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日本為何難謝罪?近代歷史教育或留遺毒

2020-12-13 人民網國際

原標題:分析:日本為何難謝罪?近代歷史教育或留遺毒

  2015年4月6日,日本政府公布了新的中學歷史教科書的檢定結果。其中,東京書籍、自由社有關南京大屠殺的記述再次出現倒退。那麼,日本為何不斷抹殺對外侵略的歷史,日本歷史認識問題的根源何在?鑑往知來,考察日本近代以來的歷史教育問題,或可得出答案。

  近代初期的定位

  近代之初,日本政要便極為重視歷史教育,對其做了如下定位:

  1.培養「忠君愛國」的手段

  1879年,明治天皇在《教學聖旨》中明確要求小學教育「揭古今忠臣、義士、孝子、節婦」以培養「忠孝之大義」,時任太政官參議、法制局長的伊藤博文就此回應稱:「政府唯應深刻留意,歷史、文學、習慣、語言乃組成國體之元素,宜應愛護之,不可混亂之、殘破之。」也就是說,日本最高首腦將「歷史」定位為「忠孝」、「國體」的首要元素。隨後,日本文部省便予以貫徹實施,如1881年規定小學「知曉教授本邦歷史之宗旨,培養學生尊王愛國之志氣」,1886年規定歷史教科書的檢定標準為「使學生了解本邦國體之大要」、「奮起忠君愛國之志氣」,1890年要求「(小學)尤應發揚尊王愛國之志氣……主要以修身、日本地理、日本歷史及日常必須之事為素材……」

  日本政府為何如此強調「忠君愛國」?首任文部大臣森有禮(1886-1889年)在給政府的建議中寫道:「蓋國民篤忠君愛國之氣……則精神所向、萬派一注,可耐久忍難,同心協力,以興事業……庶幾將忠君愛國之意普及於全國……必多益於鞏固國本、維持國勢。」換言之,早在明治初年,日本統治者便將歷史教育視為統合國民、鞏固國本的手段。

  2.發動對外戰爭的工具

  1890年3月,時任首相山縣有朋在其《外交政略論》中提出:「我國利益線之焦點實在朝鮮……保護上述利益線之外政,必不可缺者,一曰兵備,二曰教育……國之強弱,須以國民忠愛之風為元質……觀歐洲各國,通過普通教育,根據其國語、其國家之歷史及其他教學方法,在智力發展之初薰陶愛國之念,使之油然而成第二天性……國家之成為國家者,唯依此一大本質。」所謂「保護利益線」即侵佔朝鮮,山縣的邏輯即是:要佔領朝鮮,須以「國家之歷史」培養國民的「愛國之念」,歷史教育開始被納入對外侵略的軌道。

  通過歷史教育培養國民的「愛國之念」、鞏固國家發展,這固然無可厚非,但將其視為對外侵略的工具,便是非正義的。

  戰前三大特徵

  日本政府在戰前推行的歷史教育,突出表現出了「神國主義」、「皇國主義」、「軍國主義」三大特徵。

  1.「神國主義」特徵

  日本戰前的歷史教育中充斥著神話傳說,主要包括三方面內容:

  首先,宣稱日本是神國。日本文部省1872年出版的小學歷史教科書《史略》開篇即列出10位「神皇」,其中第一代神「先於天地而生……主宰萬物」,伊奘諾神、伊奘冉神「生大八洲國及其諸島、諸神,又生天照大神」,天照大神之孫「受封神敕……遂自天降於日向高千穗峰」。1903年至1919年使用的國定小學歷史教科書均從「天照大神」開始記述日本歷史,1943年的國定國民學校歷史教科書第一課標題即為「神國」,開篇記述了神生日本八島的內容,意在強調日本國土乃「神生」。

  其次,稱天皇為「現御神」。上述《史略》中記載第一代「人皇」神武天皇為最後一代「神皇」之子,歷代傳承,及至第122代明治天皇。1940年的國定小學歷史教科書在卷首刊登了天照大神將日本國敕封給「天孫」的「神敕」全文,意在將「皇祖」與「神」之間的聯繫具象化,並稱「我國民仰天皇為現御神」。

