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時期的日本留學生:藉助漢語造出日本文字

2020-12-11 三秦網

7世紀以前,日本學習中國文化主要靠中國移民的傳播。至推古天皇在位(593——629)、聖德太子攝政期間,日本開始直接向中國派遣「遣隋使」、「遣唐使」以及大批留學生和留學僧,主動學習中國文化,成為最早派人到中國留學的國家,隋朝也是中國開始大批接收外國留學生的時期。

隨使節一同來華

日本最重要的「遣隋使」是聖德太子於隋大業三年(607年)派出的。他派小野妹子攜帶日本天皇的國書到達隋朝東都洛陽,謀求與中國建立外交關係,藉以提高日本的國際地位。這是當時日本在外交上一項重大的措施。從開皇二十年(600年)至大業十年(614年),日本派「遣隋使」達5次之多。公元608年,開創了隨團派留學生來中國學習的先例。這不僅僅是基於政治上的考慮。聖德太子漢學功底深厚,很重視發展同隋朝的關係,希望通過這種措施,積極地從中國導入各種先進的文化和制度,以建立完善的國家體制,因而所派遣的遣隋使團中有許多留學生和留學僧。

唐朝的時候,中國同日本的友好往來更是盛況空前。從貞觀年間開始,日本先後派遣了13次「遣唐使」,還有6次迎送唐朝的使者。每次所派遣唐使團規模都很大,最多的時候達到了600人。留學生和留學僧都是跟隨使團到達中國,使團回日本時,留學生(僧)們則仍留下來學習中國文化。

日本留學生一律被安排在國子監學習。唐朝國子監有六學:國子學、太學、四門學、律學、書學和算學,各學招生對象不同。唐玄宗命國子監的四門助教趙玄默在鴻臚寺教授這些留學生們的功課。日本留學生們在中國學習幾年甚至幾十年,再回到日本傳播中國文化,促進日本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的發展。他們中間最有名的是從奈良來到中國的阿倍仲麻呂和吉備真備。

晁衡:留唐任職,一住54年

阿倍仲麻呂(698——770)是中日友好關係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中國名字叫晁衡。唐玄宗開元五年(717年),晁衡因漢文修養良好而被選為遣唐留學生,當時他還不滿20歲。入唐以後,他的學識和品行,很快受到唐朝皇帝和學界的讚賞,先後任校書、左補闕、秘書監、左散騎常侍和鎮南都護等職。秘書監相當於國家圖書館館長,左散騎常侍是從三品,可見他很受唐朝的重用。

晁衡和唐朝著名詩人王維、李白、儲光羲等都有過親密交往。儲光羲對他十分讚賞,曾寫詩《洛中貽朝校書衡》相贈。晁衡曾經送給李白一件日本裘,李白很受感動。

天寶十三年(753年),晁衡想隨「遣唐使」回國探親,唐玄宗許之,並且命他為回訪使者。他和遣唐大使藤原清河等,共乘一舟回國,途中遭遇風暴,李白誤聞晁衡在歸日本時翻船遇難,非常悲痛,寫下了著名的《哭晁卿衡》一首,情意深厚:「日本晁卿辭帝都,徵帆一片繞蓬壺,明月不歸沉碧海,白雲愁色滿蒼梧。」成為中日友誼史上傳誦千年的名作。

晁衡後來東渡失敗,輾轉漂泊後又回到長安,繼續在唐朝任職,直至大曆五年(770年)以73歲高齡在長安逝世。晁衡在中國生活、工作長達54年之久,為中日友好事業做出了傑出貢獻。日本人民為其在東京的護國寺建了雕像和紀念堂。

吉備真備:用漢字偏旁創片假名

另一個著名的日本留學生是吉備真備,原名下道真備,開元五年(717年)隨「遣唐使」來華。他在長安就學於四門助教趙玄默,深通五經三史、歷算、刑律、漏刻、軍制、陣法、韻學、書道等諸藝。他在唐朝留學17年,開元二十二年(734年)十一月攜帶中國典籍1700多部歸國。與吉備真備同時回國的留學僧玄防,受到日本聖武天皇的重視,吉備真備也因此受到器重,官至右大臣。

