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民 | 日本的近代中國留日學生研究

2021-03-01 近代史研究

日本的近代中國留日學生研究,即使是宏觀選題也大多選取某個時段、某個事件或某個側面進行探討,往往把某個人、某件事考釋得較為詳細,彰顯了日本學者的資料搜集和考證能力。但是,他們容易忽略宏觀的時代背景,即近代中日關係的劇烈變動和日本不斷擴大侵華行動的基本史實,較少透過近代中國留日運動的表象,探究留日學生追求國家獨立、民族解放的本質目的,以及日本政府通過接受中國留學生而培植「日中親善」勢力和向大陸侵略擴張的主要目的,往往是就事論事。

 

首先,原本宏觀的留日學生政策選題,實則以清政府的留日政策為主。具體而言,一是清政府留日政策的形成與調整。日本學者認為甲午戰後中日互有所需,是清政府選派留日學生的真正原因和歷史契機,而矢野文雄的「清國留學生招聘策」,對試圖效仿日本維新變法的康有為、光緒帝具有相當吸引力。戊戌政變後,清政府雖繼續推行留日政策,但1905年的反對「取締規則」事件,以及留日學生在清政府舉辦的考試中效果不佳,導致其調整留日政策,與日本政府在1907年8月籤訂「五校特約」。二是比較中日兩國之留學政策。橫井和彥、高明珠以日本的留學政策為參照,分析清政府的留日學生派遣政策,雖肯定後者的積極意義,但認為當時留日學生與日本留學生的歷史貢獻相比仍暗淡不少。三是清政府留日政策的微觀化研究。如,有學者細究清政府的商業類留日學生的派遣政策與實態。

 

國民政府乃至偽政權的留日政策和日本政府對中國留日學生政策雖也受到關注,但皆非重點,故無論研究時限還是研究內容均不完整,沒有連續性。如,三好章從七七事變前國民政府的留日政策入手,重點分析偽中華民國維新政府和汪偽政府的留日政策,認為三者的留日政策具有一定連續性,但後者努力將「和平運動理論」加入留日學生選拔規定之中。不過,這項研究未能關照北京政府的留日政策。至於日本政府對中國留日學生政策,不僅時間上存在明治末期、大正時期和日本戰敗前後三個時間段的斷裂,而且內容上主要是接受政策和預備教育政策,對普通教育政策和管理政策並未給予相應重視。

 

即使日本對中國留日學生的預備教育政策,也大多局限於某所學校的預備教育或日語培訓。如,二見剛史就介紹了東亞高等預備學校對中國留學生的預備教育。近代中國學生蜂擁赴日,其中不少人赴日前沒有日語基礎,但又欲收「速成」之效,因而日本各校對中國留學生預備教育的主要內容多為培訓日語。從事留日學生教育的本田增次郎,最初通過手勢、筆談等方法教授中國學生日語,還有學校利用翻譯或日語程度較好的留日學生擔任課堂翻譯教授日語,不少留日學生學習日語也是一知半解,反而成為中日教育交流「相互誤解」的一個因素。因此,1896年中國首批留日學生的日語學習和宏文學院、東亞高等預備學校等校的日語培訓,以及松本龜次郎的日語教育方法、教育理念、編纂的日語教材,作為解密留日學生學習生活的一把「鑰匙」受到關注。

 

1923年3月,日本決定「退還」部分「庚子賠款」,興辦「對華文化事業」,資助中日文化交流和中國留日學生。阿部洋從20世紀70年代研究日本「對華文化事業」的變遷,考察資助中國留日學生的一般補給生制度、選拔補給生制度、特選補給生制度,出版《「對華文化事業」研究——戰前日中教育文化交流的展開與挫折》,是其關於「對華文化事業」研究的集大成之作。山根幸夫、熊本史雄闡述了「對華文化事業」的重要內容和主要表現形式——東方文化事業的來龍去脈,以及日本政府的相關決策。日本學界雖有不少人肯定該事業的積極意義,但實藤惠秀認為這是拿著從中國敲詐來的「庚子賠款」公然進行文化侵略。

 

