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代史上,中日兩國曾經發生了兩次大規模的戰爭,即:中日甲午戰爭和抗日戰爭。這兩次戰爭都深遠地影響了東亞政治的格局。對中日兩國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對中日兩國產生了重大影響。就中國而言,兩次戰爭的結果是不同的,那麼,再這兩次戰爭中,有哪些方面的差異呢?
從戰爭思想來看。第一次中日戰爭時期,中國為清朝時期,當權者是西太后和李鴻章。他們在面對日本的步步緊逼下,選擇了息事寧人的方針。李鴻章曾錯誤地判斷日本的目標是朝鮮;殊不知,日本的真正目的,是整個中國。所以李鴻章在北洋海軍實力尚存的情況下,採取了「避敵保船」的方針,將制海權拱手相讓,最終導致北洋海軍的全軍覆沒。
但在第二次中日戰爭中,在面對雙方實力的巨大差異時,中國採取了「以空間換取時間」的思想,就比如「九·一八」事變後採取的「不抵抗政策」。雖然該政策在表面上看來是消極的政策,但是這正是當時中國政治彈性的體現。中國正是利用了這之後的的六年,積極開發西北,為此後的持久作戰奠定工業基礎。全面抗戰爆發後,中國更是堅持了這一思路,使日軍兵力分散難以維續西進。
從戰爭動員來看。第一次中日戰爭時期,中國處於封建專制的社會,中國民眾的主權意識並未覺醒;清政府也沒有積極地發動人民,而是去做單純的軍事較量。但第二次中日戰爭則完全不同,國共兩黨積極合作,聯合抗日。全國上下的抗日呼聲一浪高過一浪,特別是在中共黨的宣傳與動員下:中國人民積極參與到抗日鬥爭中來,最總取得了抗戰的勝利。
從物質因素來看。第一次中日戰爭,是李鴻章「以一人敵一國」,清政府並沒有發動全國力量去進行戰爭;但是反觀日本,則是傾全國之力去打這場戰爭,當時日軍的軍費高達31%,日本皇室更是每年拿出30萬日元去補貼。但到了第二次中日戰爭,中國是從上到下,從城市到農村都在積極抗戰,使日軍陷入到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中。同時,日軍在中國作戰的同時,還在東南亞進行侵略,甚至在1941年和美國開戰,這些都大大地分散了日軍的實力。
最後,從國際因素上來看,第一次中日戰爭時期為資本主義向帝國主義轉型時期,主要體現在資本輸出方面。甲午戰爭,西方列強隔岸觀火,但是由於戰後日本割讓了遼東半島,觸及到了西方帝國主義的利益,才有了俄德法「三國幹涉還遼」的事件。
但第二次中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一部分,蘇聯美國等盟國給予了中國許多物資幫助,為戰爭的勝利奠定了物質基礎。
從戰爭影響來看。兩次戰爭都給中國帶來了深重災難。第一次中日戰爭對中國產生
了巨大的影響,梁啓超說:「吾國四千年大夢之喚醒,實自甲午戰爭敗割臺灣,償二百兆始」於是中國國內出現針對政治體制的重大變革嘗試,即戊成變法。中國人開始從制度上進行嘗試和變革;第二次中日戰爭對於國共兩黨實力的消長意義重大,由於在前期正面戰場上的失利,使國民党進一步失去執政基礎。但與此同時,中國在國際上的地位大大提高,蔣介石也成為了「開羅會議」三巨頭之一,此後中國更是成為了聯合國「五常」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