吉備真備在華期間,精研經史,博學多聞,成為飽學之士,回國後被天皇拜為大學助教。當時日本的大學設有明經、文章、明法、算學、音韻、書法六科,學生有四五百人。吉備真備為六科的學生講授學自中國的各種新知識,教讀《史記》、《漢書》、《後漢書》。高野天皇也跟他學習《禮記》、《漢書》。

對於日本文化傳承,吉備真備最重要的歷史功績之一是根據部分漢字偏旁部首創製了日語片假名。這些漢字共50個,被稱為「母字」。古代日本沒有本民族的文字,利用漢字作音符來書寫日本語言,著名的《萬葉集》就是用這種方法寫成的,因而稱為「萬葉假名」。用漢字作音符,書寫很不方便。吉備真備利用漢字偏旁創造了日本表音文字——————片假名,從此,日本有了自己的文字。後來,留學僧空海(弘法)又利用漢字行書體創造日本行書假名——————平假名。

回國受重用,影響日本文化

入唐留學生大多為日本統治階級中的中層官吏子弟,和朝廷關係密切,回國都受到重用。如膳大丘在唐長安國子監學經史,歸國後被任命為日本大學寮助教。他向天皇奏請按照中國之例,以孔子為文宣王,獲準。這是日本政府尊孔之始,對日本奈良時代儒學的發展起到推動作用。出身法律世家的大和長岡,入唐後潛心學習唐律,回國後曾與吉備真備共同刪定律令二十四條。營原娓成入唐學醫,造詣較深,回國後被任命為針博士,對日本的醫學發展極有貢獻。

許多日本留學生經歷了隋朝的滅亡和唐朝的繁榮,看到了唐朝的先進位度對周邊的影響。他們回國後就對日本的部民制提出了改革要求。公元645年,日本孝德天皇任用從唐朝歸來的留學生高向玄理做國博士,仿照中國唐朝的政治制度,在日本實行了大化革新。

入唐留學的僧人和留學生一樣,回國後在政治、文化和佛教等方面,起了巨大作用。留學僧除本身的天賦外,與朝廷達官之間關係密切,也是基本條件之一。最早回國的僧人玄防就是與改革派發生關係得到重用。大多數在唐留學回國的僧人,都在宣傳佛教和傳播唐文化方面做出了貢獻。公元653年入唐留學的道照,在中國學習法相宗,回國後在奈良右京建立禪院,在日本創立法相宗。留學僧智藏在唐朝學習三論宗,回日本後即創立三論宗。公元743年左右,佛教各宗派如華嚴宗、法相宗、天台宗、禪宗都傳入了日本,與佛教有關的建築、雕刻、繪畫工藝都在日本有了新的發展。