其次,近代中國留日學生相關資料的搜集、整理和研究,由於時間跨度長、涉及內容範圍廣、史料數量多,屬於留日學生研究的宏觀基礎性課題。據大裡浩秋介紹,外務省外交史料館藏有1898—1922年中日交涉留日學生學費問題的《中國留日學生學費之部》,1899—1921年中國留日學生革命運動、生活狀況、經費來源等方面的《中國留日學生關係雜纂:雜之部,第一至四卷》;1924—1940年中國留日學生情況匯覽——《留日學生關係雜件》(全12冊);東洋文庫藏有汪偽政權留日學生的資料;東京大學、愛知大學、早稻田大學、明治大學、法政大學、天理大學等校的同學錄、研究紀要、校史中,均有不少中國留日學生的資料;《外事警察報》《外事警察概況》等報刊圖書中,也有中國留日學生活動的記錄,對留日學生史料做了較為系統的梳理。

 

日本學界和留日學生資料保存機構,不斷搜集、考訂、整理、編輯和出版這些資料。1987年,法政大學大學史資料委員會出版該校1904—1909年的「清國留學生速成科」資料,包括留日速成法政學生的招收、教育、畢業,以及社會各界的關注和評價。所澤潤、谷本宗生等在《東京大學史紀要》上,展示該校保存的留日學生的申請書、各類報告等文獻或記錄。川島真介紹了散存於日本和中國臺灣的駐日留學生監督處、外交部、教育部檔案中的留日學生史料。大裡浩秋整理了1927年8月創刊至1945年10月第97號終刊的《日華學報》每期目錄,並與見城悌治、孫安石合作,將含有中國留日學生豐富資料的《日華學報》全部彙編出版,共計16卷,為研究這一時期中國留日學生的學習生活與日常提供了便利。

 

槻木瑞生以興亞院1940年10月編制的《日本留學中華民國人名調》,興亞院政務部1942年3月製成的《日本留學中國要人錄》,日華學會學報部1935年11月整理的《第9版留日學生名簿》,日本陸軍士官學校印、郭榮生校補的《日本陸軍士官學校中華民國留學生名簿》,日華學會1937年6月出版的《第2版留日學務規程及概況》,東亞同文會於1918年6月、1919年6月相繼提出的《中國人本邦留學情況改善案》《中國留學生狀況調查書》,中國留日同學會1942年9月發行的《中國留日同學會季刊》(第1號)等資料為基礎,於2014年7月出版《日本留學中國人名簿關係資料》(全7卷),是近代中國留日學生資料整理與出版的又一項重要成果,為留日政策和留日學生個案研究提供了方便。

 

最後,近代或其中某個時段、某個地域的中國留日學生被視為一個整體或群體,屬於整體史的宏觀選題。日本學界大多根據時間順序,分為明治末期、大正時期和戰時三個留日學生群體,其中明治末期的留日學生是重點,內容包括明治末期中國人的留日史實,以及留日學生與日本社會的接觸。他們認為當時中國留日高潮的出現是近代以來西力東漸和中國人思想解放的結果,而日本人對中國留日學生的驚奇、嘲諷、同情、憐憫交織的複雜認識,也是明治末期日本社會現實的反映,強調應以史為鑑,關注當代留日學生問題。大正時期和戰時留日學生的整體研究成果不太多,既有成果也主要是考察戰時特殊環境下的留日教育。

 

除按時限劃分外,還有宏觀地域的留日學生整體。與歐美各國留日學生相比,亞洲留日學生或東亞留日學生是一個整體。例如,移民研究會編《來日留學生的體驗——北美、亞洲出身者的1930年代》,和田博文、徐靜波、俞在真、橫路啟子編《作為「異鄉」的日本——東亞留學生所見的近代》,既將亞洲或東亞留日學生視為一個整體,也將中國大陸、中國臺灣和朝鮮等地留日學生視為較小範圍的留日學生整體進行研究。由於選派的主體不同,中國留日學生又分為臺灣「內地留學生」、偽滿洲國留日學生及各地域留日學生。這些表面上被視為某個地域留日學生的整體,在日本學界的實際研究中往往選取其中的一個點或某個側面。如,阪口直樹、河口充勇分別介紹同志社、青山學院的臺灣「內地留學生」;阪根慶子從近代留學教育史視角,考證與分析中國臺灣「內地留學生」赴日求學的概況。

