出完全不同的發展方向
    山川異域,風月同天,中日雙方雖然是鄰國,但是兩國卻各有各的文化特色,這種差異也導致了陶瓷產品的不同,中日陶瓷交流經歷了初期日本對中國陶瓷進行的學習 在我國各個朝代兩國在陶瓷上的交流都非常頻繁,受中國茶文化的影響日本的陶瓷行業開始逐漸發生變化,兩國在陶瓷上的變化也逐漸具有各具特色的發展,兩國在陶瓷上的風格差異也逐漸變大,本文將探討文化視角與歷史觀照下的中日陶瓷交流。
  • 電影,打動中日兩國民眾心靈的跨文化交流
    中日之間的電影交流,是兩國民眾跨文化的心靈交流,其影響深厚而長遠。」《人民中國》雜誌總編輯王眾一,近日在參加「第12屆SGRA中國論壇:中日電影交流的可能性」研討會上表示。  在研討會上,東京大學刈間文俊教授和《人民中國》雜誌總編輯王眾一共同回顧了新中國成立以來兩國電影交流的歷史,暢談了中日兩國電影對兩國民眾的影響。
  • 中日兩國茶文化已經出現了較大的差異
    中國茶文化傳到日本已經一千多年了,經過日本本土的影響,加之中國茶文化的歷史變遷,中日兩國茶文化已經出現了較大的差異。     (一)茶文化表象的差異   1、茶文化流派的差異。中國茶文化雖然經過歲月的變遷和歷史的凝練,茶文化卻為出現很多的流派,而是集中體現在文化的積澱上。而日本的茶文化卻出現了很多流派,比如有名的「三千家」即不審庵「表千家」、今日庵「裡千家」和官休庵「武者小路千家」。
  • 中日兩國交往最絢麗的紐帶是什麼?他們的故事告訴你
    &nbsp&nbsp&nbsp&nbsp6月12日下午,日本大阪市太閤園內響起了日本樂器三味線演奏的中國傳統音樂《茉莉花》,中日友好交流故事會在歡樂祥和的氛圍中開講。來自廣東和日本高新科技企業、電商、交通運輸、動漫、傳統文化、民間交流等社會各界精英齊聚一堂,共同述說關於兩國友好交流的故事。
  • 中日武器產量差距有多大?
    從下表中選取的生鐵、鋼材和煤產量情況,即能看出戰前中日兩國工業水平的巨大差距(中國的數據不包括已淪陷的東北,日本數據僅包括其本土)。1937-1945年中日兩國生鐵產量差距(萬噸)1937-1945年中日兩國鋼材產量差距(萬噸)
  • 「盤點」2019年,中日兩國之間發生了哪些大事?
    2019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而日本則進入令和新時代,同時2019年還是中日青少年交流促進年,這一年中日兩國在政治經濟社會等各方面的交流都非常頻繁。讓我們通過以下熱點新聞盤點,一同回顧2019年中日兩國之間發生了哪些大事。
  • 「第三屆日中教育文化交流研討會」在東京舉行 兩國青年暢談中日友好
    在由日本僑報社與日中交流研究所主辦的第13屆全中國日語作文大賽中最優秀獎獲得者、河北工業大學學生宋妍與另外5名中日兩國青年一起進行了小組討論。來自日本各地的教育工作者及相關人員50餘人出席了研討會。 只有深入了解對方國家才能真正發展中日關係 日本眾議院議員近藤昭一以《日中關係與青年的作用》為題進行了將近一小時的精彩演講。
  • 中日兩國需相向而行(專家解讀)
    因為正是兩國領導人從實用主義出發,才讓及時「破冰」並成功開展經貿合作成為可能,儘管仍在一些政治問題上存在分歧。      《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的籤訂對中日關係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條約用法律的形式明確了中日兩國關係發展的基本原則與方向,為中日關係沿著和平友好的軌道發展奠定了重要的法律基礎。   正值條約籤訂40周年,兩國關係發展迎來一次重要契機。
  • 中日「和」文化之差異
    孔子《論語》中提出的「禮之用,和為貴」,孟子提出的「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荀子提出「萬物各得其和以生」,《中庸》提出「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中國傳統文化中蘊涵著「和」的思想,可以說是中國傳統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
  • 淺談中日文化的差異,這些知識,你知道嗎?