  另外,還渲染對外徵戰之「神佑」。在戰前使用的國定小學歷史教科書中,1920年新增加了「神武天皇東徵」時「金雞」突現、嚇退敵兵的神話;關於元朝攻打日本的歷史,1935年開始將「大風驟起」改為「神風驟起」,1943年更以「神風」為大標題,稱「大日本乃神國……能安度此等大難,唯神國使然。」

  日本政府勾勒的「神國」歷史情境為:日本國乃「神國」,故自古負有對外徵戰的神聖使命;天皇為「現人神」,故為天皇戰死也將變成神;日本自古對外用兵即有「神佑」,故對中國及英美等開戰必將獲勝。如此「神國主義」的歷史教育,其根本目的是培養國民對內服從專制統治的自發意識、對外積極為國獻身的自覺精神。

  2.「皇國主義」特徵

  戰前的歷史教育以「皇國」為根本宗旨,並以天皇為中心內容。

  首先,規定歷史教育的最終目的是「皇國」。1890年《教育敕語》規定教育的最終目的為「扶翼天壤無窮之皇運」,歷史教育隨後予以貫徹實施,要求小學歷史課「讓學生知曉本邦國體之大要」(1891年),師範學校歷史課要「振奮尊王愛國之志氣」(1892年),中學歷史課要「明國體特異之所以」(1901年),所謂「國體」即「奉戴萬世一系之天皇」。進而,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前後,1941年規定國民學校「國史」課的宗旨為「自覺皇國之歷史使命……知曉肇國之宏遠、皇統之無窮、歷代天皇之鴻業……皇國發展之史跡」,1943年將中學「國史」課改稱「皇國」,其宗旨為「明確皇國之主體立場……感受皇國之大生命……涵養以皇國為主體的新文化創造精神」。

  其次,歷史教科書中充斥著「皇國」內容。前述《史略》第一冊「皇國」的全部內容為歷代「神皇」及「人皇」的名稱、血統、在位年代、主要治績,且「要求幼童背誦」。1903年國定小學歷史教科書中,日本古代史以「皇」為標題者佔45%。另外,1903年至1945年使用的國定小學歷史教科書中,均附有天皇世系的「御歷代表」,「年表」也以天皇為序。

  日本政府如此強調「皇國」,旨在以「天皇」的名義統合國民,使其聽命並服務於專制權力。

  3.「軍國主義」特徵

  戰前歷史教育還大量涉及日本自古以來的對外戰爭,軍事色彩濃厚。

  首先,包含大量有關戰爭的內容。《史略》便記載了神武天皇「東徵」、神功皇后「伐三韓」、豐臣秀吉「伐朝鮮」等日本古代對外徵伐的內容。1903年至1919年的國定小學歷史教科書均將「神武天皇」、「神功皇后」、「元寇」、「豐臣秀吉」、「臺灣徵伐」、「甲午戰爭」等列為各課大標題。1920年國定小學歷史教科書大幅增加了「神武天皇東徵圖」、「蝦夷徵伐要圖」、「甲午戰爭要圖」、「日俄戰爭要圖」、「大山巖大將進入奉天城」、「歐洲大戰地圖」、「我機襲擊青島無線電站」等近20幅戰爭插圖。日本政府1943年開始要求中學歷史課講授「大東亞戰爭與皇國使命」等內容。

  其次,賊喊捉賊,掩蓋日本對外戰爭的侵略性質。在1903年至1945年間使用的歷次國定小學歷史教科書中,有關侵華戰爭,記述甲午戰爭時稱「日本軍艦在豐島衝遭到清艦炮擊,遂開戰端」,「九一八事變」的起因是「中國軍隊炸毀了南滿洲鐵路,我國不得已而出兵」,「盧溝橋事變」緣於「中國士兵在北京附近的盧溝橋向正在演習的我軍開槍」;將對中國東北的殖民統治記述為「與滿洲國之親善」;對太平洋戰爭的記述為:「從400年前開始,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俄國、美國頻繁地侵蝕東亞。我國早已看透其野心,固守本國,激勵亞洲各國,致力於驅逐歐美勢力」。總之,對日本近代以來挑起的一系列對外侵略戰爭,或強調其虛假的被迫性,或美化其親善性、解放性,對「侵略」隻字不提。

