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近代兩次中日戰爭,中國方面表現的差異

2020-12-14 一派之辭

在近代史上,中日兩國曾經發生了兩次大規模的戰爭,即:中日甲午戰爭和抗日戰爭。這兩次戰爭都深遠地影響了東亞政治的格局。對中日兩國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對中日兩國產生了重大影響。就中國而言,兩次戰爭的結果是不同的,那麼,再這兩次戰爭中,有哪些方面的差異呢?

從戰爭思想來看。第一次中日戰爭時期,中國為清朝時期,當權者是西太后和李鴻章。他們在面對日本的步步緊逼下,選擇了息事寧人的方針。李鴻章曾錯誤地判斷日本的目標是朝鮮;殊不知,日本的真正目的,是整個中國。所以李鴻章在北洋海軍實力尚存的情況下,採取了「避敵保船」的方針,將制海權拱手相讓,最終導致北洋海軍的全軍覆沒。

甲午戰爭示意圖

但在第二次中日戰爭中,在面對雙方實力的巨大差異時,中國採取了「以空間換取時間」的思想,就比如「九·一八」事變後採取的「不抵抗政策」。雖然該政策在表面上看來是消極的政策,但是這正是當時中國政治彈性的體現。中國正是利用了這之後的的六年,積極開發西北,為此後的持久作戰奠定工業基礎。全面抗戰爆發後,中國更是堅持了這一思路,使日軍兵力分散難以維續西進。

從戰爭動員來看。第一次中日戰爭時期,中國處於封建專制的社會,中國民眾的主權意識並未覺醒;清政府也沒有積極地發動人民,而是去做單純的軍事較量。但第二次中日戰爭則完全不同,國共兩黨積極合作,聯合抗日。全國上下的抗日呼聲一浪高過一浪,特別是在中共黨的宣傳與動員下:中國人民積極參與到抗日鬥爭中來,最總取得了抗戰的勝利。

敵後抗日根據地形勢

從物質因素來看。第一次中日戰爭,是李鴻章「以一人敵一國」,清政府並沒有發動全國力量去進行戰爭;但是反觀日本,則是傾全國之力去打這場戰爭,當時日軍的軍費高達31%,日本皇室更是每年拿出30萬日元去補貼。但到了第二次中日戰爭,中國是從上到下,從城市到農村都在積極抗戰,使日軍陷入到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中。同時,日軍在中國作戰的同時,還在東南亞進行侵略,甚至在1941年和美國開戰,這些都大大地分散了日軍的實力。

李鴻章
明治天皇

最後,從國際因素上來看,第一次中日戰爭時期為資本主義向帝國主義轉型時期,主要體現在資本輸出方面。甲午戰爭,西方列強隔岸觀火,但是由於戰後日本割讓了遼東半島,觸及到了西方帝國主義的利益,才有了俄德法「三國幹涉還遼」的事件。

三國幹涉還遼場景

但第二次中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一部分,蘇聯美國等盟國給予了中國許多物資幫助,為戰爭的勝利奠定了物質基礎。

從戰爭影響來看。兩次戰爭都給中國帶來了深重災難。第一次中日戰爭對中國產生

了巨大的影響,梁啓超說:「吾國四千年大夢之喚醒,實自甲午戰爭敗割臺灣,償二百兆始」於是中國國內出現針對政治體制的重大變革嘗試,即戊成變法。中國人開始從制度上進行嘗試和變革;第二次中日戰爭對於國共兩黨實力的消長意義重大,由於在前期正面戰場上的失利,使國民党進一步失去執政基礎。但與此同時,中國在國際上的地位大大提高,蔣介石也成為了「開羅會議」三巨頭之一,此後中國更是成為了聯合國「五常」之一。