    今天小編來說說中日文化的差異,從歷史和地理講,中國與日本一衣帶水,為文化交流提供了便捷的地理位置。由於中國曾經很長時間是亞洲文化的中心,幅員遼闊人口眾多,資源較為豐富;日本是個典型的島國國家,陸地空間狹窄,資源匱乏。所以,在古代單向交流為主,基本是中國傳向日本。
  • 中日兩國古箏音樂的異同
    兩國的古箏音樂不管是過去還是現在都相互聯繫著,但是也因歷史、文化、地理的差異而呈現出不同的風格和特點。  箏的弦制在歷史上變化很大,有五弦至十六弦不等。其中,十二弦、十三弦箏是歷史土應用*廣泛,影響時間最長的弦制。中國傳統箏曲,所用的弦制, 是明清時期流行的十六弦箏以及傳統延續下來的十三弦箏。現代普遍使用的是浙江箏派改良的21弦S型古箏,箏的製作材料以桐木為主,邊框選用紅木等。
  • 中日文化界人士齊聚東京 共話兩國友好歷史故事
    中日文化界人士齊聚東京 共話兩國友好歷史故事 2019-01-10鄭松波 攝   中新網東京1月10日電 (鄭松波)10日,一場由福建日報社東南網海外部和日本黃檗文化促進會、日本福建經濟文化促進會、中國福建文化海外驛站(日本站)等在日社團機構聯合舉辦的中日禪文化交流會在東京舉行,中日文化界、佛教界、僑界等各界人士近200人參加。
  • 中日青年學生的對話:文化交流視角下的古代文化遺產
    2019年9月16日下午,由南京師範大學社會發展學院與日本法政大學文學部史學科主辦,南京師範大學文博系承辦的「中日青年學生的對話:文化交流視角下的古代文化遺產」研討會在南京師範大學仙林校區敬文圖書館二樓西報告廳隆重舉辦。南京師範大學文博系及日本法政大學文學部史學科共八十餘名學生參加了本次研討會。
  • 陳健引「疑人偷斧」妙喻中日兩國癥結
    在下午舉行的外交和安全保障分論壇中,中國聯合國協會會長、前中國駐日本大使陳健表示,中日關係未來要發展就必須拋棄將對方視為假想敵的心態。他還同時指出,中日需要在亞太地區的安全事務中發揮真正的作用。「如果中日兩國把對方看作是假想敵,那麼中日兩國建立戰略互信就沒有基礎。因為你的戰略對手做的任何一件事情,你都會從壞的方面去看、去想。另一方面,不管用什麼話來說,都不能夠消除你這樣一個觀念。
  • 日本網友回應「小日本」的稱呼,實在太可愛了,文化差距這麼大?
    日本網友回應「小日本」的稱呼,實在太可愛了,文化差距這麼大?我們知道,中日兩國是一衣帶水的關係,但是在文化上始終有著較大的差距,雖說兩國是鄰居,但是兩邊的人民,在某種程度上還是保持著熟悉的陌生人狀態,所以有時在進行各種文化交流時就會出現笑話。
  • 中日飲食文化的差異
    一個國家的美食作為其文化和價值觀的反映的重要性是不可否認的。畢竟,食物是人們為了生存而理解和需要的通用語言。然而,我們對我們的首選美食有不同的解釋,這主要取決於我們的地區差異。例如,歐洲美食與亞洲美食截然不同。在亞洲,中國菜也不同於日本料理。
  • 2019中日陶瓷名家精品聯展暨陶瓷文化交流論壇在東京舉辦
    東友 攝中新網東京5月14電 矅變、油滴、兔毫、烏金等各種品相建盞以及其它陶瓷精品14日亮相東京多元文化會館。由中國·福建文化海外驛站(日本站)、日本黃檗文化促進會主辦的2019中日陶瓷名家精品聯展暨中日陶瓷文化交流論壇在此舉辦。中國駐日本大使館總領事詹孔朝及旅日僑界、日本文化界人士等150多人出席。
  • 中國雷鋒在日本 勇救落水兒童紅遍中日兩國
    一夜間感動了日本,紅遍了中日兩國。 當地時間 11 月 13日晚上,已入冬的日本東京街頭,習習涼風吹過。此時的首相官邸,透著絲絲暖意,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正將一份感謝狀親自頒發給嚴俊,並稱讚嚴俊的見義勇為行為「是非常有勇氣的行為,對日本青年而言是優秀的模範」。
  • 論近代兩次中日戰爭,中國方面表現的差異
    在近代史上,中日兩國曾經發生了兩次大規模的戰爭,即:中日甲午戰爭和抗日戰爭。這兩次戰爭都深遠地影響了東亞政治的格局。對中日兩國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對中日兩國產生了重大影響。就中國而言,兩次戰爭的結果是不同的,那麼,再這兩次戰爭中,有哪些方面的差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