  上述「軍國主義」的歷史教育,誘使日本國民踴躍投身對外侵略戰爭,且不以為恥、反以為榮。

  戰後四大遺毒

  日本戰敗後,美國佔領當局於1945年12月下令停止教授日本歷史課,直到1946年10月才允許重開。新開設的歷史課中不再涉及皇國主義、軍國主義的內容,也不再教授神話傳說。然而,上述改革是在佔領當局的壓力下進行的,一旦被佔領狀態結束,日本政府便在歷史教育問題上復趨保守,直至今日。

  1.重新強調「愛國心」

  日本戰後曾發生過三次歷史教科書事件(1955年、1982年、2001年),每次事件發生前,日本政府均特別強調要以歷史教育加強「愛國心」。

  1952年,時任首相吉田茂公開指出:「日本的重新武裝……須從精神與物質兩方面計議。在精神方面,我國的教育並未講授日本歷史與地理,因而無法培養愛國心。只有向青年徹底講授日本歷史冠於萬國、日本國土世界最美,方能培養愛國心。」1980年,自民黨議員三塚博在眾議院批判中學教科書中沒有記述「愛國心」,指出「愛國」是「國家存立的基礎」。1998年,文部省新規定中小學歷史教育的首要目標分別為「培養熱愛祖國的心情」、「加深對我國歷史的熱愛」,該項規定沿用至今。日本政府強調「愛國心」本無可厚非,但若建立在下述抹殺侵略史實、納入神話內容、加強天皇存在的基礎之上,便是非客觀、反科學、不民主的。

  2.淡化對外侵略史實

  首先是禁用「侵略」表述。1955年,文部省在審定教科書時便禁止使用「侵略」。1982年,文部省再次明確表示禁止使用「侵略」一詞,要求歷史教科書將「侵略華北」改為「進出華北」,將「對中國的全面侵略」改為「對中國的全面進攻」。在現行的7種中學歷史教科書中,唯有東京書籍版列有小標題「日本之中國侵略」(但正文內無「侵略」字樣),帝國書院版記有「日軍也從中國南部侵攻,佔領了上海及當時的首都南京」,清水書院版記述為「鞏固了滿洲國之實質統治的日本,此後試圖侵略華北」,其餘4種版本在記述侵華戰爭史時均無「侵略」表述。

  其次是模糊南京大屠殺問題。文部省1982年批准的歷史教科書中記述南京大屠殺的原因為「遭到中國軍隊的激烈抵抗,日軍損失也很大,於是日軍群情激昂,殺害了眾多中國軍人及平民」。現行的7種中學歷史教科書中均不同程度地記載了南京大屠殺(5種表述為「南京事件」,另外2種分別為「南京虐殺事件」、「南京大虐殺」)。其中,東京書籍版還以注釋形式記述為「該事件被國際社會批判為南京大屠殺,但日本國民並不知情,戰後的東京審判將其判明」;自由社版僅以側注形式記述為:「佔領南京時,由於日本軍的緣故,中國軍民中出現了多數死傷者(南京事件)」。但日本政府2015年4月新批准的教科書中,東京書籍版刪除了上述注釋,自由社版刪除了相關側注、全書不再言及南京大屠殺。

  3.重新教授神話

  日本政府明確要求小學歷史教學講述神話。《朝日新聞》(1970年5月21日)曾報導稱:「明年春天,戰前國史的主角——天照大神——將再次出現在小學新歷史教科書中……社會科歷史教科書中將簡要地記述『天孫降臨』、『神武天皇東徵』等建國神話。」繼而,針對小學6年級的歷史教學,日本政府1977年要求「使學生關心有關國家形成的神話、傳承」,1989年以後至今均要求「關於神話與傳承,從古事記、日本書紀、風土記中選擇適當的內容」。

  現行的中學歷史教科書中也記述了神話傳說。「新歷史教科書編纂會」編寫、自由社2012年出版的《新歷史教科書》中,有關神話的記述多達4頁,記述了「神生日本列島八島(生國神話)」、天孫降臨神話等,並刊有歷代列神的譜系圖。雖然該書在2011年度的選用率僅為0.064%(830冊),但日本政府批准歷史教科書中記述神話本身便存在問題。