相關焦點

  • 近代中日比較研究綜述
    《日本論》辨析日本民族的特性,比較中日文化與社會的異同,從政治理念、宗教意識和個人修養等方面探究日本比中國進步的原因。《中日文化的交流》主要分析和比較近代以來中日在接受外來文化問題上的差異,由此考察兩國在面對近代大變局時的成敗得失。他們的研究已不再是具體事項的簡單羅列和對比,而是在探索表象後面的深層次問題。他們採用的比較方法和分析視角,對於後來的近代中日比較研究具有深遠的影響。
  • 近代日本人學習中文,體現中日關係,反映壓迫中國的演變歷程
    這便是當時的日本人學習中文的主要目的中日關係史學家安藤彥太郎教授的研究結果表明,「之所以把中文視為一種特殊的語言,重點言及其實用層面,是因為它與戰前日本進出中國的兩個層面是相互對應的。即『商務』和『軍事」。以中國研究學者聞名的竹內好曾直截了當地道破其中玄機,有「行商漢語」和「兵隊漢語」兩種。
  • 《中日歷史認識共同研究報告(戰前篇):中日戰爭何以爆發》出版
    近代以來的中日關係,可謂剪不斷理還亂,波詭雲譎,跌宕起伏,其間有正常的往來,也有日本友人對孫中山領導的中國革命的支持,但更多的是日本對中國的蠻橫侵略,尤其是1931~1945年期間日本對華發動的侵略戰爭,給中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與慘痛的記憶,也極大地影響到中日關係。雖然那場戰爭結束已七十餘年,但歷史問題對於現實中的中日兩國關係仍然有很大的影響。
  • 中日文版《中日共同歷史研究報告》同時在中國與日本出版
    由中日兩國政府主導、兩國學者參加的「中日共同歷史研究項目」,歷經8年的研究、交流、論爭、定稿,終於在2014年年末以《中日共同歷史研究報告》中日文書籍的形式,同時在中國與日本出版。
  • 八年級上冊第5課《甲午中日戰爭與瓜分中國狂潮》教案
    【教學目標】1.識記和了解甲午中日戰爭爆發的背景;掌握甲午中日戰爭的重大戰役、民族英雄、《馬關條約》的內容及危害以及列強瓜分中國狂潮的概況。2.認識甲午中日戰爭是日本實施對外擴張政策而一手挑起的戰爭;清王朝的腐敗無能是中國一次次被動挨打的主要原因;瓜分狂潮使中國面臨被瓜分的危險,民族危機空前嚴重。
  • 近代日本對外侵略戰爭的歷史特徵及警示
    特別是大本營制度,由天皇集中統一指揮一切軍事事務,強力的指揮體制和嚴謹的軍事編制,形成了能適應近代戰爭需要的軍事系統。在日本發動的一系列戰爭中,這種軍國主義戰爭體制為日本佔據戰爭優勢發揮了重要作用,同時也把日本帶進了萬劫不復的戰爭深淵。
  • 外媒談如何避免中日第三次戰爭 開戰即是毀滅
    文章稱,晚清以來,中日兩國之間已經經歷了兩次大戰。第一次中日戰爭(1894-1895年),也稱甲午戰爭。第二次中日戰爭(1937-1945年)爆發在國民黨政府統治時期,從理論上說是「中華民國」和日本之間的戰爭。2014年又是甲午年,中日關係又遇到了自從韓戰結束以來最嚴峻的時刻,有關第三次中日戰爭會不會爆發也儼然已經成為政策研究界和政治人物爭相討論的話題。
  • 九·一八特輯 | 日本歷史教科書關於中日戰爭的書寫及評析(上)
    《學習指導要領》是概況性的,在教科書的編寫方式、內容詳略、歷史評價等方面沒有規定,這給編寫者留下了較大的發揮空間,也造成不同版本教科書內容上的差異。但是關於盧溝橋事變及其戰爭擴大的原因等,敘述則各有不同。山川出版社的《詳說日本史B》強調日本政府迫於軍部壓力而增兵華北,中國也做出堅決抵抗的姿態,暗示盧溝橋事變演變為全面戰爭不僅有日本方面的原因,中國政府的對策也預示著戰爭不可避免地擴大。
  • 陳力衛談近代中日之間的語詞概念
    近日,陳力衛的首部中文著作《東往東來:近代中日之間的語詞概念》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中日語詞的相互漂移帶來了哪些問題?現代漢語中到底有多少「日語借詞」?就這些問題,《上海書評》專訪了陳力衛。《東往東來:近代中日之間的語詞概念》,陳力衛著,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9年6月出版,538頁,158.00元從謀篇來看,您的新著《東往東來》的第一編「西學東漸再東漸」和第二編「東學激起千層浪」之間構成一種往復循環的關係。東亞傳統觀念轉換到近代概念的過程,似乎就呈現為這樣一種中日循環式的「詞語的漂移」。
  • 近代中國反侵略、求民主的鬥爭
    古代中國(1840年以前)、近代中國(1840-1949)、現代中國(1949年以來)◎時序與階段(以革命和戰爭劃分)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1840-1919)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1919-1949)國民革命時期