 

偽滿洲國、內蒙古的留日學生雖也受到日本學界特別關注,但相關研究成果除濱口裕子系統地闡述偽滿洲國留日學生的戰時留日、戰後回國和為中日復交、民間交流發揮積極作用外,主要是以地域留日學生群體為名的微觀化研究。如,田中剛分析了偽蒙疆政權的留日學生選派政策、蒙古族留日學生群體;橫田素子重點考察了內蒙古留日學生的「蒙古留日學生會」機關雜誌《祖國》的發行、內容和思想傾向。這些成果雖以某地域或偽政權留日學生為題,但內容相當細緻,反映了宏觀選題微觀化的特徵,這也體現在留日女生群體研究之中。

 

留日女生作為近代中國留日學生的一個特殊群體,人數不多,但影響不小,是近代中國女性走出國門和思想解放的一個象徵,因而受到重視。日本的中國留日女生研究主要分為四個方面。一是留日女生史料的整理,代表性成果是石井洋子、三崎裕子等人對中國留日女生名簿的整理與考訂。二是留日女生的綜合性研究,包括從中日文化教育交流史的視角和近代中國留日運動、辛亥革命、日本侵華與中日關係的時代背景出發,考察留日女生在留學救國、愛國革命洪流中的知識取向、思想變化、政治動向。三是分析留日女生對近代中國女子教育發展、女性思想解放的積極作用與影響。四是考察留日女生就讀的日本學校,如實踐女校「中國留學生部」、帝國女子專門學校等,以及著名的留日女生教育者下田歌子、坂寄美都子等,還有留日女生代表秋瑾,但這些已非宏觀選題的微觀化研究,而屬於微觀選題的個案研究。