  4.要求敬愛天皇

  早在1969年,文部省便要求小學的歷史教學中要注意加深對天皇的敬愛。《朝日新聞》(1970年5月21日)報導稱「『庶民』居一隅——天皇記述增加」。從1989年開始,文部省新規定小學6年級歷史教學的內容包括:「關於天皇,選擇兒童容易理解的具體事項,如日本國憲法規定的天皇之國事行為等,與歷史學習相聯繫,加深對天皇的理解與熱愛」,該項規定一直沿用至今。

  可見,日本政府推行歷史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養「愛國心」,為達到此目的,或掩蓋其對外侵略事實,或以神話及天皇來渲染其特殊性,或乾脆將責任推給別國,這一邏輯在戰前、戰後是通用的,只是程度不同而已。總結出這一規律後,當我們面對日本朝野矢口否認侵略歷史時,便會恍然大悟:如果日本政府承認其對外戰爭的侵略性與殘酷性,還有哪個有良知的日本國民會支持解禁集體自衛權、修改和平憲法呢?

  習近平主席4月22日會見日本首相安倍時強調:「歷史問題是事關中日關係政治基礎的重大原則問題」。對日本而言,歷史教育既是教育問題,更是政治問題;歷史認識既是國民意識問題,更是國際信義問題。日本如果真想深刻反省侵略歷史,吸取教訓,避免重蹈覆轍,就應該在歷史教科書上揭露真相、承認錯誤,使年輕人分清美醜善惡,從而努力向善,確保國家永遠走和平之路。(南開大學世界近現代史研究中心 日本研究院副教授 臧佩紅)

(來源:新民晚報)

