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一聲槍響,敲響了最後一個封建統治王朝——清王朝的喪鐘,那麼,誰是清王朝的掘墓人呢?
清王朝往日本派留學生,搬石頭砸自己的腳
話說,中日甲午戰爭之後,清王朝深感軍事、科技等方面過於落後,打誰都打不過,於是萌生了往日本派留學生的想法。經慈禧同意,朝廷出資,湖廣總督張之洞率先派武職去日本「觀操」,並選拔青年學子去日本學習。在他的帶動下,浙江巡撫廖壽本、直隸總督袁世凱等官員也往日本派出了留學生。
短短幾年,留日學生達到近萬人,像我們熟知的周恩來、魯迅、秋瑾、蔡鍔、李大釗……都曾留學日本。過了一段時間,張之洞首先發現了留日學生的問題:學子們到日本之後,接觸了新鮮的理念和先進的技術,他們發現清王朝的落後,不單單是科學的落後,最主要的原因是腐朽的封建制度、專權統治!只有推翻清王朝腐敗的政治統治,中國才能富強起來,於是,留學生們紛紛把矛頭對準了清王朝!
留日學生與清王朝站在了對立面,矛盾不斷升級
清王朝發現問題之後,不但不思改革,還和日本政府聯手擠壓留日學生,於是,留日學生和清王朝的矛盾就此展開,並隨著四個大事的發生逐步升級。
發生在日本的兩件事
一是留日學生「拒俄運動」。八國聯軍進北京之後,根據《辛丑條約》,各侵略國要陸續撤離中國,但沙俄沒有撤出,妄圖利用其他條約霸佔東北的土地。消息傳到日本後,留日學生掀起了轟轟烈烈的「拒俄運動」,但清政府卻要求日本政府出面鎮壓,理由是「名為拒俄,實則意圖作亂」,澆滅了留日學生的愛國熱情,留學生們也因此認清了清王朝的真實嘴臉,堅定了推翻清王朝的決心,中國民主革命的思想「留東學生提倡於先,內地學生附和於後,各省風潮從此漸作」就是這個原因。
二是成城學校入學事件:以慈禧、榮祿為首的滿族權貴害怕失去自己的政治地位和封建統治,於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派蔡均去日本,嚴厲監管留日學生,增加許多懲處條例。當時,國內自費留學生吳敬恆、孫揆均等人遠渡日本,希望學一身本領報效國家,但蔡均不允許他們進去成城學校學習,不予辦理入學手續,還串通日本警察把這幾個人抓了起來。
這件事令青年學子們義憤填膺,聯名上書外交部,認為蔡均此舉「有辱國格」,請求將蔡均撤職遣返回國,但,無果。蔡均聯合日本警察將吳敬恆、孫揆均等人押解出境,不想二人竟跳河自殺!後來雖被救起,但留學生們群情激憤,不可遏止。這件事令清王朝上下震驚,然而,在這種情況下,慈禧最擔心的仍然是自己會失去富貴和權勢,此時她最大的心腹榮祿病故,她只得密令張之洞進京,商討防範留學生之良策。張之洞向日本駐京公使提出了約束留學生的要求,請日本政府協助執行;他還起草了《自行酌辦立案章程》,另外作為附件轉交日本外務大臣小村壽太郎,加強派日留學生的政審:祖上三代都要擁護清朝無劣跡、只要求留學生們學習醫學、科技,少學習政法、武備。
清王朝天真地認為:不讓留學生接觸政治、法律、武備等課程,留學生們就不會追求民主自由、權利平等,就不會拿起槍炮反對清王朝。此舉導致留學生們對清王朝失望透頂,更加願意接受革命思想的洗禮。他們每天「赴會館,跑書店,往集會,聽演講」,清王朝妄圖通過管理和壓制留學生,來阻擋潮水般的革命思想的傳播無異於螳臂擋車、蚍蜉撼樹,終究會被歷史的洪流所吞沒!
發生在國內的兩件事
一是自立軍起義:留日歸國學生唐才常秘密成立「正氣會」,領導發動了自立軍起義,但是因寡不敵眾被張之洞消滅了,很多人被捕。這件事同時激怒了清王朝和反清志士,雙方勢不兩立,劍拔弩張。
二是恩銘被暗殺事件:隨著革命形勢的迅猛發展,回國的留日學生迅速發展眾多革命黨人,他們頻頻暗殺清政府高官,以推翻清王朝的專治政權。1907年7月,徐錫麟在安慶槍殺安徽巡撫恩銘,並率領學生軍起義,攻佔軍械所,經過四個小時的激戰,起義失敗,徐錫麟被捕殺害。兩度留學日本的秋瑾本約定好同時在浙江起義,但此時起義機密已洩露,她卻並不逃跑,認為「革命要流血才能成功」,也於1907年7月15日被清政府抓獲並殺害。至此,革命黨和清王朝的較量愈演愈烈。
留日學生成了革命黨主力軍,敲響了清王朝的喪鐘
清王朝往日本派留學生,本意是富國強兵,想鞏固封建統治,永保江山,但慈禧等滿族權貴一心守舊,不思變革,對留學生只知道壓制防範,以維護少數封建統治者的利益;同時,戊戌變法的失敗本就使留學生們憎恨清王朝沒有改革的誠意,不圖國家富強,只顧自己富貴,把革命思想視為洪水猛獸,因此對清王朝徹底失望,義無反顧踏上革命徵途,共謀國家富強之大業。
就這樣,日本留學生成了革命黨的主要組成人員,辛亥革命的主力軍之一,武昌起義中胡漢民、孫武都曾留學日本,他們和眾多的反清革命軍一起,推翻了腐敗無能的清王朝!
「革命黨者,以撲滅現政府為目的者也;而現政府者,製造革命黨之一大工場也」梁啓超在《現政府與革命黨》一文中貼切地回答了標題中的問題:是革命黨敲響了清王朝的喪鐘,而已留日學生為主的革命黨又是清王朝製造的!歷史就是這麼諷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