相關焦點

  • 徐志民:日本的中國留日學生政策(1937-1945)
    【摘要】七七事變爆發後,絕大多數中國留日學生返回祖國,但日本政府為培養所謂「日中親善」的「模子」和「大東亞新秩序」建設的「協力者」,蠱惑或強令偽政權繼續選派留日學生,從而出現了中日戰爭開始後中國留日學生賡續不絕的特殊現象。
  • 九一八之後,日本政府對中華民國留日學生實施了哪些「特殊」政策?
    尤其是隨著《淞滬停戰協定》的籤字,本以為再也不回到日本求學的留日學生又斷斷續續踏上返日之途,且在1934至1936年出現了新一輪的留日高潮。據近代中國留日學生史專家周一川統計,中華民國和偽滿洲國的留日學生,在1932年6月有1400名,到1934年6月增至2168名,1935年6月又增至3517名,1936年6月猛增至5662名,1937年6月1日達5934名。
  • 近代日本對中國高等教育發展的影響
    從中國近代教育思想史的發展來看,20世紀初,日本是對中國高等教育影響最大的國家。日本對中國近代高等教育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一、留日歸國學生成為高等教育的生力軍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以中國的失敗而告終。
  • 徐志民、李俊領在青年讀書會上做報告
    因這次活動的通知事先發在近代中國研究網上,香港《鳳凰周刊》駐京辦的兩位記者聞訊趕來參加。  徐志民是近代史研究所在2009年6月派往西藏社會科學院的援藏幹部,也是本所第一位援藏幹部。  李俊領首先介紹說,在傳統中國社會的官禮與民俗中,東嶽泰山都佔有重要地位,朝野對泰山都有很深的信仰,而且形成了歷史悠久的傳統。由於文字資料的不足,現在人們對近代泰山信仰禮俗的狀況了解甚少,也不清楚這種信仰禮俗在近代社會文化變遷中扮演了什麼角色,發揮了什麼作用。為此,需要進行田野調查,藉助泰山鄉村中80歲以上的老人,「打撈」相關的歷史碎片。
  • 廢止中醫還是全盤西化:日本廢除漢醫與中國近代醫學
    而在外部條件中,日本明治維新中取消漢醫的成功,使部分中國人產生效仿日本的動機,直接促成了大批留日醫學生的湧現,既為中國近代醫療衛生事業的形成奠定了基礎,又在客觀上造就了一批廢止中醫思想的代表人物。據李喜所統計,1904年留日醫學生在校人數為23人。1905年起,逐漸增加,1907年達到高峰,其中千葉醫專由於與學部籤訂招收中國學生辦法,人數最多。據1907年底中國留日醫學生創立的醫藥學團體「中國醫藥學會」的調查,在日本藥科的留學生有95人。另據日本外務省檔案,1907年同仁堂學校的中國留學生為35人。
  • 專家點評留日學者團隊日本研究成果(一)
    近日,南開大學日本研究院眾留日學者積數年之力推出了19卷的「百年南開日本研究文庫」,文庫包括日本歷史、政治、經濟、外交、思想文化及中日交流諸多方面,既是南開大學日本研究院和南開大學世界近現代史研究中心對日本研究學術成果的集體展示,亦是我國不同階段留日歸國人員日本研究業績的集中體現。文庫一經推出,立即在學術界引起了較大反響和關注。
  • 洪鑫誠:留日學生生活狀態變化,折射日本「失落二十年」
    中國學生留日的傳統 事實上,日本自近代以來就是中國學生的重要留學目的地。清末民初,一衣帶水的日本在明治維新之後變得強大,是吸引中國學子留學的主要因素。另外,地理上相對鄰近,以及留學成本相對歐美便宜,也讓留學日本成為性價比極高的選擇。
  • 身心壓抑:清末民初留日學生的愛與性
    但是,中國自儒教興盛以來,由於宗教或道德上的緣由,性慾一直是受壓抑的對象,一般經常被刻意隱藏,很少公開認真地討論性行為。在純文學作品中,除了一部分以外,一般都迴避性描寫。有關明治末期來日本留學的留日學生的戀愛或性的相關研究很少見到。
  • 考研指導:中外教育史知識點之中國近代教育
    ,在中國教育行政從傳統向近代轉型的過程中發揮了過渡性作用;   4、京師大學堂所確立的師法日本的辦學方針影響了清末民初中國教育發展的價值取向。  (一)留日教育   1、由於甲午戰爭的刺激,中國的士大夫們開始 尋求日本迅速強大的原因,發現日本早期派遣的大量留學生對日本的富強起了重要作用,中國也必須仿效。
  • 留日中國學生參加靜岡縣新年會 體驗日本正月文化
    留日中國學生參加靜岡縣新年會 體驗日本正月文化   中新網1月13日電 據日本新華僑報網報導,為使外國留學生了解日本正月習俗,近日,靜岡縣支援留學生的市民團體舉辦了新年會活動。
  • 徐志民:新中國審判與改造日本戰犯研究綜述
