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日本對外侵略戰爭的歷史特徵及警示

2021-01-07 新華網客戶端

來源:解放軍報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也是最好的清醒劑。」今天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的第74個勝利紀念日。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是正義和邪惡、光明和黑暗、進步和反動的大決戰。前事不忘,後事之師。當今世界,戰爭的根源並未根除,霸權主義、冷戰思維、強權政治依然存在,軍國主義陰魂不散。我們必須牢記國家被侵略、民族被凌辱、尊嚴被踐踏、發展進程被打斷的慘痛歷史,必須加快建設與我國國際地位相稱、與國家安全和發展利益相適應的鞏固國防和強大軍隊,為國家和平發展營造有利戰略態勢,為世界和平穩定提供堅強力量支撐。

一部日本近代史,就是一部日本對外侵略擴張史。明治維新後,日本走上了以軍事立國、極力向外擴張的道路,成為亞洲乃至世界戰爭的策源地。直到1945年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戰敗投降,日本侵略者的足跡遍及東亞、東南亞和太平洋、印度洋等地,幾乎與世界上主要的大國都交過手。日本對外侵略戰爭的頻率如此之高、範圍如此之廣、對象如此之眾,在世界戰爭史上是極為罕見的。

戰爭土壤的根植性

日本統治者推動對外侵略擴張的歷史可謂「源遠流長」。公元391年,日本通過武裝入侵一度確立了對百濟、新羅等朝鮮半島南部國家的宗主權。從8世紀開始,武士逐漸發展成為日本社會重要的軍事力量,在此基礎上建立了以武力作為權力基礎和維持統治手段的武家政治,這更強化了日本統治者的戰爭欲望。16世紀末,豐臣秀吉統一日本並拋出了所謂的「豐臣三策」,提出徵討朝鮮,進佔中國、印度,稱霸亞洲的狂妄計劃。雖然三次嘗試都以慘敗告終,但其思想被日本歷任統治者所繼承。特別是明治維新後,日本統治者把軍國主義作為一種意識形態和國家制度,將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及整個國民生活從屬於軍事及對外侵略戰爭;同時在全面學習西方的過程中,日本統治者汲取列強們「弱肉強食」的強盜邏輯,從思想與國策上為其好戰找到了現實樣本。日本軍事封建帝國主義的本質,成為其窮兵黷武、發動侵略戰爭的罪惡之源。甚至今天日本右翼勢力仍然企圖否認二戰侵略歷史、突破戰後體制、重新擴軍備戰。

戰爭體制的舉國性

為適應侵略戰爭需要,日本統治者利用家國同構、忠孝尊皇的民族傳統對本國人民進行洗腦,統籌政治、經濟、外交與戰爭等諸多領域的事務,形成舉國對外的戰略指揮體制和政策制度保證。從明治政府成立到1877年,日本確立和鞏固了以天皇為中心的中央集權政府。《大日本帝國憲法》規定,在軍事和外交上,天皇是日本陸海軍統帥,決定陸海軍編制及常備兵數量,擁有宣布戰爭與締結和平等諸條約的權力。為確保天皇統攬一切軍政大權,日本還在組織制度上作了具體安排,例如平時軍政軍令相對分開,戰時成立大本營統一指揮所有軍隊和軍事行動,實行全民皆兵的戰備方針及相應的徵兵動員制度,改革後勤保障和裝備保障體制。特別是大本營制度,由天皇集中統一指揮一切軍事事務,強力的指揮體制和嚴謹的軍事編制,形成了能適應近代戰爭需要的軍事系統。在日本發動的一系列戰爭中,這種軍國主義戰爭體制為日本佔據戰爭優勢發揮了重要作用,同時也把日本帶進了萬劫不復的戰爭深淵。