留學生和留學僧作為中日文化傳播的載體,對中日文化的交流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

相關焦點

  • 日本為什麼使用漢字而不說漢語?現在就告訴你,原因讓人無語
    日本為什麼使用漢字而不說漢語?現在就告訴你,原因讓人無語!日語和漢語屬於不同的語系。漢語屬於漢藏語系,漢語語序是主謂賓,每個字都有獨立的意思。因為漢字是不同時段傳入到朝鮮半島日本列島的,每一段歷史時期,漢字的標準「普通話」是不同的。漢字是在月公元3世紀傳到朝鮮半島的,然後經朝鮮半島再傳入日本,在韓語裡,漢字的讀音保留的是中古時期的漢語的讀音,中古時期就是指魏晉南北朝至隋唐時期,在這一時期,漢字全部傳入到了朝鮮半島。
  • 淺析隋唐音樂對日本的影響
    2001年03月13日09:43:24 中新社    我國和日本在兩千多年以前就開始展開音樂文化的交流,而在我國的隋唐時期,尤其是日本的聖德太子(574--622)攝政時期開始,中日兩國之間的友好往來日益頻繁,日本曾先後派遣十九批"遣隋使"和"遣唐使"到我國來,其中每個使團都設有音樂長、音樂生,
  • 日本有自己的文字,為何這部正史用漢字書寫?看強大繁盛的吸引力
    我國古代文明非常成熟時期,日本還處於未開化的無文字時代,還在使用原始的刻木結繩記事。漢字大概在公元5世紀初,隨著佛教由朝鮮半島進入日本。當時佛教經典教義都是古漢語文字書寫,佛教在日本風靡後,人們對學習漢字的需求日益巨增,漸漸地漢字成為日本唯一的正式文字。
  • 日本文字裡依舊保留漢字,漢字對日本多重要?不光是日本還有韓國
    但中國漢字傳入日本是一個較為漫長的時期,從東漢光武帝時期,一直延續到了隋唐時代,這先後大概經歷了六七百年的時間,日本才逐漸利用漢字、仿照漢字,從而創造了屬於自己本國的文字。所以說,日本文字當中絕對是有漢字成分的,如果沒有日本古代學習中國漢字的歷史經驗。很難想像,日本文字如今會是一種怎樣的模樣?
  • 日本文字為何和中國漢字非常像
    在公元3世紀的晉朝時期,朝鮮半島南部的百濟國的漢宗室之後-博士王仁將《論語》和《三字經》漢字傳入日本。靈巖郡百濟國遺址在漢字傳入之前,日本沒有文字,處於「口口相傳」蒙昧階段,使日本在彌生時代實現了從野蠻到文明的跨越。
  • 日本人從隋唐帶回去了什麼?李白、王維以詩與日本人交朋友
    但他們沒從大漢帶回去什麼,因為當時來了一百多個國家朝賀,光武帝賜日本使者印綬,只是一個虛權官爵而已。(按《漢書》:「夫樂浪海中有倭人,分為百餘國,以歲時來獻見雲。」)真正從中國帶回去了物質和文化的日本人,生在隋唐!
  • 博大精深的中國漢字,日本也在用?
    很早以前,日本是一個只有語言,而沒有文字的國家。據我國《漢書》記載,公元前57年後漢光武帝賜給倭國(現在的日本)的奴國一枚刻有"漢倭奴國王"字樣的金印,從那時起中國的水稻栽培技術、制鐵技術等傳到日本,漢字也隨之傳入了日本。
  • 隋唐時期外國人如何到中國留學 先申請指標在華費用全免
    有人統計,中國目前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留學生生源國。但在中國古代,尤其隋唐時期,很多外國人都以來華留學為榮。那麼,中國古代是從何時開始批量接收外國留學生的?外國人如何才能來華留學? 據中日學術界考證,這是中國最早正式成批接收外國留學生的文字記載。當時,隋文帝楊堅代北周稱帝已20餘年,中國結束了長期的南北分裂局面,國力大增,成為當時世界上最繁榮強盛的國家。正是在這一時代背景下,日本才積極派出留學生到中國學習「經術」。而且,在此前一年的大業三年,即公元607年,日本已派遣「沙門數十人來學佛法」。
  • 「山川異域,風月同天」,日本向隋唐學習了哪些好東西?
    1、日本的第一個班主任隋唐時期,國力強盛。修運河,通馳道,廣積糧,興文化。政治上開創了三省六部制,文化上詩人墨客群星璀璨。經濟天下大稔,軍事萬國來朝。▲唐朝疆域圖隋唐時期的中國,是全世界最發達的國家,當時的長安城也是全世界第一大都市。不光是日本,在隋唐做官的外國人,來自幾十個國家。
  • 「豈曰無衣,與子同裳」從日本捐贈物資上的「詩詞」重新認識日本