相關焦點

  • 徐志民 | 日本的近代中國留日學生研究
    日本學者認為甲午戰後中日互有所需,是清政府選派留日學生的真正原因和歷史契機,而矢野文雄的「清國留學生招聘策」,對試圖效仿日本維新變法的康有為、光緒帝具有相當吸引力。戊戌政變後,清政府雖繼續推行留日政策,但1905年的反對「取締規則」事件,以及留日學生在清政府舉辦的考試中效果不佳,導致其調整留日政策,與日本政府在1907年8月籤訂「五校特約」。二是比較中日兩國之留學政策。
  • 日本三菱公司向二戰山東勞工謝罪賠償
    二戰期間,日本軍國主義不但踐踏中國的國土,還從中國強擄了大批勞工,充當他們的苦力,犯下了滔天罪行。經過勞工後代和法律界人士的據理力爭,近日,當年使用中國勞工的日本有關公司終於低頭謝罪,並向被害勞工進行經濟賠償。
  • 日本人把對不起掛在嘴邊!要如何理解日本人的謝罪
    在日本的很多新聞報導當中,經常看到「謝罪」的場景,有政府的官員、企業的高管甚至國家的高層。這樣的景象,在歐美以及國內都是難以看到的。那麼日本人為何會將「對不起」當作口頭禪,又為什麼會經常「謝罪」呢?這篇文章就闡述一下日本的「道歉文化」!
  • 改造教育:近代中國的日本教科書翻譯浪潮
    大批中國官員和知識分子赴日考察,其所見之教育方法、教學法和各種規章制度,增進了中國人對近代教育的理解。這個時期,近代學科和專業劃分意義上的「教育」概念,已經在訪日官員和學者的頭腦中基本確立。1905年,雲南高等學堂的學務視察員陳榮昌和留學生監督錢鴻逵訪日期間,與日本東京帝國大學畢業的江部氏訂立聘用合同,第3條規定,「講師所擔任科目,以教育心理倫理歷史地理為主」。
  • 日本謝罪僧人在哈爾濱731紀念館長跪不起(圖)
    核心提示:脫鞋、下跪、叩首、誦經,4月18日起,70歲的日本僧人巖田隆造從日本福岡抵達中國上海開始謝罪祈福,隨後他又到達武漢、重慶、西安、洛陽、北京、長春等地的抗日戰爭紀念地,數百次下跪叩首,以他獨有的方式,對當年日軍對中國人民犯下的罪行表示謝罪。5月10日,巖田隆造一路風塵來到哈爾濱,開始了他在哈爾濱為期兩天的謝罪之旅。
  • 龔穎 | 倫理學在日本近代的歷史命運:1868-1945
    井上哲次郎是日本近代史上第一位用日語講授西方哲學的教授, 他最先在教學實踐中啟用了近代倫理學的概念。同時, 井上還是日本近代第一部用日語撰寫的倫理學教科書的編纂者和講用者, 這部教科書名為《倫理新說》, 公開刊行於明治十六年 (1883) 。此時的井上哲次郎剛從帝國大學哲學專業畢業後留校任教不久, 是日本歷史上第一代以西方哲學的知識和方法武裝了頭腦的哲學研究者與哲學教育工作者。
  • 日本三菱公司向二戰山東勞工發放謝罪賠償金
    作為當年日本受害勞工的兒子,劉煥新、韓建平一直多年奔走,致力於搜集受害勞工情況、留取口述資料和相關物證,幫助二戰期間在日中國勞工索賠。據了解,二戰期間,日本強擄約39000名中國勞工到本土13家公司強制勞作。
  • 日本三菱公司向二戰山東勞工發放謝罪賠償金!
    作為當年日本受害勞工的兒子,劉煥新、韓建平一直多年奔走,致力於搜集受害勞工情況、留取口述資料和相關物證,幫助二戰期間在日中國勞工索賠。據了解,二戰期間,日本強擄約39000名中國勞工到本土13家公司強制勞作。
  • 日本學校奇葩校規:每周謝罪,毫無隱私
    「對不起,我破壞了校規,不會再犯」,一個初中生在30人左右的注目下,當眾謝罪。這種場景,在東京都內的某公立學校每周都會上演。很多學生以及學生家長都對此十分反對,但是依然沒有改變任何現狀。日本媒體,稱這些「奇葩」的校規,為「黑校規」!究竟日本教育現場,存在著那些奇葩並且讓人無法理解的規矩?
  • 子安宣邦:從外部視角重審日本的「近代」
    子安宣邦所「再考」的,就是這種以明治維新為日本近代起點的話語,而他分析的切入點,則是日本歷史學者津田左右吉(1873-1961),他生於明治年間,在昭和戰後時代去世。為了反思以明治維新為基點的日本近代化話語,子安宣邦在時間維度上,把視角「前移」到一般所說的日本「近代」之前,也就是德川幕府時代(江戶時代)。常見的日本歷史劃分法,是將明治維新以降直到1945年的戰敗這段時間稱為日本的近代;而從1603年開始,下至1868年明治維新的這段時期,也就是江戶時代,一般會被稱為「近世」,事實上作為「前近代」的歷史階段出現。
  • 同為日本近代文豪,為何森鷗外知名度遠不如芥川龍之介與夏目漱石
    芥川龍之介、夏目漱石、森鷗外被譽為日本近代三大文豪。由此可見,至少在日本,三人的知名度應該是比肩而論的。至於為何森鷗外在國內的知名度遠低於夏目漱石和芥川龍之介,我覺得應該從翻譯與作品本身兩個角度來進行分析。第一,從翻譯引進層面看。森鷗外的譯本局限於《舞姬》,且《舞姬》在國內翻來覆去出版,弄了好幾個版本。