戰爭決策的冒險性

一次次戰爭冒險的成功,給日本帶來了豐厚的回報,使其膽量越來越大,更加刺激了日本軍國主義分子的野心,使之更加信奉以攻為守、武力徵服世界的戰略。例如《馬關條約》的巨額賠款,將日本經濟向前推進了數十年,賠款中的90%用來發展軍工業,並在此基礎上迅速建立起大機器生產的工業體系,第一次產業革命高潮興起。1914年至1918年,日本攫取了德國在中國山東的權利。日本由農業國轉變為工業國;債務國轉變為債權國;上升為世界五大海軍強國之一,得以在整個太平洋地區與美國抗衡。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日本瘋狂攫取我國東三省豐富的資源,為其經濟發展注入新鮮血液,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日本在對外侵略擴張的道路上不斷收穫著「戰爭紅利」,促使日本實現跨越式大發展,加速日本的近代化進程,也刺激著日本軍國主義分子更加狂熱。日本「以戰養戰」國策的巨大冒險性,將其推上了窮兵黷武的不歸路。

戰爭準備的狡黠性

日本為發動侵略戰爭,長期確定某一假想敵,據此進行深入細緻的情報搜集,以及體制、武器裝備、後勤保障等方面的全面準備。一旦時機成熟,還要根據具體情況制定詳細的戰略戰術和作戰計劃,進行充分的臨戰準備和訓練。發動戰爭,日本讓情報先行。在中日甲午戰爭爆發的前12年,即1882年,日本就將中國列為頭號假想敵和侵略目標,開始擴張軍備,組織實施對中國的戰略偵察。日軍通過各種途徑、運用各種手段進行情報偵察。日本間諜遊歷中國沿海各省,提出了《攻取中國以何處為難何處為易》報告,對中國的「山川險要,土俗人情,無不詳載」。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日本以美國為假想敵,制定了多份戰爭計劃。其中,為襲擊美軍珍珠港基地,日本曾先後派出二百多名間諜潛入瓦胡島收集各種情報,對檀香山及預定偷襲航線的水文、地形特點進行詳細勘察。近些年來,日本不斷突破和平憲法限制,暗暗加強了軍事力量,又走向再武裝。

戰爭推銷的欺騙性

日本軍國主義發動的侵略戰爭,無不伴隨對內對外的蒙蔽欺騙。發動中日甲午戰爭時,為掩蓋侵略目的,日本宣戰詔書中稱是為了「維護東洋全局之和平」。甲午戰爭以後,日本軍國主義為了侵略中國和稱霸亞太地區,提出所謂「生命線論」。九一八事變後成立偽「滿洲國」政府,以「日滿一體」「同心同德」「皇族共和」為立國宗旨,聲稱要建設「王道樂土」,以此麻痺人民。七七事變後,日本軍國主義發動全面侵華戰爭,日本政府為了欺騙世界輿論特作「關於建設東亞新秩序」的聲明。日本製造傀儡的偽「滿洲國」後,更是大言不慚地提出實行「日、滿、華共存共榮」。在中國抗日戰爭相持階段,日本拋出的「合作」「提攜」「互助」三原則誘使蔣介石「消極抗日,積極反共」。日本在淪陷區建立了一套殖民化的教育體制,向青少年灌輸奴化思想,教科書以「中日親善」「共存共榮」「大東亞新秩序」等謬論為基本內容,學校不得懸掛中國地圖,不得使用「中華」字樣。日本侵略者利用對內外的欺騙,企圖達到美化侵略實質,堅持殖民統治的目的。

