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狟先森
1896年,清政府第一次派了13名學生到日本留學,在這之後的幾年中,這個數字成倍增長。到了1905-1906年,形成了中國留日學習的第一個小高潮。1906年,中國在日本留學的學生多達8000多人,而1900-1911年,清政府派到歐洲國家留學的人數加起來也才1000多人。留日學生是留歐學生的8倍不止!短短十年間,中國為什麼出現了如此規模龐大的赴日本留學的浪潮?
這一切還得從1895年的甲午戰爭說起。
01 「天朝上國」的迷夢徹底打碎
清朝大半時間都延續著前朝對日本的認知,把日本當成自己的朝貢國,而日本也的確在這麼長的時間裡把自己當成是中國的學生。明治維新後,日本在強國的道路上一路凱歌,早已不是中國熟悉的學生了!可是清朝卻並不了解。朝中官員有把明治維新當成是廢其前主、奸臣篡權的改朝換代,或是等同於戰國時期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就是不懂日本是在「脫亞入歐」。
時間一晃到1874年,日本入侵臺灣,這才引起了清政府的一陣警覺。清政府派出一批又一批官員,在觀光瀏覽的名義下,考察日本社會的方方面面,把日本科技驚人的發展速度寫成考察報告遞給朝廷。即使這些官員內心受到衝擊,但卻不屑日本的改革,認為日本「彼昏不悟,使……通國不便,人人思亂。」天朝官員依舊沉浸在老師輩的自豪感中。
轉眼20年,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老師輩的中國慘敗。此間的中國人更是迷惑泱泱天朝,為何被彈丸之地的日本完虐?這一仗最終讓大清從夢中驚醒,重新認識日本的明治維新。張之洞對日本「暴富」的原因講得特別明白「伊騰、山縣率其徒百餘人,分詣德、法諸國,學成而歸,政事一變,雄視東方。」一句話解釋:中國要富強就得派學生留洋。
圖:甲午戰爭示意圖
1896年,清政府正式派13名學生赴日留學。可是清政府為什麼會把日本定為留學最優地點呢?
02 日本留學的各種便利處
清朝從老師輩變成學生輩,努力向日本看齊確實是要有點勇氣。日本人把清朝派大量學生赴日留學解釋成「直接從本家所得者,當遠較經重譯得來之學問靠得住。」可清政府卻不是這麼考慮問題的。
赴日留學可以節省經費開支。1905年外務部規定,官派留西洋學生每人每年給經費1200(美)金為率。可是學部規定官派留日學生每人只需要補助400、450、500日元不等。如此,一個留歐美學生的補助可以讓更多的學生去留日。赴日留學不僅省下經費來,更可以多派出學生出國。
圖:梁啓超
中日兩國文化相似,留學生比較容易適應。如果去歐美留學,首先必須要熟悉其語文字,但「西文難學」。日本文字除了假名以外,其中夾雜著許多漢字,沒有學過日語的人也能較快掌握。還有一層原因是,當時讀書人認為日本把歐美文化的精華都拿來,因此赴日留學更加簡便。梁啓超說「泰西諸學之書,精者日人已略譯矣」就形象地表達了這個意思。
03 日本政府積極接受
看到清政府有留學的需求,日本政府中的官員也積極謀求合作。1896年6月,日本外務省官員小村壽次郎認為日本當前急務是「建立長遠且鞏固的日中結合關係」因此極力慫恿清政府派遣留日學生。1898年,張之洞和日本達成派遣100名學生赴日留學的大計劃,因戊戌政變而中斷。日本政府親自出面活動,成功讓清朝中央政府答應繼續執行張之洞的派遣計劃。
此後清朝政府為了提高留日學生的質量,派駐日公使楊樞和日本政府商量,看能不能在高等專門以上的學校增收中國學生,提出在高等師範、工業、商業學校增收25、50、25人。日本國會一討論,不僅同意擴大招生,而且還把名額再翻倍變成50、100、50人。
圖:張之洞(中間)
當然,日本的積極反應是為了獲取更多的政治、經濟利益。1898年5月14日駐華公使矢野文雄直接告訴日本外務大臣,接收中國留學生有改善中日關係、有助於索要福建的築路權、有助於向大陸擴張勢力三大好處。
清朝政府重新正視自己,留學日本的種種便利以及日本出於政治經濟目的的積極接受政策,共同促成了1900年代規模龐大的赴日本留學的浪潮。
參考資料:
1、王奇生:《中國留學生的歷史軌跡(1872-1949)》,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2、李鳳斌、王煒:《清末中國學生留日原因初探》,《陰山學刊》,1996年第2期。
3、徐志民:《甲午戰後中國六日熱潮的日本因素》,《江蘇師範大學學報》,2014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