  • 日本醫學界為何參與731部隊人體實驗,戰後又拒絕反省?
    安倍的倒行逆施在今夏引起日本學術界強烈抗議,這就是NHK為什麼要重新翻開歷史的舊頁,給日本乃至世界敲響警鐘。日本京都大學醫學部資料陳列館大廳內,正壁掛有一塊匾額,上書「不失其正」四個大字,這是該校第七任校長、日本近代病理學專家荒木寅三郎1899年給當時剛剛創始的醫學部的親筆題詞,出自《易經》,誡諭在此讀書的莘莘學子要堅持作為醫生的品質操守。
  • 考研指導:中外教育史知識點之中國近代教育
    中國教育史近代教育部分主要介紹了近代教育的起步、近代教育體系的建立和近代教育體系的變革。和07年的大綱相比,08年增加了「百日維新」中的教育改革和清末留學教育兩塊內容,而且這兩塊內容都是08年重點考察的內容。
  • 「比較歷史教育研究」專輯(4)|《歷史教育的比較史》
    在講「歷史認識」之前,世界各地都是怎麼教歷史的呢?本書關注世界史教育和本國史教育這一組一體兩面的教育活動,通過勾勒出中國、奧斯曼帝國/土耳其共和國、德國、美國這四個國家的歷史教育發展過程,向各位讀者展示歷史教育行為所具有的歷史多樣性。只要是在日本的高中學習過,任誰都會對為何世界史和作為本國史的日本史分開教學抱有過疑問。
  • 日本侵華老兵謝罪山東泰安抗日烈士陵園
    圖為原日本侵華日軍五十九師團四十五中隊退伍老兵鹽谷保芳再次來到中國山東泰安抗日烈士陵園謝罪,並向當地記者贈送「謝罪」親筆書法。倪青華 攝     原日本侵華日軍59師團45中隊退伍老兵鹽谷保芳日前再次來到中國山東泰安抗日烈士陵園謝罪,並向陵園敬獻了「謝罪侵略反省,中日友好親善」牌匾,以特殊方式傳達日本人民致力中日友好的信息。     現年87歲的鹽谷保芳是日本山梨縣人,現住日本東京,侵華期間為日軍的1名軍曹,1942年至1945年曾在山東泰安駐紮。
  • 國內高考和日本留考哪個難?
    可想而知學生的壓力有多大,而對比亞洲教育最發達的國家 「 日本 」 ,你就知道中國高考到底有多慘烈。 國內高考、日本留考,到底有什麼不同,哪個更難呢?留考:日本留學考試( eju )是由日本獨立行政法人日本學生支援機構所主辦的一項考試。主要是以希望進入日本的大學、大學院或是專科學校的外國留學生為對象,評估其日本語能力以及基礎學力為目的之共同考試。目前日本有相當數量的大學、短期大學和專科學校等,承認日本留學考試的成績。
  • 韓國教授在紐約散發慰安婦傳單 欲促使日本謝罪
    中新網7月6日電 據韓聯社報導,韓國誠信女子大學客座教授徐敬德和旅美韓國留學生4日在紐約市中心如時代廣場、聯合廣場、中央公園等地,散發了2500張有關日本從軍慰安婦的傳單。他表示,為了促使日本政府謝罪,應通過國際輿論向日本施壓。該傳單的設計與徐敬德今年5月在《紐約時報》刊登的廣告相同。當時,廣告畫面中記錄了德國前總理維利·勃蘭特1970年在波蘭華沙戰爭犧牲者的紀念碑前下跪謝罪的場面。廣告中還包括了「希望日本政府能效仿德國早日謝罪」的內容。
  • 近代日本對外侵略戰爭的歷史特徵及警示
    我們必須牢記國家被侵略、民族被凌辱、尊嚴被踐踏、發展進程被打斷的慘痛歷史,必須加快建設與我國國際地位相稱、與國家安全和發展利益相適應的鞏固國防和強大軍隊,為國家和平發展營造有利戰略態勢,為世界和平穩定提供堅強力量支撐。一部日本近代史,就是一部日本對外侵略擴張史。明治維新後,日本走上了以軍事立國、極力向外擴張的道路,成為亞洲乃至世界戰爭的策源地。
  • 日本民間人士在哈爾濱731部隊遺址建立謝罪紀念碑
    環球時報駐日本特約記者王鵬報導,據「日本新華僑報網」消息,「731」遺址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細菌戰遺址群,也是日本軍國主義在中國進行罪惡細菌武器試驗、殘殺中外人士的實物罪證。近日,由日本民間友好人士籌資建立的「謝罪與不戰和平之碑」在中國哈爾濱揭幕,來自日本的民間人士與中方代表一同許下了珍視和平的心願。
  • 歷史:日本否認侵略事實的文化根源
    日本這種瘋狂的侵略擴張和殘暴的戰略文化並沒有外部逼迫的條件,完全是自我培育的民族意識的怪胎。井上清、鈴木正四合著的《日本近代歷史》中說,"像這樣沒有間斷地從戰爭走向戰爭的國家,近代世界歷史上,除日本而外,找不到第二國。"美國的喬治·弗裡德曼和格雷迪思·勒巴德所著《下一次美日戰爭》中說,"日本從來不是令人信服的和平主義。作為一個國家,它從來言行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