戰爭結盟的攀附性

明治維新後,日本外交從消極被動向積極主動轉變。日本外交秉持實用主義,推行「與列強協調外交」,追隨依附歐美等強國,形成了與強者為伍、遠交近攻的外交策略。縱觀日本外交實踐,每一次結盟,日本幾乎無一例外地選擇了它所認為的世界第一強國。中日甲午戰爭使日本嘗到了「與強者為伍」的好處,1902年英、日兩國正式籤署條約,結成同盟關係。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在歐洲取得的「成功」,使法國投降、英國疲於應付,歐洲絕大多數國家成了德國的「附庸」,日本又不失時機地與德國結盟,與蘇聯籤署《日蘇中立條約》,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太平洋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美國一躍成為世界強國,日本又投入美國的懷抱,一步步與之建立起同盟關係。雖然此時日本國力並不強大,但它在英美的羽翼下,打著「脫亞入歐」的旗號,利用列強爭奪遠東的矛盾和其所佔地緣優勢,充當英美帝國主義者的「遠東哨兵」而從中漁利。日本從實用主義出發,依靠攀附強大的列強國家,從而為攫取自身利益佔據有利地位。

戰爭發起的偷襲性

儘管日本對外侵略戰爭大多是經過長期密謀和精心準備後實施的,但在具體的開戰時機選擇上,則多為不宣而戰,發動突然襲擊甚至是偷襲。由此日本開創了在後來的戰爭中所慣用的手段——進攻在前,宣戰在後。日本軍國主義者認為,集中大量兵力兵器實施首次突擊和突然襲擊是永恆的制勝因素,甚至把「奇襲」列為九大作戰原則之一。日俄戰爭中,日本海軍聯合艦隊突然襲擊旅順口俄太平洋第一分艦隊;侵華戰爭中,日本蓄意製造九一八事變、七七事變,對當地駐軍發動突然襲擊;太平洋戰爭中,日本以航母機動編隊突然襲擊美國太平洋艦隊主要基地珍珠港,同時分兵多路對美、英在亞太地區的屬地大舉進攻,開戰後才向美國宣戰。日本在未經宣戰的情況下,發動有預謀、有準備的突然襲擊,是國際法所禁止的。但嘗到甜頭的日本,對此全然不顧,相反卻把發動突然襲擊作為開戰傳統。不宣而戰、突然襲擊,幫助日本實現了以小博大、以弱釁強的戰略目的,但同時也形成並強化了日本極富投機性、冒險性的戰爭性格,致使日本往往贏得了戰役勝利,卻輸掉了整個戰爭。

戰爭手段的殘暴性

日本軍國主義發動侵略戰爭的野蠻性為世所罕見。日本對被侵略國家軍民極度野蠻殘忍,實行法西斯式的燒殺搶「三光政策」,在佔領地以「軍事鎮壓、警察管制、經濟管理、文化統治」多種手段進行殘酷的殖民統治,給被侵略國家造成了沉重災難。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中,日軍攻入北京城燒殺搶掠、無惡不作,僅從戶部就掠走300萬兩白銀;侵華戰爭中,日軍對中國人民進行了殘酷的屠殺、掠奪和摧殘,犯下了大量駭人聽聞的反人類罪行。日軍在佔領地開展殺人比賽,製造了多個無人區,僅南京大屠殺就造成了30萬人死亡。日本侵佔東南亞各國之後,以「勤勞奉仕」的名義,強徵勞工。為建泰緬鐵路,有10萬亞洲勞工、1.6萬名盟軍戰俘死於非命。日本在東南亞還製造了多起慘絕人寰的大屠殺。1945年,美軍發動馬尼拉作戰,日軍實施瘋狂大屠殺,一個月內約10萬名菲律賓平民喪生。日軍的行為野蠻透頂,令人髮指,英美的報刊也都譴責「日本國為蒙文明皮膚,具野蠻筋骨之怪獸」。

