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分析:日本為何難謝罪?近代歷史教育或留遺毒
2015年4月6日,日本政府公布了新的中學歷史教科書的檢定結果。其中,東京書籍、自由社有關南京大屠殺的記述再次出現倒退。那麼,日本為何不斷抹殺對外侵略的歷史,日本歷史認識問題的根源何在?鑑往知來,考察日本近代以來的歷史教育問題,或可得出答案。
近代初期的定位
近代之初,日本政要便極為重視歷史教育,對其做了如下定位:
1.培養「忠君愛國」的手段
1879年,明治天皇在《教學聖旨》中明確要求小學教育「揭古今忠臣、義士、孝子、節婦」以培養「忠孝之大義」,時任太政官參議、法制局長的伊藤博文就此回應稱:「政府唯應深刻留意,歷史、文學、習慣、語言乃組成國體之元素,宜應愛護之,不可混亂之、殘破之。」也就是說,日本最高首腦將「歷史」定位為「忠孝」、「國體」的首要元素。隨後,日本文部省便予以貫徹實施,如1881年規定小學「知曉教授本邦歷史之宗旨,培養學生尊王愛國之志氣」,1886年規定歷史教科書的檢定標準為「使學生了解本邦國體之大要」、「奮起忠君愛國之志氣」,1890年要求「(小學)尤應發揚尊王愛國之志氣……主要以修身、日本地理、日本歷史及日常必須之事為素材……」
日本政府為何如此強調「忠君愛國」?首任文部大臣森有禮(1886-1889年)在給政府的建議中寫道:「蓋國民篤忠君愛國之氣……則精神所向、萬派一注,可耐久忍難,同心協力,以興事業……庶幾將忠君愛國之意普及於全國……必多益於鞏固國本、維持國勢。」換言之,早在明治初年,日本統治者便將歷史教育視為統合國民、鞏固國本的手段。
2.發動對外戰爭的工具
1890年3月,時任首相山縣有朋在其《外交政略論》中提出:「我國利益線之焦點實在朝鮮……保護上述利益線之外政,必不可缺者,一曰兵備,二曰教育……國之強弱,須以國民忠愛之風為元質……觀歐洲各國,通過普通教育,根據其國語、其國家之歷史及其他教學方法,在智力發展之初薰陶愛國之念,使之油然而成第二天性……國家之成為國家者,唯依此一大本質。」所謂「保護利益線」即侵佔朝鮮,山縣的邏輯即是:要佔領朝鮮,須以「國家之歷史」培養國民的「愛國之念」,歷史教育開始被納入對外侵略的軌道。
通過歷史教育培養國民的「愛國之念」、鞏固國家發展,這固然無可厚非,但將其視為對外侵略的工具,便是非正義的。
戰前三大特徵
日本政府在戰前推行的歷史教育,突出表現出了「神國主義」、「皇國主義」、「軍國主義」三大特徵。
1.「神國主義」特徵
日本戰前的歷史教育中充斥著神話傳說,主要包括三方面內容:
首先,宣稱日本是神國。日本文部省1872年出版的小學歷史教科書《史略》開篇即列出10位「神皇」,其中第一代神「先於天地而生……主宰萬物」,伊奘諾神、伊奘冉神「生大八洲國及其諸島、諸神,又生天照大神」,天照大神之孫「受封神敕……遂自天降於日向高千穗峰」。1903年至1919年使用的國定小學歷史教科書均從「天照大神」開始記述日本歷史,1943年的國定國民學校歷史教科書第一課標題即為「神國」,開篇記述了神生日本八島的內容,意在強調日本國土乃「神生」。
其次,稱天皇為「現御神」。上述《史略》中記載第一代「人皇」神武天皇為最後一代「神皇」之子,歷代傳承,及至第122代明治天皇。1940年的國定小學歷史教科書在卷首刊登了天照大神將日本國敕封給「天孫」的「神敕」全文,意在將「皇祖」與「神」之間的聯繫具象化,並稱「我國民仰天皇為現御神」。
另外,還渲染對外徵戰之「神佑」。在戰前使用的國定小學歷史教科書中,1920年新增加了「神武天皇東徵」時「金雞」突現、嚇退敵兵的神話;關於元朝攻打日本的歷史,1935年開始將「大風驟起」改為「神風驟起」,1943年更以「神風」為大標題,稱「大日本乃神國……能安度此等大難,唯神國使然。」
日本政府勾勒的「神國」歷史情境為:日本國乃「神國」,故自古負有對外徵戰的神聖使命;天皇為「現人神」,故為天皇戰死也將變成神;日本自古對外用兵即有「神佑」,故對中國及英美等開戰必將獲勝。如此「神國主義」的歷史教育,其根本目的是培養國民對內服從專制統治的自發意識、對外積極為國獻身的自覺精神。