    與戰後其他審判不同的是,瀋陽、太原審判中日本戰犯主動認罪、真心悔過,並在寬釋回國後積極從事中日友好活動。這主要歸因於新中國對日本戰犯的成功改造。中國學界對此開展了一些研究,但成果尚不豐富,且較少關注和利用已經公開的中國外交部檔案、日文數據及相關成果,研究方法也比較單一。今後需廣泛挖掘相關史料,擴大研究範圍,拓寬研究思路,細化研究內容,不斷引入新的研究理論與方法,推動這一研究繼續向深度和廣度發展。
  • 山西大學堂留日學生與辛亥革命
    從1904到1911年,山西大學堂派遣留日學生約200人,在內地學堂留日學生總量中佔有明顯優勢。這批學生大多超出了時任山西巡撫張曾敭解決晉地「興學則無堪勝教習之人」的預期,先後走上了救亡圖存的道路。
  • 晚清留學生為什麼大批流向了日本?
    文/狟先森1896年,清政府第一次派了13名學生到日本留學,在這之後的幾年中,這個數字成倍增長。到了1905-1906年,形成了中國留日學習的第一個小高潮。1906年,中國在日本留學的學生多達8000多人,而1900-1911年,清政府派到歐洲國家留學的人數加起來也才1000多人。留日學生是留歐學生的8倍不止!短短十年間,中國為什麼出現了如此規模龐大的赴日本留學的浪潮?這一切還得從1895年的甲午戰爭說起。
  • 駐日本使領館線上舉辦「留日學子與中國夢」演講會
    中新網8月20日電 據中國駐日本國大使館網站消息,近日,駐日本使領館教育處聯合在線舉辦了全日本中國留學生學友會骨幹培訓暨「留日學子與中國夢」演講會,日本各地學友會骨幹近200人在線參加了會議。駐日本使館教育處公參胡志平、駐大阪總領館教育處參贊吳勁松及駐札幌、福岡、名古屋、新潟總領館負責教育的外交官出席。駐日本使館教育處陳麗萍參贊主持了會議。
  • 留日學生扮演了什麼角色?
    在他的帶動下,浙江巡撫廖壽本、直隸總督袁世凱等官員也往日本派出了留學生。短短幾年,留日學生達到近萬人,像我們熟知的周恩來、魯迅、秋瑾、蔡鍔、李大釗……都曾留學日本。過了一段時間,張之洞首先發現了留日學生的問題:學子們到日本之後,接觸了新鮮的理念和先進的技術,他們發現清王朝的落後,不單單是科學的落後,最主要的原因是腐朽的封建制度、專權統治!
  • 日本學生書包為何能賣到三四千?留日學生透漏真相:羨慕了!
    日本學生書包為何能賣到三四千?留日學生透漏真相:羨慕了!經常看日劇的同學們相信都注意過日本學生的書包吧?據有人爆料,日本學生一個普通的書包就可以賣到三四千,上萬元的也有很多。據統計,東京低年級學生書包平均重量都在7.7公斤,有的高年級的書包平均重量都在10公斤。那麼,是不是因為他們的書包重所以價格高呢?其實不然,與中國學生相比,日本學生的書包有著3個明顯優勢。
  • 改造教育:近代中國的日本教科書翻譯浪潮
    汪向榮認為,不僅新教育的主要方式例如學制、課程等直接仿效日本,而且因為由日本教習教授,所以教材也是直接採自日本。他舉例說湖北省學務處一套《師範教育叢編》的教科書,11冊,就是由他們委託日本人編就,經湖北省留日學生已成漢文,並且就在日本印刷,之後帶回國用於教學。
  • 「近代東亞國際關係論壇」在京召開
    2019年9月7-8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中日韓三國共同歷史研究中方委員會、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共同主辦的「近代東亞國際關係論壇」在北京召開。提交論文的以70年代青年學者為主體,意味著近代外交史的研究後繼有人。論文雖然數量不太多,但總體來說質量較高,論題新穎,並不局限於傳統意義的外交史,而從思想史、文化史、體育史、經濟史等諸多方面對東亞近代國際關係進行全面研究,並有新的開拓。
  • 駐日本使領館舉辦學友會骨幹培訓暨「留日學子與中國夢」演講會
    來源:人民網人民網東京8月18日電(記者劉軍國)中國駐日本大使領館教育處8月15日在線舉辦了全日本中國留學生學友會骨幹培訓暨「留日學子與中國夢」演講會。駐日本使館教育處公參胡志平、參贊陳麗萍,駐大阪總領館教育處參贊吳勁松,駐札幌、福岡、名古屋、新潟總領館負責教育的外交官出席,日本各地學友會骨幹近200人在線參加。
  • 葛兆光:「前近代」、「亞洲出發思考」與「作為方法的中國」 ——溝口雄三與日本的中國學研究
    因為他是主流學科的教授,因為他研究的是日本本國的思想和政治,所以他研究日本近代思想史的立場、方法和思路,極大地影響了一兩代學者,一直到現在,包括他的學生,比如我的朋友渡邊浩、黑住真等等,還在他所提出的問題和使用的思路的延長線上,為什麼?因為他對於日本政治和思想「走向近代」的敘述,大體上奠定了日本近代思想史論述的基本框架,要想在這一框架之外,另走出一條詮釋和敘述的路子來,實在是很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