戰爭掠奪的空前性

通過對外武力擴張和戰爭掠奪來實現國家發展目標,是日本進入近代社會的顯著特徵。通過中日甲午戰爭,日本獲得了第一塊海外殖民地臺灣,並從中國得到了價值1億兩白銀的戰利品和2.3億兩白銀的賠款,相當於日本當時年財政收入的7倍,為日本近代工業、教育發展等掘到了第一桶金,軍力也得到倍增。通過日俄戰爭,迫使俄承認其獨佔朝鮮半島,並與俄瓜分中國東北,取得南庫頁島。通過參加一戰,日本取得了德國在中國的利益。七七事變後,日本軍國主義在全面侵華戰爭中採取「以戰養戰」方針,在中國土地上大肆擄掠各種資源和勞動力,1931年至1945年,日本掠奪的資源、榨取的勞動和蓄意破壞等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在當時超過2000億美元。日本通過搶佔銀行、票號,掠取現金,印製、強迫使用軍用票,偽造法幣,在佔領區開設日偽銀行等手段大量掠奪中國的金融資源。在太平洋戰爭期間,日本又瘋狂掠奪東南亞各國資源,對東南亞的石油、礦產及農業資源採取了竭澤而漁式的掠奪,原本盛產糧食的東南亞國家出現大饑荒。日本的掠奪不僅給當時被侵略國帶來巨大災難,而且長期影響其戰後恢復和發展。(傅婉娟 魏希楠)