2.「皇國主義」特徵
戰前的歷史教育以「皇國」為根本宗旨,並以天皇為中心內容。
首先,規定歷史教育的最終目的是「皇國」。1890年《教育敕語》規定教育的最終目的為「扶翼天壤無窮之皇運」,歷史教育隨後予以貫徹實施,要求小學歷史課「讓學生知曉本邦國體之大要」(1891年),師範學校歷史課要「振奮尊王愛國之志氣」(1892年),中學歷史課要「明國體特異之所以」(1901年),所謂「國體」即「奉戴萬世一系之天皇」。進而,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前後,1941年規定國民學校「國史」課的宗旨為「自覺皇國之歷史使命……知曉肇國之宏遠、皇統之無窮、歷代天皇之鴻業……皇國發展之史跡」,1943年將中學「國史」課改稱「皇國」,其宗旨為「明確皇國之主體立場……感受皇國之大生命……涵養以皇國為主體的新文化創造精神」。
其次,歷史教科書中充斥著「皇國」內容。前述《史略》第一冊「皇國」的全部內容為歷代「神皇」及「人皇」的名稱、血統、在位年代、主要治績,且「要求幼童背誦」。1903年國定小學歷史教科書中,日本古代史以「皇」為標題者佔45%。另外,1903年至1945年使用的國定小學歷史教科書中,均附有天皇世系的「御歷代表」,「年表」也以天皇為序。
日本政府如此強調「皇國」,旨在以「天皇」的名義統合國民,使其聽命並服務於專制權力。
3.「軍國主義」特徵
戰前歷史教育還大量涉及日本自古以來的對外戰爭,軍事色彩濃厚。
首先,包含大量有關戰爭的內容。《史略》便記載了神武天皇「東徵」、神功皇后「伐三韓」、豐臣秀吉「伐朝鮮」等日本古代對外徵伐的內容。1903年至1919年的國定小學歷史教科書均將「神武天皇」、「神功皇后」、「元寇」、「豐臣秀吉」、「臺灣徵伐」、「甲午戰爭」等列為各課大標題。1920年國定小學歷史教科書大幅增加了「神武天皇東徵圖」、「蝦夷徵伐要圖」、「甲午戰爭要圖」、「日俄戰爭要圖」、「大山巖大將進入奉天城」、「歐洲大戰地圖」、「我機襲擊青島無線電站」等近20幅戰爭插圖。日本政府1943年開始要求中學歷史課講授「大東亞戰爭與皇國使命」等內容。
其次,賊喊捉賊,掩蓋日本對外戰爭的侵略性質。在1903年至1945年間使用的歷次國定小學歷史教科書中,有關侵華戰爭,記述甲午戰爭時稱「日本軍艦在豐島衝遭到清艦炮擊,遂開戰端」,「九一八事變」的起因是「中國軍隊炸毀了南滿洲鐵路,我國不得已而出兵」,「盧溝橋事變」緣於「中國士兵在北京附近的盧溝橋向正在演習的我軍開槍」;將對中國東北的殖民統治記述為「與滿洲國之親善」;對太平洋戰爭的記述為:「從400年前開始,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俄國、美國頻繁地侵蝕東亞。我國早已看透其野心,固守本國,激勵亞洲各國,致力於驅逐歐美勢力」。總之,對日本近代以來挑起的一系列對外侵略戰爭,或強調其虛假的被迫性,或美化其親善性、解放性,對「侵略」隻字不提。
上述「軍國主義」的歷史教育,誘使日本國民踴躍投身對外侵略戰爭,且不以為恥、反以為榮。
戰後四大遺毒
日本戰敗後,美國佔領當局於1945年12月下令停止教授日本歷史課,直到1946年10月才允許重開。新開設的歷史課中不再涉及皇國主義、軍國主義的內容,也不再教授神話傳說。然而,上述改革是在佔領當局的壓力下進行的,一旦被佔領狀態結束,日本政府便在歷史教育問題上復趨保守,直至今日。
1.重新強調「愛國心」
日本戰後曾發生過三次歷史教科書事件(1955年、1982年、2001年),每次事件發生前,日本政府均特別強調要以歷史教育加強「愛國心」。
1952年,時任首相吉田茂公開指出:「日本的重新武裝……須從精神與物質兩方面計議。在精神方面,我國的教育並未講授日本歷史與地理,因而無法培養愛國心。只有向青年徹底講授日本歷史冠於萬國、日本國土世界最美,方能培養愛國心。」1980年,自民黨議員三塚博在眾議院批判中學教科書中沒有記述「愛國心」,指出「愛國」是「國家存立的基礎」。1998年,文部省新規定中小學歷史教育的首要目標分別為「培養熱愛祖國的心情」、「加深對我國歷史的熱愛」,該項規定沿用至今。日本政府強調「愛國心」本無可厚非,但若建立在下述抹殺侵略史實、納入神話內容、加強天皇存在的基礎之上,便是非客觀、反科學、不民主的。