  • 書訊 | 陳力衛《東往東來:近代中日之間的語詞概念》
    :《博物新編》在日本的影響 一 所謂「漢譯洋書」 二 《博物新編》的作者及其內容三 在日本流通的《博物新編》的幾個版本四 重要概念由荷蘭語對譯轉為英語對譯五 新概念的不同表述——中日術語的差異 六 《博物新編》在近代日本科學史上的地位 第五章
  • 書評 | 陳力衛談近代中日之間的語詞概念
    著有《和製漢語的形成與發展》(2001)《日本語史概說》(合著,2010)《近代知識的翻譯與傳播》(2019)等,譯有《風土》(2006)《現代政治的思想與行動》(2018)。近日,陳力衛的首部中文著作《東往東來:近代中日之間的語詞概念》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中日語詞的相互漂移帶來了哪些問題?
  • 僑詞來歸與近代中日文化互動
    文/馮天瑜  [摘要]在中、西、日文化互動過程中,有一批漢字術語經歷了從中國古典詞—傳輸日本—日本藉以對譯西洋概念,使其內涵發生近代轉換—轉換後的該漢字術語又傳輸回中國。此種「僑詞來歸」,正是中日文化面對西方文化東漸而發生互動的一種表現形態。
  • 《東往東來:近代中日之間的語詞概念》
    作者:陳力衛 版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19年6月 日本語詞概念在中國近現代史上的傳播影響深刻。中日兩國之間的文化複雜性,導致中日之間語詞概念的傳播、互動與共享關係受到種種因素的幹擾,以至於後世在談論時總是以訛傳訛。陳力衛在此書專門討論了這個問題。在對比中日近代出版的報紙雜誌和辭典收錄狀況之時,陳力衛還對概念背後的社會思潮進行了復盤,重新回溯了近代中日兩國的社會思想變遷和東亞文化的互動歷史。
  • 陳其泰:關於中國近代歷史進程基本線索的理論
    范文瀾認為:(1)1840~1864年,此期內鴉片戰爭開始了中國半殖民地的歷史,太平天國運動開始了中國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歷史。(2)1864~1895年,此期總的形勢是清朝消滅了太平天國的餘波,國內統治得到暫時的穩定,洋務派創辦了新式軍事工業,形式上也有助於清朝的封建統治。但是由於中法戰爭、中日戰爭中清朝相繼失敗,帝國主義更深刻地侵入中國,中國更加陷入殖民地化的深淵。
  • 古代中日爆發過兩次大戰,第一次日本安分900年,第二次元氣大傷
    說起中日之間的戰爭,很多人都以為只有近代發生的甲午中日戰爭和後來的抗日戰爭。其實遠不止如此,由於國土面積狹小,自古以來,日本就覬覦我國遼闊的土地。
  • 論近代新聞社團的社會功能
    提 要:近代新聞團體是由傳統的行業公會轉變而來的非政府組織,在中國社會轉型中作為公共領域的組成部分,發揮了監督政府、協調行業、社會救濟等多種社會功能,推動了中國社會的近代化轉型。
  • 近代中日關係背景下的「同文同種」表述
    甲午之戰日本雖然取勝,但其割佔中國遼東半島等舉動,嚴重觸犯了俄國等其他一些列強的利益。中日《馬關條約》籤訂僅6天,俄國隨即聯合德國和法國,共同「勸告」日本歸還遼東,即所謂「三國幹涉還遼」。事件發生後,日本「舉國悲憤」,在感受到國際外交弱肉強食本質的同時,「人種差異」甚至也成為許多日本人解釋「三國幹涉還遼」之所以發生的依據。
  • 於乃明:如何從人物研究近代中日關係史——以小田切萬壽之助與盛宣懷為例
    小田切萬壽之助和盛宣懷(1844—1916)都是在中日外交史上比較活躍的人物,但是日本國內對他們的研究還未成系統,於教授在讀史料檔案時對這兩個人物產生了興趣,由此確定了論文題目並進行了梳理研究,其成果也得到了日本學界的肯定。小田切原來是日本駐杭州、上海領事,在義和團事件時代理上海總領事,義和團事件後升格為上海總領事。
  • 韓戰:近代朝鮮從隱士王國到日本殖民地的屈辱歷史
    從公元前1000年左右進入文明社會以來,由於所處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朝鮮半島上的國家不論在統一還是分裂時期,都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自始至終與我國保持著千絲萬縷的密切聯繫,在外交關係上,要麼臣服,要麼對抗,要麼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