相關焦點

  • 分析:日本為何難謝罪?近代歷史教育或留遺毒
    原標題:分析:日本為何難謝罪?近代歷史教育或留遺毒  2015年4月6日,日本政府公布了新的中學歷史教科書的檢定結果。其中,東京書籍、自由社有關南京大屠殺的記述再次出現倒退。那麼,日本為何不斷抹殺對外侵略的歷史,日本歷史認識問題的根源何在?鑑往知來,考察日本近代以來的歷史教育問題,或可得出答案。
  • 歷史:日本否認侵略事實的文化根源
    它極力鼓吹"皇國精神"和"皇國之道",說日本民族是"天照大神"的後裔,應當統治世界,並使這種充滿宗教迷信的理論,成為支配日本民眾的思想武器,為軍國主義、法西斯主義對外侵略政策所利用。日本明治時期戰略文化的代表是福澤諭吉。他和普魯士的特賴奇克有異曲同工之處。被稱為"日本的伏爾泰"、日本近代文化的締造者的福澤諭吉,晚年成了一個狂熱的軍國主義者,主張侵略朝鮮,進攻中國。
  • 日本當年到底為啥要侵略中國?
    近代的中國因為落後而飽受戰爭的摧殘,一提到戰爭,就不得不提到當年由日本發起的侵華戰爭,日本的侵華戰爭給我國帶來了沉重的災難,留下了刻骨銘心的教訓。日本其實和我國的淵源頗深,據記載在秦始皇時期,徐福第一次東渡就是去的日本,還給日本帶去了一些文明。
  • 從未被清算與反思:日本對外戰爭的"國家達爾文主義"
    由於這些戰爭時跨前近代和近現代,加之我們已慣常於以時代性質來判斷戰爭性質,因此,雖說對每次戰爭原因的分頭探索和個案討論均不乏仔細,但戰爭之間所固有的內在連續性,也不時被人為劃定的時代獨立性所切斷。當每個研究結論的相加之和並不等值於歷史本身、甚至與歷史文脈齟齬橫生時,一個綜合而連貫的觀察視角,或許能給相關研究工作提供某種有意義的啟示。
  • 韓戰:近代朝鮮從隱士王國到日本殖民地的屈辱歷史
    不過,雖然朝鮮在1866年和1871年兩次擊敗美國和法國艦隊的入侵,但還是被日本在1875年借「雲揚號事件」打開了國門,而美國也在1882年強迫朝鮮籤訂了《朝美修好通商條約》,從此,朝鮮的國門完全被打開而進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朝鮮開始與外面的世界全面接觸,「隱士王國」退出歷史舞臺,而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朝鮮與外部接觸的歷史完全就是一段屈辱的歷史。
  • 明治維新後,日本逐漸崛起為東方的列強,並走向了對外侵略的道路
    十九世紀中期的日本是由德川幕府掌權的時代,它是日本最後的一個幕府,歷史上把這一時期稱為德川幕府時代。德川幕府對外實行的是閉門鎖國的政策。只允許同中國、朝鮮和荷蘭等國通商,而且只準在長崎一地進行。同時還嚴禁基督教在日本的傳播。
  • 日本侵略過的國家名單一覽!
    需要說明的是,日本在二戰期間並沒有侵略過美國,只是發生了襲擊事件。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日本帝國主義為了實現獨霸東亞、爭霸世界的野心,於1940年同德、意結成法西斯軍事同盟,積極準備對美、英開戰。1941年12月8日,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
  • 近代日本擴張主義意識形態的兩種類型——以大川周明的思想理論為中心
    關鍵詞 日本 擴張主義 大川周明 亞洲主義 法西斯主義 近代日本的擴張主義意識形態,是隱藏在日本帝國主義對外侵略行徑背後,為其提供思想根據與理論支撐的戰爭工具。它在近代為軍國主義者編造藉口、搖旗吶喊,給亞洲人民帶來了無法忘卻的痛苦與災難。
  • 破滅之路 甲子園高校棒球與日本侵略戰爭
    那麼當初日本又是如何在短短幾年中從一個風氣相對開明,科技進步的現代化國家蛻變成一個對內軍國專制,對外侵略成性的野蠻國家的?透過甲子園上一次的「停擺」歷史,我們試著再度回顧下日本的這一轉折過程。從甲午戰爭到日俄戰爭,日本屢屢將國運押注對外戰爭,並且最終僥倖勝出。然而明治戰爭的勝利成果在日本官方宣傳中卻被有意無意的迷信化,蛻變成昭和時期日本軍部對外擅自用武的正當性依據,以及民間盛行的極端民族優越感和對天皇迷信般的狂熱。在明治和大正民主時代福澤下成長起來的一代人,享受到和平與寬鬆的社會環境,卻也被灌輸了一腦子皇軍戰無不勝的「腳本」。
  • 日本東京都教委決定用美化侵略戰爭的教科書
    更新時間:2004-8-27 10:47:03 日本東京都教委決定用美化侵略戰爭的教科書  新華社東京8月26日電(記者 吳谷豐) 日本東京都教育委員會26日決定從明年4月起在東京都臺東區白鷗高中附屬初中採用「新歷史教科書編撰會」主編的歷史教科書。
  • 日本研究 昭和天皇思想與行動研究