    在這樣一個特殊時期,從異國的問候中,讓我們再次體會到了中國文化之美,也不得不感嘆日本的中國文化深厚。而早在古代時,中國文化就對日本影響非常深厚了。從文字、茶道、和服、建築等多方面,日本都深受中國文化的影響。文字日本古代有語言但是沒有文字,後來才有了文字的發展脈絡。
  • 石曉軍:略說隋唐史籍中的日本人姓名表記
    由上述幾個事例我們可以知道,隋代對於日本人名的表記形式,都是採取音譯的方式,這與從漢魏時期以來對於來自日本列島的使者名字的一貫處理方式是一致的,《三國志》卷30《東夷傳/倭人》中提及的「難升米」、「都市牛利」等使者名就都是音譯。同時,我們也可以據此了解到,隋朝對於當時日本人名構成的三要素似乎並不清楚。
  • 日本文字的前世今生
    一千多年前,大量的日本來華留學生,將先進的中華文明,包括漢語及漢字帶到了日本。日本從此正式開始了使用文字記載語言的歷史。
  • 日本文字文化中的渾沌學考察
    古代日本沒有文字,自從佛教傳入日本,漢字也自然地從中國傳入了。日本人就使用漢字來記錄日本原有的文化和口傳記憶。例如《古事記》[①]、《日本書紀》[②]還有《萬葉集》[③]裡,都是用漢字來記錄大和朝廷時期的語言。可以看得出這個時期佛教的傳入帶給日本的影響是很大的。無論在文字上,還是在文學上,或者是在一般的學問知識、社會生活等等都帶來了很大的影響和變革。
  • 只有一種語言,為什麼日本會同時造出兩套假名文字?
    在古代東亞地區,中國是絕對的文明核心,中國的文明向周邊地區傳播,輻射,形成了東亞的「中華文明圈」,日本、朝鮮、越南等地文明初興之時,均沒有形成自己的文字,而是使用漢字,漢字傳入之後,各國紛紛以漢字為用,日本、朝鮮半島皆興起了「言文二途」之制,即口語使用自國語言,書寫時則只能使用漢文。
  • 語詞的漂移:現代漢語中的日本元素
    對於這一現象,從兩千多年的中日交流史上來看,當然是近代以前日文吸收漢語的成份要多得多。早在奈良至平安初期(8-9世紀),日本盛行漢詩漢文,《日本書紀》《懷風藻》《凌雲集》都是用中文寫成的作品,特別是平安初期鮮有用日文寫的作品,連日本文學史上也不得不稱之為「國風黑暗時代」。這反過來說就是全面接受中國文化的時期,漢語的詞彙也必然成為日語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
  • 「二戰」時期日本在東南亞招募的「南方特別留學生」
    「二戰」時期日本在東南亞     招募的「南方特別留學生」
  • 為什麼甲午戰爭之後,日本會允許中國留學生進入日本的軍校學習?
    同樣重要的原因,還有「性價比」:比起價格昂貴的「留學歐美」來,「留學日本」的費用只有四分之一到六分之一,而且學時還短,比如在「速成班」裡一到兩年就能畢業。外加中日文字文化相近,學習交流的「門檻」也低了很多。特別是對於晚清官吏們來說,如果能以「官身」去日本走一趟,學成回來後更是仕途大好。
  • 日本文字中用了那麼多漢字,那麼明治維新前,普通百姓說漢語嗎?
    日本文字是從漢語詞彙中吸收過來的,如今還能看到很多漢字的影子。 明治維新期間,日本廢除了漢字,那麼在明治維新前,日本的普通老百姓說漢語嗎?在日本的遠古居民,是沒有文字的,於是開始借用漢字記錄。在唐朝的時候,由於受到漢文化的影響,日本派出大量的訪問人員來到中國,學習中國的文化和科技,所以有大量的古代漢語詞彙隨著漢字由中國東北的渤海國和朝鮮等地被傳入日本。於是,日本人開始用漢字記錄,且是官方文字。根據資料記載,日本學者諸橋轍次編撰的《大漢和辭典》中收入漢字5萬餘個。
  • 為什麼日本文字中含有中文漢字,意思與漢字一樣?
    因為日本最初並沒有文字bai,而日本文字的創製過du程又受到了漢文化很zhi深的影響。
  • 好書推薦:《知日·和製漢語》特集
    內容簡介 · · · · · ·《知日和製漢語》特集是《知日》系列的第28本!隋唐時期,日本學習了中國的漢字,發揚了自己的語言;明治時期,日本用漢字翻譯西洋文獻,中國又將它們吸收回國,壯大了漢語的內涵。漢字的一來一往,牽連出兩個國家一衣帶水的聯繫。透過對中日兩國漢字的比較,還可以了解文字背後的國家文化。