2.淡化對外侵略史實
首先是禁用「侵略」表述。1955年,文部省在審定教科書時便禁止使用「侵略」。1982年,文部省再次明確表示禁止使用「侵略」一詞,要求歷史教科書將「侵略華北」改為「進出華北」,將「對中國的全面侵略」改為「對中國的全面進攻」。在現行的7種中學歷史教科書中,唯有東京書籍版列有小標題「日本之中國侵略」(但正文內無「侵略」字樣),帝國書院版記有「日軍也從中國南部侵攻,佔領了上海及當時的首都南京」,清水書院版記述為「鞏固了滿洲國之實質統治的日本,此後試圖侵略華北」,其餘4種版本在記述侵華戰爭史時均無「侵略」表述。
其次是模糊南京大屠殺問題。文部省1982年批准的歷史教科書中記述南京大屠殺的原因為「遭到中國軍隊的激烈抵抗,日軍損失也很大,於是日軍群情激昂,殺害了眾多中國軍人及平民」。現行的7種中學歷史教科書中均不同程度地記載了南京大屠殺(5種表述為「南京事件」,另外2種分別為「南京虐殺事件」、「南京大虐殺」)。其中,東京書籍版還以注釋形式記述為「該事件被國際社會批判為南京大屠殺,但日本國民並不知情,戰後的東京審判將其判明」;自由社版僅以側注形式記述為:「佔領南京時,由於日本軍的緣故,中國軍民中出現了多數死傷者(南京事件)」。但日本政府2015年4月新批准的教科書中,東京書籍版刪除了上述注釋,自由社版刪除了相關側注、全書不再言及南京大屠殺。
3.重新教授神話
日本政府明確要求小學歷史教學講述神話。《朝日新聞》(1970年5月21日)曾報導稱:「明年春天,戰前國史的主角——天照大神——將再次出現在小學新歷史教科書中……社會科歷史教科書中將簡要地記述『天孫降臨』、『神武天皇東徵』等建國神話。」繼而,針對小學6年級的歷史教學,日本政府1977年要求「使學生關心有關國家形成的神話、傳承」,1989年以後至今均要求「關於神話與傳承,從古事記、日本書紀、風土記中選擇適當的內容」。
現行的中學歷史教科書中也記述了神話傳說。「新歷史教科書編纂會」編寫、自由社2012年出版的《新歷史教科書》中,有關神話的記述多達4頁,記述了「神生日本列島八島(生國神話)」、天孫降臨神話等,並刊有歷代列神的譜系圖。雖然該書在2011年度的選用率僅為0.064%(830冊),但日本政府批准歷史教科書中記述神話本身便存在問題。
4.要求敬愛天皇
早在1969年,文部省便要求小學的歷史教學中要注意加深對天皇的敬愛。《朝日新聞》(1970年5月21日)報導稱「『庶民』居一隅——天皇記述增加」。從1989年開始,文部省新規定小學6年級歷史教學的內容包括:「關於天皇,選擇兒童容易理解的具體事項,如日本國憲法規定的天皇之國事行為等,與歷史學習相聯繫,加深對天皇的理解與熱愛」,該項規定一直沿用至今。
可見,日本政府推行歷史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養「愛國心」,為達到此目的,或掩蓋其對外侵略事實,或以神話及天皇來渲染其特殊性,或乾脆將責任推給別國,這一邏輯在戰前、戰後是通用的,只是程度不同而已。總結出這一規律後,當我們面對日本朝野矢口否認侵略歷史時,便會恍然大悟:如果日本政府承認其對外戰爭的侵略性與殘酷性,還有哪個有良知的日本國民會支持解禁集體自衛權、修改和平憲法呢?
習近平主席4月22日會見日本首相安倍時強調:「歷史問題是事關中日關係政治基礎的重大原則問題」。對日本而言,歷史教育既是教育問題,更是政治問題;歷史認識既是國民意識問題,更是國際信義問題。日本如果真想深刻反省侵略歷史,吸取教訓,避免重蹈覆轍,就應該在歷史教科書上揭露真相、承認錯誤,使年輕人分清美醜善惡,從而努力向善,確保國家永遠走和平之路。(南開大學世界近現代史研究中心 日本研究院副教授 臧佩紅)
(來源:新民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