    《昭和天皇思想與行動的研究》龔娜著,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出版 該書以近代日本對外侵略擴張中的昭和天皇為研究對象終章從思想、行動和責任三方面入手,對昭和天皇在侵略戰爭中的作用和責任做出了綜合性分析評價。關於昭和天皇的思想特徵。該書認為,固守皇統是昭和天皇高於一切的思想核心,維護皇室地位的穩定是其一切行動的指針。因此,在其默認和支持軍部等激進勢力對外侵略擴張的行為中,不排除其懼怕開罪這些勢力而引火燒身的思想因素。
  • 九·一八特輯 | 日本歷史教科書關於中日戰爭的書寫及評析(上)
    有鑑於此,本文以2013 年日本文部科學省審定合格的高中歷史教科書為對象,在闡述日本教科書編寫、審定、選用制度演進的基礎上,分析其正在使用的高中歷史教科書關於中日戰爭的書寫、敘事方式,客觀、全面地展示日本歷史教科書的編寫、使用及歷史教育的現狀,分析日本歷史教科書的編寫與戰後民主化改革的關係,剖析日本歷史教科書「改惡」的社會原因。
  • 「讓更多日本人了解那段侵略歷史」(第一現場)——電影《拉貝日記...
    原標題:「讓更多日本人了解那段侵略歷史」(第一現場)——電影《拉貝日記》在東京放映 永田向本報記者說,「德國在二戰期間曾屠殺了幾百萬猶太人,但是能夠去正視這段歷史,從戰後開始反省,直到現在反省從不間斷,與之相比,日本卻無法正視包括南京大屠殺在內的侵略戰爭,日本人唯有通過觀看這部電影等方式真切地了解這段侵略歷史,才有資格去談論歷史。」   在現場的堀切女士向記者談了觀影感想:「觀看與南京大屠殺相關的電影非常有必要,有助於了解日本的侵略歷史,防止歷史悲劇重演。」
  • 在人間思想 | 溝口雄三:戰爭與革命之於日本人
    對於日本人而言,戰後最為關鍵的問題是戰爭責任問題。溝口指出,戰爭責任問題的背後潛藏著的,是日本一元化的歷史觀念,而他在工作中通過對中國長時段歷史的考察,試圖建立可以有力解釋中國革命的歷史認識。本文原刊於《讀書》2000年第3期。| 戰爭責任問題與歷史觀日中戰爭對於日本人來說,  它的定位基本上是戰爭責任問題。
  • 日本對北平的移民和侵略
    日本推行對華移民政策的歷史流變 日本對中國實行大規模移民侵略最早可追溯到對臺灣移民。1895年日本侵佔臺灣及澎湖列島後,其軍政界認為,向臺灣大規模移民是統治臺灣的有效手段,有利於同化臺灣人民,加強對臺灣的佔領和資源掠奪。以對臺移民為侵略經驗,日本逐步向庫頁島、朝鮮、中國大陸等地推廣。
  • 日本:脫離亞洲還是主宰亞洲,日本為侵略戰爭都找了什麼藉口?
    當時的日本社會圍繞究竟是脫離亞洲成為西方的一員(脫亞論),還是留在亞洲成為亞洲的主宰者(泛亞主義)展開了討論。隨著時局的發展,「泛亞主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成功壓過了「脫亞論」,成為了日本社會的主流思想。而這兩種思想,亦在這場爭辯之中為日本發動各類侵略戰爭提供了種種藉口。
  • 日本三次賭國運戰爭——日中戰爭、日俄戰爭、日美戰爭,先贏後輸
    在近代的歷史當中,要說哪一個國家最為瘋狂,那必須是日本,自明治維新之後,日本漸漸西化,成為了一個強大的資本主義國家,但是在崛起的過程當中,日本的野心也漸漸的暴露了出來
  • 近代中國歷史和中國革命:從世界大背景中了解到底是什麼樣
    外國對中國侵略的速度一直在加快。在1840—1842年鴉片戰爭以後不到十五年,就有1857—1860年的英法聯軍之役,又過了十年左右,發生1871年俄國侵佔伊犁和1874年日本奪取琉球的事件;又不到十年,爆發了1883—1885年的中法戰爭。九年以後,日本在1894—1895年大敗中國,緊接著是1898年爭奪租借地和1900年的義和團之役。
  • 脫離亞洲還是主宰亞洲,日本為侵略戰爭都找了什麼藉口?
    隨著時局的發展,「泛亞主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成功壓過了「脫亞論」,成為了日本社會的主流思想。而這兩種思想,亦在這場爭辯之中為日本發動各類侵略戰爭提供了種種藉口。究竟發生了什麼,讓「泛亞主義」壓過「脫亞論」成為了日本的主流觀點呢?「脫亞論」和「泛亞主義」,又是如何為日本的侵略戰爭服務的?
  • 日本對外侵略的鼻祖竟是一個帶孕出徵的女人
    日本在世界近代史上的侵略行徑可以說是臭名昭著。可追本溯源,路衛兵意外發現,開創日本對外侵略歷史的,竟然是一位女扮男裝、「安能辨我是雄雌」的日本籍「花木蘭」?她甚至在身懷六甲之時仍親自帶兵遠徵,上演了一出穆桂英帶孕掛帥的「好戲」,真乃「巾幗不讓鬚眉」。她三次入侵朝鮮半島,開創了日本海外拓展領土的先河,堪稱是日本對外侵略的開山鼻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